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指示意义

指示意义

指示意义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常用外国语、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5199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中国岩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等;指示意义的相关文献由399位作者贡献,包括卢振权、迟广成、刘昌岭等。

指示意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5199 占比:99.68%

总计:45345篇

指示意义—发文趋势图

指示意义

-研究学者

  • 卢振权
  • 迟广成
  • 刘昌岭
  • 刘晖
  • 周国兴
  • 周振菊
  • 唐世琪
  • 姚晓峰
  • 孙治雷
  • 孙鸿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谈明轩; 吴峰; 马皓然; 付奕霖; 张旭; 崔浩楠
    • 摘要: 海底扇是由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海底沉积体。其分类学和相模式研究表明,海底扇主要由海底水道、溢岸及朵叶体等沉积单元构成。然而古代和现代海底扇沉积均无法由单一的通用相模式进行解释。以粒度差异所建立的相模式类型涵盖了多方面信息,相对简单实用。海底扇的触发机制主要包括海底沉积物失稳、洪水型异重流、海洋动力过程及复合成因机制等类型。海底扇的主导流体类型(碎屑流与浊流)、海底地貌形态(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及海洋动力条件(底流作用)深刻影响了海底扇的沉积作用、平面形态及空间组合特征,整体上分为三类。其中,浊流沉积主导的海底扇在非限制性海底环境中主要表现为扇状或指状形态,在限制性海底环境中则直接受控于盆地的地貌形态;碎屑流沉积主导的海底扇以块体搬运为特征,平面上表现为舌状和叶状展布形态;底流与重力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型海底扇朵叶体沿底流流向侧向偏转,部分受底流改造沉积形成孤立漂积丘状形态。海底扇沉积物记录了环境信号从“源”到“汇”传输效率和保存程度,对构造变形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人类世以来的现代海底扇沉积物同时也是深海微塑料、陆源有机碳的重要储库,定量评估其丰度特征对于环境评价、污染治理与管控及全球碳循环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 季宁宁; 刘永; 王圣瑞
    • 摘要: 为探究湖泊水体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碳、氮来源及水质指示意义,分析了2013-2014年洱海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 C)、氮同位素(δ^(15) N)和C/N比值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洱海悬浮颗粒物δ^(13) C、C/N、δ^(15) N在旱、雨季差异显著(P0.05),δ^(15) N在旱、雨季差异显著(P<0.05),变化范围分别为1.9‰~4.9‰(均值为3.6‰±1.5‰)和0.7‰~7.8‰(均值为4.2‰±1.8‰).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来源在旱、雨季均以陆源C4植物为主(48.2%±19.1%),氮来源旱季以陆源植物为主(44.3%±10.1%),转变为雨季以化肥为主(30.3%±6.8%).两者有机碳与氮来源差异揭示水生和浮游植物来源的有机碳与氮易降解,对水质影响较大,而陆源C4植物和土壤来源的有机碳和化肥来源氮易沉积,对水质影响相对较小.②随机森林回归分析表明,悬浮颗粒物有机质(POM)来源差异(δ^(13) C、C/N)、氧化还原电位和水温(WT)是影响水体多营养循环指标的重要因子,重要度为4.0%~6.9%;POM、C/N和WT是影响叶绿素a的重要因子,重要度为9.3%~10.7%,说明POM来源特征结合水环境因子显著影响水质,而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相对稳定,对水质无显著影响.为防控洱海水质持续下降,除了加强外源控制,雨季还应重点采取控藻措施.
    • 王晶; 黄琴辉; 应玺
    • 摘要: 云楼岗花岗岩位于粤西河台金矿区西部。通过电子探针(EPMA)对岩体中黑云母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分析,表明其属于镁质黑云母。其结晶压力245Mpa~278Mpa,相当于9.27km~10.51km,平均深度10.09km;结晶温度585°C~675°C,平均647°C。黑云母的各种化学成分指示云楼岗花岗岩体可能是印支期造山过程中形成的“S”型花岗岩,并有少量幔源物质的混入。
    • 刘岳军; 郭琳; 王连宏
    • 摘要: 通过在色棉拉矿区开展激电中梯测量,本文结合地质成果资料,进一步认识该矿区各类岩(矿)石的电性特征及分布情况,了解测区内激电异常在平面的分布规律及展布情况。经过成果资料整理及分析,在整个物探工作餉区域内,结合视极化率异常产出部位的地质现象,识别并划分了6处局部激电异常。本次激电中梯测量的异常反映出较高的极化率与偏低的电阻率,测区内分布较多的褐铁矿及黄铁矿化现象,由此来看,测区内热液活动可能较强。JD1及JD3-2异常处有黄铜矿化点出露,经推测,JD1及JD3-2异常处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因此,首先针对分布于角岩地段、视极化率在6%~10%的各异常(JD1及JD3)开展进一步工作,以查明异常产生的原因。
