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15-12

主办单位:广西省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互联网了解自然灾害多发的美国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先进经验以及分析近年来国内处理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形,得出:我国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提高自然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应加快整合多部门的监测、预警资源,做好跨行业信息共享,加强天气风险管理,实现风险转移减少经济损失,以达到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目的.
  • 摘要:在农村的防雷安全意识淡薄,大部分建筑物和电子设备未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采取防雷措施,已有防雷装置未进行定期检测,导致雷击事故和财产损失时有发生。为确保农村公共建筑物防雷设施公共安全,文章对常用的防雷技术进行介绍。一般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可用于直击雷防护。对于雷击电磁脉冲,则用接地、屏蔽、等电位联结、合理布线及安装浪涌保护器等措施进行防护。此外还可用预留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等措施进行雷电防护。
  • 摘要:通过对贵港市气象行政审批窗口工作的基本情况的分析,找出审批窗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群众对气象行政审批缺乏了解,办理气象行政审批的主动性不强,窗口工作人员角色意识不够强,政务服务通用软件系统不稳定,经常出现卡死状态等,进一步提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势下积极推进气象行政审批窗口工作的几点建议:加强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气象行政审批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规范行政审批窗口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气象行政审批窗口工作人员的选派上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创新审批机制,力争在提高效率上有新突破。
  • 摘要: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1311号台风“尤特”进入广西减弱成低压引发的强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进入广西后,低压北部有冷空气侵入,导致降水增强;大陆高压阻挡了台风往西行;低层季风气流稳定的水汽输送与中纬度冷锋前部的东北气流的辐合有利于强暴雨过程的持续发展;强暴雨主要发生在大瑶山、大容山以及六万大山山脉迎风坡和喇叭口地带上,地形抬升对暴雨增幅有明显的作用.
  • 摘要: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卫星和雷达产品资料对2014年4月8Et20时至4月9日20时河池地区一次前汛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前,中低层为前倾槽,高空槽后冷平流和低层槽前暖平流重叠于河池地区,形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槽后的偏西北气流引导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南下,这种高低空的配置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2)K指数达39℃以上,SI指数小于-3.0,cape值增大反映该地区上空有较强的对流潜势;(3)高层负涡度,中低层正涡度;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利于对流的发展;(4)地表山脉的起伏影响降雨的时空分布,逆风区与局地的短时强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摘要:根据贵港市气象观测站1964~2013年的2月21日-3月31日的逐日气温、雨量等资料,计算统计了极端最低气温、低温阴雨日数、结束期等特征量,并利用线性倾向计算、累积距平分析、综合指数建模、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研究贵港市的低温阴雨气候特征.近50年贵港春播期平均每年有1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平均每年低温阴雨日数为9.1d。以低温阴雨结束期、总日数为评估轻重年指标,最重年为1988年。以低温阴雨总日数序列距平达到两倍标准差作为异常年指标,1970年与1988年为异常年。关于轻重年、异常年的评估指标过于单一,不利于评判各年份春播期的低温阴雨综合程度。采用五项指标等权重技术方法建立综合指数计算模型,1983年综合指数排第一。此方法简单可行,结论客观,较全面的评估各年份、各过程的低温阴雨程度,便于业务使用。通过Morlet小波分析得出贵港低温阴雨主要有6a的周期震荡,经历5个明显的交替变化,并且表明未来一段时间贵港低温阴雨日数偏多的可能性较大。
  • 摘要:通过对2014年7月4日-5日广西马山县的一次极端暴雨事件的分析,找出其降雨的特点,提出在气象服务中,完善预报、预警制作和各类服务发布流程,面对灾害性天气应该及时有效的开展应急联防,着重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和决策性气象服务.
  • 摘要:通过对2014年2月20日贵港市罕见的霜冻灾害性天气分析,找出此次霜冻过程的成因,并检验数值预报产品对此类霜冻天气的预报参考性.此次霜冻出现之前,气温有所回升,由于冷空气的补充贵港市温度再次下降,到19日20时低温降到5-6℃,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再加上夜间辐射降温,第二天极易出现霜冻灾害。此次霜冻过程是由于冷平流作用和辐射降温作用的双重结果。数值预报对由于平流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趋势掌握的比较好,而对由于辐射冷却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幅度掌握的比较差,预报员应该根据预报经验,结合当地的特殊情况对数值预报做出相应的订正。
  • 摘要:省级预警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网络系统是充分利用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一套面向省级-地市级-区县级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的网络系统.包括以电子政务外网为主干通信网络,连接省、市、县三级发布管理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单位;以气象业务网为系统备份网络.对省、市、县三级发布管理平台之间的通信链路进行备份,保证三级发布管理平台之间通信的可靠性,旨在将此设计提升为一种通用模型,提供业界借鉴与参考.
