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卫星云图

卫星云图

卫星云图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5篇、会议论文366篇、专利文献36053篇;相关期刊317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157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卫星云图的相关文献由254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晰莹、王登炎、陈渭民等。

卫星云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5 占比:2.40%

会议论文>

论文:366 占比:0.98%

专利文献>

论文:36053 占比:96.62%

总计:37314篇

卫星云图—发文趋势图

卫星云图

-研究学者

  • 张晰莹
  • 王登炎
  • 陈渭民
  • 胡中明
  • 金炜
  • 符冉迪
  • 马中元
  • 周惠文
  • 张韧
  • 方丽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源; 刘长成; 陈晨; 祝玉梅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2021年7月17-20日齐齐哈尔地区发生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齐齐哈尔地区这次大暴雨过程主要由来自贝加尔湖冷空气与前期暖湿空气交汇导致。齐齐哈尔受到来自贝加尔湖的干冷空气入侵,高空槽东移加深,配合地面低压,850 hPa相对湿度>90%,850 hPa以下为低层辐合,500 hPa以上为辐散,但强度较弱。在500 hPa以下,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减小,为对流性不稳定的形势,有利于暴雨天气的产生。
    • 喻谦花; 吕哲源; 李姝霞; 姚远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FY-2G静止卫星及郑州和洛阳CIN-RAD/SA雷达资料,结合探空和地面逐小时区域自动站资料,对“7·20”郑州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卫星云图、双偏振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200 hPa强辐散的叠置,为郑州“7·20”特大暴雨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条件;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致台风“烟花”和“查帕卡”外围的东南和偏东急流持续向郑州输送水汽,为“7·20”特大暴雨提供了充分的水汽和能量。卫星云图上,“7·20”特大暴雨主要由2个MαCS和1个MCC所致;在中低层低涡发展初始阶段,2个MβCS增强合并形成MαCS;随着低涡环流的增强,MαCS发展为“块”状和半封闭的螺旋弯曲云带,郑州特强降雨(≥100 mm/h)发生在弯曲云带内。雷达图上,风暴低层前部出现“V”型弱反射率回波缺口,入流速度达16~18 m/s,促使分散的积云回波聚集形成“团”状强风暴;风暴低层强入流的前方有ZDR≥3 dB的半圆弧,而ZDR弧内侧则对应KDP≥3.1°/km和反射率≥55 dBZ的强回波。极强入流促使大量水汽在郑州上空辐合抬升,形成高密度和大直径雨滴聚集区,是郑州极端雨强(201.9 mm/h)产生的直接原因。暴雨过程中,小时最大雨量≥40 mm时,对应区域KDP值为1.7~2.4°/km;小时最大雨量≥100 mm时,KDP≥3.1°/km的回波连成片,伸展高度超过2.2 km,并持续30 min以上。
    • 徐丽娇
    • 摘要: 2016年8月6日,赤峰市出现了一次典型的后向传播强对流暴雨。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探空、卫星云图以及雷达资料深入分析了此次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在副热带高压外围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并且是在高空槽以及低空切变线共同作用下触发的;地面存在中尺度系统的生成和发展,地面辐合线的存在是这次暴雨产生的启动机制;从卫星云图上可见清晰的带状云系,不断有新的对流单体在后侧生成并移到赤峰市上空,形成"列车效应";此次强对流暴雨的最大回波强度可达50~55 dBZ,回波方向与移动方向夹角小,使降水回波在赤峰市长时间的停滞是这次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
    • 杨常红; 张雷; 成晓芳
    • 摘要: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观测网网型设计和作业计划制定中,需要及时了解各观测点上可见卫星分布情况的现实需求,提出基于国际GNSS服务(IGS)发布的精密星历绘制地面上任意地点某一时刻的GNSS卫星云图的方法,论述了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法内插精密星历任意时刻卫星坐标的优缺点,并基于C#语言开发了一套绘制卫星云图的程序。实验结果显示,该程序可以正确计算出卫星位置并快速实现卫星云图的可视化绘制,较好地满足了GNSS观测网设计中对可见卫星分布情况了解的需求。
