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气运移

油气运移

油气运移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163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2篇、会议论文220篇、专利文献60150篇;相关期刊210种,包括沉积学报、海相油气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84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油气运移的相关文献由3093位作者贡献,包括查明、付广、蒋有录等。

油气运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2 占比:2.21%

会议论文>

论文:220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60150 占比:97.44%

总计:61732篇

油气运移—发文趋势图

油气运移

-研究学者

  • 查明
  • 付广
  • 蒋有录
  • 庞雄奇
  • 金之钧
  • 柳广弟
  • 安作相
  • 曾溅辉
  • 罗晓容
  • 李明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东胜; 陈文杰; 王庆; 王瑞; 潘仁芳
    • 摘要: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是输导体系、能量场和源岩-输导体-圈闭空间配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准确预测使得油气藏定位勘探成为可能。构造了油气运移指向的数学模型,应用概率估计方法表征了油气运移动力和输导体系等相关地质因素的评价成果,基于独立事件概率原理计算了局部单元的运移指向概率。以ArcGIS为平台设计工作流程并开发功能软件,实现油气运移相关信息和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基于最大概率法则预测和追踪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理论地质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对比分析表明,该预测模型准确地反映了油气优势运移的地质规律和认识,在不同分辨率下的预测结果较为稳定。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浅层砂体和川西坳陷东坡断裂输导体的实际应用表明,该预测模型可充分地利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成果,实现盆地尺度下的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综合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朱俊章; 朱明; 史玉玲; 杨兴业; 熊万林; 郑仰帝
    • 摘要: 针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寻找接替勘探领域、降低勘探风险的需要,采用成藏组合分析方法,从油气充注条件分析入手,研究珠一坳陷不同成藏组合油气优势运移聚集方向,研究表明:区域盖层的岩性组合与断裂活动强度共同决定了珠一坳陷油气在不同成藏组合间的分配与富集,恩平组砂地比在50%以上,且断层断距在140 m以上时,油气主要在T_(70)界面之上的珠海-粤海组成藏组合富集,反之则主要在T_(70)界面之下的成藏组合富集。长期活动型及叠加复合A型洼陷,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主力成藏组合及成藏带多位于烃源灶之上;早期活动型及叠加复合B型洼陷,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源内和近源的成藏组合最为有利,远源的珠海-粤海组成藏组合,其有利成藏带通常位于洼陷边缘及隆起区。
    • 汪洋; 张哨楠; 刘永立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走滑断裂发育,控制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和分布。以塔河油田托甫39走滑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断裂带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分析,研究了油气充注史与断裂活动之间的关系。托甫39走滑断裂带油气富集程度高,存在多期活动的特征,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托甫39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储层中存在4期油充注,分别捕获了金黄色、黄色、黄绿色和蓝色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采用油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储层埋藏史和热史的方法,确定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发生在距今约440,324,220,110 Ma。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相对应,与断裂活动时间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说明走滑断裂带活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成藏时间,从而影响了整个成藏过程。
    • 崔启杰; 王可勇; 李建国; 马雪俐; 赵华雷; 杨贺; 孙丽雪
    • 摘要: 为探究油气运移与铀成矿的关系,笔者以松辽盆地钱家店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含矿砂岩薄片鉴定、电子探针研究以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强矿化段砂岩硅质胶结物含量较多,为隐晶质玉髓胶结物;成岩演化序列为,泥晶方解石、自生黏土膜,石英加大边、石英加大边外围黏土膜、颗粒间压实的隐晶质玉髓胶结物、白云石,脉状方解石、具褐铁矿化现象的铁白云石。②研究区含矿砂岩中的铀矿物大多以星散状富集在含矿砂岩胶结物中,少量寄存在碎屑颗粒的孔隙中,其中在硅质胶结物中发现了铀矿物。③有机包裹体在室温下以气液两相为主,产于石英加大边、颗粒裂隙、颗粒溶蚀孔、胶结物中;硅质胶结物中气液两相包裹体呈椭圆状、不规则状,随机分布;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60~130°C,气液两相包裹体冰点温度变化范围为-1~-3.8°C,对应流体盐度[ω(NaCleqv)]为1.7%~6.1%,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97.8~169.5°C。通过分析有机包裹体与气液两相包裹体的世代关系以及油气运移与铀成矿的时间关系得出:油气初次运移早于铀成矿,且存在多期次运移;气液两相包裹体测温结果暗示成矿流体是高于古地温和地表水温的低温低盐度热液流体。油气运移与铀成矿并非同期,且油气不直接参与铀成矿。
