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03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利用昆山国家基本气象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2013年昆山高温天气并讨论了引起这次高温的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昆山高温天气高温日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高温强度之强,均突破历史极值,极端性明显.这次的高温天气与多种因子有关,两太副高异常偏西、偏强是产生高温天气的直接原因,中纬度环流平直,缺少冷空气影响,台风影响小,南亚高压异常偏东对西太副高偏西、偏强具有重要作用.高温持续时段物理场表明:湿度小,水汽辐散,850hPa暖平流维持和强盛反气旋环流影响下的对流层中下层的下沉绝热增温是这次高温天气形成的重要条件.海表温度异常与全球增暖为这次的高温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城市热岛效应也起了一定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14年1月7日~9日常州寒潮天气过程,发现该过程具有影响时间短、降温幅度大,并伴有降水等特点.冷空气积聚阶段在极涡附近形成横槽并在冷空气爆发阶段转竖,但是由于横槽型冷空气源地偏东,且在冷槽东移过程中转竖,所以真正对我是造成影响时该寒潮为低槽东移型.强冷空气的影响,气压、气温、露点变化非常剧烈.
  • 摘要:本文利用中尺度非静力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针对0814号"黑格比"台风个例,将T-PARC(THORPEX Pacific Asian Rcgional Campaign)获取的GPS Dropsonde资料,利用三维变分的方法进行同化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化GPS Dropsonde资料可以有效改善模式初始场,一定程度上解决洋面上常规气象资料严重不足的问题.GPS Dropsonde资科的三维变分同化,不仅改善了分析场中尺度结构的描述,使得模式初始场包含有更详尽的中尺度特征信息,而且也最终改善了模拟台风的路径.
  • 摘要:2013年4月29日大风天气过程,海平面气压梯度弱,预报有一定难度,若漏报将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农业损失.因此,对这次弱气压梯度下大风成因进行总结与分析,对大风预报和农业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分析结果表明,这是次冷锋过后的偏北大风过程,但地面冷高压前沿气压梯度小,因此这次大风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不是海平面气压梯度,而是由变压风、冷平流、动量下传、前期显著回程等引起.另外,T639、EC细网格和GFS数值预报模式的10米风场产品对这次过程的平均风向风力预报较好,江苏WRF模式的10米风场预报部分站点平均风力偏大,但对阵风的预报指示意义很好.检验表明,江苏WRF 10米风场对阵风6级以上的大风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 摘要:基于T639数值预报产品下发的多个物理量资料,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开展本地化的分县气温客观预报方法研究,建立了宿迁地区分县的气温预报方程,将方程输出结果转换成Micaps第4类数据格式,操作简单,查看方便.经过对不同季节进行试报得出以下结论:预报准确率是随着时效的延长呈现波动下降,最高气温准确率总体高于最低气温,48小时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中冬季的最高为82%,最低气温中春季最高为68%;从预报稳定性上来看,最高气温中冬季和夏季预报较为稳定,秋季次之,春季的预报随着时效的增加准确率起伏比较大.最低气温整体准确率波动不是很大.通过主客观预报准确率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客观预报对最高气温的预报效果比较差,但是在气温趋势预报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低气温客观预报准确率明显高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和主观预报相比,虽然仍然低于主观预报水平,但是差距不大,基本上可以替代主观预报;分县气温客观预报方法对高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是和实况相比,预报强度偏弱.
