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浸采铀

地浸采铀

地浸采铀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450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原子能技术、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55444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等;地浸采铀的相关文献由745位作者贡献,包括苏学斌、张勇、原渊等。

地浸采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55444 占比:99.46%

总计:55746篇

地浸采铀—发文趋势图

地浸采铀

-研究学者

  • 苏学斌
  • 张勇
  • 原渊
  • 姚益轩
  • 廖文胜
  • 张翀
  • 李喜龙
  • 王立民
  • 汤庆四
  • 胥国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艺; 杨敬; 王如意; 王菁
    • 摘要: 纳岭沟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矿体平缓,地浸采铀先后经历条件试验、扩大试验、30组扩大试验。自试验运行以来,试验采区部分单元出现浸出液铀浓度差异化较大、总浸采率不高的现象,为了深入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从过滤器布置情况入手,对比试验采区浸出率高、铀浓度高的单元,对浸出率在30%以下和铀浓度在30 mg/L以下的单元过滤器布置现状开展深入分析。同时结合过滤器布置理论依据,分析钻孔过滤器布置情况与浸出液铀浓度、浸采率之间的关系,得出浸出率高、铀浓度高的单元钻孔过滤器布置规律,以及浸出率低、铀浓度低的单元钻孔过滤器布置存在的问题。此外,结合目前可视化电视测井技术,对目前试验运行钻孔过滤器开展监测,得出实际运行参数,并分析过滤器实际运行状况,依此提出适合纳岭沟矿床的过滤器布置位置和最佳理论长度,为过滤器布置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确保过滤器高效稳定运行,提高铀资源回收利用率。
    • 袁新; 刘金辉; 周义朋
    • 摘要: 地下水运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碳酸钙的溶解和沉淀,特别是在CO_(2)+O_(2)地浸采铀中,这一现象极为普遍。众多学者对碳酸钙沉淀的形成进行了较为成熟研究,确定了pH对碳酸钙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碳酸钙沉淀的pH边界值。然而,通过热力学只能对反应发生的方向和可能性进行表征,而不能表达化学反应速率,要想了解碳酸钙在地下水运移过程中的溶解沉淀演化过程,必须对其反应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从碳酸钙溶解和沉淀的反应速率以及水化学组分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研究地浸条件下碳酸钙的反应动力学,确定其溶解和沉淀的主要控制作用以及反应速率,为研究CO_(2)+O_(2)地浸采铀中碳酸钙堵塞提供理论基础。
    • 廖文胜; 王立民
    • 摘要: 在地浸采铀过程中,研究与抽注液量相关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对提高并稳定生产井的抽注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浸出剂配方与浸出工艺是产生沉淀而堵塞矿层的基本原因,浸出剂中固体微粒造成的矿层堵塞是抽注液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气体堵塞及其他如抽注量剧烈变化也是影响抽注液量的因素。针对以上因素,生产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过滤工序、合适的浸出剂配方、适当的增产措施(如酸化洗井等矿层渗透性保护技术),以维持或提高矿床的抽注液量,实现经济、高效开发地浸矿山的目的。
    • 王亚安; 闻振乾; 苏学斌; 姚益轩; 胥国龙; 张翀
    • 摘要: 地浸采铀是我国砂岩型铀矿床开采的重要方法,硫酸因具有价格低廉、性质稳定及对矿石中铀浸出率高等优点成为酸法地浸采铀首选的浸出剂原料。然而,在酸法地浸采铀工艺中,配制浸出剂时存在大量热浪费的现象,将这些热量用于地浸采铀需加热的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工艺效果,还能有效降低成本。本文基于硫酸稀释放热理论计算和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开展了不同工艺环节及参数对硫酸稀释热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硫酸稀释热可改善地浸采铀工艺“淋萃流程”环节的反萃取效果,消除乳化现象,降低贫有机相及萃余水中的铀浓度,并能提高废液处理环节的蒸发池内废水温度和蒸发速度,从而减小蒸发池占地面积,降低成本。硫酸稀释放热原理简单,实现方法简便且高效低耗,将硫酸稀释热用于酸法地浸采铀可有效减轻工艺过程中存在的热浪费现象,具有明显优势。
