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合成分析

合成分析

合成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375913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合成分析的相关文献由78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平、毛文书、李崇银等。

合成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7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5913 占比:99.93%

总计:376195篇

合成分析—发文趋势图

合成分析

-研究学者

  • 李国平
  • 毛文书
  • 李崇银
  • 刘开宇
  • 王谦谦
  • 翟国庆
  • 阎琦
  • 何金海
  • 吴艳青
  • 姚秀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怡雯; 陈阳; 吴文浩; 侯学文; 李浩东; 聂生东
    • 摘要: 为了克服横断面型数据的不完整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分析的早期肺癌风险预测模型。收集247组来自医院的患者数据进行实验,使用合成分析法结合肺结节良恶性判断结果、吸烟史、家族病史等肺癌危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实验表明,未纳入影像学良恶性分类结果的合成分析模型的准确率为83.20%,而纳入影像学良恶性分类结果的合成分析模型的准确率达到87.40%。结合基于CT影像的肺结节良恶性判断结果能有效提高早期肺癌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 范倩莹; 牛亚萍; 唐登洪; 沙桐; 岳元
    • 摘要: 利用1979~2020年NCEP/NCAR逐月的风场、海平面气压场以及HadISST逐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等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对南海(South China Sea, SCS)低空越赤道气流(Cross-Equatorial Flow, CEF)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夏季SCS CEF (SCEF)强度变化与同期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增暖时,Walker环流异常减弱,赤道西太平洋出现异常下沉运动,位于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洋性大陆和澳大利亚北部海平面气压异常上升;与此同时,东亚Hadley环流异常减弱,使得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异常降低,有利于产生南北向的气压梯度,从而引导SCEF增强;反之亦然。
    • 张青梅; 李生辰; 苏永玲; 沈晓燕; 胡垚
    • 摘要: 利用青海52个地面气象站小时降水并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使用K-means聚类法和合成分析方法,将青海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环流形势配置划分为西风气流型、副热带高压型和高原低涡切变型。结果表明:(1)青海短时强降水发生在95°E以东地区,中心在东南部;主要出现在5-9月,8月最多,7月次之;每日17:00-2:00(北京时)出现站次多。(2)西风气流型的影响系统是高空槽和平直西风短波槽,高低空风垂直切变引起的动力不稳定导致短时强降水发生;副热带高压型是以低层偏南或偏东暖湿气流引起的热力不稳定造成短时强降水;高原低涡切变型是高原加热及弱冷空气活动使得低层锋区加强触发短时强降水。(3)合成分析表明:对流层高层的南亚高压和副热带西风急流,对流层中低层的短波槽、冷式和暖式辐合切变线,偏南暖湿气流,高原加热场等是短时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4)来自印度季风低压偏南方向的水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南方向的水汽、西风带高空槽西北方向的水汽在青海东部形成水汽辐合区,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
    • 高媛; 姚秀萍; 李山山; 王晓芳
    • 摘要: 青藏高原横切变线(简称切变线)是引发青藏高原夏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简称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选取14个生成于6~8月、生命史为38小时且引发高原暴雨的切变线个例进行合成分析,探究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夏季切变线生成和强度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500 hPa切变线生成于伊朗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高之间的鞍形场中,处于580 dagpm闭合低值中心和272 K高温中心内,比湿大值区的北侧;200 hPa南亚高压北部边缘、西风急流入口区南侧。(2)切变线强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当地时间(LT=UTC+6h)23时最强,13时最弱。(3)涡度收支诊断表明,青藏高原上空高低层散度变化对切变线强度变化具有指示意义,500 hPa涡度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时间滞后于辐合作用最大值(最小值)3小时。(4)切变线演变过程中,切变线发展时位涡随之增大。位涡收支诊断表明,青藏高原上空的水汽和非绝热加热对切变线的生成和发展演变起到重要作用。当边界层感热加热增强时,低层辐合增强,上升运动增强,在充足的水汽配合下,凝结潜热释放使非绝热加热中心抬高至大气中层,从而有利于切变线生成及发展。
    • 徐春光
    • 摘要: 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在山东省诸城市辛兴镇祁家庄村德农农场麦田上空,一架精灵4多光谱无人机盘旋在1 8 0米高度,正在进行数据采集并上传云端,系统获取相关数据经合成分析后,10架大疆T30无人机腾空而起,完成颗粒肥变量播撒作业。"黑科技"的不断加持,让植保无人机的作业生态不断延伸。这是2021年3月潍坊市农机化生产提升行动现场会的演示作业发生的一幕。会上,大疆农业表示,将为农场提供植保无人机变量施肥和全程飞防作业技术方案。据介绍,无人机空中变量施肥,每小时可完成作业面积100亩。
    • 孟冰祥; 施宗强; 唐振飞; 林荣惠
