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驱油机理

驱油机理

驱油机理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84320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第二十二届全国油气田化学品开发应用研讨会、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等;驱油机理的相关文献由1166位作者贡献,包括夏惠芬、王刚、侯吉瑞等。

驱油机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4320 占比:99.53%

总计:84716篇

驱油机理—发文趋势图

驱油机理

-研究学者

  • 夏惠芬
  • 王刚
  • 侯吉瑞
  • 俞理
  • 王志国
  • 蒲万芬
  • 刘卫东
  • 刘扬
  • 刘鹏程
  • 卢祥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灵颐; 黎保廷
    • 摘要: 实现非常规页岩油藏高效开发可以解决常规油气资源剩余储量短缺问题,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性重要意义。根据页岩油藏储层基本特征,分析了页岩油藏不同提高采收率方式的可行性,认为注CO_(2)方式更加适合页岩油藏。在实现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注CO_(2)一方面有效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进程。因此未来不仅页岩油藏注CO_(2)技术应用规模甚至应用至其他非常规如致密油、页岩气等都将会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注CO_(2)技术(CO_(2)驱、CO_(2)吞吐)的驱油机理、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该研究以期为我国页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 张亚淼; 修建龙; 刘卫东; 王国柱; 俞理; 伊丽娜
    • 摘要: 系统调研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结构、功能及产生菌研究现状和与生物表面活性剂相关的复合驱油体系构成,总结了生物与化学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并从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和乳化作用三方面对多元复合驱主要驱油机理进行论述,对生物/化学多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基因工程和发酵技术的发展,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加之超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值以及特殊的结构特点,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够代替和降低化学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缓解表面活性剂生产供应问题,提升复合驱油体系性能、降低成本,实现复合驱油技术的升级换代。
    • 刘建坤; 蒋廷学; 黄静; 吴春方; 贾文峰; 陈晨
    • 摘要: 为给研发功能性压裂液提供理论依据,在纳米尺度(50 nm)对SiO_(2)进行C_(8)和季铵盐(QAS)修饰,合成了疏水纳米材料SiO_(2)-C_(8)和疏水带电纳米材料SiO_(2)-QAS,评价了SRFP型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分别加入SiO_(2),SiO_(2)-C_(8)及SiO_(28)-QAS等3种纳米材料后的配伍性、稳定性及综合性能;利用量化模拟手段,建立了纳米材料在砂岩表面的吸附结构模型及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纳米材料在砂岩表面的吸附及油水分离特征。试验及模拟结果表明:SiO_(2),SiO_(2)-C_(8)及SiO_(2)-QAS等3种纳米材料在压裂液中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可有效降低表界面张力,表现出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SiO_(2)-C_(8)和SiO_(2)-QAS加入压裂液后有利于砂岩表面油分子被置换出,促进油水分离;SiO_(2)-C_(8)和SiO_(2)–QAS加入压裂液后可有效改善压裂液性能,提高驱油效果,降低压裂液波及范围内的含油饱和度。研究结果可为功能性压裂液发展和研制提供理论依据,为优化致密油、页岩油压裂方案和优选压裂液提供参考。
    • 康园园; 杨鹏举; 吕建国
    • 摘要: 微乳液作为一种新型驱油剂,其分散相粒径小,同时它还具有界面张力低,热力学稳定,增溶能力强等特点。微乳液的制备通常用Schulman法和Shah法。微乳液各组分及其含量之间的匹配关系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HLB法和盐度扫描法。微乳液的驱油机理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溶能力强和改善流度比。微乳液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加强其在非常规油气方面等多方面的应用研发,使其更好地服务生产实际。
    • 庄建; 陆灿阳; 张旭; 杨文军; 袁维彬
