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汽条件

水汽条件

水汽条件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43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146篇、专利文献23374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气象研究与应用、贵州气象、气象与环境科学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水汽条件的相关文献由1108位作者贡献,包括邵宇翔、张霞、李周等。

水汽条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 占比:1.22%

会议论文>

论文:146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23374 占比:98.17%

总计:23810篇

水汽条件—发文趋势图

水汽条件

-研究学者

  • 邵宇翔
  • 张霞
  • 李周
  • 王正旺
  • 董艳艳
  • 谷秀杰
  • 高媛媛
  • 魏建军
  • 傅洁
  • 孙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铭鉴; 宋佳; 刘雨桐; 曲骅倩
    • 摘要: 利用自动站降水资料、MICAPS天气图、物理量场等资料,通过天气学和物理量特征分析方法对2020年11月17日至11月19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雨雪混合降水及大风降温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此次降水中伴随雨雪转换、大风、降温等天气过程,除丹东南部外,其他地区均出现雨转雨夹雪转雪。强雨雪过程并伴有8~11级瞬时大风和全省性寒潮天气。此次降水过程,副热带高压显著西伸北抬,位置接近常年6月中旬,气旋爆发性发展。天气系统配置类似于夏季,在冬季非常罕见。过程主要受江淮气旋北上、阶梯槽、低空切边影响,高低层配置较好,低空不断有暖湿气流提供水汽补充,同时高空不断有冷空气补充,使得系统持续影响辽宁地区,给辽宁地区带来了时间较长的雨雪天气。此过程中动力、水汽等因子均对降水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 徐燕; 刘冬霞; 袁善锋; 王东方
    • 摘要: 利用北京闪电综合探测网(BLNet)的总闪定位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2017年8月8日北京地区飑线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并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VDRAS)反演结果,分析了闪电分布与水汽通量散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此次飑线过程的闪电以云闪为主,地闪以负地闪为主,后期正地闪占地闪的比例升高。2)闪电辐射源主要分布在对流区,沿对流线向后部层云区倾斜分布,层云区亮带附近并无辐射源。3)辐射源主要集中在5—10 km高度,其峰值主要出现在6—7 km高度,并且随着对流系统发展、合并辐射源峰值所在高度有所升高,但在对流系统合并后高度有所下降。闪电频数均在每次对流单体开始合并后的18 min达到峰值。4)闪电主要集中在水汽通量辐合区,且辐合强度值越大,闪电越集中。
    • 晋亮亮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FNL 1°×1°6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0日—21日赤峰市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提炼出物理量指标,以期提高赤峰市对暴雨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
    • 徐文嘉; 胡文东; 丁禹钦; 贾净翔; 杨文达
    • 摘要: 为提高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性,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卫星气象学等对2020年8月10-12日成都地区一次创历史记录的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成都地区500 hPa持续受低涡和低槽影响,大气低层的持续强烈辐合和高层的辐散抽气耦合及地面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低层偏东暖湿气流在成都西部沿山地形抬升作用下,进一步增强了成都市西部的降水;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强降水有两个阶段,分别出现于2020年8月11日06-17时、8月11日19时至12日12时。强降水出现的两个阶段成都地区低空急流长时间维持,处于持续高湿、高能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暴雨产生;成都西南部强降水中心反复出现强降水云团,最低云顶亮温在-82°C以下。
    • 张思涵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20年8月12—13日出现在保定地区的一次较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系统主要有高空槽、高低空急流、低层切变线。高低空急流配合与低层辐合切变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高能舌前部、能量锋区南侧、低空急流左前方三者相叠加的区域是暴雨的易发区。暴雨发生前保定本地水汽条件良好。850 hPa假相当位温能量锋区对高空槽的发展和低层暖湿气流抬升具有重要作用,为中尺度对流运动的发展保证了能量供应。
    • 肖云; 努尔夏提; 马博涵; 李欢欢; 马中元
    • 摘要: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格点再分析资料和HYSPLIT模式对袁河流域5次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的平均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以及降水发生过程中的120 h气块后向轨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极端降水发生时,高层袁河流域处于南亚高压东侧辐散气流中,中层副热带高压位置适中,受584 dagpm线附近的西南气流控制,低层正好处于切变线上,且有强盛的西南气流向降水区输送能量和水汽。(2)物理量场上,袁河流域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垂直速度场、水汽分布、水汽通量散度场都有利于该区域出现暴雨天气。(3)与袁河流域一般性暴雨的平均t-lnp图对比分析可见,极端暴雨的能量条件更好,降水对流性更强,水汽条件也更为充沛。(4)袁河流域极端降水上空的水汽路径总体上可以归纳为5条。来源于孟加拉湾附近、中南半岛南部和云南南部的西南水汽路径最多,占轨迹总数的59.5%;其次是来源于我国南海的南方路径,主要位于1500 m以下,占轨迹总数的15.0%。
    • 黄鹏; 胡洁; 边琼; 卓永
    • 摘要: 利用昌都市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6日20:00~7月9日20:00西藏昌都市发生的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通过分析大尺度大气环流作用、热力作用以及动力作用揭示此次持续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和持续机制,分析发现: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利于冷暖空气在昌都市上空汇合,利于产生强降水;此次降水具备充分的水汽条件与强烈的上升运动,配合着中低层明显辐合与高层明显辐散。
    • 兰明才; 周莉; 蒋帅; 尹依雯; 许霖
    • 摘要: 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短时强降水容易出现漏报。为加深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湖南短时强降水的认识,探究其成因和触发机制,本文利用地面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及FY-2F云顶亮温、NCEP再分析资料等,针对2018年9月6日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湖南短时强降水成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强盛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区内,丰沛的水汽、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及一定的抬升条件可触发短时强降水天气。正午前,受弱冷空气侵入影响,低层切变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引起近地面动力抬升,从而触发对流性降水;午后,受太阳辐射影响,地面气温达到对流触发温度,从而触发热对流。正涡度区及低层辐合区在降水发生后都向上延伸,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维持,但较典型汛期强降水过程的动力条件明显偏弱。环境风及其垂直风切变小,且雷暴单体移动缓慢,有利于强降水在同一地区长时间维持。
    • 蔡成瑶; 张东琴; 黄红伟; 田竞慧; 严宏文; 滕林
    • 摘要: 根据2000—2019年的降水资料和MICAPS高空地面资料,选取了12次典型低涡切变型暴雨过程,分析其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得出结论:过程发生时副高脊线稳定在22°N~27°N之间,高层低槽东移加深、中低层明显的低涡切变、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配合是造成低涡切变型暴雨过程发生的主要环流形势;沿河处于西南急流区或左侧、水汽含量大值区,有充足的水汽条件供应;低层气旋性辐合、中高层辐散所造成的抽吸作用进一步加剧了上升运动,上升气流的维持使得降水持续。这些条件对沿河县低涡切变型暴雨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 王楠
    • 摘要: 2019年4月8—9日我国华东地区发生了一次暴雨过程,最强累计降水发生在安徽中南部,最大24 h累计降雨量超过70 mm。此次强降雨过程受高空槽、低空急流、锋面系统和黄淮气旋共同影响。高空槽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在对流层低层形成锋面系统。西南低空急流将南海北部和太平洋西部大量水汽向北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锋生附近产生明显水汽辐合,为强降雨过程提供有利水汽条件。此次暴雨主要与锋面抬升导致条件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关;而在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附近山地地区,地形迫使西南急流抬升触发强降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