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雷暴

雷暴

雷暴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55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电工技术、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7篇、会议论文126篇、专利文献134篇;相关期刊360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等;雷暴的相关文献由3327位作者贡献,包括郄秀书、张义军、言穆弘等。

雷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7 占比:83.30%

会议论文>

论文:126 占比:8.09%

专利文献>

论文:134 占比:8.61%

总计:1557篇

雷暴—发文趋势图

雷暴

-研究学者

  • 郄秀书
  • 张义军
  • 言穆弘
  • 行鸿彦
  • 刘欣生
  • 周筠珺
  • 尚可政
  • 杨旭
  • 王式功
  • 华德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陈镇; 徐志钦; 林士渠; 朱弘威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民航气象观测服务质量、保障民航飞行安全,该文利用厦门高崎机场大气电场仪数据,配合雷达回波图对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大气电场强度的变化和雷暴的产生、发展以及移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当大气电场强度变化曲线由稳定逐渐变化为快速波动,最大值不断增大且不断波动时,说明强对流天气即将发生。雷暴天气现象发生时,大气电场强度首次增大达到极大值的时间,与观测员第一次闻雷时间有较好的关联性,对观测员观测雷暴有着较好的预警作用。
    • 李卫平; 许伟; 任照环; 何静
    • 摘要: 雷电监测预警服务是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环节。采用“阈值+过限计数”的预警算法,结合ADTD定位数据和SWAN拼图产品,分析了大气电场仪在一次典型雷暴天气过程中的预警效果。根据目标区域的大小,大气电场仪发出预警提前时间分别为10 min和50 min,但橙色和红色预警信号均出现滞后。针对探头解除预警过早的问题,可设置预警驻留时间,综合采用“服务端算法”+“探头算法”相结合的方法予以进一步优化。
    • 张恒进; 郑永光
    • 摘要: 目前尚没有研究给出中国大陆长时间序列的小时分辨率雷暴气候特征。基于1971-2010年全国796个国家级基本基准站逐时雷暴观测数据,给出中国逐时雷暴的时、空演变和持续时间等气候分布特征,获得了一些新的事实。中国总体年平均雷暴时数与雷暴日数空间分布形态较为接近,但年平均雷暴日数高值区的青藏高原地区不同,其年平均雷暴时数较小,表明其对流活动持续时间比平原地区更短;还发现,年平均雷暴日数和时数高值区的年相对变率明显小于低值区。在四个季节中,冬季雷暴时数最少,且多发于前半夜,夜雷暴在全天雷暴时数中的占比最高;而夏季夜雷暴时数在四季中最多,但其在全天雷暴时数中的占比最低;而四川盆地夜雷暴全年都很显著。各个站点雷暴时数日变化峰值以下午最多、上午最少,前半夜多于后半夜。对于以胡焕庸线为界以南以东地区,受东亚夏季风影响,雷暴日的平均雷暴发生时数不低于3 h,而该线以北以西地区则显著小于3 h。对于不同的雷暴持续时数,中国总体和各个区域持续2 h的雷暴时数为最多。中国总体和各个区域雷暴时数的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递减趋势,但2000年以来,夜间雷暴时数明显增多。中国总体雷暴时数的明显减少主要归因于下午时段雷暴时数的明显减少,2000年以来中国总体雷暴时数的增多趋势是由于夜间时段雷暴时数增多而导致。
    • 于文革
    • 摘要: 临近天气预报主要是指0h~6h的高时空分辨率天气预报,实际预报对象为该时间段内产生显著变化的天气现象,主要涵盖雷暴、强对流、降水等现象,其中以雷暴和强对流天气预报最具挑战性。本文主要对雷暴雨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进行分析。
    • 胡建军
    • 摘要: 本文使用FY2G、FY4A卫星、HTG-3微波辐射计等资料对乌鲁木齐机场2017年初夏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遥感探测分析,针对新型遥感侧资料在对航空飞行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强对流天气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 FY2G、FY4A卫星资料对强对流的监视有较好的效果,FY4A卫星的TBB产品能定量地分析、显示对流云团的初生、发展、演变,强对流天气发生时,云顶温度梯度的移动方向能较好地解释系统移动、强度变化。2) 微波辐射计资料能够较好地监测雷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微波辐射计的相对湿度、整层水汽含量和液态水含量资料能够很好地揭示冰雹、降水来临时空中水汽分布及层结。冰雹发生时,空中水汽接近饱和。而CAPE、Ki指数跃变的时间段与实况中雷暴发生的时间较为吻合。液态水含量的伸展高度与雷暴云的高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微波辐射计自带的气象站温度和相对湿度场能够大体反应出雷暴天气时气象要素的变化,但是略有滞后,而降水率方面,出现时间与实况较符合,但强度与实况有偏差。微波辐射计在雷暴天气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监视效果,预报员可以根据实时探测资料了解雷暴的伸展高度、强度,有利于提供更好的航空气象服务。
    • 王博
