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气分型

天气分型

天气分型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010037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山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天气分型的相关文献由491位作者贡献,包括傅承浩、彭洁、朱国光等。

天气分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10037 占比:99.99%

总计:1010171篇

天气分型—发文趋势图

天气分型

-研究学者

  • 傅承浩
  • 彭洁
  • 朱国光
  • 王式功
  • 贺伟建
  • 邹锦明
  • 于丽娟
  • 尹承美
  • 张云海
  • 张永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俊兰; 李伟; 郑育琳
    • 摘要: 应用昆仑山北坡小时、分钟降水资料以及和田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近8年该区域短时强降水天气分型,对比分析对流云与混合云2型5类短时强降水的回波强度、顶高、垂直液态含水量等回波特征量值以及持续时间的差异。得出昆仑山北坡短时强降水中,中亚低涡(槽)型环流形势和块状多单体回波最多,昆仑山北坡无超级单体回波。需高度关注3类天气分型下高空锋区、低层中尺度气旋、切变线和辐合线以及东风气流(急流)等高低空天气系统空间配置以及强度对短时强降水落区、强度的影响。
    • 桑悦洋; 初奕琦; 刘喆; 任静静; 田晓青; 王栖溪; 李成才
    • 摘要: 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资料,运用人工辅助算法,获得2016―2019年白天混合层高度(MLH),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物PM_(2.5)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合层高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春季高度明显大于其他季节,最大值均发生在5月。混合层高度在08:00―15:00 BJT的变化趋势与PM_(2.5)浓度负相关。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当考虑风速的影响时,通风指数与PM_(2.5)具有更强的负相关关系;当考虑风向的影响时,西南风情况下,混合层高度与PM_(2.5)具有更强的负相关关系。对天气分型后,每个天气类型的PM_(2.5)浓度与混合层高度的相关性更加显著。
    • 雷瑜; 黄武斌; 黎倩; 黄玉霞; 张君霞; 刘娜
    • 摘要: 利用2008—2017年甘肃省河东地区自动气象观测站冰雹观测资料和灾情资料,对收集到的符合标准的河东地区75个冰雹个例进行中尺度诊断,按照主要影响系统分为3种冰雹天气类型,对3种冰雹天气型雷达产品的统计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典型个例进一步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在3种冰雹天气型下,多普勒雷达产品的最大反射率因子(Z_(max))及其所在高度(H Z_(max))区别较小,Z_(max)均大于50 dBZ,对应H Z_(max)也在2.0 km以上;回波顶高(ET)、核心区厚度(H)、45 dBZ以上质心高度(H_(45 dBZ))、风暴体大于等于30 dBZ所在最大高度(TOP)、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VILD)存在明显差异,西北气流型的H、H_(45 dBZ)、TOP和VIL较高,低槽型的ET和低涡型的VILD较低;3种冰雹天气型出现回波悬垂的频率均在61.0%以上,低槽型出现三体散射和旁瓣回波的频率分别为35.5%、48.4%,而出现有界弱回波区的频率为12.9%,西北气流型和低涡型出现有界弱回波区的频率均达38.5%;三体散射和旁瓣回波特征具有一定的预报时间提前量,提前量平均18 min,最大30 min。
    • 高溪远
    • 摘要: 利用2015-2019年ERA5、MICAPS资料,对长三角地区高空“干”过程的基本分布特征、大气水汽含量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天气形势进行总结归类,结果表明,2015-2019年,长三角地区高空“干”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除夏季未出现高空“干”过程外,春、秋、冬三季各发生了17、20、20次;秋季高空“干”过程大气水汽含量在三季中最高,约为5 mm左右,春、冬两季水汽含量接近0值,各个季节水汽含量分布均呈现自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的趋势;高空“干”过程期间,天气形势共分5类,分别为低槽型、高脊型、低压型、高压型和均压场型,其中高脊型和低槽型出现的频次最多,合计占比为67.3%。这些为长三角地区干旱研究、预防旱涝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对天气演变机制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林文桦; 赵胜男; 陈绍河; 黄滢
    • 摘要: 对防城港市影响最大的首要空气污染物为PM_(2.5)和O_(3),空气污染日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空气污染按500 hPa环流形势可分为西北气流型、偏西气流型及西南气流型;按地面气压场可分为冷高压脊型、均压型、高压后部低压前部型。在无境外输入的情况下,PM_(2.5)产生在风速小、气温较低、能见度小、湿度较大并且无降雨或降雨不明显的天气环境里,而O_(3)产生在高温、低湿、日照充足、风速较大和能见度好的天气环境里。在垂直运动方面,中低层的下沉气流利于空气污染物累积。在温度层结分布方面,700~850 hPa的低层存在的逆温层对PM_(2.5)浓度增加非常重要,近地面的逆温层对PM_(2.5)浓度增加的作用要比低层弱,而近地面的逆温层对O_(3)浓度的增加非常重要,但是低层的逆温却不重要。
