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氧同位素

碳氧同位素

碳氧同位素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2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8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305906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2013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等;碳氧同位素的相关文献由1539位作者贡献,包括伊海生、李鑫、黄思静等。

碳氧同位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8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5906 占比:99.87%

总计:306302篇

碳氧同位素—发文趋势图

碳氧同位素

-研究学者

  • 伊海生
  • 李鑫
  • 黄思静
  • 刘立
  • 夏国清
  • 季长军
  • 李伟
  • 王旭
  • 胡超涌
  • 范昌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庆坤; 刘勇; 张小亮; 李海龙
    • 摘要: 近年,在江南地层区奥陶系宁国组下段陆续发现了多处透镜状灰岩及菱铁矿等碳酸盐岩夹层,前人对其岩相学特征的研究多限于定性描述,缺乏系统的成因分析。通过对其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其形成与热水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品Σ(CaO+MgO+LOI)为95.67%~89.89%,分布范围较窄,反映了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SiO_(2)和TFe_(2)O_(3)与Σ(CaO+MgO+LOI)呈负相关关系,Al_(2)O_(3)、MnO、P_(2)O_(5)、TiO_(2)与Σ(CaO+MgO+LOI)不具有明显相关性;Co/Ni值为0.24~0.28(<1.0),Mn/Sr值为0.14~0.33(<10);ΣREE为(13.89~40.73)×10^(−6),远低于上地壳平均值,略高于球粒陨石;在Al-Fe-Mn、(Cu+Co+Ni)×10-Fe-Mn、Ni-Co-Zn三角图和lgU-lgTh关系图中,样品全部落入热水沉积碳酸盐岩区域;δ^(13)C_(V-PDB)为0.33‰~0.67‰,δ^(18)O_(V-PDB)为-9.76‰~-10.1‰,δ^(18)O_(SMOW)为12.56‰~12.9‰,与正常海相或湖相碳酸盐岩的灰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碳氧同位素分布图指示其形成所需热水主要来自岩浆热液与加热海水的混合。丰富的断裂系统为海水下渗和热液混合提供了运移通道,海水与热液的对流活动为海盆持续输入热量并提供成岩所需物质。
    • 杨晓璇; 李雪峰; 郭进京; 赵海涛
    • 摘要: 位于西秦岭北缘的漳县盆地渐新统—中新统时期沉积大量湖相碳酸盐岩,其碳、氧同位素特征对揭示这一时期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漳县盆地湖相碳酸盐岩δ^(13) C_(V-PDB)值介于-7.6‰~-2.0‰,平均值为-5.04‰;δ^(18)O_(V-PDB)值介于-9.11‰~1.12‰,平均值为-2.10‰。δ^(18)O_(V-PDB)值与现代封闭湖泊一致,显示漳县盆地在渐新统—中新统是封闭湖泊,古温度平均值为17°C,比现代平均气温高10°C左右,且剖面中含有石膏和芒硝,表明漳县盆地在渐新统—中新统处于较温暖干旱的气候环境;同时,古盐度Z值平均值为116,所以漳县盆地在该时期是一个封闭的半咸水陆相湖泊。通过δ^(13) C_(V-PDB)值可知,其生产力较高,但由于古湖水中含有硫酸盐细菌,还原反应影响有机质的保存,故δ^(13) C_(V-PDB)值偏负。漳县盆地渐新统—中新统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邻区西宁盆地、循化盆地、临夏盆地和天水盆地的记录基本一致,都是逐渐干旱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关系不大。
    • 綦艳丽
    • 摘要: 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对湖盆沉积环境、水体性质、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微量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在线分析方法对渤南洼陷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湖相页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四段上亚段的δ^(13)C_(PDB)和δ^(18)O_(PDB)均为负值,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指示断陷发育期湖盆水体环境封闭性较强、盐度较高;δ^(13)C_(PDB)值负偏,除一定程度受淡水补给的影响外,还与沉积时期湖水中硫酸盐含量高有关,δ^(18)O_(PDB)值较轻则主要是成岩中晚期胶结作用的结果。与沙四段上亚段相比,沙三段下亚段的δ^(13)C_(PDB)和δ^(18)O_(PDB)值整体变重,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好,反映出断陷鼎盛期较为封闭和稳定的湖泊水体环境;纵向上从沙三段下亚段下部至上部碳氧同位素组成呈现一定的差异性,指示从沉积早期至晚期,具有气候从相对干旱向温暖湿润变化,以及水体盐度逐渐降低的特点。
