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洪暴雨

致洪暴雨

致洪暴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42835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灾害学、广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致洪暴雨的相关文献由42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旭仙、林开平、武麦凤等。

致洪暴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42835 占比:99.54%

总计:43034篇

致洪暴雨—发文趋势图

致洪暴雨

-研究学者

  • 王旭仙
  • 林开平
  • 武麦凤
  • 刘国忠
  • 丁治英
  • 杜继稳
  • 井喜
  • 吕俊杰
  • 周康军
  • 胡淑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晓琳; 胡艺; 张恒德; 张芳华; 陈涛; 陈博宇; 宫宇
    • 摘要: 为分析2020年台风“美莎克”致洪暴雨成因,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风廓线雷达、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暴雨的精细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与2012年台风“布拉万”进行简要对比。结果表明:台风“美莎克”带来的降水具有风雨影响范围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呈非对称性等特点;“美莎克”在东北地区造成的强降水与它和西风带系统结合关系密切,北上台风进入我国东北地区后呈非对称性结构发展,台风西侧干冷空气的卷入和锋生区导致了其降水的持续和非对称性分布;“布拉万”与“美莎克”的大尺度环流均表现为“西低东高”的形势,但是“美莎克”环流的异常程度、系统随高度向西倾斜的程度及锋区强度均强于“布拉万”,因此降水也表现为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大的特征。
    • 陈文龙; 竹利; 黄欣; 陈朝平
    • 摘要: 为提高凉山州致洪暴雨的预报水平,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FY-2G卫星的TBB资料、西昌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以及NCEP和ECMWF的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2020年6月26日夜间发生在凉山州北部的一次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层的短波槽和低层具有气旋性曲度的偏南气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低层偏南风与中尺度低涡后部的东北风形成的中尺度切变线支持了MCC的发展,是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动力来源;雷达回波表现出显著的逆风区和“列车效应”特征;低层显著的水汽辐合配合深厚的上升运动,以及降水前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都有利于暴雨的发生。通过对“6·26”暴雨的分析为凉山州致洪暴雨的预报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 陈鲍发; 马中元; 黄龙飞; 郑志文; 郑卡妮
    • 摘要: 文章针对赣东北汛期致洪暴雨多发、突发、灾害重且形势多变的特点,从降水特征、天气形势分型、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形态、雨强指标选取等方面,采用数理统计、天气学分析和图像识别等方法,对2008-2018年赣东北致洪暴雨的天气分型和雷达拼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以有效监测赣东北致洪暴雨过程,从而提前发布洪水预警消息.
    • 贺发胜; 赖晓玲; 甘志捷; 陈妙君; 钟东良
    • 摘要: 根据河源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雨量资料和ERA5再分析等资料,分析1980-2019年河源市出现的持续性致洪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河源持续性致洪暴雨主要出现在6月,河源站出现次数最多.依据500 hPa中高纬和低纬地区低值天气系统变化特征和地理分布特点,河源持续性致洪暴雨可以归纳为4个类型,其中东亚大槽+南支槽型次数最多,东亚大槽+孟湾槽型持续时间最长.持续暴雨期间华南地区主要受暖平流影响,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尤其是热带气旋型,孟湾暖湿气流使得气旋能够维持.
    • 张霞; 赵培娟; 张渊萌; 栗晗
