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
冷空气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6篇、会议论文112篇、专利文献209306篇;相关期刊1096种,包括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钓鱼、气象知识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冷空气的相关文献由3554位作者贡献,包括苏水、杜尧东、张涛等。
冷空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9306篇
占比:98.75%
总计:211954篇
冷空气
-研究学者
- 苏水
- 杜尧东
- 张涛
- 何立富
- 李文媛
- 霍寿喜
- 黄巾旗
- 张芳华
- 桂海林
- 马学款
- 马红霞
- 徐冉
- 曹越男
- 梁玉春
- 郁文生
- 金载寅
- 陆洪波
- 霍雨佳
- 吴陈锋
- 尹烈
- 崔济虎
- 庞古乾
- 张忠江
- 成在庸
- 智埈东
- 李仁远
- 王伟敏
- 王文波
- 王盛繁
- 等
- 罗献尧
- 罗献省
- 苏珏林
- 赵晟浩
- 金昌俊
- 高拴柱
- 黄丽娜
- 不公告发明人
- 何林宴
- 佚名
- 刘磊
- 唐进军
- 姜邰佶
- 孙军
- 尤媛
- 李婷
- 李寅燮
- 江琪
- 王晓芙
- 章立标
-
-
沈晓琳;
胡艺;
张恒德;
张芳华;
陈涛;
陈博宇;
宫宇
-
-
摘要:
为分析2020年台风“美莎克”致洪暴雨成因,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风廓线雷达、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暴雨的精细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与2012年台风“布拉万”进行简要对比。结果表明:台风“美莎克”带来的降水具有风雨影响范围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呈非对称性等特点;“美莎克”在东北地区造成的强降水与它和西风带系统结合关系密切,北上台风进入我国东北地区后呈非对称性结构发展,台风西侧干冷空气的卷入和锋生区导致了其降水的持续和非对称性分布;“布拉万”与“美莎克”的大尺度环流均表现为“西低东高”的形势,但是“美莎克”环流的异常程度、系统随高度向西倾斜的程度及锋区强度均强于“布拉万”,因此降水也表现为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大的特征。
-
-
李文媛;
郑璟;
伍红雨;
杜尧东
-
-
摘要:
2022年1-2月,广东省气温偏低、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有2次冬季暴雨过程、8次冷空气过程、6次低能见度过程、2月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元旦假期天气晴好,带旺了周边旅游,春节假期天气寒冷,短途游受到热捧。冷空气、低温寡照天气对农业、交通等造成较大影响。
-
-
牛义生;
张文龙;
杨金梦;
高鹤;
刘可畅;
张志伟;
李梦楠
-
-
摘要:
铅酸蓄电池在化成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能,所以需要采取散热措施降温控制电池温度。以空气为冷却介质,设计风冷系统,替代现有的化成水浴槽和循环冷却水系统。对风冷电池化成工艺进行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电池化成过程可控,化成效果良好,电池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
-
许欢;
张兰;
郝笑;
魏蕾;
钟晨
-
-
摘要:
基于2018-2021年广州市内5个国家自动站逐日数据及ECMWF模式与GRAPES模式格点预报数据,针对不同路径冷空气,从整体预报性能、相对误差空间分布方面对比分析两种模式的气温预报。结果表明:(1)中路、西路冷空气到达之前,两种模式预报温度普遍偏低,东路冷空气到达前预报温度偏高,冷空气到达后预报误差减小,实际预报过程中可对其进行调整。(2)ECMWF与GRAPES模式对于中西路冷空气,从影响时间、影响区域的误差来看,绝对误差明显呈自北向南、自影响前至影响后的减小趋势。(3)对于最低气温,ECMWF模式对中西路冷空气最低气温预报误差呈自北向南逐渐增大趋势,GRAPES模式对五山站预报误差最大,其次是番禺站;相对误差在-2.5°C上下,对于东路冷空气,增城站点预报绝对误差最大,其次是五山站。
-
-
孙源;
刘长成;
陈晨;
祝玉梅
-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2021年7月17-20日齐齐哈尔地区发生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齐齐哈尔地区这次大暴雨过程主要由来自贝加尔湖冷空气与前期暖湿空气交汇导致。齐齐哈尔受到来自贝加尔湖的干冷空气入侵,高空槽东移加深,配合地面低压,850 hPa相对湿度>90%,850 hPa以下为低层辐合,500 hPa以上为辐散,但强度较弱。在500 hPa以下,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减小,为对流性不稳定的形势,有利于暴雨天气的产生。
