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流特征

环流特征

环流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7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0篇、会议论文238篇、专利文献69974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山东气象、浙江气象、广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107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环流特征的相关文献由216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艳梅、时兴合、保广裕等。

环流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0 占比:1.03%

会议论文>

论文:238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69974 占比:98.64%

总计:70942篇

环流特征—发文趋势图

环流特征

-研究学者

  • 张艳梅
  • 时兴合
  • 保广裕
  • 戴升
  • 达成荣
  • 何振伟
  • 钟静
  • 韩礼应
  • 姚胜芳
  • 吴春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艳兰; 伍静; 唐桥义; 唐熠; 黎微微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2019年广西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简称低温过程)。结果表明:广西低温过程分为稳定阻塞、减弱阻塞、两槽一脊及多波动型,稳定阻塞型持续8~15 d,其余类型小于等于6 d。稳定阻塞型中高纬补充的冷空气及低纬输送的水汽是广西低温过程持续的重要因素,700 hPa西南气流提供水汽和热量,有利于融化层及冻雨形成,低层宽广的温度锋区及大的平均锋生函数利于低温过程持续。稳定阻塞型具有云顶温度-10~0°C、低层冷垫≤-7°C、中层融化层≥8°C的冻雨温度层结,两槽一脊型则为云顶温度-20~-10°C、无融化层、低层冷垫达-10°C的纯雪温度层结。稳定阻塞型低温扰动路径为东路加西路,其他型为东路,前期强低温扰动具有指示意义。东路加西路低温扰动先从贝湖南移,再从巴湖东移补充;巴湖低温扰动不断补充对长周期过程有重要作用。由前期低温扰动位置及环流型可对低温过程路径及持续时间作初步判断。
    • 郑颖青; 邵步粉; 柯杭
    • 摘要: 利用2013—2018年主汛期闽中沿海地区(福州、莆田、平潭)自动站逐时雨量资料,选取西风带系统较强的短时强降水日,分类型分析这些短时强降水日的主要天气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汛期影响闽中沿海地区短时强降水的西风带天气系统主要有冷式切变型、静止锋切变型、西南气流型。三个类型强降雨的水汽均来自南海和北部湾,前期低层回暖是强降雨发生的重要条件。闽中沿海地区系统性的短时强降水多发于中东部地区;冷式切变型强降水分布相对较广,静止锋切变型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闽侯中部、永泰东北部、莆田市区东北部和罗源东部,而西南气流型强降水集中于仙游西部和南部。三个类型强降水都集中于午后到上半夜,峰值都在18—19时之间,冷式切变型和静止锋切变型两种有冷空气活动的强降雨类型表现更为明显,这与两类强降雨日上午水汽通量散度为正值、午后转为负值有关;西南气流型8时和14时水汽通量散度均为负值,故此型上午就有一定比例的强降雨发生,午后发生率的增长也比较平缓。
    • 胡萍; 刘玉林; 杨群; 聂云; 张李娟; 冉仙果
    • 摘要: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贵州铜仁2019年2月17日(简称“02·17”过程)和2月20日(简称“02·20”过程)两次冷锋后部的高架雷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受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及地面冷空气补充加强影响,亦受700 hPa西南急流脉动导致风速辐合触发释放不稳定能量影响。(2)逆温层“上干冷、下暖湿”的温湿层结、850-700 hPa强垂直风切变及700-500 hPa较大的垂直温度递减率、对流层中低层强比湿平流为两次过程提供了水汽、动力、热力及不稳定条件。(3)两次过程均出现强雷暴并伴有降水,但“02·17”过程湿层深厚、云顶温度低、热力不稳定层结更强、水汽辐合高度也较高,所以在午后到傍晚时段出现了雷暴并伴有冰粒或霰,夜间时段由于湿层高度的进一步抬升及低层气温的下降,所以产生了雨夹雪或雪,地势高处产生了冻雨;“02·20”过程逆温强度强、干层厚度大、湿层浅薄、云顶温度较高,受冷空气扰动的强度大,所以出现强闪电并伴有弱降水。
    • 付强; 石剑; 徐梦阳; 艾阳; 钱维宏
    • 摘要: 夏半年(5—10月)是我国东北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但偏高的气温尤其是大范围极端偏暖事件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基于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等指标,对1980—2019年夏半年发生在我国东北及其邻近地区的16个极端暖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及邻近地区的极端暖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夏初(5—6月)和秋初(9—10月)发生的暖事件频次较多。地面极端增暖事件发生时,东北区域的西北侧大陆地面低压异常和东侧西北太平洋海上高压异常导致东北地区出现异常偏南风及暖平流;对流层至平流层呈现出准正压的结构,最大位势高度异常中心多出现在250hPa附近,其下方的正温度异常(暖气柱)会延伸到地面,有利于地面异常增温。暖事件发生时,地面增暖区位于对流层上层急流入口区的左侧,利于下沉气流出现。上述大气温压场扰动结构和环流特征通过影响短波辐射和绝热增温过程,共同导致地面极端暖事件的发生。在预报意义上,有90%以上的东北极端暖事件可以在250hPa上至少提前10天追踪到位势高度的扰动信号。
    • 张芳丽; 李国平; 李武阶
    • 摘要: 基于武汉市加密站的降水量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7月5—6日发生在武汉江夏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水汽收支进行分析,并引入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4)定量分析暴雨过程中的水汽来源以及水汽源区对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1)天气系统的有效配置和异常稳定是本次江夏特大暴雨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2)特大暴雨所需水汽主要由南边界和西边界输入暴雨区,低纬度印度夏季风环流和副高外沿的偏南气流对水汽的输送和聚集是此次特大暴雨得以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两支环流中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净流入是暴雨区水汽净收支的主要贡献者。(3)定量估算结果表明,水汽源地可追踪至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对此次特大暴雨事件的水汽贡献率分别是24%、41%和34%。(4)对流层低层的水汽通道和源地发现925 hPa以南方路径为主,其水汽来源大值区为西太平洋和南海,而850 hPa则以西南路径为主,其水汽来源大值区位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