  • 摘要:本文以台风"麦莎"为例,并介绍其发生发展的基本概况及其移动路径,利用160个自动站资科作出江苏地区过程降雨量图,结合垂直速度图和相对湿度图等分析台风"麦莎"影响江苏期间,带来的大范围的暴雨到大暴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特大暴雨的原因,以苏州市为例,再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0509号台风"麦莎"影响江苏地区过程中高低空环流形势以及暴雨形成的物理条件如相对湿度和垂直速度等进行了诊断分析,结合涡度、散度场分析降雨的形成条件,总结得出台风对降雨的影响,台风影响过程中降雨有哪些主要的条件,这些结果对以后相似的台风引起的暴雨强度和落区预报以及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利用地面高空常规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数值模式预报资料等,针对台风"潭美"(2013)登陆后的移动路径变化和强降水特征,从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场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移动的路径与副高变化有关,登陆后前13小时由于受副高南缘的偏东南气流影响,其中心向西北值西方向移动,进入江西后受副高阻挡逐渐转为偏西、西南偏西的方向,因此强大的副高是影响"潭美"路径的重要原因.(2)"潭美"登陆后中心附近的风速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结构,随着其向偏西方向移动,大风速区呈逆时针旋转,东风分量比西风分量大,这种风场结构中不对称的强风速区转移推动了台风路径的变化,使西北移动的路径逐渐转向为西行和西南行.u分量差与台风移动路径的变化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雷达反射率因子(R)的强弱以及回波顶(ET)的高度是造成强降水的直接因素.1h降水量(OHP)产品与雷达反射率以及空中垂直液态含水量(VIL)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南昌多普勒雷达产品1小、时降水量(OHP)与实际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但其量级要比实际降水量明显偏小,平均在50%左右.(4)暴雨强度能从水汽通量散度上反映出来,水汽通量散度越大,暴雨越强.强降水过程的产生与来自西南的水汽输送带密切相关.江西中部大范围上升运动区的出现和发展,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机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存在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及FNL1×1°格点资料对2014年6月19日至22日影响江西的一次暴雨、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作了简单分析.在稳定环流背景的形势下,中纬度低槽不断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侵与西南急流的暖湿空气相互作用,在700hPaθse能量锋区的南侧和高能舌之间不断产生降水雨团并移动.在两个降水阶段内均出现了列车效应,而另一个阶段的降水主要来自于中-β尺度雨团,在整个过程中累计共出现23个雨团.此外水汽输送的差异也是造成前两个降水阶段对流活跃程度的不同的原因之一.
  • 摘要:对2012年"6.25"庐山东南部局地强降水从天气尺度的形势背景、物量量诊断到中小尺度的地形抬升、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它是在前期降水较异常偏少的背景下,一定的大气环流配置与特殊地形抬升作用的结果.
  • 摘要:利用NCEP1°×1°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对2010年12月15日新余市一次罕见寒潮过程暴雨转雪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横槽转竖,低层及地面的冷高压南移使得冷空气侵入江南地区,是造成此次江南地区降温的主要原因.(2)华南准静止锋的长期维持且坡度小,湿层和辐合区较薄且辐合强度较弱导致本次降水的强度不大,但较长的持续时间使降水达到暴雨(雪)量级.(3)寒潮带来的降温形成了降雪有利的温度条件,当测站上空整层温度均在0°C以下,925hPa温度≤-3°C,地面气温≤1°C时,降水将从雨转变为雪.
  • 摘要:利用NECP逐6小时2.5°×2.5°的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1998年6月18日、6月24~26日景德镇市发生的致洪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并对比分析了1999年6月24~25日景德镇市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1998年6月份过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冷空气及高空槽共同作用的结果;1999年6月份过程主要是副高与南支槽的稳定维持.(2)1998年6月份过程有明显的日变化,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凌晨至中午.1999年6月份过程主要降水时段不固定.(3)1998年6月份700hPa与850hPa两层的切交线、急流轴分别在景德镇附近重合,景德镇处两层切变与急流轴之间,1999年6月份过程景德镇处850hPa切变与急流轴之间,700hPa切变线偏北且无急流轴.