    • 邓凯; 罗金芳; 周婷; 姜敏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FY4卫星红外云图、雷达回波、EC细网格和GRAPES_GFS模式(0.25°×0.25°)客观分析资料,对2021年8月12日孝感市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孝感市大暴雨过程,是在盛夏期副高的一个南北摆动过程中,在较强盛的副高北部边缘之下,中低层暖式切变线、切变线北侧低层偏东风急流发展与南侧的西南风加强、弱冷空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次大暴雨天气是由一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移动造成的,在红外卫星云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经历了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移动阶段3个阶段,其发源于鄂西北东部至鄂东北西部,成熟于鄂西北东部至鄂东北中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东移南压影响孝感市,导致孝感市强降水发生。孝感市短时强降水是涡旋状回波团东南端的一弓形指状β中尺度对流强回波造成的,水平尺度约40×15 km^(2),回波最强处达50 dBz;在涡旋状回波团内部不断有中尺度气旋产生,强回波质心较低,表现为暖云主导型对流降水,具有热带降水型特征。在中低层暖式切变线上生成发展移动的从地面到低层的深厚的中尺度低涡(中气旋),是此次孝感市大暴雨过程的最主要中尺度天气系统,一般出现在中尺度暴雨的干线(露点锋),在该次大暴雨过程中没有明显反映。
    • 卜思阳; 郭佰汇; 徐一丹; 刘瑞琪
    • 摘要: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察资料、雷达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21年8月10日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云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强降水的发生之前,红外云图上的对流云团发展对于强降雨的发生有着很重要的指示意义。受切变线的影响,高空槽东移,气旋东移,槽后有明显冷平流。朝阳地区大部分受弱切变线的控制,出现了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南多北少,大气的不稳定能量很大,水汽条件也很充沛,更有冷空气作为触发强对流的媒介。
    • 童翘宇; 史珺; 孙碧莹
    • 摘要: 对2021年8月23日天津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东移与低空切变线密切配合下产生的,强盛的上升运动、不稳定层结能量的释放与中低层充沛的水汽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 招洁兰; 任亮; 赵玉玲; 耿庆国; 汪成民; 高建国
    • 摘要: 最近发表的几份研究报告表明,半平稳线性云层可能是地震的起因.通过对4年卫星图像的检查,我们发现了意大利上空的线性云层形成的许多例子.一个简单的测试表明,这些云层的形成与意大利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地震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关系.我们在卫星图像中已经识别出的所有线性云层,似乎都是地形的-由山上流满水的风的相互作用形成.
    • 程小娟; 马中元; 陈鲍发; 张春江; 孙芳
    • 摘要: 副热带高压边缘的热雷雨造成的雷暴大风天气是江西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文章利用常规天气形势、地面观测、卫星云图和江西WebGIS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图像识别等方法,对2020-07-02-2020-07-03丰城市2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期发现相应的预报指标与规律,为预报副高边缘的雷暴大风天气提供参考标准与依据。
    • 黄小燕; 何立; 赵华生; 黄颖; 吴玉霜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利用大量的卫星云图观测资料来提高台风暴雨的预报能力,解决并提高对台风强降水云系变化的预报精度,延长对未来云系变化的预报时效,构建基于合作对策Shapley-模糊神经网络的华南区域台风卫星云图非线性智能计算滚动集合预测模型,对增强卫星云图资料在台风暴雨天气预报中的实用性和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依据2013—2016年华南区域台风影响过程的卫星云图,采用类似于数值预报模式的集合预报方法,通过对间隔6?h的卫星云图云顶亮温样本序列做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将提取出的时间系数作为云图预报建模的预报分量.考虑台风云系的发展变化主要受云团环境物理量场的影响,利用数值预报模式的物理量预报产品作为各预报分量的预报因子,并采用k-近邻互信息估计的分步式变量选择算法,通过两步过程实现相关变量的选择与弱相关变量的剔除,分别建立相应时间系数的Shapley-模糊神经网络集合预报模型,进一步将预报得到的各时间系数与空间向量合成,重构得到未来时刻的卫星云图预报图,实现了云图6—72?h的长时效客观滚动预测.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案所预测的云图与实况云图相关较高,重构云图的基本轮廓、纹理特征分布、清晰度以及云系强弱方面都比较接近原始云图.另外,研究进一步基于相同的云图预报因子,针对同样的建模和预报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案进行和新方案一致的云图预测.对比结果表明,这种非线性预报模型比线性方案能更好地预报未来较长时效台风云团的发展、移动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其预测的云图与实际云图的主要特征更相似.云图预报时效达到了72?h,具有业务实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