    • 孙亦; 王婷
    • 摘要: 利用1961~2020年国家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四川近60 a极端危害性高温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近60 a四川省极端危害性高温总体上显著增多,并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四川省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是极端危害性高温偏强区,东部和南部地区是极端危害性高温高发区;(3)四川省极端危害性高温可能与中纬度异常的高压带相关联。面积异常偏大、西伸脊点异常偏西且脊线异常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500 hPa青藏高原异常高压在中纬度地区形成一条强大的高压带,配合高层异常偏强的南亚高压,共同加强了对四川上空的高压控制,导致四川地区降水减少且气温偏高。另外,中高纬大气环流经向度偏弱,四川盆地盛行偏南风,冷空气难以南下,在这种有利的环流形势配合以及干燥的地表环境影响下,四川地区易出现极端危害性高温天气。
    • 张艳梅; 谷晓平; 顾天红; 彭兴德; 吴古会; 吴静
    • 摘要: 利用1961—2014年贵州省8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贵州省近54年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环流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洪涝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出现在该省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近54年来各级洪涝次数均呈增加趋势,20世纪60—80年代洪涝出现频率偏少,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洪涝发生次数明显增多。洪涝主要存在22、12、8年的周期振荡。轻度洪涝年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弱,东亚大槽较弱,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且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使得在垂直场上表现为下沉运动,降水偏少;重度洪涝年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输送,东亚大槽偏强,有利于大气经向交换,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辐合上升运动加强,造成洪涝灾害。
    • 宋媛
    • 摘要: 利用ECMWF ERA5再分析资料、贵阳机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22年1月28日~2月2日贵阳机场雨雪期间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场。结果表明:1) 500 hPa南支槽,700 hPa西南急流,850 hPa切变线为贵阳机场此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2) 降雪湿层最高,雨夹雪次之,冻雨湿层最低;降雪云顶温度最低,雨夹雪次之,冻雨云顶温度最高;降雪、雨夹雪温度层结整层均为冷性结构,冻雨存在逆温层、呈“冷–暖–冷”分布;3) 降雪、雨夹雪、冻雨期间贵阳机场比湿大于3.5 g/kg、水汽通量散度小于0,水汽充沛;垂直速度小于0,上升运动显著;低层(高层)水汽通量散度小于(大于)0、水汽辐合上升(辐散)。
    • 陈红; 郭冬艳; 吴俞; 李勋
    • 摘要: 为了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深入了解南海季风槽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强降水形成的影响,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1°×1°)及海南岛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2001—2020年的5—9月205次南海季风槽活动及海南岛强降水(3站以上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季风槽位置按分为两类(Ⅰ、Ⅱ类),分别对其强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多样本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海南的季风槽过程年均出现10.3次,年均58.4 d,一次过程平均5.7 d,其中强降水占7.1%,主要发生在8月和9月,Ⅰ类季风槽在8月最活跃,9月最易产生强降水,Ⅱ类季风槽最活跃和强降水占比最高的月份均为9月,两类强降水的暴雨高频区分布差异较大,Ⅱ类更容易出现极端降水。(2)高层南亚高压的辐散作用、中低层强盛的季风和季风槽是发生强降水的前提,但季风槽位置不同导致影响降水的系统配置有区别。Ⅰ类强降水的发生与季风槽切变线位置、结构密切相关,季风将水汽和能量向槽区输送,季风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特征使低层的对流和上升运动得以建立和加强从而产生降水,暴雨高频区与切变线南侧、气旋式环流右侧辐合条件最强的区域对应;Ⅱ类则与季风槽北侧低空急流有关,低层水汽和能量通过低空急流向位于急流左前方的海南岛输送,并在海南岛产生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导致强降水发生。(3)降水强弱分布与海南岛钟状特殊地形结构也有紧密联系,两类季风槽暴雨高频区均与地形强作用区有很好的对应,但由于低层背景风不同,二者存在明显差别。
    • 丁可
    • 摘要: 以2021年3月14—15日阿拉善盟一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为例,从地面气象要素演变、环流特征、动力条件等方面对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此次阿拉善盟大风沙尘暴最强时段为14日夜间—15日清晨,沙尘暴发生时,地面气象要素发生显著变化;(2)影响该区域大风、沙尘暴的因素主要包括500 hPa冷平流触发作用、700 hPa大气斜压性作用、变压梯度风、锋生作用以及必要的大气层结条件等;(3)阿拉善盟北部前期受冷锋后西北大风的影响,发生扬沙、沙尘暴,而在冷锋过境之后,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又受地面冷高压影响,沙尘粒子自蒙古国随偏东、东北大风向西南方向传输,与阿拉善盟本地沙源汇合,从而造成全盟大部分地区强沙尘暴天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