-
-
何秀恋;
赖积强;
沈龙喜
-
-
摘要:
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1月1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诏安县出现了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全县大部分乡镇均连续三天有霜或霜冻,部分有结冰。主要通过海温背景、高空环流形势和地面资料等多种资料,对两次寒潮天气过程成因进行浅析,重点针对诏安两次寒潮过程中最低气温明显差异的情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影响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寒潮天气过程在农业生产服务提供依据。
-
-
陈婉玲;
李秀珍
-
-
摘要:
采用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56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利用百分位法定义了华南冬季强降水事件,通过K-均值聚类方法分析发现中国冬季强降水的中心主要集中在5个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中西部、华南东南部、淮河流域以及中国西南部。为了揭示华南南部大范围强降水的成因,对比分析了由西南地区自西向东移动至东南沿海的东移型强降水事件与西南地区局地型强降水事件。结果表明,南支槽槽前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活动的强弱对峙是触发以及维持这两类强降水的关键。在局地型强降水中,活跃的冷空气活动抑制了南支槽的发展和东扩,强降水局限于西南地区;对于东移型强降水,由于冷空气活动偏弱,南支槽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东扩,降水落区随之东移。高纬度波列与南亚急流波列的协同作用是影响冷、暖气流相对强弱的关键环流系统。当高纬度波列与南亚急流波列同步发展时,冷、暖空气均较强形成强烈对峙,强降水主要局限在西南地区;当高纬度波列活动超前于南亚急流波列,冷空气活动与南支槽的加深错开,强降水可持续并东移,影响较大范围。
-
-
李雪祺
-
-
摘要: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随着冷空气来袭,哮喘成为中国北方地区许多人不得不防的顽瘴痼疾。哮喘是仅次于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致残疾病。据估计,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哮喘。多数患者哮喘无法根治。但经过药物治疗和物理干预可使哮喘症状得到控制。因此,笔者提醒战友们:冬春交替时节,不可不重视预防哮喘。
-
-
高晓梅;
李峰;
王文波;
李晓利;
封亚琼;
马守强
-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FNL 1°×1°再分析、风廓线雷达、云顶亮温(black-body temperature,TBB)及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资料,对2019年8月10—13日由台风“利奇马”引起山东极端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台风特大暴雨主要为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及台风倒槽本体直接影响产生,其与冷空气密切相关。冷暖空气交汇有利于山东大部地区稳定性降水长时间持续发生。冷空气从低层侵入暖湿气流底部,形成冷垫,使得暖湿气流在冷垫上滑行,加大降水强度。(2)低空急流指数的变化提前1 h预示了降水的出现及未来小时雨量的增减,其峰值出现预示着未来3 h的强降雨时段,即对强降雨时段的出现和雨强大小有一定的预示性,低空急流向低空的快速扩展对应着短时强降水的开始。可以用于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3)Q矢量散度负值的强弱对于未来6 h的雨强大小有较好的指示意义。(4)淄博西河镇出现全省最大降雨量与其朝向东北的喇叭口地形和对流层低层东北风倒灌有关。(5)TBB场能较直观地反映强降水过程中降水的分布和强度。风廓线雷达超低空风场的变化对雨强大小和出现最大雨强的时段有着明显的指示意义。
-
-
Yumin Zhang;
Chuhan Lu
-
-
摘要:
为了更好地研究西伯利亚地区反气旋与冷空气活动,东亚地区气温变化之间的关联,本文提出一种基于Mask R-CNN的反气旋识别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刻画反气旋形态特征变化.使用该方法能够识别对中国冬季气温具有较大影响的东南延伸型西伯利亚冷高压(SEESCH),这种冷高压是冬季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45.7%).SEESCH携带的冷空气与下游地区温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52%的SEESCH伴随着华北华东地区冷空气聚集,对区域降温有显著影响.这些结果为研究SEESCH与极端寒冷事件之间的联系提供线索.