    • 赵禹平
    • 摘要: 在电影中重构真实事件几乎与电影一样古老。关于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研究涉及甚广,如对纪实和虚构的讨论,以及剧情片、新闻之间的界限问题,颇受学者重视。真人真事改编电影不同于其他体裁电影的最大特点正在于,真人真事改编电影形成了指示意义世界;它既在构建故事又在表达事实,即在解释事件的同时又在回溯事件的意义。真人真事改编电影中存在一个元层次,将事件解释且成为故事,而事件是元叙述层的基础层。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指示意义世界通过元解释对意义的凸显,来召唤对真人真事基础层的关注。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真人真事改编电影,以指示和元叙述的角度来分析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双层叙述特征,探析这个古老的电影体裁如何在呈现事件的同时塑造意义。
    • 肖梦琦; 倪兆奎; 赵海超; 王圣瑞
    • 摘要: 为揭示水华高风险期水体氮磷变化对洱海的指示意义,结合洱海2009年、2013年和2018年采样检测数据及三维荧光、紫外光谱技术,研究了洱海上覆水氮磷组成和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ρ(TN)和ρ(TP)均先降后升,由2009年氮磷以DON(0.231 mg∕L,占36.90%)和DOP(0.016 mg∕L,占42.05%)为主,转变为2018年以NH4+-N(0.197 mg∕L,占32.89%)和PP(0.033 mg∕L,占70.00%)为主,NH4+-N和溶解性有机氮磷质量浓度变化是引起氮磷变化的主要因子.各形态氮磷质量浓度空间变化差异较大,北部和中部湖区ρ(TN)、ρ(TP)及其增幅均大于南部湖区;ρ(DON)在北部和南部湖区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中部湖区ρ(DON)先降后升,增幅为3.32%;ρ(DOP)在北部和中部呈递减,南部湖区则先升后降,总体增加了70.21%;ρ(NH4+-N)在中部和南部湖区显著增加,北部湖区先降后升.②上覆水氮磷质量浓度及形态时空变化受外源负荷、内源释放和藻类生长共同影响,其中入湖河流是影响氮磷质量浓度变化的主因,且农村生活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影响也较大;有机氮磷变化主要受外源输入和湖泊微生物代谢影响,而ρ(NH4+-N)变化则主要受沉积物释放和藻类生长影响.③洱海水华高风险期上覆水腐殖化程度明显降低,有机氮磷分子量减小,而活性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藻类生长.研究显示,近10年洱海氮磷质量浓度有增加趋势,有机氮磷质量浓度虽有所下降,但其活性较高,藻类水华风险并未降低,除进一步加强外源负荷控制,关注TN和TP的同时,洱海保护治理还应关注有机氮磷输入以及中部和南部湖区沉积物氮磷释放的水质影响.
    • 曾勇杰; 王翠芝; 宋英昕; 刘峰; 潘刚; 许生武; 康涛; 李增胜
    • 摘要: 莫桑比克楠普拉省喀祖祖地区多条河流均有人工砂金开采活动.砂金分布在海拔300~450 m之间的石英砾石层,底部岩石主要为中元古代片麻状杂岩体.研究区为准平原-丘陵地貌,水动力条件受季节影响较大.砂金分布与河流不存在明显的耦合性,暗示了原生金矿化可能较分散.同时,研究区露头受第四纪覆盖严重,物化探效果不显著,砂金与重砂矿物组合因而成为重要的原生金找矿标志.结合双目镜观察及扫描电镜分析得出,与砂金密切相关的重砂矿物包括黄铁矿、钛铁矿、锆石等.砂金颗粒多呈棱角状,部分可观察到残留连生矿物,整体暗示了近源堆积的特征.根据电子探针分析结果,不同部位产出砂金成分相近,表现为较高的金成色(w(Au)均高于98%)及较低的微量元素(仅含少量Fe、Cu),暗示为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产物.综上,莫桑比克楠普拉省喀祖祖地区原生金矿化可能是与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其长英质脉体)相关的低硫型热液金矿化,形成背景为泛非期造山运动.
    • 张朋涛; 李启雷; 刘文邦
    • 摘要: cqvip:1研究背景小震群活动展示了孕震区构造应力场地震应变能积累和释放过程的信息,且其成因复杂。宋俊高等(1998)通过对一系列地震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各种类型地震活动,包括小震群活动,均可视为一种场效应;秦保燕等(2000)研究认为,在地壳应力场作用下,孕震区复杂的介质和各种格局的间断面结构,显示出多个应力集中点,在规模和过程各异的演变中,如果应力集中点是固结区,且介质均匀,则是未来大地震的孕震区.
    • 蒋越
    • 摘要: 烃类物质的生成、运移及聚集发生于包含地层水的流体环境下。含烃流体本身富含来自烃源岩的各种有机酸、酚类、无机酸(CO2及H2S)油气。其化学性质明显的不同于非含烃流体。故而含烃流体的运移和聚集过程中将与岩石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包括烃类包裹体在内的特征成岩产物,因此通过研究储层成岩作用和成岩产物,有助于了解沉积盆地古流体活动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