    • 摘要: 通过对2020年7月31日天津机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副高外围584线的南撤是该次暴雨的天气尺度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副高外围持续的偏南气流对该次暴雨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输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中小尺度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文利用ncep资料、探空资料等对该次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能量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总结此类降水的天气预报规律,积累经验,为今后此类暴雨的预报准确性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 王宇宸
    • 摘要: 利用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1981年—2010年雷暴日数据及降水日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月变化及雷暴与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地区各站点3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7.2 d;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下降趋势为2.17 d/10a,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36 d,出现在1992年,最少21 d,出现在2007年;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呈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雷暴多集中在夏季,6月—8月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6.8 d、8.21 d与6.44 d,共占平均年雷暴日的78.8%;雷暴日数和降水日数、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雨中有雷率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
    • 孟蕾; 廖玉芳; 汤亦豪
    • 摘要: 基于1961-2013年岳阳国家气象观测站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核密度估计、线性倾向方法、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东洞庭湖区城市雷暴基本规律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2013年东洞庭湖区城市雷暴日数以夏季的最多,春季的次之,秋、冬季节的较少,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尤其是春、夏季雷暴日减少速度最快。雷暴主要起止时间集中于午后和凌晨,春、冬两季的雷暴多起止于凌晨,夏、秋两季的多起止于午后。秋季雷暴持续时间最长,冬季的最短。雷暴多起始于东洞庭湖湖面,多终止于湖面及湖面与城区交界的位置。日间雷暴起始于湖面和城区的频率相当,终止于湖面与城区交界处的频率较高;夜间雷暴主要起始于湖面,较大部分会在原方位终止,少部分移向湖面与城区交界处或城区后终止。雷暴起止于湖面与城区交界处的概率显著增加,且昼夜差异明显。
    • 胡鹏; 伍瑞林; 伍光胜; 张志坚
    • 摘要: 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受其发生的随机性、瞬时性、地域性影响,预警预报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雷电短临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clique聚类识别和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雷电识别及追踪外推的方法,并在自主开发的广州市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中采用该算法和传统的雷暴识别、跟踪、分析路径算法(TITAN)分别实现了未来1小时逐6分钟(即6、12、…、60 min)的雷电路径预报;通过2020年5月至10月广州地区闪电定位数据对两种算法的检验分析表明:两种算法基本性能接近,均能有效识别、追踪和预测出大部分雷暴移动路径,且经过优化的新算法在各时次的预测命中率上均已优于传统基于TITAN风暴路径的预测算法,对于提高雷电临近预报的准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 李典南; 刘春艳; 陈婷
    • 摘要: 基于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以及MICAPS气象资料,运用天气学方法对2020年4月13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发生的冷平流强迫类雷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雷暴过程混合了冰雹、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多种天气,其主要影响系统为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高原槽、700 hPa切变线和西南急流以及地面辐合线。200~500 hPa西北干冷空气顺高原槽南下对本次过程起主导作用,弱的700 hPa西南急流为本地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促进了暖湿气流的辐合抬升。此外,“上冷下暖”的气层结构、中低层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气流的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适宜的0°C和-20°C层高度、较强的CAPE和K指数、较大的700~500 hPa温度垂直递减率等因素也是本次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关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