    • 陶峰; 张传飞; 冯国平; 于长贵; 段柏山; 陈梅芳
    • 摘要: 为探索CO_(2)+O_(2)地浸采铀工艺在西北某砂岩型铀矿床应用的技术可行性,开展了地浸采铀现场条件试验。试验表明,向矿层水中注加O_(2),浸出液残留的溶解氧含量明显增加,但浸出液c(U)未见明显升高;在矿层水中原始c(HCO_(3)^(-))为300 mg/L的条件下,向矿层水中同时注加CO_(2)+O_(2),浸出液中c(HCO_(3)^(-))仅上升至300~350 mg/L,c(U)未见明显升高;补加NH_(4)HCO_(3)使浸出剂中c(HCO_(3)^(-))达到1000 mg/L时,浸出液的c(U)随c(HCO_(3)^(-))上升呈直线上升态势,c(U)峰值达到31.5 mg/L,c(U)与c(HCO_(3)^(-))相关系数达0.95,呈强正相关性。研究表明,该砂岩型铀矿仅采用CO_(2)+O_(2)进行浸出,不能获得满足地浸工业要求的c(U);通过补加NH_(4)HCO_(3)并保持浸出液中c(HCO_(3)^(-))达到800 mg/L时,浸出液c(U)出现明显上涨(峰值31.5 mg/L,平均25 mg/L以上)。该矿床技术可行的浸出工艺为“CO_(2)+O_(2)+NH_(4)HCO_(3)”地浸。
    • 高尚; 廖文胜; 王立民; 谭亚辉
    • 摘要: 使用便携式液体颗粒计数器对井场浸出液、洗井取样液中的微粒数量进行实时监测,以监测结果作为衡量污染度的依据;并结合其他水质参数(诸如ORP、TDS等),对比研究铀矿井场运行情况及钻孔堵塞等问题。结果显示,颗粒计数器可以作为辅助分析工具为井场生产操作提供快捷、有效的监测结果。
    • 毛鑫磊; 高生; 王丽坤; 李妍
    • 摘要: 针对目前地浸采铀矿山安全生产信息管理手段单一、缺少安全生产管理专业化工具等问题,内蒙古某地浸采铀矿山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 33000—2016),建立了适合地浸采铀矿山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地浸采铀矿山的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投入等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全过程信息化管控。该系统利用移动4G技术及因特网先进技术搭建虚拟专网,通过手机移动APP及PC终端服务于安全生产管理的全体人员及安全工作,协同处理地浸采铀矿山各项安全工作,提供更加准确、规范的安全管理数据,从而实现对安全工作多维度、多层次的挖掘分析。该系统提升了地浸采铀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 张万亮; 张勇; 闫纪帆; 张渤; 董惠琦
    • 摘要: 为解决地浸采铀钻孔施工成本高、施工周期长,以及后期生产过程中洗井效果不明显、洗井效率低等问题,通过研究采用可更换过滤器式钻孔施工技术,研制内置型陶粒贴砾过滤器,成功实现了过滤器的提升更换。相比传统填砾式钻孔施工,可更换过滤器式钻孔施工技术的单钻孔施工成本降低了6%,钻孔施工周期缩短了1~2 d/孔,成井效率提升了约16%;采用逆向注浆固井技术,实现钻孔固井质量合格率100%。
    • 陈经明; 周泽超; 陈茜茜; 李寻; 罗跃
    • 摘要: 为了解酸法地浸采铀过程中含矿含水层渗透系数时空演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由两组五点型地浸抽注井构成的二维反应动力学模型,模拟酸法地浸采铀中孔隙度-渗透系数时空演化过程,探讨含矿含水层渗透系数时空演化规律。模拟结束时模拟区域内渗透系数区间为[5.37 m/d,14.7 m/d]。通过渗透系数时间演化结果可知,在渗流作用和化学反应前锋不断向抽液孔推进,渗透系数发生变化的区域随时间不断增大,模拟区域内渗透系数区间值随时间不断增大,模拟结束时6个注液孔周围的渗透系数演化情况差异较小;矿层内渗透系数大于初始值的范围为注液孔中心相距约3 m(占抽注半径1/10)处的圆柱体内,渗透系数最小值出现在与注液孔中心相距约5.66 m处的圆周上,含矿层内大部分区域的渗透系数均小于初始值,根据模拟结果渗透系数最小值可能出现在与注液孔距离抽注半径的1/6~1/5区域内。
    • 王新廷; 李峰; 王永东; 张辉; 马建洪; 丁德馨
    • 摘要: 为研究某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采区地下水微生物原位修复方法,采集退役采区的地下水,充分混合均匀后,运用高通量测序法获取土著微生物信息,进而确定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既有细菌,也有真菌,且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明显高于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细菌以变形菌门为主,占比达67.23%,而真菌以子囊菌门为主,占比达89.26%。FAPROTAX分析表明,该退役采区地下水中微生物类型主要为甲基营养型、甲烷营养型、硫酸盐呼吸型、甲醇营养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