  • 摘要:使用常规天气、自动站、单站雷达回波、Web GIS雷达拼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3年4月4日伴随冰雹的超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地面形势处于西南倒槽控制中,500hPa有小槽活动,高低空存在强垂直风切变,对流指数利于冰雹和超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产生.②超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影响前后,温度无显著变化,湿度饱和,气压波动大,二分钟平均风速较小.③强单体雹云是因合并机制生成的复合体块状回波,回波强度达65dBZ,55~60dBZ强回波范围较大:ET产品强回波中心顶高11~12km:垂直液态含水量VIL基本达到50~60kg·m-2:PHI可见强回波顶高达8km,6km高度有悬挂回波,出现假象回波特征.④风廓线产品特征较非降雹的超短时强降水过程更显著.影响阶段,3700m以上有西南急流,基本维持>20m·s-1的风速,低层风与高层风存在强烈切变.垂直风速达8m·s-1,径向速度≥10m·s-1,速度谱宽高层大于低层.信噪比SNR达60~70dh,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达到-15~-14m-2/3的超强量级.
  • 摘要:通过对江西省2014年4-6月GQEC降水预报强度-尺度分解检验分析发现:a).GQEC对小空间尺度降水预报"空报率"较大,而对100km以上降水预报"漏报率"较大;b).小量级降水在小尺度预报的空报率,比大量级降水的空报率小,而在200、400km漏报率比较大量级降水更大;c).小尺度降水预报均方差更大,而对各个空间尺度,降水量级越大误差越小;d).较强降水预报的均方差主要集中在100km尺度以下.
  • 摘要:利用常规资料结合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与多普勒雷达回波对2014年7月15-16日九江市全区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细致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干冷空气侵入且叠加在暖区上是造成大气不稳定产生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2)低层大气层结由稳定向不稳定转化,为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提供了热力条件:(3)高低空急流良好配置为暴雨天气过程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4)副高边缘持续增加的西南气流源源不断地将大量水汽和能量输送是本次暴雨产生和维持的条件(5)大尺度静止锋雨带长时间滞留,雨带中不断有中-β尺度雨团生成东移;东北--西南向混合型回波带中不断有近似南北向的雷雨窄带东移所造成的列车效应是产生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因素(6)θse等值线密集带、k指数窄带高值中心轴与850hpa低空急流相交汇的区域与暴雨区域分布基本一致.
  • 摘要:使用常规天气、WebGIS雷达拼图、卫星云图和华东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2014年5月13日赣北出现的雷暴带进行了分析,就其天气形势、实况特点、对流条件以及鄱阳湖区对回波带形态和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图能比雷达、天气实况等更早的显示出强对流的征兆;②强的温度锋区以及温度锋区和地面辐合线的交汇处是有利于对流单体生成发展的地区,强的深层和浅层风垂直切变有利于回波有组织的发展,较低的CAPE值与SI值等对流指数,预示着雷雨大风和冰雹的概率降低;③鄱阳湖区对回波带的影响显著,其有利于回波带减弱、断裂,单体过湖后会再度加强,降水极值也有先减弱,过湖后再次加强的情况.
  • 摘要:用常规气象micaps天气图资料、南昌多普勒雷达、宜春风廓线雷达资料、欧洲中心、T639、日本数值预报资料对新余市2014年5月17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实况场和预报场进行分析发现;①地面辐合线长时间的维持,西南急流的建立,850hpa切交线位置适中、K指数>35°C、Si指数<0°C小的是典型的我市暴雨有利因素;②本次暴雨高低空配置上属于后倾槽暴雨,冷空气先从边界层入侵,湿度场从低层到高层为低(1000hpa)-低(850hpa)-高(700hpa)-低(500hpa)的配置;③对于本次暴雨过程的形势预报欧洲中心最为成功,降水预报T639预报的最与实况相符.