    • 李虹霖; 郭涛; 张如才; 杨传超; 张明升
    • 摘要: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小型复杂断块圈闭已成为当前凸起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了明确辽西凸起断块圈闭油气差异富集的原因,利用三维地震、测录井、薄片等数据资料,通过三维流线定量模拟的方法,分析凸起斜坡区潜山顶面风化壳特征,建立“壳-断”耦合油气运移模式,刻画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从而明确风化壳运移对凸起断块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潜山历经多期构造运动,且潜山岩性主要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太古界花岗岩,岩性性质较脆,易被风化剥蚀,风化壳溶蚀孔隙及构造裂缝普遍发育,且分布稳定,形成斜坡区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的主要通道;②斜坡中带受反向断层控制形成断隆构造,油气沿风化壳的运移受斜坡断隆带遮挡,形成“壳-断”耦合油气运移模式,断隆带断距大小控制风化壳油气侧向运移能力;③利用三维流线定量模拟的方法,刻画出研究区四级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明确不同级别油气运移通道对凸起断块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该研究成果有效指导辽西凸起油气勘探实践,并填补了富油凹陷成熟凸起区油气成藏认识及研究方法。
    • 高阳
    • 摘要: 惠民凹陷南部斜坡带成藏控制因素缺乏研究,油气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为查清南部斜坡带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利用雷达图法对比油气井和干井成藏要素差异,结合构造背景和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油气的运移方向和运移路径控制油气成藏与分布,油气运移方向受成藏期构造格局控制,油气运移路径受断砂匹配关系控制。受构造格局影响,发育了双丰-钱官屯、江家店-曲堤、瓦屋-曲堤东三个油气运移有利指向区。受断砂匹配关系影响,西部的钱官屯地区发育侧向输导模式,东部的曲堤、曲堤东地区发育阶梯状输导模式。通过研究预测,曲堤东鼻状构造带处于油气运移主要方向,发育阶梯输导模式、多层系含油,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 任永利; 蒋洪波; 韩忠青; 杨云鹏; 禹贵成
    • 摘要: 塔里木油田钻井现场普遍采用“迟到时间法”计算油气上窜速度,实践表明该方法计算值偏大,当计算结果无法满足钻井施工井控安全时,往往采取循环提密度、压重浆帽等措施抑制油气上窜,这样不仅会对油气层造成伤害,更有甚者会造成井漏及井控风险。基于短起下钻油气运移过程对“迟到时间法”进行修正,修正后的计算方法综合考虑了复合钻具与井身结构组合、钻具排替、油气相对钻井液运移的影响。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新方法计算精度更高、更加符合塔里木油田新井控管理规定下的井控安全要求。
    • 冯冲; 陈程; 李梦瑶; 张磊; 朱涛; 许涛; 邹贤利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发育异常高压,异常高压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动力条件,目前已经在超压带上发现大量高压油气藏。为了揭示现今地层压力特征,恢复成藏期古压力演化特征。利用测井方法和2D盆地模拟技术,得到超压的分布和演化特征,并讨论了超压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井地层压力结构可以分为三类;由古至今,各地层超压逐渐变大,超压由浅部地层向深部地层逐渐变大;各时期平面上超压分布呈规律性变化,整体上是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增大;超压的分布和演化成为油气垂向运移有利动力条件,对研究区高压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 孙同文; 王芳; 王有功; 李军辉; 姚诗华; 李冰妮; 成镱娜; 刘敏华
    • 摘要: 贝西南地区是目前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中含油性较好的重点勘探区块,为查明油气运移对成藏的影响,采用以油气来源分析为基础、以油气分布特征为指示、以运移数值模拟为约束、以地球化学示踪为佐证的“四位一体”油气运移路径综合确定方法,对研究区南屯组的油气运移路径和运移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有3组油气运移路径,一是由贝西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贝西斜坡侧向运移;二是由贝西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呼和诺仁构造带运移;三是由贝西北和贝西南次凹向呼和诺仁构造带汇聚的油气,沿构造脊和断层走向向西南部运移。在明确运移路径基础上总结出3种油气侧向运移模式:沿构造脊及断层走向运移模式、同向断阶“阶梯状”运移模式和反向断阶“牙刷状”运移模式,各种运移模式控制的油气富集部位和油藏类型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的有利区优选和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张波
    • 摘要: 为明确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北潜山下古生界油气运聚特征,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方向,利用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油气来源、输导体系及油气运聚方式进行了研究。孤北潜山下古生界油气来自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断层与下古生界风化壳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其中北东向断层与东西向盆倾断层活动时期与渤南洼陷生烃期一致,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之一;下古生界潜山顶面风化壳厚度大,物性好,渗流能力强,可以作为油气远距离横向运移的良好输导层。原油主要充注方向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西排山与渤南洼陷通过孤西1号断层对接,渤南洼陷生成的油气可直接运移到西排山中聚集成藏;而对于中排山和东排山,油气首先沿埕东断层和孤北断层向东运移至潜山低部位,然后沿下古生界风化壳向高部位运聚成藏;同时中排山油气也可以沿东西向盆倾断层F或F走向运移进入东排山。西排山中部、中排山北部埕东断层上升盘及整个东排山是研究区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