-
-
Liu Hong-xia;
刘红霞;
Wang Fei;
王飞;
Yang Wen-Ping;
杨温萍;
Huang Ling;
黄玲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利用北疆50个测站1971-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北疆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北疆1971-2015年冷空气发生次数的年际、年代际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北疆不同等级冷空气活动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近45年北疆冷空气过程持续日数在1~15d,平均持续日数为1.79d,其中弱冷空气过程持续日数以1~2d为主,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以1~3d为主,而强冷空气过程以2~4d为主.近45年北疆单站冷空气频次平均每年发生95.3次,具有盆地多、山地少的特点;中等强度冷空气平均每年出现11.8次,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盆地效应叠加后,准葛尔盆地出现次数明显较多;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平均每年出现次数为70.9次和1.8次,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强冷空气和寒潮平均每年出现次数为4.2次和7.3次,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近45年北疆单站冷空气大部区域为下降趋势,西南部、东部明显较中部、北部减少趋势大;弱冷空气和较强冷空气过程大部区域为增加趋势;中等强度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大部呈减少趋势.近45年北疆冷空气频次总体为减少趋势,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点,7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减少速率为0.33/10a;弱冷空气和较强冷空气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为0.17/10a和0.03/10a;中等强度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出现频次均呈下降趋势,70年代出现次数最多,其中寒潮的下降趋势最显著,达-0.37/10a;近45年各等级冷空气过程频次均存在一个15-20a的显著周期,突变点大多出现在1980年和2003年左右.
-
-
何秀恋;
王伟
-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七届年会卫星会议暨2017年福建省气象学会年会天气与气候专业委员会分会》
| 2017年
-
摘要:
诏安县地处福建省最南端,冬半年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北方冷空气大举南侵时,所到之处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气温可达-1.3°C,高海拔山区可达-5~-7°C,并伴有大风和降水.在预报实践中发现,不同路径冷空气对诏安县降温幅度、降温范围、降温引起灾害程度等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2006~2015年影响诏安县的冷空气降温特点进行分析,形成诏安县分类、分乡镇的预报服务指标,以期能在以后降温预报中运用,较准确地把握低温预报,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和降低农业损失.
-
-
何彩芬;
金靓;
徐彬;
周溥佳;
倪永森;
钮儒科
- 《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利用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宁波西沪港0.5米、2.5米深海水水温、溶解氧以及邻近岸边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水温、溶解氧与气温的日变化以及冷空气影响期间的日际变化特征,发现:溶解氧、水温的日变化与气温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前两者的变化幅度较气温的平缓,日极值出现时间较气温平均滞后1~3小时.冷空气影响期间,水温的降温时间和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气温有1~3天的滞后性,其降幅与相对湿度、冷空气强度和过程极大风速有关,而最低值滞后时间与相对湿度和冷空气强度有关.伴有低温阴雨的冷空气过程易导致2.5米溶解氧的下降,其降幅与同期气温的降幅、水汽压的增幅及前期气压的降幅有关.文章在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建立0.5米、2.5米深平均水温与最低水温的预报方程以及2.5米平均溶解氧浓度与最低溶解氧浓度的预报方程,并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
-
-
刘红霞;
黄玲;
毛炜峄;
刘海涛
- 《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利用北疆50个测站1971-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北疆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北疆1971-2015年冷空气发生次数的年际、年代际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北疆不同等级冷空气活动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近45年北疆冷空气过程持续日数在1~15d,平均持续日数为1.79d,其中弱冷空气过程持续日数以1~2d为主,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以1~3d为主,而强冷空气过程以2~4d为主.近45年北疆单站冷空气频次平均每年发生95.3次,具有盆地多、山地少的特点;中等强度冷空气平均每年出现11.8次,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盆地效应叠加后,准葛尔盆地出现次数明显较多;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平均每年出现次数为70.9次和1.8次,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强冷空气和寒潮平均每年出现次数为4.2次和7.3次,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近45年北疆单站冷空气大部区域为下降趋势,西南部、东部明显较中部、北部减少趋势大;弱冷空气和较强冷空气过程大部区域为增加趋势;中等强度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大部呈减少趋势.近45年北疆冷空气频次总体为减少趋势,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点,7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减少速率为0.33/10a;弱冷空气和较强冷空气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为0.17/10a和0.03/10a;中等强度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出现频次均呈下降趋势,70年代出现次数最多,其中寒潮的下降趋势最显著,达-0.37/10a;近45年各等级冷空气过程频次均存在一个15-20a的显著周期,突变点大多出现在1980年和2003年左右.
