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南堡凹陷

南堡凹陷

南堡凹陷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6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9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956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现代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南堡凹陷的相关文献由825位作者贡献,包括董月霞、付广、赵忠新等。

南堡凹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9 占比:14.60%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1.16%

专利文献>

论文:1956 占比:84.24%

总计:2322篇

南堡凹陷—发文趋势图

南堡凹陷

-研究学者

  • 董月霞
  • 付广
  • 赵忠新
  • 马乾
  • 周海民
  • 王华
  • 曹中宏
  • 王建伟
  • 王政军
  • 王旭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佳奇; 纪友亮; 吴浩; 孟令箭
    • 摘要: 基于储层沉积学、岩石学理论基础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孔渗等分析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3号构造带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进行详细系统地研究,明确了各成岩作用强度,重建了研究区深层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并定量分析了各成岩作用对于储层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沙一段储层沉积相带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2期,平均孔隙度为12.4%,平均渗透率为92.3×10^(-3)μm^(2),先后经历了压实、早期胶结、溶蚀以及晚期胶结作用,其中压实作用是最主要的减孔作用,压实造成孔隙度损失约17%,溶解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溶蚀增加孔隙度约7.6%。预测了深层储层孔隙演化路径和储层质量,并最终建立孔隙度演化模式,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
    • 杨晓利; 王政军; 高文中; 赵忠新; 马乾; 王琦; 张红臣
    • 摘要: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深层碳酸盐岩潜山广泛分布,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具有洼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在多个构造带多个层系均获得勘探发现。近年来随着勘探的深入,在斜坡带和下倾部位部署的多口探井落空,深层潜山勘探陷入停滞。为进一步明确潜山勘探潜力与勘探方向,在提高地震资料品质基础上,从供烃窗口与供烃方式、优质储层类型、圈闭类型三大成藏要素入手,开展成藏条件再评价与成藏主控因素再认识。南堡凹陷深层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储层物性好,优质烃源岩发育,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富集受供烃方式和供烃窗口、圈闭类型和储层等多重因素控制,油气藏类型多样。供烃窗口控制油气成藏,圈闭类型决定油气藏类型,受多期岩溶作用产生的断裂裂缝—表生岩溶和裂缝—埋藏岩溶形成优势储层控制富集高产。通过成藏条件的综合评价,明确了南堡1、2号构造带斜坡区和洼槽区残丘潜山、南堡2号和南堡3号构造带寒武系内幕潜山是下步重要勘探方向。通过地质研究与勘探技术的集成应用,分类评价了一批有利勘探目标,南堡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勘探获得了整体突破,取得了较好勘探成效。
    • 程丹华; 焦霞蓉; 王建伟; 庄东志; 王政军; 江山
    • 摘要: 南堡凹陷古近系沙一段页岩油藏为黄骅坳陷南堡凹陷未来勘探的重点领域。利用岩心及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南堡凹陷沙一段页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页岩发育灰暗相间水平纹层长英质页岩、深灰色块状混合质页岩、灰色粒序纹层混合质页岩、黑灰色水平纹层混合质页岩等4种岩相,页岩油主要储集在深灰色块状混合质页岩、灰色粒序纹层混合质页岩、黑灰色水平纹层混合质页岩中。(2)黑灰色水平纹层混合质页岩的裂缝最为发育,孔隙度最大;灰色粒序纹层混合质页岩比深灰色块状混合质页岩孔隙度大,但深灰色块状混合质页岩比灰色粒序纹层混合质页岩裂缝发育;储集空间包括裂缝、残余粒间孔、矿物晶间孔及溶蚀孔,孔喉特征主要为大孔微细喉,孔隙半径为125.369~156.048μm,平均为133.209μm,喉道半径为0.377~0.860μm,平均为0.622μm。(3)南堡凹陷沙一段混合质页岩厚度大、含油性好、裂缝发育、储集性能好,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形成条件,具有较大的页岩油勘探潜力。
    • 刘露; 孙永河; 陈昌; 娄瑞; 王琦
    • 摘要: 基于地震、钻井等资料,对南堡凹陷基底先存F4号走滑断裂(简称F4号断裂)活化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断距回剥和物理模拟等技术手段,明确了F4号断裂在新生代再活动形成的南堡凹陷4号构造带由南向北传播生长,南部以走滑变形为主,北部以伸展变形为主;4号构造带与相邻2号、3号构造带内断裂属于不同断裂体系,是在统一应力场作用下通过“独立生长—相互接触—作用连接”最终交织在一起。通过构建先存断裂再活动变形机制判别图版,认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期F4号断裂受走滑作用控制发生再活动,古近系东营组和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该断裂受斜向伸展作用控制发生再活动。F4号断裂在新生代再活动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包括:①作为油源断裂控制油气垂向跨层运移。②形成走滑转换带控制砂体展布。③向上传播生长并与邻区相互作用控制两类圈闭的形成,有利于油气富集。