    • 闫伟豪; 王勤; 李伟强
    • 摘要: 碳酸盐岩和碳酸盐化岩石是俯冲带中碳的主要地质载体。俯冲-折返的超高压变质岩记录了俯冲隧道中流体-岩石的相互作用与元素迁移,是研究地球内部元素循环的重要媒介。本文采集了大别造山带罗家岭互层状产出的大理岩和榴辉岩,建立了横跨岩性界面的矿物组成、显微结构和Mg-Fe-C-O同位素剖面。大理岩中主要组成矿物为白云石,其次为方解石、石英、黑云母和绿帘石等。靠近榴辉岩,大理岩中的方解石含量逐渐升高,在大理岩和榴辉岩界面中方解石是主要的碳酸盐矿物。榴辉岩经历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主要组成矿物为石榴子石、角闪石、石英和云母,含少量方解石和白云石。罗家岭大理岩的δ^(26)Mg(相比于DSM-3标样)值为-1.66‰~-1.51‰。相对于玄武质原岩(δ^(26)Mg=-0.25‰),罗家岭榴辉岩具有轻Mg同位素组成(δ^(26)Mg=-1.48‰~-1.25‰)。大理岩的δ;Fe(相比于IRMM-14标样)值为-0.62‰~-0.56‰,榴辉岩具有较重的Fe同位素组成(δ;Fe=0.16‰~0.45‰)。大理岩和榴辉岩中的碳酸盐矿物具有显著的C-O同位素变化(δ^(13)C=-3.4‰~2.2‰,δ^(18)O=7.6‰~14.3‰),且δ^(13)C与δ^(18)O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理岩和榴辉岩界面的机械混合作用使榴辉岩中含有孤立的碳酸盐矿物,并促进了大理岩和榴辉岩之间的反应,但是机械混合作用影响范围只有几厘米。俯冲带中的流体活动促进了大理岩中白云石分解和元素迁移,使榴辉岩获得大理岩的轻Mg同位素信号,甚至直接携带碳酸盐矿物进入地幔。从大理岩到榴辉岩Fe同位素的扩散迁移可以导致榴辉岩具有较重的Fe同位素组成,而大理岩具有较轻的Fe同位素组成。碳酸盐化榴辉岩是驱动地球深部碳循环和造成地幔Mg同位素不均一性的重要载体。
    • 刘鑫北; 鲁静; 钱程
    • 摘要: 珠江口盆地碳酸盐岩展现了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B6-1井碳酸盐岩厚度为白云凹陷之最,灰岩段纵向分布在珠海组和珠江组,被玄武岩分隔为三段。对其灰岩段系统的碳氧同位素及各类元素测试分析研究,对恢复灰岩段沉积期古环境、古气候、古盐度、海平面变化及三级层序界面等,为该区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新的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 刘奇; 许仲林; 张东良
    • 摘要: 常年受西风影响的阿尔泰山是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为探究将阿尔泰山泥炭植物碳和氧同位素(δ^(13)C_(cell)和δ^(18)O_(cell))的现代过程研究直接运用到百年或千年尺度古气候重建中的合理性,在可靠的^(210)Pb、^(137)Cs测年基础上,分析了1962—2017年哈巴河气象站冷季(10月—次年4月)、暖季(5—9月)以及年尺度上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与黑阳坡泥炭δ^(13)C_(cell)、δ^(18)O_(cell)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黑阳坡泥炭δ^(13)C_(cell)与5—8月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r=-0.52,P<0.05),δ^(18)O_(cell)与11月—次年1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r=0.49,P<0.05),黑阳坡泥炭δ^(13)C_(cell)、δ^(18)O_(cell)变化可以看作分别是5—8月相对湿度和11月—次年1月降水量的代用指标。本研究为阿尔泰山泥炭α-纤维素同位素记录的古气候解译提供了多年尺度的数据支撑,不仅丰富了我国关于泥炭地同位素现代器测的过程研究,也对研究区利用泥炭纤维素同位素开展长时间尺度上古气候定量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滕晓华; 王春连; 沈立建; 王九一; 余小灿; 刘雪
    • 摘要: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56 Ma)是发生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附近的一次快速增温事件,研究PETM事件的气候变化及驱动机制对应对全球变暖对气候和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目前PETM记录较少且其气候效应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基于江汉盆地SKD1钻孔材料,利用湖泊自生碳酸盐矿物及其氧同位素组成,并结合岩芯岩性特征,分析了钻孔碳酸盐氧同位素(δ^(18)O_(碳酸盐))的指示意义,探讨了PETM期间江汉盆地的古气候,结果清晰地记录了PETM事件期间江汉盆地降水量显著增加、气候变湿的特征。PETM事件之前(pre-PETM)δ^(18)O_(碳酸盐)值较高,碳酸盐矿物以白云石为主,指示了江汉盆地年均降水量较少,气候非常干旱;PETM期间δ^(8)O_(碳酸盐)值显著负偏,主要沉积方解石,指示了降水量显著增加,气候相对湿润。PETM事件之后(post-PETM)δ^(18)O_(碳酸盐)值升高,白云石含量增加,且开始沉积厚层蒸发盐,说明气候再次变干。未来全球快速变暖背景下,副热带至中纬度地区可能普遍存在降水量显著增多的现象。
