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洪涝

洪涝

洪涝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24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1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365篇;相关期刊414种,包括大气科学、灾害学、气象知识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14年度学术年会、江苏省气象学会2010年气象科技发展论坛、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等;洪涝的相关文献由2627位作者贡献,包括雷添杰、吴强、曲伟等。

洪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1 占比:68.52%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2.09%

专利文献>

论文:365 占比:29.39%

总计:1242篇

洪涝—发文趋势图

洪涝

-研究学者

  • 雷添杰
  • 吴强
  • 曲伟
  • 周寅康
  • 周月华
  • 路京选
  • 高俊峰
  • 冷为贵
  • 姜彤
  • 孟品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琳; 孙梦竹; 何咪
    • 摘要: 基于1969~2018年广西地区85个气象格点逐日降水数据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前汛期典型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广西前汛期典型旱涝急转具有高强度及隐蔽性的特点,旱转涝事件集中在桂中和桂西南地区,涝转旱事件则分布于桂西和桂东北地区。(2)典型涝转旱的涝期,广西处在水汽辐合区,南海上空气旋式异常环流使洋面暖湿水汽持续输送,降水偏多;旱期,广西受西太平洋副高控制,水汽输送减弱,降水偏少。(3)典型旱转涝的旱期,孟加拉湾季风槽偏弱使水汽输送异常,伴随下沉辐散运动增强,降水减少;涝期,西太平洋副高明显东退,利于热带低值系统活动,低层水汽辐合程度加强,降水增多。
    • 吴春水
    • 摘要: 为降低洪涝灾害对大部分地区造成的损失,根据已有数学模型,建立了一个以水力发电厂水利枢纽为核心,河道支流可自动调节水库功能的防洪设施,开发了一套水电站和防洪设施可同时运行的水力系统数学模型。程序在执行多元计算时,可根据当前对经济环境的要求,为防洪设施的水力系统提供主要参数,并模拟该工况下防洪设施水力系统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可通过防洪设施调节洪水,最大限度减少洪灾损失,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
    • 章益棋; 袁飞; 张利敏; 宋耀榕; 石佳勇
    • 摘要: 采用江苏省基础气象站1961—2014年雨季(5-8月)的日降水数据和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构建旱涝急转评估模型,剖析江苏省全域及各水资源分区历史旱涝急转事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4年江苏省各分区的旱涝急转强度整体无显著变化趋势;2001—2014年太湖片、长江片东区和西区旱转涝事件频次高于其他年代,淮河片西区则反之,淮河片南区和北区各年代间无明显差异;2001—2014年长江片东区涝转旱事件更为频发,长江西区、淮河3个分区则呈减少趋势。
    • 吴伟伟
    • 摘要: 以晋中地区1958-2020年各雨量站逐月降水资料,结合历史文献洪涝记载,采用线性回归、Z指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洪涝发生的规律、频率以及洪涝链。研究表明:晋中地区在近2382年间洪涝灾年、大洪涝灾年、特大洪涝灾年出现频率分别为13.6%、2.7%、0.9%,且洪涝灾年出现频率在加快,洪涝链现象十分显著。1958-2020年降水呈下降趋势,夏季降幅最大,整体呈U字形排布,1960年代降水最多;连涝频率春夏17.5%、夏秋25.4%、春夏秋4.8%,降水主周期年际26 a、春季24 a、夏季4 a、秋季8 a;暴雨主要发生在7、8月,暴雨频率最高为榆社,年均0.89次,喇叭口地形区暴雨频率明显提高,最后,从晋中地区下垫面特征、地形地貌、暴雨特征、大气环流、太平洋温度异常、地日关系等分析了暴雨洪水的成因,为区域防灾减灾和水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梅玉琳; 吉中会
    • 摘要: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全省各市2011-2017年洪涝灾情指数;运用熵权法估算洪涝风险指标权重,评估各市2005-2018年综合洪涝风险。主要结果表明:选取的灾情指标能有效地反映区域洪涝灾情,扬州是全省历史灾情较为严重的城市,全省大部分城市在2012年和2015年的灾情指数较高,2016年苏南和苏中的灾情较严重;各市在2014年之前洪灾风险较小,波动也较小,而2014年之后风险增加.显著,主要由降水因素变化导致;相对高风险区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由海向内陆转移的趋势。
    • 吕品佳
    • 摘要: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各种不良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干旱、冻害、冰雹和洪涝等。气象灾害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对其后续成熟、收成都具有严重影响。为了将各种气象灾害的破坏作用降至最低,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灾害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文章分析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策略。
