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方解石

方解石

方解石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132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2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354篇;相关期刊430种,包括地球化学、矿床地质、中国粉体工业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学术报告会等;方解石的相关文献由3105位作者贡献,包括蔡旻谚、胡为民、印万忠等。

方解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2 占比:67.97%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5.35%

专利文献>

论文:354 占比:26.68%

总计:1327篇

方解石—发文趋势图

方解石

-研究学者

  • 蔡旻谚
  • 胡为民
  • 印万忠
  • 张学怀
  • 吴刚
  • 向清林
  • 孙伟
  • 马明生
  • 赵凯
  • 钱春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娟; 刘汉彬; 金贵善; 张建锋; 李军杰; 张佳; 石晓
    • 摘要: 砂岩中不同时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的矿物组成、结构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各不相同,利用胶结物中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指示成岩流体中碳的来源,用氧稳定同位素可估算其结晶时的温度和流体来源。为了获得砂岩胶结物中不同种类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一般采用离线式选择性酸提取法,分步提取并测试各自的碳、氧同位素组成。针对离线法过程繁琐、效率低的缺点,配制不同比例的石英砂、方解石及白云石混合物样品,采用连续流装置Gasbench与同位素质谱(IRMS)联用技术进行混合物样品与100%磷酸反应的温度及时间优化实验。样品主要粒度范围为63~75μm,反应温度为25°C,反应时间2 h时生成的CO_(2)表示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反应温度为25°C时,白云石与100%磷酸反应1 h几乎没有CO_(2)生成,2 h时CO_(2)的产率仅约3%。混合物实验表明,在方解石含量大于白云石时,Gasbench-IRMS可以利用选择性酸提取法对方解石、白云石混合物样品进行在线分离,并且分别测试方解石、白云石各自的碳、氧同位素组成。25°C反应2 h生成的CO_(2)代表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之后再反应2 h后将CO_(2)气体去掉,升温至50°C反应18 h测试CO_(2)可代表白云石的δ^(13)C、δ^(18)O。本方法的分析精度δ^(13)C优于±0.15‰(1σ)、δ^(18)O优于±0.20‰(1σ)。
    • 朱张磊; 印万忠; 李振; 杨斌; 郭俊; 赵旭
    • 摘要: 以方解石为研究对象,以表面粗糙度为切入点,探讨了表面粗糙度对水滴在药剂作用前后方解石表面黏附的影响,并比较了测量黏附力和计算黏附力。试验结果表明:天然方解石表面为亲水性表面;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水滴在天然方解石表面的接触角减小,基底直径和黏附力均增加。相反,在pH值为10时,与浓度为30 mg/L的油酸钠溶液作用后,方解石表面变为疏水性表面;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水滴在药剂作用后的方解石表面的接触角增加、基底直径和黏附力均减小。同时,测量黏附力和计算黏附力基本吻合。因而,借助表面粗糙度调控可改变水滴在方解石表面的黏附特性,从而可为表面粗糙度调控方解石的可浮性提供借鉴。
    • 陈慧佳; 张慧卿; 冯莹; 魏士平
    • 摘要: 产脲酶细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其对碳酸钙的矿化作用被广泛用于工程地质和环境等各项工程领域;本研究旨在从北戴河新河河口海洋沉积物中分离产脲酶细菌,探讨其诱导形成碳酸钙的特征,为地质与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良好的材料。从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共分离出33株细菌,经筛选,其中有10株细菌具有产脲酶活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3株细菌属于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而其他7株细菌属于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 sp.)。对其中两株有代表性的菌株人苍白杆菌(O.anthropic)CP57和赖氨酸芽孢杆菌(L.fusiformis)CP66诱导形成碳酸钙沉淀进行了实验,X射线晶体衍射(XRD)分析表明:CP57菌株诱导形成的沉淀由方解石组成,而CP66菌株诱导形成的沉淀则包含了方解石和球霰石两种晶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显示:CP57形成的沉淀呈不规则形,而CP66形成的沉淀包含了不规则形和球形两种形态;进一步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两种不同形态的碳酸钙沉淀进行了矿物相的分析,结果显示:不规则形碳酸钙沉淀为方解石,球形碳酸钙沉淀为球霰石;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细菌所形成的碳酸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CP57形成的沉淀分别在波数1422 cm^(-1)、875 cm^(-1)和711 cm^(-1)处出现明显吸收峰,和方解石的FTIR图谱特征吻合;而CP66除出现以上方解石的吸收峰外,还在1081 cm^(-1)和743 cm^(-1)处出现明显对应球霰石的特征吸收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不同细菌诱导碳酸钙形成不同的形貌和晶相奠定了基础。
    • 迪里努尔·阿不都卡得; 何桂春; 李少平; 王亚莉; 聂善煜; 汪劲刚; 肖志
