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闪电活动

闪电活动

闪电活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林业、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46603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大气科学、山东气象、热带气象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闪电活动的相关文献由365位作者贡献,包括郄秀书、郑栋、张义军等。

闪电活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46603 占比:99.71%

总计:46740篇

闪电活动—发文趋势图

闪电活动

-研究学者

  • 郄秀书
  • 郑栋
  • 张义军
  • 马明
  • 周筠珺
  • 傅云飞
  • 袁铁
  • 于怀征
  • 刘冬霞
  • 吴安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俏娴; 殷启元; 蔡占文; 李翔
    • 摘要: 利用大气电场仪、广州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和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20年9月23日广州一次雷暴天气过程的发展演变和大气电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气电场变化曲线和时频谱特征可以反映雷暴的生成、发展和消亡(或远离测站)的过程,电场变化率、频域能量及雷达回波大值区与地闪爆发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电场变化率和频域能量显著增强时,说明雷暴云靠近测站或将有闪电发生。大气电场变化缓慢,电场变化率和频域能量明显下降时,说明雷暴云在消亡或远离测站。综合利用大气电场、雷达以及闪电定位资料等多源数据,分析雷暴天气发生前后的变化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闪电的发生发展过程,提高雷电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
    • 于函; 张鸿波; 刘冬霞; 陈志雄; 田野; 袁善锋; 王东方; 卢晶雨; 周筠珺; 郄秀书
    • 摘要: 基于北京宽频带闪电网(Beijing Broadband Lightning Network,简称BLNet)获得的全闪三维定位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2015~2017年北京暖季7次强飑线过程的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闪电主要发生于前部线状对流云区内且集中分布在30 d BZ以上的强回波区域,少部分的闪电分布在后部的层状云区域内。从闪电辐射源三维分布结构可以发现,闪电活动大部分处在6~11 km的高度范围。将能够同时反映强回波深度和面积的0~-30°C温度区域内大于30 d BZ雷达回波体积(V)作为强回波指标,并与闪电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整体上在7次飑线过程中,总闪频数和V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其中5次过程的闪电频数峰值同时或提前于V的峰值出现,二者的时滞相关系数超过0.61,提前时间为0~96 min。另外两次过程中闪电峰值落后于V峰值,落后时间分别为30 min和60 min。研究结果不仅对认识闪电与对流活动的关系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可为闪电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同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倾鹏程; 关育平
    • 摘要: 文章介绍了闪电的观测数据和来源;利用北京2010—2016年雷电定位数据,统计分析北京市闪电活动特征,通过分析闪电的年变化、月变化和日变化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变化特征,得到变化规律,能够更好地做好雷电防护,为不同时期雷电特征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 吴生灿; 张烨方; 刘冰; 林岚; 吴启绵
    • 摘要: 采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台风数据,全球闪电定位系统、福建省三维闪电定位系统提供的闪电数据以及福建省气象局提供的雷达数据,分析直接登陆福建的最强台风1808号超强台风“玛利亚”的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气旋稳定期与消散期的内核与外雨带,在台风强度迅速增强期间内核闪电活动最活跃,内核闪电的突然爆发对气旋强度加强有一定指示作用,台风登陆前闪电活动锐减,登陆一段时间后闪电陡增而后快速减少。闪电活动区域与雷达回波高于35 dBZ区域存在较好一致性。
    • 周华; 杨晓玲; 陈海贝
