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夏季降水

夏季降水

夏季降水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1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9篇、会议论文158篇、专利文献6461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山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夏季降水的相关文献由1735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金海、赵勇、陈丽娟等。

夏季降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9 占比:9.05%

会议论文>

论文:158 占比:2.17%

专利文献>

论文:6461 占比:88.77%

总计:7278篇

夏季降水—发文趋势图

夏季降水

-研究学者

  • 何金海
  • 赵勇
  • 陈丽娟
  • 范广洲
  • 顾伟宗
  • 孙照渤
  • 李永华
  • 郝立生
  • 陈海山
  • 任宏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暐昊
    • 摘要: 使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位于长江流域共124个有效站点的降水资料,引入随时间变化的动态阈值,建立超门限广义帕累托分布模型,利用非平稳极值模型分析长江流域近57年(1961~2017年)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特征及其趋势分析,并给出了重现期趋势变化情况。该分析对水源管理、水利建设以及城市设计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 相对于平稳极值模型,非平稳极值模型能够更好地刻画极端降水;2) 给出了非平稳极值模型下极值模型参数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长江流域尺度参数的趋势存在局部性,大部分地区趋势为正,形状参数呈现出正负相间的分布特征;3) 最后计算了20年、50年、100年一遇重现期趋势变化率,结果显示:不同重现期的降水量分布相似,重现期越长,极端降水重现水平最大的地方越多,重现水平达到了20 mm/decade以上;重现期均值也显示:相较平稳极值模型,非平稳极值模型极端降水的100年重现期所显示的重现水平更大,大的重现水平的区域范围增加。
    • 赵俊虎; 陈丽娟; 章大全
    • 摘要: 2021年较准确预测了我国汛期(5—9月)“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的总趋势。准确预测了海河流域局部、松花江流域、长江上游和下游可能有较重汛情。对夏季(6—8月)降水预测不足包括:预测的北方多雨的异常程度与实况存在偏差,即对降水极端性的预测能力有限;预测的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南东部降水偏多、长江中游偏少与实况相反,对旱情预估不足。6月发布的盛夏(7—8月)预测,扩大了北方多雨区范围,预测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大范围降水偏多,与实况更吻合。在2021年3月发布汛期预测前,重点考虑了太平洋十年际振荡冷位相、La Nina事件衰减、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少和北大西洋三极子正位相等多个先兆信号对东亚夏季风的综合影响,结合动力模式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预测信息,成功预测出东亚夏季风偏强和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地区。而对东亚夏季风环流季节内变化和区域降水极端性的预测有较大偏差,外强迫信号和国内外主要动力气候模式对此的预测能力均有限。最后,将2021年外强迫信号及大气环流与2020年做了对比,指出影响汛期降水因素的复杂性,还需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 陆晓娟; 房佳蓓; 杨修群; 胡海波
    • 摘要: 利用1981-2020年夏季(5-8月) 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逐日降水资料、 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超前滞后合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异常的主要模态(即南方型和江淮型降水异常)及其伴随的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信号演变特征,初步讨论了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1)南方型降水异常事件在早、中、晚夏发生次数接近,江淮型降水异常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夏。(2)早夏南方型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长江以南降水异常,中、晚夏长江以北的降水异常也比较明显。(3)南方型降水异常的形成受到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共同影响,热带大气对流信号传播携带的暖湿气流输送与中高纬度大气罗斯贝波列传播伴随的冷空气活动在南方地区形成水汽辐合,有利于降水异常的发展维持。且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信号受海表温度、副热带高压和西风急流季节内变化的调节。从早夏、中夏到晚夏,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源地和传播路径均发生变化,中高纬度对流层高层罗斯贝波列的传播路径和强度也有差别。(4)江淮型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降水异常反相变化,并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东退。热带从赤道西太平洋北传和西北传的异常对流信号,以及中高纬度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与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在季节内尺度上的协同变化,是造成江淮型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 黄钰; 郭学良; 罗秀明; 陈羿辰; 张邢; 杜远谋; 刘海龙
    • 摘要: 本文利用风廓线雷达数据反演了降水云体的大气垂直速度、雨滴下落末速度等云动力特征和云水混合比、雨水混合比等云微物理参数,并结合天气雷达、探空、自动站、雨滴谱仪和微波辐射计等数据对2020年5月7~8日发生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次夏季降水过程进行垂直综合观测。结果表明:垂直探测仪器观测及其反演的数据可以获得降水云体的详细动力参数和微物理特征。站点位于主体降水回波边缘,降水为层状云类型,整体回波较弱(主要在0~20 dBZ),4 km高度的水平风垂直切变贯穿整个降水过程,降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7日20时(北京时,下同)至8日02时低层存在浅对流结构,云顶较高(平均高度8207 m),低层水平风切变促进了对流发展,10~20 dBZ的回波比重较大,粒子谱较窄,直径<1 mm,雨强较弱,但粒子数浓度值大,最大值26305 m;,2~3 km处存在暖平流,水汽和液水值大,雨水混合比0.02~0.15 g/kg,云水混合比0.5~2 g/kg,且强值区域大,雨滴下落末速度3.2~4.2 m/s,大气垂直速度在±0.6 m/s之间,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变换明显;后期8日02~10时转为典型层状云降水,云顶较低(平均高度7831 m),<10 dBZ的回波比重较大,3100 m处形成亮带的强值中心,粒子谱展宽,最大直径接近1.5 mm,粒子数浓度值减小,最大值<3000 m;,雨水和云水值比对流期小了一个量级,且强值范围变窄,雨滴下落末速度减小为2.8~3.6 m/s,大气垂直速度也比对流时期小了一个量级,并且在亮带高度以下(2.5~2.8 km)范围内出现明显横向带状的上升和下沉气流区。
    • 任菊章; 郑彬; 金燕; 琚建华