  • 摘要: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及其变分同化系统,对2014年5月24~25日萍乡、宜春地区发生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雷达资科直接同化敏感性试验,并对同化结果和降水预报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雷达资料的同化能有效改善初始场中风场、湿度场和温度场的量值大小及空间分布,使其包含更多的中尺度系统信息.其中,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同化对大气湿度场和温度场的影响较大,而雷达径向速度的同化主要调整大气风场;(2)短时0~12h降水预报方面,反射率因子的同化对降水预报的量值影响较大,而径向速度的同化对降水预报的落区影响较大,两者的同时同化对降水预报效果较好;(3)雷达资料的同化对较长时间6~12h的降水预报仍有较好效果.
  • 摘要:利用九江、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0.5°×0.5°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月19-20日九江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沿低层东北冷回流在长江流域形成的冷垫爬升是暴雪产生的动力机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形成次级环流,700hPa以上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平流表明天气尺度上升运动较强;700hPa等θSE线密集锋区稳定维持,表明锋区稳定维持.低层暖平流,中下层风速加强,急流中心降低,预示降雪回波将发展;低层暖平流结构转为冷平流流场结构,预示降雪减弱.分析表明,本次过程没有强雷暴影响,回波异常增强不是由大水滴和霰雹等固态水凝物粒子造成,雪花下降经过0°C以上的暖层时表面融化,使雪花外裹了一薄层水膜,产生类似于大水滴的等同效果,从而出现了雷达图上反射率因子异常增强的现象;同时,中下层强的上升运动和凝结潜热释放的反馈机制可导致局部较强的反射率因子而产生强降雪.
  • 摘要:利用1960~2011年新余站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对近52年来影响新余的强冷空气频次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余强冷空气活动与冬季增暖以及北极极涡对冬季气温的影响进行了粗浅分析.结果表明:80年代以后影响我市的强冷空气的次数开始转入年代际偏少阶段,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则从80年代末开始明显增暖.降温频次的减少导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的升高,在一定程度对暖冬的维持产生作用.北极极涡面积越大新余冬季气温越低,北极极涡强度越强新余冬季气温越高.新余的强冷空气发生在极涡面积较大强度较弱,且亚洲中高纬地区的大气环流以经向型为主的条件下.亚洲中高纬地区的大气环流以纬向型为主,极地的冷空气只在较高纬度活动,不会南下影响我市,相应我市气温偏高.
  • 摘要:本文利用实况探空资料与风云2C2D卫星探测资料,对2014年7月4日、2014年7月12日-13日、16日西太平洋副高与西风带低槽西南急流、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影响共同作用下出现的长江流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将三次过程卫星云图与各种物理要素场的配置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果.三次过程云系均表现为梅雨锋云系特征,500hPa槽线以东云系为连续的不完整云带,靠近冷空气一侧云带边界光滑整齐.从结构上看,锋面云带主要由多层云系组成.整个云系位于高空槽前580线与副高外围588线之间;降水云带由对流云团、稳定性降水云带及混合性降水云带三部分组成,对流云团集中发展在云带靠近副高边缘晴空区一侧,通常位于在584线与588线之间靠近副高一侧;稳定性降水集中高空槽前,即云带后部,580线与584线之间;混合性降水位于两个云系之间,多产生于584线附近.水汽云图中,高空槽槽前的云系边界非常清晰,并且云系后部有宽广的暗影区,为明显的干涌边界,表征槽后干冷空气的侵入.晴空少云区一天中亮温变化在285k-305k-285k之间;稳定性降水(蔽光高层云与雨层云)亮温在230k-255k之间;对流性降水云顶亮温在205k-210k之间.云系的分布与各层的垂直速度场、涡度场、散度场,以及中高层的涡度平流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锋面云带位置与上升运动区、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区、正涡度平流区位置近乎一致.比湿通量、比湿通量散度与假相当位温等温湿参量的分布特征,清楚的解释了锋面云带的移动、发展和分布特征.