    • 摘要: 由于菱锰矿与方解石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表面性质十分接近,因此菱锰矿与方解石的浮选分离一直是选矿领域的难题。对油酸钠(NaOL)体系下三聚磷酸钠(STPP)作为抑制剂对菱锰矿和方解石选择性抑制的性能进行了探讨,重点讨论了STPP对方解石的抑制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Na OL体系下STPP对方解石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而对菱锰矿浮选的影响较小。Zeta电位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NaOL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可受STPP影响,而在菱锰矿表面的吸附能力几乎不变。基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分析表明,STPP与菱锰矿之间存在物理吸附关系,而与方解石之间为化学吸附关系。大量的STPP与方解石表面的Ca位点产生螯合作用以覆盖在其表面是STPP能选择性优先抑制方解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Na OL体系下进行菱锰矿浮选,STPP是方解石的有效抑制剂,可实现对方解石的高效抑制作用。
    • 何嘉宁; 张少杰; 邓忠诚; 李沛; 汤家焰
    • 摘要: 通过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定、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溶液化学计算,研究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水杨酸4种羟基羧酸对稀土尾矿中萤石、磷灰石和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钠作为捕收剂时,四种羟基羧酸的抑制能力大小为萤石(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水杨酸),磷灰石(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水杨酸)以及方解石(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水杨酸)。柠檬酸对萤石和方解石具有选择性抑制效果。在p H=6.8时,1.6×10^(-4)mol/L柠檬酸和1.0×10^(-4)mol/L油酸(约等于30 mg/L油酸钠)都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并以矿物表面的Ca为作用位点,产生竞争吸附。矿物表面Ca的电子结合能大小决定了柠檬酸对矿物抑制能力的大小,萤石>磷灰石>方解石
    • 袁新; 刘金辉; 周义朋
    • 摘要: 地下水运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碳酸钙的溶解和沉淀,特别是在CO_(2)+O_(2)地浸采铀中,这一现象极为普遍。众多学者对碳酸钙沉淀的形成进行了较为成熟研究,确定了pH对碳酸钙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碳酸钙沉淀的pH边界值。然而,通过热力学只能对反应发生的方向和可能性进行表征,而不能表达化学反应速率,要想了解碳酸钙在地下水运移过程中的溶解沉淀演化过程,必须对其反应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从碳酸钙溶解和沉淀的反应速率以及水化学组分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研究地浸条件下碳酸钙的反应动力学,确定其溶解和沉淀的主要控制作用以及反应速率,为研究CO_(2)+O_(2)地浸采铀中碳酸钙堵塞提供理论基础。
    • 施佳; 崔瑞; 宁江峰; 姚伟; 孙浩; 李瑞杰; 杨哲辉
    • 摘要: 研究了超声空化作用对水玻璃和NaOL体系下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试验条件范围内,原被抑制的方解石随着超声声强的增加、超声时间的延长,浮选回收率不断提高;高的超声声强还可提高方解石的浮选速率。经超声频率40 kHz、超声声强0.56 W/cm^(2)、超声时间15 min处理后,方解石的浮选回收率可由8.50%提高到82.73%。对超声处理前后浮选溶液中水玻璃及NaOL含量测定发现,超声处理后浮选溶液中水玻璃含量增加、NaOL含量减少,超声空化作用能使方解石表面水玻璃脱附,空出的吸附位点再被NaOL吸附。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超声处理能使水玻璃和NaOL体系下方解石表面接触角增大,疏水性增强。研究结果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调控方解石矿物表面疏水性的方法。
    • 冷玲倻; 张鹏飞; 梁文文
    • 摘要: 针对重晶石与方解石浮选分离困难问题,研究了油酸钠作用下,新型抑制剂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EDTMP)对重晶石及方解石浮选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重晶石与方解石经捕收剂油酸钠作用,均具有很好的可浮性,当pH值为9左右,添加EDTMP能选择性抑制方解石浮选,EDTMP较好地实现重晶石与方解石人工混合矿分离。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EDTMP在重晶石矿物表面作用较方解石表面更弱一些,抑制了捕收剂油酸钠作用于方解石矿物表面,但不能抑制油酸钠在重晶石矿物表面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EDTMP磷酸基团通过化学吸附与方解石表面的Ca^(2+)发生相互作用,实现了在油酸钠浮选重晶石体系中对常见脉石矿物方解石的选择性抑制。
    • 印万忠; 孙浩然
    • 摘要: 由于菱镁矿和方解石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性质,故通过浮选较难实现二者的有效分离。BAPTA作为一种Ca-选择性螯合剂,被用以改善菱镁矿与方解石的浮选分离。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油酸钠体系下,BAPTA能选择性地抑制方解石上浮,且在矿浆pH值11.0、BAPTA用量30 mg/L和油酸钠用量100 mg/L的条件下,可较好实现菱镁矿(回收率91.06%)与方解石(回收率7.37%)的浮选分离。利用Zeta电位、FTIR和XPS等检测方法研究了BAPTA的选择抑制机理,结果表明,BAPTA能选择性地与方解石表面的Ca发生反应,吸附并罩盖在方解石表面,阻止油酸钠在方解石表面吸附,消除油酸钠给方解石带来的零电点负移的影响,但BAPTA对菱镁矿表面的Mg作用较小,故对菱镁矿吸附油酸钠的影响较小。
    • 陈明波; 宋宝旭; 赵荣; 袁强; 姚乐
    • 摘要: 以云南个旧卡房矽卡岩型白钨矿为研究对象,针对原工艺GY-10捕收剂浮选体系下钨总回收率偏低的问题,为提高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应用新型白钨矿捕收剂KF-1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脱硫浮选后,钨常温粗选碳酸钠、水玻璃和捕收剂用量分别为2000 g/t、4000 g/t和150 g/t,钨加温精选温度为85°C,保温时间为1 h,钨加温精选氢氧化钠、水玻璃和捕收剂用量分别为200 g/t、1200 g/t和3 g/t,最终获得了钨精矿品位55.65%、钨回收率为77.35%的技术指标,与GY-10相比,钨总回收率提高了14百分点,实现了卡房矽卡岩型白钨矿的高效综合利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