    • 摘要: 基于1979—2020年逐日的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全球CMAP再分析降水资料,探讨了气候态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过程及与我国夏季相应的降水联系。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亚洲热带气候态夏季风季节内振荡(CISO)活动是亚洲夏季风活动的主要特征,随时间北传的亚洲热带夏季风CISO称为亚洲热带夏季风涌,主要有南亚夏季风涌和南海夏季风涌。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发展阶段,印度洋区域低频气旋与对流活跃,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区域被低频东风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无降水发生,降水中心位于两广地区。当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活跃阶段,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气旋和对流活跃,东亚低频“PJ”波列显著,我国降水中心北移到长江以南的附近区域。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减弱阶段,孟加拉湾与南海低频气旋消亡,对流减弱,低频西风加强,日本南部附近为低频反气旋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低频南风活跃,降水中心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华南地区已基本无降水,此阶段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发展阶段基本相反。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间歇阶段时,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反气旋活跃,对流不显著,日本南部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北移减弱,我国东部基本在低频南风的控制下,降水中心也逐步北移到华北-朝鲜半岛一带,此时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季风涌活跃阶段基本相反。
    • 黄超; 李巧萍; 谢益军; 彭嘉栋
    • 摘要: 利用湖南97个国家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130项气候指数集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两套季节预测模式的降水预测资料,采用递归特征消除法确定预测因子并使用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支持向量回归和自然梯度提升三种算法建立了两种湖南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方案的模型,检验了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对湖南夏季雨型分布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两种统计方案提前1~6 mon起报的夏季降水平均距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15和0.19,相比于NCEP和NCC模式有较大提升,平均PS评分分别为69.3和69.2,高于NCC模式的63.1,略低于NCEP模式的71.5;进一步分析表明,3—5月起报的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技巧可能来源于前冬极地和中高纬环流,12—2月起报的模型预测技巧则可能来自海温的前兆信号。
    • 王晓雪; 高诗妍; 赵美玲; 张桂华; 幺冬妮
    • 摘要: 利用1951—2012年间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东北地区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夏季(5月—8月)降水异常年份。结果表明,1951—2012年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69年为一个转折年份,在此之前东北地区夏季降水较气候态常年偏高;1970—2012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低于平均水平。同时,整体上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呈现下降趋势,但趋势并不明显。降水转折年为1969年和1996年,1969年之前东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而1996年之后东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
    • 王东; 魏丹; 夏雪莲; 姚锦桃
    • 摘要: 2020年6月至8月,包头市进入降水集中期,其中达茂旗希拉穆仁草原的降水量异常偏多,多项降水要素突破了当地1961年以来的历史记录。夏季(6-8月)降水量和7月份的降水量及≥10mm的降雨日数也都创历史极值(其中大雨日数平历史极值),7月份的暴雨频数突破了历史极值。另外,8月份希拉穆仁草原还出现了一次龙卷风,是近30年来首次出现的龙卷风灾害天气。
    • 赵玮; 郝翠; 曹洁; 周璇; 卢俐
    • 摘要: 利用北京地区20个国家站1980~2020年的长期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和日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夏季40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具有西北山区小,平原大,山区向平原过渡区的迎风坡最大的特点;降水频率则相反,平原降水频率整体小于山区;降水强度整体表现为西北弱,东部强,城区与南部居中的特点。北京夏季降水的强度和极端性较强,致灾风险高。(2)北京夏季平均降水量日变化主体呈单峰型,降水频次为双峰型,降水强度为多峰型,三者同时在22时(北京时,下同)达到最大,在12时最小。(3)降水的峰值时间随月份依次后推,6月最早,7月次之,8月最晚;峰值雨量7月最大,8月次之,6月最小。(4)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日峰值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西北山区四站出现在20时以前,其余16站出现在20时及以后。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20站划分为两个区域,结果显示两个区域的降水量、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日变化具有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5)近40年北京地区的降水结构在不断调整,短持续时间降水主导期和长持续时间降水主导期交替出现。2000年以前以小于6小时的短持续性降水为主,近15年大于6小时的长持续性降水明显增多。
    • 杨慧鑫; 毛文书; 董自正; 邓涛; 李利君
    • 摘要: 利用西南地区76个站点1961~2017年共5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运用EOF分解、谐波分析、EEMD分解等方法,详细分析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普遍在500 mm以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南部地区存在降水极值区。EOF分析表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第一模态存在北–东南型及西南–东南型反向空间分布、第二模态存在非对称三极型空间分布、第三模态存在东北–西南型空间分布。2)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时间演变不均,1972年存在降水极低值,为415.87 mm,1998年存在降水极高值,为661.15 mm,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EEMD分解表明:在年际尺度上,西南地区降水具有准3a (IMF1)和准5a (IMF2)的显著性周期;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准12a (IMF3)和准28a (IMF4)的显著性周期,其中年代际振荡12a (IMF3)在西南地区降水长期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