  • 摘要: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雨量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14年5月22日赣中赣南一次区域性暴雨的湿位涡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以对流层低层的对流不稳能量的释放为主,对流层低层MPV1<0,中高层MPV1>0,并且中高层正值增大,有正值向低层输送,这样的形势有利于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850hPa、700hPa层湿位涡负值中心与强降水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与850hPa低层MPV1的负值区相对应,降水强度与持续时间与MPV1负值区增强增厚时间上有一致性.此次暴雨过程赣中强降水不仅与MPV1负值区引起的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关,同时与MPV2负值区引起的对称不稳定发展有关.
  • 摘要:2014年5月24~25日湖南东部到江西西部出现了中尺度大暴雨过程,此次过程主要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小时雨量最大超过80毫米,江西西部12小时多个乡镇超过200毫米,造成了江西西部明显的内涝、山洪地质灾害,而短期甚至到短时时段内此次过程不论强度还是落区预报都不理想.本文即针对此次预报失败的个例通过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中尺度雨量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此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副高边缘(两环副高之间切边线中)中层引导气流极弱,中低层切边线维持,地面准静止锋附近有利的动力热力条件中形成的多个MCC形成并稳定维持造成的短时暴雨;第二阶段则是由于高原槽东移,中低层切边线南压,锋面南压,MCC减弱成MCS造成的暴雨,但其后由于有利维持条件被切断,MCS也迅速减弱消亡.第一阶段的短时强降水可归为锋区类静止锋型,落区位于地面静止锋上,地面高湿度中心和低层湿舌顶端,第二阶段的短时强降水则是属于锋区类低槽冷锋型,与前一阶段不同的是,温度锋区附是温度锋区,强降水落区一部分位于冷锋上,另一部分则位于地面锋面南侧暖区高温高湿中心中.
  • 摘要:本文利用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常规天气资料、EC数值预报产品等气象资料,对2012年5月12~13日出现在景德镇地区一次大暴雨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形势分析,并做了数值检验和误差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大的环流形势背景下,低槽东移,切变南压和地面冷空气南下引起倒槽共同影响结果,台站短期预报中出现较大误差.对数值模式预报产品检验分析发现,数值预报存在细微误差,主要表现在高空槽、低层切变的位置,风场及急流等方面.查阅2011年同期也存在类似误差.期望通过总结分析,对预报误差了解,不断积累经验,为后续数值预报修正工作寻找方法.
  • 摘要:为了研究风廓线雷达在冰雹天气过程预报中的应用,对2014年5月21日沈阳市发生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降水开始前,最大探测高度明显增加;水平风在垂直方向上存在风切变,当垂直风切边达到最大时,对流发展最旺盛;无低空急流存在时仍可发生冰雹天气;垂直速度、信噪比能较好的判断冰雹发生的起止时间及降水强度.
  • 摘要:能见度的预报是雾/海雾预报定量化的关键.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雾/海雾数值预报中几种常见的能见度参数化方案,并结合观测资料,通过RAMS模式海雾数值模拟试验对雾模式中能见度参数化方案的改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黄渤海地区雾/海雾预报的新的能见度参数化方案.
  • 摘要:利用大连市气象局地基GPS/MET观测网大气可降水量(PWV)数据,分析2011年瓦房店、庄河和长海地区降水天气过程PWV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量和降雨强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物理量场和天气系统,探讨大尺度水汽输送、辐合与PWV变化的关系及GPS在暴雨天气的应用.结果表明:PWV的增长方式受当地天气系统的支配和制约,对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从开始至结束PWV的变化与降水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当有水汽由南向北输送时,PWV在降水开始前逐渐增长,当地面及高空有大范围的水汽辐合且当高空比湿值大于10g·kg-1时,PWV显著增长(降水开始前4-5h),主要降水时段与PWV的峰值相对应,同时PWV的增幅大小与降雨强度有明显的关系.
  • 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天气图、雷达等资料对2014年5月21日沈阳地区出现的冰雹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重点分析了环流形势和天气尺度及中尺度影响系统,计算了相关的强对流天气参数,尤其对能量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试图揭示本次过程的中尺度天气系统特征和对流参数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典型的冷涡槽后型,高空前倾槽与地面辐合线有利的大环流背景下,一个MCS影响所致;KI、SI指数对于预示本次冰雹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CAPE、0-6km垂直风切变等参数较好地反映出冰雹天气过程的出现.