    • 摘要: 借助雷达、地闪定位系统、强电场法等先进监测设备和手段,利用大量的气象监测资料,系统研究探讨了甘肃地区及周边地区在发生极强降水运动时,天气系统的雷暴特性。结果表明:当日的活动范围内主要有2种不同类型的雷阵雨天气,这些雷阵雨体的混杂也是导致当日兰州市区重复性强降水和大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区域的降雨强度变化和相应的雷达回波强变化,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回波通常对应强降水速率,而弱回波通常对应极弱的降雨速率。地闪活动则大多发生在雷阵雨运动的中后期、强回波的边缘区域、雷阵雨活动发展方向的最前部,地闪活动和回波强度之间的关联不甚明确。在该市出现极端强降水时发生的雷暴,上部通常为正电荷区,底部则为更高的负电性区。
    • 陈睿凌; 师正; 李杰; 曲凯悦; 徐佳伦
    • 摘要: 利用三维先导参数化放电方案,保持方案中的基本参数不变,通过改变闪电随机参数,模拟同一建筑物(群)条件下不同闪电的发展形态,改变2个建筑物的尺寸及间距,得到了不同建筑物(群)条件下不同闪电的数据,研究建筑物特征参数对闪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建筑物对低建筑物存在明显的保护作用,保护概率与建筑物间间距存在负相关线性关系,并存在临界保护距离:高建筑物高300 m,低建筑物高100 m,高低建筑物长宽均为50 m时,临界保护距离约为100 m;高建筑物拐角处能引发更强的电场畸变,从而对低建筑物产生保护作用;在控制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高建筑物高度的增大,保护概率随之增大;建筑物的间距增大,保护概率随之减小.此外,还给出了一个适用于不同建筑物群的雷击保护概率计算公式.
    • 陶心怡; 赵阳; 谢屹然; 孔祥贞
    • 摘要: 利用WWLLN闪电资料、NOAA地形资料,分析了2010 ~ 2018年云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闪电活动总体呈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特征,地形与海拔高度共同影响着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且地势较海拔的作用更为突出.受纬度、季风和日照等因素影响,北回归线附近的闪电活动夏半年多于冬半年,闪电活动在夏季达到峰值,纬度较高的滇东、滇中以北大部分地区闪电活动呈单峰型月分布,而纬度较低的滇南和滇西的闪电活动则呈双峰型月分布,闪电活动的日变化与深对流活动特征一致.本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雷电灾害的活动规律,加深了地形和季风对云南闪电活动影响的认识,为该地区雷电预警与防护提供参考.
    • 李迪; 陆扬; 吴安坤
    • 摘要: 文章利用2017-2019年新型三维闪电监测系统的数据资料,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强度变化3方面分析了贵州省近年来闪电活动特征.时间分布上具体分析了年变化、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所得结论以期为业务人员在预警预报过程中提供帮助和参考.
    • 格桑扎西; 益西拉姆; 扎多
    • 摘要: 文章主要采用青藏高原地区W W LLN闪电定位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据统计处理,,研究了该地区闪电活动时间、空间两个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得出:(1)青藏高原闪电活动具有显著的日分布差异性,主要集中在13:00~24:00时间段内,每个月份下均有闪电活动的发生,总闪电频次属于双峰值的变化类型,且均在6月份闪电活动达到了第一个峰值,在8月份闪电活动达到了第二个峰值;(2)不同区域之间闪电密度月分布情况不一致,每个月份下统计出的闪电密度值也不相同,且均呈单峰值变化类型.其中高原西部、中部、中北、东北区域,闪电密度值从1月份开始缓慢的增加,在7月份闪电密度值达到了峰值.在西藏南部区域,闪电密度值也从1月份开始迅速的增加,在5月份闪电密度值达到了峰值,闪电活动强于高原西部、中部、中北部区域;(3)青藏高原落雷密度没有较好的一致性,存在两个闪电活动高值区域,主要位于中部那曲附近,另一个闪电活动高值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在高原中北部区域,探测到的闪电密度值要稍弱于上述两个区域,但闪电活动要高于其它区域;(4)青藏高原闪电活动在逐月的变化过程中,总体呈现出从东部逐渐向西部发展,然后又向东部逐渐消退的变化规律.闪电活动从3月份开始出现,在5月份期间逐渐向高原西部区域发展,在7月、8月期间,闪电活动达到了峰值,从9月份开始闪电活动逐渐向东部区域退却,到11月份时候闪电活动几乎消失,相对较少.研究所得结论能够为青藏高原雷电防护设计工程以及雷电灾害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 杜赛; 刘显通; 孙皓霆; 陈绍东; 陈绿文; 颜旭
    • 摘要: 基于2017年5月8日华南地区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分析了此次过程中闪电活动和-35~0°C温度层内双偏振雷达参量的分布特征以及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中,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频次的趋势在时间变化上有较好的一致性,且随着闪电活动的发生及雷暴过程的增强,双偏振雷达参量中的冰水含量、雷达反射率因子、差分反射率、差分相移率等偏振参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闪电频次高峰时间段对应各个参量最大值时间段。双偏振雷达各个参量最大值与闪电活动的线性拟合关系均优于多项式拟合关系。定性地发现了双偏振雷达参量与闪电活动的关系,可为将来将双偏振雷达参量加入到闪电临近预警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