  • 摘要:针对2014年象州国家一般气象站发生的几次自动气象站仪器设备雷击事故,分析自动气象站仪器设备遭受雷击的原因和雷击电磁脉冲入侵途径,提出解决办法和对策:依据防雷规范和标准,对自动气象站观测地网接地系统的改造,如增设防雷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对电源系统进行多层次多级别的保护,必要时采取隔离措施。本研究为本站自动气象站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 摘要:本文从雷电侵入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途径出发,针对雷电流侵入后对各设备产生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详细的介绍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的接地方式,提出对变电站二次设备防雷与接地综合保护措施。笔者认为,变电站中必须合理敷设等电位连接体,一般为等电位铜排。站内所有二次设备外壳均用电缆接入等电位铜排,且必须采用一点接地方式,再由等电位铜排接入地网。二次回路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接地。屏蔽电缆屏蔽层单端接地或双端接地,其芯线上的感应电压值均远远低于屏蔽层不接地时的情况。在防护由高频雷电流造成的地电位干扰时,为切断由传输线引入二次设备的电位抬升,单端接地比双端接地有利。对于传输低电平模拟信号和数宇信号的电缆应采用双层屏蔽电缆,外屏蔽层双端接地,内屏蔽层一端点接地。对于设备安装要求一点接地的,也应采用双层屏蔽电缆。
  • 摘要:应用VB6.0编程技术开发了“珠海自动气象站系列提醒软件”,有利于防止气象资料缺测和加强对实时重要天气作出监测.软件最大的不足就是MySql数据库的能见度数据不稳定今后计划改用PG数据库中的能见度数据。编程时,要考虑程序中每一个命令所要耗费的内存空间与计算时间,对达到同等目的的命令,优先考虑简单快捷的算法。检验数据是否缺测,统计08-08时的日雨量是很好的例子。不同的编程语言有着其不同的特点,但是很多语句都相似甚至相通的。技术人员要做的工作,就是在编程思路、算法和手段上有所突破,以提高程序的工作效率。
  • 摘要:利用贵港市1979-2013年历年降雨量、降雨日数、日平均气温、最高(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轻雾、雷暴日数等资料,对比分析贵港市30年及近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近5年来,贵港市年平均降雨日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低温日数、年平均轻雾日数变化不大,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高温日数略有增多,年日照时数、年雷暴日数略有减少,年平均相对湿度减少较明显。月份分布看一年中只有2月、7月、8月降雨量减少,其余各月份降雨量都是增多的;而雨日则有2月、3月、4月、5月、7月、8月、10月是增多,其余月份则是减少。一年中历年有4-10月出现高温天气,而近5年只有5-9月出现高温天气。一年中有1月、2月、3月、4月、10月、11月、12月有出现低温天气。相对湿度从月度分布来看,全年各月都在减少。日照时数2月、3月、4月、7月、8月有所增加,其余月份都是减少的。轻雾日数6月、10月、12月的变幅最大,变幅量都超过了25%。雷暴日数一年各月中只有6月、9月的是增加的。本研究为贵港市的气候评估、气象预报、气象防灾减灾以及地方经济生产等提供重要的科学的气象参考依据.
  • 摘要:文针对医院新建综合楼、大型医疗设备以及医院信息网络防雷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雷电综合防护工程在医院综合楼中的应用.在外部防雷方面,多采用接闪带、引下线、防侧击雷等技术。综合接地系统则包括建筑物防雷接地、防电击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在通电的同时设备也接了地,接地与零线同为0V。另外大型设备如MRIl.5的核磁共振仪、螺旋CT、高压氧舱等都要求接地,而且接地电阻≤1.0Ω。对于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则要做好屏蔽措施,采用均压等电位连接,合理安装避雷器等。
  •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广西自动雨量站实测雨量资料、及雷达,对2014年6月5日桂东北锋面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是造成这次重要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低层持续较强的水汽辐合,有利的地形和高低空有利配置,以及强的不稳定层结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这场强降水的发生.同时,雷达资料显示,是一次典型的热带降水型过程.
  • 摘要:采用青藏高原东部29个气象站1960-2007年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为基础.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并探讨了青藏高原东部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年平均、夏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天升温幅度最大,线性增温率达到0.52℃/10a.除年平均外,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均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的显著性检验.
  • 摘要:通过对2015年8月28日~9月2日广西东南地区强降雨过程分析.发现此次过程西南低涡生成发展的有利因素是对流层高层分流区的辐散作用、高原短波槽前的正涡度平流的作用和低层季风槽西南气流的输入.低涡南落到雷州半岛后再北抬的原因是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由于低涡、季风槽和西太平洋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加大的作用,季风槽前西南气流增强,使得低涡再次北抬.
  • 摘要:利用广西74个站点1963~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广西夏季近50年来发生的极端降水事件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作了M-K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夏季极端雨量和极端降水阈值的最大值区都位于桂东南南部和桂南沿海站点:50年来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是增加的,就站点而言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站点呈下降趋势;夏季极端降水比例50年来呈增加趋势,站点分布上往北为增加趋势,往南除了个别站点外,其余大部站点都是减小趋势;夏季的极端降水频次极端降水比例都发生了突变,都没有通过0.05显著性水平.