    • 摘要: 基于1961-2018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气象观测站数据,以2018年为例分析了福建省前汛期高温干旱成因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年前汛期福建出现极端高温干旱现象,对农业造成一定影响;异常高温与东北亚大陆高压暖脊有关,持续性干旱与水汽输送异常偏西偏北、热带对流MJO东传受到抑制有关;福建省前汛期高温干旱复合年的前冬海温类似于中部型拉尼娜状态,而单独干旱年海温类似东部型拉尼娜状态;高温干旱复合年同期500hPa位势高度场中国东部-北太平洋为异常正距平,850hPa南风异常输送至中国北方,热带对流位于中西印度洋和日界线附近;而单独干旱年水汽输送信号较弱,热带对流位于南海-西太暖池附近。
    • 王昊; 李春景; 赵晶
    • 摘要: 利用1965-2018年延吉站的气温、降水、地表温度、冻土冻结日数等数据,采用合成分析,结合MannKendall检验、回归分析等数据统计方法,研究了吉林省延吉市54年来的负积温以及冻土冻结日数年际变化特征、对负积温与冻土冻结日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并对突变后负积温降低但冻结日数依旧减少的原因进行了研究。Mann-Kendall检验表明突变发生于1992年,因此将整个时间序列划分为1965-1992和1993-2018两部分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突变发生前年负积温增温速率快,但冻土冻结日数减少速率慢;突变发生后年负积温增温速率慢,但冻土冻结日数减少速率快。冬季降水会呈现出保温作用,从而减少冻结日数。结果可以为农业生产制度及技术的改进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 蒙映菲; 毛文书; 邓涛; 朱德刚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西南地区近60年来夏季降水变化异常的大气环流形势,利用1961~2017年西南地区76个气象站点的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网格距2.5˚ ×2.5˚,主要运用标准化距平和合成分析对该地区近60年夏季降水量异常的高低空大气环流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 将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降水量平均值标准化,以±1倍标准差为标准,选取1966,1968,1979,1991,1995,1998和1999年共7年为降水异常偏多年,选取1972,1975,1978,1989,1992,2006,2011和2013年共8年为降水异常偏少年。2) 西南地区100 hPa环流场表明:降水较多年,南亚高压较弱,垂直活动较强;降水较少年,南亚高压较强,盛行下沉气流。3) 500 hPa环流场表明:降水较多年和降水较少年的亚欧大陆中高纬均有两槽一脊。降水较多年,中纬度以经向环流为主;降水较少年,中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4) 700 hPa环流场与500hPa环流场相似,但波动更大。5) 850 hPa环流场表明:降水较多年,西南季风输送水汽较弱,东南季风输送水汽较强,配合辐合上升的动力条件,有利于夏季降水的发生发展;降水较少年,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相对降水较多年偏弱配合辐散下沉的动力条件,不利于夏季降水的发生发展。
    • 王诗瑜; 王伟
    • 摘要: 为了探讨东亚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的联系,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海洋表层海温、降水、重力势、850 hPa、500 hPa和20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讨论了1979~2020年的东亚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其次探讨了异常夏季风年的环流形势与降水,最后讨论了东亚夏季风与热带海表温度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1) 东亚夏季风有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近40年,东亚夏季风有2~8年的周期变化。2) 在弱东亚夏季风年,中层在华中地区有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低层在东南地区海上有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北太平洋海上在高中低层都有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长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华南和华北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强东亚季风年的情况基本相反。3) 与东亚夏季风有着较好超前相关的关键区域有赤道中东太平洋,热带大西洋以及印太交汇区。印太交汇区的海温与东亚夏季风的相关性在前秋和前冬基本呈现为正相关,但在前春表现为不同的相关性,在同期夏季则呈现为强的负相关关系;赤道中东太平洋与东亚夏季风的相关性由前秋的负相关逐渐加强,并在前冬达到高值,于前春明显减弱,在同期的夏季呈现为正相关关系;热带大西洋与东亚夏季风的相关性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情况基本相反。
    • 郑林晔; 谌芸; 冯恬; 姚梦颖
    • 摘要: 为研究华东地区台风降水、台风内核降水特征及大尺度环流对台风内核降水分布的影响,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运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台风登陆过程中台风内核降水分布不同的两类台风(L型、R型内核降水台风)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影响华东地区的台风主要在夏季登陆,台风登陆及带来极端降水的次数都具有“单峰型”的月际分布特征,降水分布从沿海向内陆、由南向北逐渐递减。(2)台风内核降水具有不对称性,强降水更易出现在高低空辐散辐合场相配合且上升运动维持较好的一侧。(3)L型内核降水台风主要受暖平流控制,环流西部存在多个冷平流中心,冷暖平流交汇增强了大气对流不稳定性,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能量;R型内核降水台风登陆后主要受冷平流控制,环流东北部存在暖平流,冷暖平流相互作用使大气稳定度降低,有利于路径右侧降水发生。(4)L型内核降水台风在其环流西南部存在强水汽辐合,有利于路径左侧降水发生;R型内核降水台风在登陆期间,环流东北部水汽辐合中心维持时间长,有利于路径右侧降水系统的发生发展。高低空辐散辐合配置、冷暖平流以及水汽输送是影响台风内核降水分布的主要因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