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雷达回波

雷达回波

雷达回波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234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8篇、会议论文472篇、专利文献55967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山东气象、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148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雷达回波的相关文献由499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伟、孙瑞、王艳兰等。

雷达回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8 占比:2.11%

会议论文>

论文:472 占比:0.82%

专利文献>

论文:55967 占比:97.07%

总计:57657篇

雷达回波—发文趋势图

雷达回波

-研究学者

  • 王伟
  • 孙瑞
  • 王艳兰
  • 李金辉
  • 王兴
  • 王宇
  • 马中元
  • 苗春生
  • 邓云凯
  • 全英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袁凯; 李武阶; 李明; 庞晶
    • 摘要: 基于PredRNN++、MIM、CrevNet和PhyDNet四种机器深度学习算法,利用武汉地区2012—2019年的雷达和降水资料,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武汉地区临近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根据均方误差(MSE)、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命中率(POD)、虚警率(FAR)和临界成功指数(CSI)等指标检验评估了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武汉地区雷达回波临近预报的预报性能,并以半拉格朗日光流法进行了对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MIM算法的MSE和FAR最低,SSIM最高;PredRNN++算法的POD和CSI最高。机器深度学习算法的POD、CSI和SSIM均高于光流法,FAR和MSE则更低,其中SSIM、POD、CSI三种指标的提升幅度在3.2%~24.7%,MSE和FAR两种指标的降幅在13.1%~43.3%。30 min以内,除CrevNet外,其余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和光流法的预报能力较为接近;30 min以后,深度学习算法和光流法都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预报能力均显著下降,但机器学习算法下降得更缓慢,尤其是60 min以后光流法的降幅进一步增加,显示出机器学习长预报时效的优势。此外,机器学习算法之间针对不同评分指标在不同预报时效的下降速度并不一致。PredRNN++算法在所有强度上CSI均表现最佳,MIM和PhyDNet两种算法对≥40 dBz的回波预报、CrevNet算法对≥50 dBz的回波预报均好于光流法。机器学习算法和光流法都随着回波强度的增加,CSI和POD迅速降低,FAR快速上升,但机器学习算法的FAR上升得更慢。四个不同回波形态、不同发展趋势个例的分析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算法不仅具备对一定回波强度变化的预报能力,而且对回波强度和面积变化趋势的时间节点预报也与实况基本一致。此外,机器学习算法对回波运动的预报能力明显强于光流法,显示出机器学习算法良好的应用前景。
    • 田聪聪; 张兰; 许欢; 李怀宇; 肖柳斯
    • 摘要: 利用华南区域20部雷达反射率回波数据,分别选用均等偏差法、权重偏差法及最近偏差法的线性订正法和邻域订正法对CMA-GD 1 km时间滞后集合预报输出的雷达回波产品进行偏差订正,并对订正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偏差方法中,最近偏差法的偏差最小,权重偏差法的偏差最大;利用偏差订正预报,可有效改进模式预报的雷达回波强度,但对回波移动速度调整不大;邻域订正结果优于线性订正;最近偏差法的领域订正结果与实况最为接近。
    • 崔悦; 杜平萍; 王健博
    • 摘要: 利用高空、地面等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气象观测资料,对2021年9月9日发生在吉林省辽源市的一次风雹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背景下,位于离冷涡中心较远的东南部为不稳定区,易发生强对流天气。冷锋为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提供了初始扰动;地面中尺度辐合的移动发展触发了中低层的不稳定能量释放,是这次强对流过程的触发机制;稍弱的水汽条件更利于雷暴大风和冰雹的产生;反射率因子上表现为“弓形”回波,随着冷空气的补充,激发新生单体不断向东推进;0°C层(3.2 km)和-20°C层(6.3 km)高度适宜吉林省中部地区冰雹天气的产生。
    • 张俊兰; 李伟; 郑育琳
    • 摘要: 应用昆仑山北坡小时、分钟降水资料以及和田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近8年该区域短时强降水天气分型,对比分析对流云与混合云2型5类短时强降水的回波强度、顶高、垂直液态含水量等回波特征量值以及持续时间的差异。得出昆仑山北坡短时强降水中,中亚低涡(槽)型环流形势和块状多单体回波最多,昆仑山北坡无超级单体回波。需高度关注3类天气分型下高空锋区、低层中尺度气旋、切变线和辐合线以及东风气流(急流)等高低空天气系统空间配置以及强度对短时强降水落区、强度的影响。