    • 王倩倩
    • 摘要: 河南省冬季大气污染严重,通过T-PCA和K-means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近30年冬季的海平面气压进行了客观分型,并利用2015—2018年河南省冬季空气污染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形势下的大气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季主要受6种天气形势的影响,在高压后部、高压底部和均压场天气控制下,空气质量较差,污染物平均浓度较高,为易污染天气型;在高压边缘、两高切变和高压中部天气形势下,河南省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污染物平均浓度较低,为不易污染天气型,这说明天气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气污染的情况。
    • 李密; 马中元; 余剑浩; 刘懿枢; 姜磊; 戴震天
    • 摘要: 为了做好鹰潭市雷电天气监测预警工作,文章使用江西雷电资料、天气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和抚州SA雷达PUP产品等资料,采取统计学、天气学和雷达气象学等方法,对鹰潭市雷电天气进行分型,对雷达拼图回波特征、雷达PUP产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鹰潭市雷电天气监测预警和预报服务提供分析依据。
    • 刘祎; 周德荣; 蔡哲; 唐志伟
    • 摘要: 基于2018~2020年江苏省臭氧浓度与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夏季臭氧污染天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臭氧污染较为严重的2019年进行天气分型,建立了臭氧浓度与气象因子预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影响2019年高浓度臭氧污染的天气类型主要为暖平流型、高压脊型、暖湿气流型、副高控制型和台风影响型;夏季污染天臭氧浓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呈较强正相关,与风速呈较弱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较强负相关,与海平面气压相关性较弱;夏季江苏省臭氧污染天的太阳辐射高频值、海平面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的集中范围分别是340~360 W·m^(-2)、1001~1007 hPa、26~28°C、65%~75%、2.5~3 m·s^(-1);为了快速预测臭氧浓度,可利用臭氧污染天小时浓度值与气象因子建立回归方程。
    • 李源; 陆彦彬; 白宇; 杨宁; 高璟赟; 董海燕; 孔君; 刘彬
    • 摘要: 使用天津市2013—2019年连续污染物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探讨臭氧污染现状,分析气象条件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对不同臭氧污染过程案例进行天气分型,统计出现臭氧污染时的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臭氧浓度不降反升,2017—2019年连续3年超过国家二级浓度限值,2019年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约占全年的1/2。春季和秋季臭氧污染日益突出,4月臭氧浓度已明显升高。天津市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8 h)在日最高气温超过30°C、相对湿度20%~70%、西南风或东南风风速1~2.5 m/s、白天边界层高度1400 m以下时较高。将臭氧污染天气形势分为春夏之交、盛夏高温和夏秋静稳3种类型。其中春夏之交天气型易出现臭氧与PM协同污染;盛夏高温天气型平均风速较大,日最高气温大于35°C;夏秋静稳天气型平均风速小、边界层低。
    • 江琪; 桂海林; 花丛; 张碧辉; 徐冉; 何佳宝; 吕梦瑶
    • 摘要: 对济南市大气污染与气象要素以及高低空天气系统配置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形成大气污染的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探讨不同强度冷空气过程对济南市大气污染物的生消作用。主要结论为:2016—2018年,济南市75%以上的PM_(2.5)污染日出现在地面均压场中。在天气类型出现概率均等的前提下,污染天气出现概率最高的地面天气类型为倒槽型(>55%),其次为均压场型(26.8%)。500 hPa为脊区控制型、平直西风带型、反气旋型、槽后型和槽前型时,均有>25%的概率出现PM_(2.5)污染。济南市PM_(2.5)污染概率最大(>50%)的高低空配置为地面倒槽配合高空槽后型,其次为倒槽配合平直西风带型以及均压场配合槽后型。平均情况下,PM_(2.5)污染时混合层高度低于1000 m,达到重度污染时小于800 m。污染时段相对湿度均值分布在65%±20%,温度均值为6°C±1°C。不同强度冷空气对污染物影响复杂,较强冷空气(ΔT_(24 h)>4.3°C,Δp_(24 h)>4.74 hPa)持续一定的时长(>3.5 m·s^(-1)的北风持续超过9.6 h),可将污染物彻底清除。强度稍弱的冷空气可能使污染改善,而较弱的冷空气(北风风速较小,但有一定的降温和升压体现)可能在传输作用下使得污染物浓度不降反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