    • 李祎君; 吕厚荃
    • 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的农业气象灾害呈现出多发和频发的态势,为了解这种变化对当地春玉米生产的影响,本文引入通径分析法,探讨该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春玉米产量的直接影响或协同影响及其程度,进而在实际生产中更好的趋利避害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结果发现,农业气象灾害可以解释50%左右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的波动,且影响春玉米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已经从过去的冷害转变为干旱;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影响春玉米生产的主要因子由热量条件转换为水分条件,干旱已成为威胁春玉米产量的首要灾害。分省来看,影响辽宁春玉米产量的农业气象灾害,按照影响程度排序为干旱、洪涝和风灾;影响吉林春玉米产量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和洪涝;影响黑龙江春玉米产量的农业气象灾害,按照影响程度排序为干旱、洪涝和风灾。由此可见,东北三省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影响其玉米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也有所差异,黑龙江除风雹灾害影响大于其他两省外,水旱灾害的影响均弱于辽吉,风雹灾害局地性强,影响范围有限,因而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远不及水旱灾害,黑龙江玉米生产稳定性较高,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对东北地区在具体研究中不能一概而论。
    • 连悦辰; 高路; 马苗苗; 汪澜; 林晖
    •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受洪涝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在中国自然灾害中发生频次最高、范围最广、灾损最大。从灾害系统角度,解析洪灾发生时各系统要素的表现特征,对进一步认识洪涝的成灾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系统收集了鄱阳湖流域核心区的孕灾环境(地形、河网)、承灾体(社会经济)、致灾因子(日降雨量)以及灾情等信息,系统分析了2020年鄱阳湖流域1号洪涝灾害的致灾机理与成灾过程,并探讨了鄱阳湖流域的洪灾防治措施。结果表明:6月以来高强度的降水是2020年鄱阳湖1号洪水爆发的前期基础,土壤湿度较高,趋近饱和;7月1—8日短时间内异常强降水(致灾因子强)和鄱阳湖流域核心区高程低(孕灾环境敏感性高)的共同作用下,洪水漫延快,短时内淹没了湖区的社会经济系统(承灾体),形成洪涝灾害。从灾害系统角度对典型洪涝灾害进行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区域洪涝灾害的风险识别与防灾减灾能力。
    • 摘要: 2021年,我国北方降雨多,汛情发生早、时间长,灾害损失重,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黄河、海河发生罕见秋汛。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统筹协调和防范应对,会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抓实抓细防洪排涝、抢险救援、救灾救助等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介绍了2021年我国雨情、汛情、灾情及其特点,总结了防汛抗旱救灾各项工作。
    • 时红; 熊强强; 才硕; 张铭; 孙占学
    • 摘要: 水分胁迫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其生长。为了提高水稻对逆境的适应性并探讨其相关生理机制,设置了分蘖期干旱适应性锻炼处理,探讨了拔节-孕穗期继续干旱和淹涝耐受性的产量形成以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分蘖期经过干旱锻炼处理后持续干旱处理(D+D)水稻产量比在分蘖期不经过干旱锻炼处理但是后期经过干旱处理后(ND+D)的水稻产量高10.92%,而在分蘖期经过干旱锻炼处理后期进行淹涝处理后(D+S)的水稻产量比在水稻分蘖期不经过干旱锻炼处理且后期淹涝处理后(ND+S)的水稻产量高19.91%。干旱锻炼后进行淹涝处理(D+S)较不干旱锻炼后进行淹劳处理(ND+S)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著性提高,分别提高10.6%、26.69%。ND+D处理的Fv/Fm较D+D处理显著降低3.67%。D+D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ND+D处理下降9.36%,但差异不显著。D+S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ND+S处理高21.41%,无显著性差异。经过干旱适应性锻炼的水稻植株,后期再进行干旱处理或者淹涝处理时,SOD、POD、CAT活性、总抗氧化力(T-AOC)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MDA content和H_(2)O_(2)content不同程度降低,进一步保护水稻植株受到伤害。因此,分蘖期进行干旱适应性锻炼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水稻对后期水分胁迫的适应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干旱或洪涝灾害的水稻生产实践提供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