    • 邓福兴; 赖旭强; 高必通
    • 摘要: 为了解粤西北对流天气的特点,对2015—2020年粤西北发生的60个大风和冰雹天气个例的物理参数、雷达产品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粤西北对流性大风的物理参数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其中在春季K指数为27~40°C,出现冰雹时普遍≥32°C,TT为30~55°C,t_(700)-t_(500)>14°C、t_(850)-t_(500)>22°C,IQ为2800~5000 g·hPa·kg^(-1);夏季K指数为35~42°C,TT为42~46°C,IQ为4200~6600 g·hPa·kg^(-1)。沙氏指数、垂直风切变、特殊高度层等物理参数在对流性大风、冰雹的潜势预报指示意义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流性大风的雷达回波春季多为带状和块状,夏季以点状、块状发展为主,径向速度>12 m/s、ET为10~13 km、VIL值30 kg/㎡以上并有急增或急降现象;出现冰雹时多为超级单体,有三体散射现象、V形缺口等特征,回波强度>60 dBz、径向速度>18 m/s、Z_(DR)>2.4、K_(DP)>2.8 dBz。
    • 何清芳; 江帆; 林梦凡
    • 摘要: 文章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及闪电定位资料对2019-04-26发生于闽西南连续两次降雹过程的闪电活动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介绍了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对天气环流背景进行了说明;然后对闪电活动特征中的时空分布特征、闪电与雷达回波之间的关系和闪电频数、强度随时间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以期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 菅人乐; 史昀; 马晓慧; 李文博; 崔丽娜
    • 摘要: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产品,分析了2020年6月5日克拉玛依市一次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西伯利亚低槽、低层垂直风切变和中层冷空气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的演变发展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相吻合,是能开展强对流天气预测预报的有效工具。
    • 王兴; 吕晶晶; 周可; 詹少伟
    • 摘要: 当前利用雷达等气象资料对下击暴流进行识别预警的准确性很低,因此文中提出一种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的下击暴流智能识别方法。该方法以雷达回波时序图像和雷达径向速度场时序图像作为输入,将两种图像的时空四维特征融合到深度神经网络中,通过深度学习寻求“雷达回波图像和径向速度场图像”与“是否发生下击暴流”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运用数据增强和损失函数优化技术,改善因样本数据不均衡所导致的识别结果偏向于样本中大概率事件的问题。再结合K折交叉验证,避免模型训练过程陷入局部极值。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对下击暴流识别的成功率达到95%,可实现对其识别预警的自动化,增强预报的时效性,同时该方法也适用于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对因下沉气流辐散所形成的大风的识别。
    • 张炜月; 唐伯成
    • 摘要: 利用常规、非常规NCEP再分析资料,使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雷达资料分析等对福建高架雷暴和地面雷暴2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强对流均发生在高空急流轴右侧辐散区下方,低层均有切变线和急流影响,但高架雷暴的触发系统是中层急流和切变线,地面雷暴则是地面辐合线和底层切变线。地面雷暴造成的强对流灾害天气强于高架雷暴。主要原因:地面雷暴层结不稳定性、上升运动以及水汽条件均好于高架雷暴。虽然高架雷暴的垂直风切变比地面雷暴强,0°C层高度比地面雷暴低,有利于产生持续性冰雹,但上升运动不强,对流回波顶较低,只产生小冰雹。从雷达回波来看,2次过程中低层均出现了明显的三体散射回波特征,同时有回波悬垂和弱回波区。
    • 胡媚; 尹亮彬; 唐明晖
    • 摘要: 针对2021年12月25—26日湖南长沙暴雪天气过程,以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为主,分析此次过程回波强度、径向速度、雷达风廓线等的变化。结果表明:1)本次暴雪过程受冷空气、短波槽过境、700 hPa急流的共同影响;深厚的湿层、大气整层低于0°C、中层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强冷垫上爬升导致长沙出现暴雪。2)长沙暴雪时段,持续不断有25—30 dBz反射率因子生成,同时,垂直液态水含量和回波顶高偏低。3)降雪时段,径向速度表现出风场辐合、急流核增强、零速度线成直线等特征;预示着动力条件增强,为降雪的维持和增强提供了临近预报信息。4)垂直风廓线产品上,3.4—4.9 km高度风场由西北风为主转为偏西风再转为西南风,表征短波槽过境,动力条件有所增强;随着西南风强度和厚度的持续增加,降雪强度增强;后期风场再次转为西北风为主,对应的降雪逐渐减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