-
-
梁洪嶂;
黄秋芹;
蒋旻豫
- 《2018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2018年5月27日,桂东南大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大风天气并伴有短时强降雨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此次过程正值切变线南压,伴有冷空气南下入侵,而引起大风的系统却是由南向北发展,冷空气是否对引起大风的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论文主要针对这次过程进行分析.
-
-
康桂红;
孙兴池
- 《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1月6~8日和2月20~28日雾霾过程,研究雾霾维持和消散的重要机制发现:(1)大气静稳状态时500hPa为脊前西-西北气流,850hPa为暖脊,有弱暖平流,地面气压场弱,易出现逆温、混合层高度低、风速小,导致大气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850hPa弱上升和700hPa弱下沉,造成高空干洁大气和地面“脏”空气对峙的局面,垂直交换停滞是雾霾和污染持续的根本原因.(2)强冷空气影响,打破了空气垂直交换停滞的状态,使得高空清洁大气能够下沉到地面.强冷空气过后,总会有一、两个早晨,即便存在逆温、风速也很小,空气依然清新.空气质量的根本改善由垂直交换完成.弱冷空气伴随的弱下沉运动和锋面附近整层上升运动能够减轻污染.(3)冷锋过后剧烈下降的地面露点温度即是高空干洁大气到达地面的标志.
-
-
-
江丽俐
- 《第三届浙江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针对相似路径的1513号台风"苏迪罗"和1617号台风"鲇鱼",从强降水分布特点、环流特征、冷空气影响等方面做了对比诊断分析,并从水汽条件、大气斜压性和层结稳定性等方面探讨强降水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鲇鱼"的强降水落区比"苏迪罗"小,但降水强度更大."苏迪罗"影响前期海上副高位置比偏西偏北,后期东退速度慢,使得"苏迪罗"移速缓慢,影响浙江时间加长."鲇鱼"影响时期西风槽底伸至35°N以南,有助于引导弱冷空气南下."苏迪罗"影响期间强降水区大气为对流不稳定状态,斜压性弱;而"鲇鱼"影响浙江前期强降水区处于大气不稳定状态,后期北侧有干冷空气侵入,加大了大气斜压性和对流不稳定性,有利于中尺度对流性系统发展.
-
-
马严枝;
闫慧;
赵桂香;
张磊;
赵建峰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动力气象学诊断方法,对2016年1月21~24日山西寒潮、大风和降雪过程的影响系统配置、冷空气移动路径和高低空环流形势演变进行了诊断分析,并结合山西寒潮的预报指标,对大风和降雪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属于“横槽东移型”,500hPa上贝加尔湖东部的冷涡引导冷空气沿西北路径进入山西以及地面冷高压南下是引发寒潮爆发的原因.涡度平流使得高空动量下传,加大地面冷高压强度,造成强烈的降温.850hPa存在强盛的冷平流,是产生寒潮天气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今后山西类似天气过程的预警预报和决策服务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
邓英姿;
黄香杏
- 《2016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根据2010~2015年汛期降雨实况资料确定红水河上游流域强降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实况资料和欧洲细网格实况格点资料,对强降雨天气过程按成因和影响系统分为冷空气型和台风及其减弱的低压型,并分析各型天气形势的特征,为提高红水河上游流域的强降雨预报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