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临近预报

临近预报

临近预报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7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篇、会议论文109篇、专利文献6648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山东气象、广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八届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临近预报的相关文献由87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明轩、陈元昭、俞小鼎等。

临近预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7 占比:3.39%

会议论文>

论文:109 占比:1.56%

专利文献>

论文:6648 占比:95.05%

总计:6994篇

临近预报—发文趋势图

临近预报

-研究学者

  • 陈明轩
  • 陈元昭
  • 俞小鼎
  • 高峰
  • 张文海
  • 王迎春
  • 陈训来
  • 兰红平
  • 汤达章
  • 韩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欧坚莲; 汤中明; 黄恩恩; 蒋玉凤
    • 摘要: 利用梧州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2014-2020年发生在梧州市的短时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1)大暴雨与45dBz以上的强回波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发生短时大暴雨时,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50dBz,45dBz以上的强回波持续时间基本在50min以上;(2)质心高度在2km以下,且维持时间10min以上的低质心强回波容易形成暴雨;(3)强回波和辐合区相结合易形成大暴雨,与逆风区辐合区关系最密切,占6成多;(4)强回波带和列车效应相结合易形成大暴雨:回波带上单体或回波团的移动方向和回波带走向一致易形成大暴雨;(5)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出现大值的时间对大暴雨预报预警有指示意义。
    • 袁凯; 李武阶; 李明; 庞晶
    • 摘要: 基于PredRNN++、MIM、CrevNet和PhyDNet四种机器深度学习算法,利用武汉地区2012—2019年的雷达和降水资料,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武汉地区临近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根据均方误差(MSE)、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命中率(POD)、虚警率(FAR)和临界成功指数(CSI)等指标检验评估了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武汉地区雷达回波临近预报的预报性能,并以半拉格朗日光流法进行了对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MIM算法的MSE和FAR最低,SSIM最高;PredRNN++算法的POD和CSI最高。机器深度学习算法的POD、CSI和SSIM均高于光流法,FAR和MSE则更低,其中SSIM、POD、CSI三种指标的提升幅度在3.2%~24.7%,MSE和FAR两种指标的降幅在13.1%~43.3%。30 min以内,除CrevNet外,其余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和光流法的预报能力较为接近;30 min以后,深度学习算法和光流法都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预报能力均显著下降,但机器学习算法下降得更缓慢,尤其是60 min以后光流法的降幅进一步增加,显示出机器学习长预报时效的优势。此外,机器学习算法之间针对不同评分指标在不同预报时效的下降速度并不一致。PredRNN++算法在所有强度上CSI均表现最佳,MIM和PhyDNet两种算法对≥40 dBz的回波预报、CrevNet算法对≥50 dBz的回波预报均好于光流法。机器学习算法和光流法都随着回波强度的增加,CSI和POD迅速降低,FAR快速上升,但机器学习算法的FAR上升得更慢。四个不同回波形态、不同发展趋势个例的分析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算法不仅具备对一定回波强度变化的预报能力,而且对回波强度和面积变化趋势的时间节点预报也与实况基本一致。此外,机器学习算法对回波运动的预报能力明显强于光流法,显示出机器学习算法良好的应用前景。
    • 罗义; 梁旭东; 王刚; 曹正; 文俊鹏
    • 摘要: 提出了一种能够自动选取跟踪单元大小的雷达回波交叉相关跟踪外推算法(ATREC)。ATREC方法通过雷达回波的边界识别,得到不同尺度的雷达回波的特征运动信息,再不断地内部分化,得到不同次级尺度的内部运动信息,将特征尺度的特征运动场和次级尺度的内部运动场进行合成,最后得到外推的运动矢量场。ATREC方法可以在回波总体运动场基础上,逐级细分出不同次级尺度的移动信息,所以运动场更加平滑且兼顾不同尺度的移动信息,同时能够有效解决TREC类方法采用固定大小的跟踪单元而带来的问题,特别是TREC类方法针对小尺度对流系统的不适用问题。通过个例分析,并与基于交叉相关的多尺度雷达回波跟踪方法(MTREC)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针对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天气系统,ATREC方法具有较强的客观分析能力和灵活的适用能力。通过个例分析检验评分和基于2016年4月总共128个个例的综合统计检验,检验评分结果表明:ATREC方法的预报评分整体优于MTREC方法。
    • 于文革
    • 摘要: 临近天气预报主要是指0h~6h的高时空分辨率天气预报,实际预报对象为该时间段内产生显著变化的天气现象,主要涵盖雷暴、强对流、降水等现象,其中以雷暴和强对流天气预报最具挑战性。本文主要对雷暴雨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进行分析。
    • 王玉虹; Bica Benedikt