    • 摘要: 采用1980-2018年王家坝逐日水位、河南省逐日降水等资料,分析了王家坝洪水特征及淮河上游降水对王家坝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汛期的6-8月是王家坝洪水易发时段,持续日数达7d及以上的洪水均发生在主汛期6-8月,又以7月最易发.2007年7月王家坝洪水持续25 d,居1980年以来持续日数之最.依据淮河水系将河南省淮河流域分为Ⅰ-Ⅲ区.王家坝洪水与Ⅰ区暴雨关系密切.该区连续性暴雨或单日强降水均可导致王家坝洪水,王家坝水位一般在强降水结束后的第3日或第4日达到短期最高水位;王家坝最大水位增幅与Ⅰ区单日面雨量相关系数为0.712,与Ⅰ区连续5d累计面雨量相关系数高达0.857.基于淮河上游面雨量对王家坝水位影响分析和洪水前及持续期间暴雨特征统计结果,定义了淮河上游致洪暴雨标准,建立了基于面雨量的王家坝水位最大增幅估测模型,实现了对王家坝水位增幅的短中期估测.经43次洪水过程回算,模型估测正确率达74.4%;对2019年5-9月4次区域暴雨过程水位进行估测,最大水位增幅为1.5~2.3 m,估测王家坝未出现洪水,与实况一致.
    • 蔡荣辉; 陈静静; 文萍; 何炜炜; 陈红专; 李蔚
    • 摘要: 利用湖南省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站降水资料、NCEP/NCAR和JRA-55再分析资料及湖南省气象台大气河预报业务产品,分析了2017年6月22日至7月2日湖南一次特大致洪暴雨过程的雨洪和水汽输送异常特征,以及大气河水汽输送对强降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强降雨区各边界的水汽收支状况及各水汽轨迹的贡献.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第三阶段降雨的范围、强度均明显大于第二阶段.欧亚中高纬稳定的"1槽1脊"环流形势、低纬较稳定的西太副高及其外围强劲的水汽输送是此次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比湿等物理量的水平及垂直分布对降水的阶段性特征和位置、强度变化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三个强降雨时段,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副高西南侧的水汽输送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和位置,造成到达湖南境内的偏南水汽输送空间异常程度不同.大气河的强弱及其水汽输送通道、辐合区位置以及强降雨区各边界水汽净收入对强降水发生、发展起关键作用.水汽后向轨迹分析表明,低层偏南的水汽输送是此次极端强降雨较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因素,而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侵入利于大气斜压性增强和对流不稳定维持,是第二阶段降水强度弱于第一、第三阶段的另一原因.
    • 靳莉君; 黄昌兴; 朱春子; 刘静; 张麓瑀; 高唯清
    • 摘要: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底湖南一次致洪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副高的稳定维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地面锢囚锋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2支高空急流增强和靠近诱发了低空急流爆发,高低空急流耦合形势的增强促进了暴雨的持续和加强.低空急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暴雨区表现为显著的对流不稳定,并且在假相当位温垂直梯度增加的阶段对应暴雨强度亦增大.水汽通量以及辐合大值区对暴雨落区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周江; 陈鲍发; 黄龙飞
    • 摘要: 针对景德镇市4次致洪暴雨过程,从气象服务的角度总结分析了其特点,结果表明:致洪暴雨一般在发生之前有一场暴雨,或24 h之内连续出现2场致洪性暴雨.致洪暴雨的预报准确率较低,漏报、空报率较高,当出现致洪性强降水,短临预警一定要跟上,不要有侥幸心理.致洪暴雨由中尺度系统导致的持续强降水造成,预警时间短的只有1-3h,各地要建立相应的快速转移应急通道.在暴雨的预报服务过程中,可适当提前3-5d进行,叙述暴雨过程特点,尽早告知媒体,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
    • 黄柱坚; 钟金莲; 李玮; 彭月; 卢荣琼
    • 摘要: 利用实时探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逐小时中小尺度加密降雨及常规资料,对2008年深秋湖南持续性致洪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暴雨由中低层切变线、高空低槽和低空西南急流共同影响,在湿对称不稳定能量及对流不稳定层结的条件下产生的.暴雨过程是由12个中尺度雨团东移发展造成;暴雨发生在高层辐散先于中低层辐合的抽吸机制下,南海丰沛的水汽输送是持续暴雨形成的物理条件.在700hPa西南急流中不断有急流核生成并东移发展,中尺度雨团出现在急流核北侧约200km处.925hPa和700hPa湿位涡MPV<-0.4PVU的区域和负值中心能反映暴雨的落区及强度,暴雨区位于该负值中心偏北一侧,对暴雨落区预报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