    • 窦衍光; 李清; 吴永华; 赵京涛; 孙呈慧; 蔡峰; 陈晓辉; 张勇; 范佳慧; 石学法
    • 摘要: 基于AMS^(14)C年龄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建立的地层年代框架,重点探讨了冲绳海槽中北部CSHC-15孔MIS6期以来(约200 ka)底栖有孔虫δ^(13)C特征及其古海洋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冰期间冰期表层初级生产力和有机质通量的变化是导致底栖有孔虫δ^(13)C值在MIS4和MIS6期负偏而在MIS1、MIS3和MIS5期正偏的主要原因。MIS2期的底栖有孔虫δ^(13)C正偏,指示了NPIW侵入冲绳海槽,导致通风性加强,底层水呈弱氧化状态。甲烷渗漏引发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是导致CSHC-15孔底栖有孔虫在MIS4期碳同位素大幅负偏的原因。
    • 张庄; 庞江; 杨映涛; 操延辉; 戚明辉; 张烨毓; 张玲; 马森
    • 摘要: 碳酸盐胶结物是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四段砂岩中最常见的成岩矿物。应用激光微区取样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对研究区须四段砂岩中不同类型的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结合岩相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查明了不同类型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时间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研究区须四段砂岩中发育Ⅰ、Ⅱ、Ⅲ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第Ⅰ期方解石的δ^(13)C_(PDB)值为-0.13‰~1.53‰,δ^(13)O_(PDB)值为-9.92‰~-6.41‰;第Ⅱ期方解石的δ^(13)C_(PDB)值为-2.44‰~1.85‰,δ^(13)O_(PDB)值为-13.97‰~-10.06‰;第Ⅲ期方解石的δ^(13)C_(PDB)值为-5.34‰~0.75‰,δ^(13)O_(PDB)值为-16.55‰~-14.44‰,第Ⅲ期白云石的δ^(13)C_(PDB)值为-0.97‰~-0.81‰,δ^(13)O_(PDB)值为-13.32‰~-12.91‰。从早期到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均表现为逐渐变轻,说明其沉淀温度逐渐升高,受有机流体影响逐渐加深。第Ⅰ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晚三叠世末,储层处于浅埋藏阶段,是从早期过饱和碱性孔隙流体中直接沉淀出来的,其“碳”源主要来自沉积水中溶解的CO_(3)^(2-)。第Ⅱ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早侏罗世,沉淀温度约45~70°C,其形成有少量有机流体的参与,有机轻“碳”、原始孔隙水中溶解的“碳”以及少量溶蚀作用释放出的重“碳”共同为该期碳酸盐胶结物提供“碳”源。第Ⅲ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晚侏罗世,沉淀温度约100~140°C,其成因与有机酸性流体关系密切,有机成因的轻“碳”和部分由溶蚀作用释放的重“碳”是该期方解石的主要“碳”源;而该期白云石的沉淀受砂岩中碳酸盐岩岩屑溶蚀的控制更明显,由溶蚀作用产生的重“碳”是其主要“碳”源。
    • 高景晖; 刘云华; 夏昭德
    • 摘要: 安集海河组是一套广泛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重要岩石地层单元。依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天山昌吉地区1∶50000地质调查项目,通过地质剖面测量、1∶50000路线调查、室内岩矿鉴定、粒度及C-O同位素分析等手段,查明该组厚度呈东薄西厚,沉积物粒度呈东粗西细,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细砂岩—灰绿色粉砂岩间或与红褐色粉砂质泥岩互层,多为钙质胶结,东侧见有砾岩,西侧仅见砾石夹层但多见碳酸盐岩。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数值位于(-1.5‰~-6.4‰)、氧同位素数值位于(-0.3‰~12.5‰)。表明研究区内安集海河组是在陆相湖泊环境下沉积的一套以灰绿色碎屑岩为主的地层,粒度分析证明东侧的沉积相表现为由河流向湖泊转化,沉积物的颜色表明沉积环境整体为弱还原、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来自岩屑的证据表明物源来自于沉积位置南方。部分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则反映了成岩时的埋深情况,仅白云岩可能形成于地表环境。在缺乏湖水氧同位素的前提下,通过公式相减得到温度差,来减小湖水氧同位素影响。根据温度差与地温梯度计算出安集海河组埋深不小于2.44km,最大可能为3.25km,但未到达形成有效烃源岩的距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