    • 摘要: 基于2019—2020年京津冀地区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降水过程,采用交叉相关法和光流法对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和预报综合集成系统(Rapid-refresh Multi-Scal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Integration,RMAPS_IN)的降水分析产品进行0~2 h临近外推预报的批量试验。结果表明:由交叉相关法和光流法计算的两种外推矢量在大小和方向上存在一定差异,直接差异与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位置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而方向差异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更明显,台风类降水呈弧形带状分布,低槽冷锋类、低涡类、气旋类、暖切变线类等几类降水均呈西北大东南小的特点;预报效果方面,总体上交叉相关法优于光流法,尤其是预报时效超过30 min以后,各种降水类型的批量检验结果显示交叉相关法的预报评分优于光流法,且预报时效越长、优势越明显,但预报时效为10 min时,光流法在低涡类、台风类、暖切变线类的空报率上优于交叉相关法。此外,基于外推的临近预报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台风类降水的预报效果最好,其次为暖切变线类、低涡类、低槽冷锋类、气旋类。
    • 苟阿宁; 吴翠红; 袁延得; 冷亮; 朱传林; 韩芳蓉; 吴涛
    • 摘要: 利用天气雷达、探空资料,采用成熟的雷暴识别外推技术,比较有、无地闪活动时的概率密度分布和隶属度特征差异,提取雷达参量,采用模糊逻辑原理建立临近1 h地闪预警方法。分析表明,-25~-10°C高度层最大反射率因子(REF)和回波顶高是湖北地闪预警的最佳因子,尤以REF_(-15°C)、REF_(-20°C)和REF_(-z25°C)表现最佳,REF_(-10°C)效果次之,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对雷电指示意义较小,根据不同因子贡献不同给与了不等权重分配,并通过雷电样本阈值分布规律,采用动态权重系数进行细化,实现了地闪未来1 h的临近落区预报。利用每6 min滚动预报未来1 h(6 min间隔)的临近预报结果和实况进行1 km网格点对点综合评分,30 min击中率(POD)可达50%以上,临界成功指数(CSI)为30%左右,POD和CSI随预报时效缓慢降低。通过个例预报检验,发现该预报方法在大范围雷暴天气预报评分较高,而局地对流的预报评分偏低。该研究说明基于雷达参量的模糊逻辑地闪预警方法基本合理可靠,可用于湖北雷电短时临近自动预报预警及决策服务。
    • 胡家晖; 卢楚翰; 姜有山; 何婧
    • 摘要: 近年来深度学习模型在解决对防灾减灾影响巨大且极具挑战性的临近预报问题的应用中日益增多。本文中,我们把临近预报作为一个时空序列预测的任务,将雷达反射率因子作为试验对象,使用基于对抗神经网络(GAN)优化构建的TAGAN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未来1小时的雷达回波图像,并且与Rover光流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3D U-Net模型进行对比试验。选取2018年全球气象AI挑战赛雷达回波数据集进行训练与测试,检验结果表明TAGAN模型在命中率(POD),虚警率(FAR),临界成功指数(CSI)以及相关系数等多种评分上要优于传统的光流法和对比的3D U-Net深度学习模型,TAGAN模型在以上的检验评分表现出色,并且随预测时间的增加较之传统光流模型效果更优,这为拓展和提升深度学习模型在临近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袁凯; 庞晶; 李武阶; 李明
    • 摘要: 基于PredRNN++、MIM、CrevNet和PhyDNet四种深度学习模型,利用武汉地区2012—2019年雷达和降水资料,通过定义回波面积指数,检验评估了四种深度学习模型对武汉地区不同面积雷达回波临近预报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随着回波强度的增加,所有深度学习模型的预报能力均迅速降低,一般强度回波的命中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和临界成功指数(Critical Success Index,CSI)远高于强回波,而一般强度回波的虚警率(False Alarm Rate,FAR)则远低于强回波;(2)不论是一般强度回波还是强回波,随着面积增大各深度学习模型的POD均上升,FAR降低,因而CSI得以提高,但这种上升和降低的幅度,在一般强度回波下更显著;(3)无论是一般强度回波还是强回波,同一回波面积之下PredRNN++模型的POD和CSI均最高,CrevNet最低,MIM的FAR均最低,各模型之间的差异在一般强度回波时表现得更加明显,且这种差异性可能主要是由各模型之间不同的内在结构所导致;(4)从时间演变来看,无论何种面积、何种强度的回波,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深度学习模型的POD均缓慢降低,FAR缓慢增加,因而CSI也缓慢降低,但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降幅和增幅都逐渐变小,60 min之后曲线趋于平缓,但不同面积之间的差异却逐渐增大。
    • 曹伟华; 南刚强; 陈明轩; 程丛兰; 杨璐; 吴剑坤; 宋林烨; 刘瑞婷
    • 摘要: 精细尺度降水的临近预报对于提升现代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兴方法,在挖掘数据内部特征及物理规律方面更具优势,近年来在天气雷达图像领域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为进一步提升精细尺度降水的临近预报能力,基于深度学习网络模型RainNet,研究建立了两种滚动预报方式,开展了京津冀地区1 km分辨率精细尺度降水滚动式临近预报试验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基于交叉相关的外推预报相比,深度学习网络模型RainNet总体可以明显改进降水1 h临近预报的绝对误差和相关系数;两个RainNet相结合的滚动预报方式对1.04 mm/(10 min)及以下阈值降水,在10—50 min预报性能一致优于传统的交叉相关外推预报。深度学习模型对降水消亡过程的时、空演变趋势刻画更好,尤其更适用于降水消亡过程的临近预报。采用两个RainNet模型相结合的滚动式预报方式优于单一模型滚动预报方式。
    • 张亚萍; 张焱; 翟丹华; 刘伯骏; 周国兵
    • 摘要: 如何有效将基于预报员经验的、不受物理公式约束的强降水天气特征作为先验知识融入到深度学习模型,是提升强降水临近预报准确率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首先,简述了目前主流的深度学习模型以及一些已开展的针对深度学习模型可解释性的探索成果;然后,对目前常用的几种强降水临近预报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通过对深度学习方法在强降水临近预报技术中改进的思考,提出了将先验知识融入到深度学习模型的可能途径,具体包括:将一些经验特征进行量化或自动识别后作为模型输入,将预先提取的特征作为模型标签,在模型架构中嵌入先验知识的量化编码,结合可求导的检验指标设计损失函数对模型进行优化;同时指出,需要提高对强降水临近预报产品的主客观评估的一致性,以便能更好地确定强降水临近预报技术的改进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