  • 摘要:利用Mieaps实况资料、风廓线仪资料、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分析场资料、FY-2E卫星逐小时TBB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沈阳城区暴雨的水汽条件、风廓线特征及TBB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水汽条件;850hPa以下城区上空水汽含量占整层的80%以上,地面比湿呈快速增加后减少的变化,比湿极大值对应的并不是强降水的最强时刻.强降水发生前,城区地面周围的湿度分布不均匀,水汽输送主要是以南北向为主.比湿的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临近时风向和风速的快速变化,其中主要是南风分量的贡献.城区上空垂直方向上水汽主要是850hPa向上输送,850hPa以下输送强度逐渐减弱.伴随着强降水的开始,水汽的垂直输送转为高度层越低,输送强度越大.强降水发生时,地面U、V方向上水汽通量快速减小.强降水发生后,地面和高空水汽输送均发生了变化.可降水量的大小主要是取决于水平水汽通量辐合的大小,水汽局地变化对可降水量的贡献较小.水汽通量的辐合、辐散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风场引起的辐合、辐散的大小.(2)风廓线特征:风速的大值区不断向下移动,且风速值不断增大.急流区的强度达到最大,但并未引发强降水.高空急流动量快速下传的过程中,携带了大量的冷空气,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3)TBB场:沈阳城区的强降水不是发生在TBB的低值中心内,而是低值中心过后的相对密集区内.1~20mm/h的雨强可以发生在TBB的任意值范围内,>20mm/h的雨强不会发生在TBB>0°C范围,但可发生在TBB的相对高值区内.亮温值越低,雨强越大的特征表现不明显.随着强降水的开始,城区TBB的值快速增加,垂直速度的中心值移向低层,地面湿度逐渐加大,垂直速度与湿度共同配合,导致城区强降水的发生.
  • 摘要:随着自动站的密集化和在市县两级开展乡镇天气预报的制作与发布工作.它不仅标志着领域的拓宽和延伸,而且也表明气象部门正在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理念.现将乡镇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个乡镇与清原本站温度的关联方程,同时填补了各乡镇缺乏温度指标的空白.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对清原满族自治县14个乡镇从2006年到2010年5年的温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各乡镇的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年平均温度、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等温度指标.得出乡镇历年温度分析指标1.2006~2010年5年,各地年平均气温为4.8-7.3°C,东西相差2.5°C.从全县各乡镇来看,北三家乡最高,枸乃甸乡最低.2.全县各地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1.7~13.9°C.最高地区是北三家乡,最低地区是清原大苏河乡.3.清原县各地年平均最低气温为-2.0~1.3°C,年平均最低气温,大苏河乡、英额门镇、枸乃甸乡、湾甸子镇、南山城镇小于0°C,其他乡镇都大于等于0°C.年平均最低气温最高的乡镇是清原镇和红透山镇,即1.3°C;最低地区是枸乃甸乡,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在-2.0°C.4.历年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在33.4-37.2°C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最高值37.2°C,出现在清原镇;年极端最高气温最低值33.4°C,出现在清原县的枸乃甸乡.5.清原县各地极端最低气温分布范围为-33.9~-37.9°C.极端最低气温低于-37°C的地区有敖家堡乡、枸乃甸乡、大孤家镇.6.各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7月最高.1月平均气温平均为-15.1°C,各地在-11.0~-17.7°C之间.7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为23.8°C,各地在20.7~26.7C之间.得出清原本站和各个乡镇温度的关联方程,并制定预报方法.对5年内每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再进行平均得出一年内每个月的月平均值,利用各月月平均值建立各乡镇与清原镇温度关系图.设各乡镇月平均温度值为变量Y,清原镇月平均值为变量X,建立各乡镇与清原镇的月平均温度关系图,求出趋势方程,得出各乡镇月平均温度与清原镇月平均温度的关联方程,建立预报方法.