    • 摘要: 针对长庆油田塞169低渗透油藏微生物活化水驱对低渗储层适应性较差的问题,通过气相色谱-质谱等多种检测手段对现场扩培池中微生物活化水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生物气等代谢产物种类及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明确其微观驱油机理,并利用双末端测序(Paired-End)方法对22口井采出液的微生物群落分布进行了测序。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酯类质量浓度为1.57~4.98 mg/L,有机酸质量浓度为108.34~133.61 mg/L,生物气体积浓度为18~38 mL/L,油水界面张力降低30%~70%,pH值降低3%~5%,驱油效率提高5.46~11.93个百分点,微生物活化水代谢产物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生物气和生物聚合物发挥了驱油作用;微生物驱过程中,采油井井液中细菌、古菌和产甲烷菌3种菌的基因数量总体增加,井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小;井间微生物群落差异主要与渗透率和注采层位有关。该研究为低渗非均质油藏微生物驱油选层选井和优化注采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李岩; 张菂; 樊晓伊; 张金通; 杨瑞莎; 叶欢
    • 摘要: 焉耆盆地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早期采用注水开发,储集层伤害严重,注水困难,采出程度低,亟需开展转换注驱研究,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确定本布图油田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原油膨胀性好,易降黏,易混相;最小混相压力为25 MPa,在目前地层压力下可达到近混相驱,驱油效率较高,具有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利用数值模拟对CO_(2)驱开发技术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五点法井网,连续注气开发,预计提高采收率13.37%,CO_(2)换油率0.330 t/t,为下一步矿场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义坤; 王凤娇; 汪玉梅; 李斌会; 张栋; 杨光; 支继强; 孙硕; 王旭; 邓庆军; 徐贺
    • 摘要: 针对压裂、渗流、驱油相结合的压驱技术研究需求,研发了压驱储能及反向压驱回注实验系统,模拟了压驱过程中压驱剂的渗流-储能-洗油-返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压驱技术将压驱剂直接输送至中低渗透储集层深部,可有效避免压驱剂在近井地带的黏度损失与黏附滞留,具有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补充地层能量并将零散分布的剩余油汇集采出的效果。渗透率较高的储集层,压驱见效快,为降低成本,可直接采用高压注水压驱。渗透率较低的储集层吸水困难,采用表面活性剂压驱可有效降低储集层渗流阻力,提高储集层吸水能力与开发效果。地层能量亏空程度是影响压驱剂有效波及范围的主要因素,地层能量亏空越大,化学剂渗流距离越远,有效波及体积越大,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大;地层增能作用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最大,是压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 张创; 王成龙; 时圣彪; 郑川江
    • 摘要: 综述了纳米驱油技术的分类,及微观和宏观驱油机理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智能纳米驱油技术的五大应用,对比了该技术与常规驱油技术的优势,从性能效果、经济成本、安全及环保层面分析了智能纳米驱油技术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前瞻性的发展建议。
    • 吴飞鹏; 李娜; 杨维; 陈佳豪; 丁步杰; 夏雷; 刘静; 王聪; 汪庐山
    • 摘要: 为了明确水力脉动波驱动剩余油的微观机理,利用水力脉动微观可视化驱替装置开展水力脉动波驱动剩余油微观可视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水驱后残存的膜状、柱状、簇状、盲端4种剩余油类型,水力脉动波通过扰动油水界面,打破界面微平衡,使注入水侵入小孔道和盲孔与其中的剩余油接触,通过变形叠加效应将剩余油推动或剥离至主流通道,再由注入水携带驱出。其中,脉动频率主要影响簇状、盲端剩余油,频率为1 Hz的水力脉动波提高采收率效果最好;脉动振幅值主要影响膜状、柱状剩余油,振幅值越大,水力脉动波驱动剩余油越多;存在较低强度的续流压力和持压端压力可以促进脉动能量集中,大幅提高簇状剩余油的动用效果;温度升高会促进水力脉动波发挥其动用剩余油的作用,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 袁钟涛; 杨胜来; 张政; 王萌; 张希胜
    • 摘要: CO_(2)驱油是常规油藏提高采收率有效方法。为了分析研究在特低渗储层注CO_(2)的适应性及作用规律,分析研究了注入CO_(2)后原油体系相态变化特征,通过建立岩心尺度的基质裂缝基本渗流单元模型,研究不同吞吐介质CO_(2),N_(2)和H_(2)O在单簇缝中的渗流规律,定性表征CO_(2)在扩散效应、降黏作用、改善流动性以及抽提富集作用中区别于其他2种介质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CO_(2)扩散效应作用体现在基质网格中摩尔分数分布差别,最大相差约10%;CO_(2)降黏和改善油相渗透率作用明显,在相同注入压力下CO_(2)注入性弱于N_(2)优于H_(2)O;经过5轮次吞吐后注CO_(2)采出程度为23%,注H_(2)O为20%,注N_(2)约为18%,这为特低渗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