    • 杨荣超; 李亮; 娄瑞; 刘露; 刘聪; 高添
    • 摘要: 基于渤海湾盆地北部南堡凹陷三维地震解释数据,以盆地构造解析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南堡凹陷Ⅱ号和Ⅲ号构造带内断裂几何特征及组合样式,结合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不同构造活动时期盆地发育特征,探讨断裂变形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南堡Ⅱ号、Ⅲ号构造带是典型的伸展构造样式,平面上以NEE走向平行对倾式为主要组合样式,剖面上呈“似花状”构造。根据断距-埋深曲线厘定,南堡凹陷Ⅱ号、Ⅲ号构造带内断裂系统分为基底先存断裂系统、晚期新生断裂系统和长期活动断裂系统。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南堡凹陷Ⅱ号、Ⅲ号构造带内形成NE向主干边界断层;东营组沉积时期,形成反向边界断裂,与主干断裂构成“y”字形结构样式;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新生大量NEE向断层与长期活动主干边界断裂共同构成密集断裂带。先存基底F_(2)、F_(3)断层影响着局部应力场的分布,与上覆构造带构成间接关联耦合关系,先存基底与控带断层构成铲式扇组合共同控制浅部断裂密集带的发育。成因上,南堡凹陷Ⅱ号、Ⅲ号构造带的形成与发育直接受控于古近纪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转变。
    • 刘阳平; 吴博然; 于忠良; 余成林; 王立鑫; 尹艳树
    • 摘要: 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Ⅳ油组的二维平面相和剖面相为训练图像,利用线性池化方法获得其三维沉积相的多点统计概率,通过蒙特卡洛抽样确定预测点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并采用抽稀井网的方法验证了其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力生产层段馆陶组Ⅳ段12和13小层发育心滩、辫状河道与泛滥平原微相。心滩坝呈底平顶凸特征,辫状河道呈顶平底凸特征,河道与心滩规模均较小,宽度一般不超过600 m;辫状河道顶部发育泛滥平原沉积,整体上呈“砂包泥”特征;辫流带宽度为650~1 300 m,心滩平均长度为480 m,平均宽度为176 m,辫状河道平均宽度为71 m。(2)地质模型刻画出的储层砂体形态和空间分布准确,平面上心滩位置与地质分析结果吻合,心滩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显现;剖面上具有典型的底平顶凸的心滩特征;模型中泥岩相占比的误差为9.8%,心滩相占比的误差为3.4%,河道相占比的误差为6.4%,总体上看,建模误差均小于10.0%。
    • 孙爱艳
    • 摘要: 基于油、水相对渗透率建立的产水率计算模型,具有参数多、误差传递大及操作难度大等弊端,难以实现对产水率的准确计算。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计算的束缚水饱和度和常规测井计算的含油饱和度参数来表征驱油效率,建立基于驱油效率的产水率计算模型涉及参数少、误差传递小、拟合精度高。实际应用效果显示:利用该模型计算的产水率与实际生产情况吻合度高,满足南堡凹陷低饱和度油层定量评价技术需求。
    • 吴俊峰; 刘宝忠; 刘道杰; 王长权; 李迎辉; 刘国华
    • 摘要: 针对南堡凹陷高5断块V油组常规水力压裂开发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开展PVT和岩心混相吞吐实验,明确CO 2混相压裂吞吐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并利用矿场试验进一步验证技术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地层压力(33.00 MPa)下,CO 2与原油可实现混相,且注入摩尔分数为60%的CO 2后原油体积膨胀41.01%,黏度降低33.08%,密度增加7.28%,表明CO 2对原油具有较好的增溶、膨胀、降黏作用;CO 2混相压裂吞吐采出程度可达到60%以上。试验井CO 2混相压裂吞吐后稳定生产26个月,累计增油2200 t,原油重质组分得到了有效动用。该研究为低渗及致密油藏效益开发提供了有效技术途径。
    • 陈玮常; 郑开轶
    • 摘要: 南堡凹陷新生代具有特殊的走滑变形特征,其具有走滑变形的构造带也往往是油气有利的勘探区域.基于1号构造带与4号构造带走滑变形特征研究、生长指数与构造演化过程分析,揭示南堡凹陷走滑断层油气成藏规律.结果表明南堡凹陷经历了古近纪断陷期伸展应力方向的顺时针旋转和新近纪坳陷期伸展变形停滞和重启.分期伸展叠加变形造不同走向的走滑断层在变形样式和演化机制上存在差异.此次研究依据断层生长指数研究共轭走滑现象,并建立共轭走滑断层的演化模式,根据古近纪凹陷的伸展应力场方向的旋转变化,认为1号主断层由正断层演变为右旋张扭走滑断层,4号主断层则由走滑断层演变为左旋张扭走滑断层.
    • 吕延防; 胡欣蕾; 金凤鸣; 肖敦清; 罗佳智; 蒲秀刚; 姜文亚; 董雄英
    • 摘要: 基于断-储排替压力差评价伸展断层侧向封闭机理,考虑成岩时间对断层岩成岩压力及成岩程度的作用效果,建立成岩时间对成岩压力的积分数学-地质模型,定量计算伸展断层的侧向封闭能力.通过对断层岩和围岩地层承受垂向应力及水平地应力的时间积分计算,确定具有与断点断层岩相同泥质含量和成岩程度的围岩的埋深,结合研究区所建立的岩石泥质含量、埋藏深度和排替压力的相关关系,定量计算出断点断层岩的排替压力;用目的盘储集层排替压力与之比较,定量评价伸展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及封闭能力大小.通过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1号构造区内断层油气藏实际资料的验证,以及与未考虑或简单考虑成岩时间的断-储排替压力差法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显示积分数学-地质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地下实际情况最为接近,预测烃柱高度与实际烃柱高度误差仅0~8 m,可行性最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