  • 摘要:本文利用气象常规资料、NCEP全球1°×1°6h再分析资料和FY-2E静止气象卫星的逐小时相当黑体亮度温度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辽宁抚顺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发现:(1)本次暴雨属于蒙古气旋型暴雨;(2)暴雨落区位于低空急流左侧辐合区和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耦合区;暴雨落区与超低空急流顶端位置吻合;(3)低空急流对水汽有输送作用,水汽的源地主要为孟加拉湾和南海;(4)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高低空配置,以及强烈的上升运动使抚顺地区出现强烈的水汽辐合中心,为暴雨发生提供有利条件;(5)暴雨落区与假相当位温高值区以及对流云团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对于暴雨落区和发展阶段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摘要:利用自动站逐时雨量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雷达等资科,分析了2013年7月多场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特征和发生机制.结果发现;大连短时强降水强时段在2-7时,北部出现站点较多,最大小时雨强在40-60毫米之间.短时强降水时,高空有明显冷空气配合,云图上有多个中尺度云团不断东北移或东移影响.影响系统为河套槽和切变线,地面为高压后郝南北向低压带,短时强降水多位于辐合线前,辐合线维持时间与短时强降水时间对应.500hPa以下为正涡度,对应辐合区,400hPa以上为负涡度,对应辐散区,低空急流上有多个风速中心,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其右前方,同时有强上升运动配合.水汽条件、特殊层高度都具有峰值特征.925、850、700hPa比湿在14、13、10g/kg以上.0°C层高度在5000gpm以上;拾升凝结高度在940gpm以上.暖云层厚度在4000gpm左右.大气可降水量在55毫米以上.水平风廓线图上,低空都有低空急流存在,1000米以下有多次风向的切变,有明显的中小尺度特征.短时强降水与中-β尺度回波对应.回波来向西部近海东移类占66.7%;南部沿海北上类占33.3%.最大回回波强度为35-45dbz,所在高度为1-2km,最大径向速度为13-26m/s,回波顶高度多在8-9km.回波移动方向和回波长轴的夹角小于45°.
  • 摘要: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如雷暴群、飑线等)的产物。针对特定区域,深入研究如何利用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及各种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强对流天气的分析和预报,努力减少这种强天气现象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2011年9月1日凌晨发生在保定东部、廊坊、唐山、秦皇岛、沧州东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增进对此类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的认识,为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服务提供依据。文章介绍了天气实况,阐述了环流形势的高低空配置,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低空急流等,探讨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并就其能量条件、探空资料进行分析。
  • 摘要:通过对1951-2014年3月辽宁省区域性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灰霾天气的日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80年代后灰霾出现日数增加较快,90年代是稳步增长的趋势,到本世纪初的几年增长趋势明显;近5年的增长更为明显,灰霾天数变化正好与近30年辽宁省工业经济、城市快速发展、能源消耗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冬季(12月~次年2月)是灰霾出现的高发季节,灰霾日数占全年的30%-40%;一天中,02-08时段为出现灰霾天气最多,占44.5%;14-20时为25.9%;其他时次较少,辽宁中部城市群是霾的高发区.通过对霾天气出现时的形势场及气象要素场的综合分析,建立了辽宁省霾天气的预报方法和判别指标,业务提供未来72小时分等级的精细化霾落区预报产品,为市县气象局提供指导.
  • 摘要:科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Micaps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4月25日抚顺市一次白天降温现象的成因.结果表明:冷平流过境,温度平流影响强烈是此次白天降温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深厚云系覆盖,导致辐射增温微弱,白天未见升温.另外,白天持续降水,雨滴降落过程中不断蒸发吸收热量,使得温度持续下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