  • 摘要: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等,对201409号台风“威马逊”的过程影响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影响原因.台风“威马逊”有着风力强,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强在稳定的副热带高压,使“威马逊”路径规则稳定少变;“威马逊”受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南气流引导,在副热带高压不断西扩的过程中,东南气流引导“威马逊”稳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南海季风活跃,源源不断的给“威马逊”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使“威马逊”长时间持续强降水。涡度场、散度场等物理量场反映了“威马逊”环流内部上升运动的发展。分析表明,“威马逊”动力条件及水汽条件均非常有利,强烈的抽吸作用将低层水汽输入高空,为暴雨的发生及维持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涡度自低层至高层的垂直分布,使辐合上升气流加强,对流旺盛,散度分析表明“威马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配置,使“威马逊”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对降水的落区和持续时间均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摘要:利用1°*1°和2.5°*2.5°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地面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micaps常规资料等,对云浮市2014年3月30~3月31日两次连续强对流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日和31日两次过程除了共有的高层辐散以外,30日过程是爆发于中层槽前,切变线以南的暖湿不稳定区内的超级单体活动;31日是地面冷锋、850hPa低涡和中层南支槽过境带来的飑线,动力条件更加清晰,同时两者的雷达回波也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 摘要:电视、电台、电话、报纸、互联网、户外广告等常规媒体是预警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但是这些渠道和传播方式都需要公众主动去索取和收看气象预警信息,无法保证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取灾害预警信息。特别是农村,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利用电视、广播、电话、报纸、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作为农村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提出改善措施。即通过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移动预警终端、多媒体信息电话、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专用预警终端、网站、传真、报纸、电视、电台、IVR(互动式语音应答)、农村大喇叭等手段,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设农村综合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时将气象、水文、林业、国土等单位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农村综合预警信息网络,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全覆盖,实现服务信息进农村、入农户,广大农民群众可在第一时间看到预警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 摘要:从现代气象探测数据入手.分析岑溪市雷电活动规律及防雷减灾工作发展现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防雷减灾部门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设计文件不规范,增加审核难度,普通建筑防雷常规年检机制尚待建立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即要严格履行防雷减灾管理职能,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雷意识,狠抓防雷减灾各环节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这对于加强基层气象社会管理、提升防灾减灾水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随着电梯越来越普及应用,电梯雷灾也多了起来,分析可知,电梯雷灾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安装浪涌保护器并采用屏蔽、接地、等电位连接等技术就可以预防电梯雷灾.
  • 摘要:桥梁的接地网多数是不规则和复杂的,主要由主桥墩、引桥道路金属栏杆以及其它金属构件组成。本文通过使用MI2127B接地电阻测试仪,采取不同位置进行布设辅助电压极、电流极对南宁大桥接地电阻进行测试,对最终获得的不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最准确的测试方法。研究发现以桥梁主桥墩作为桥梁的地网进行布线测试,得出的数据更加符合要求。引桥道路金属栏杆及其它金属构件相对于主桥墩而言可以忽略。因而,在检测类似南宁大桥的其它桥梁接地电阻时,可以以桥梁的主桥墩为地网设定为G点进行布线测试。
  • 摘要:利用卫星云图、NCEP2.5°×2.5°资料及常规的大气探测资料对1330号西太台风“海燕”大尺度环流背景、西太副热带高压系统(下称副高)、卫星云图等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台风强度强、路径变化的天气特征.台风发生发展时,卫星云图表现为螺旋云带的强度与台风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当螺旋云带边界变为细而整齐时,台风处于减弱阶段。在多通道卫星云图上,色调颜色、台风密闭云区与台风强度呈正相关。台风“海燕”移动路径前期路径西行稳定,后期发生北翘。主要原因西太副高减弱和南支波动东移的影响。台风“海燕”强度强,因为频繁有短波槽活动和弱冷空气南下,它们均使台风附近对流云团加强,为台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 摘要: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云浮市2004年到2014近十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 云浮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高空槽、切变线、弱冷空气、台风以及由季风引起的各类天气系统。前汛期前期以冷暖交汇形式形成暴雨,后期台风、季风爆发、冷暖交汇均能引起暴雨的发生;后汛期则以台风暴雨及热对流产生的暴雨为主;在福建登陆后西到西南行(陆上左折)的台风、珠江121附近登陆并西移的台风以及在粤西登陆后继续西行的台风对云浮影响大.而且它们大部分能引起云浮暴雨天气;一年四季均可以产生暴雨天气,且极大部分暴雨是由短时强降水引起的.
  • 摘要:利用邵武探空资料,通过对1992-2013年的闽北81个雹日天气过程的分析,得出冰雹发生发展的天气特征:显式位势不稳定型(I型)、隐式位势不稳定型(Ⅱ型)、上千下湿型(Ⅲ型)、整层潮湿型(Ⅳ型)和上层不稳定型(V型).分析它们的特征表明:(1)I型和Ⅱ型为位势不稳定;其它型为对流性不稳定,无条件性不稳定.(2)I型具有明显的位势不稳定,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强度既能出现强冰雹;Ⅱ型的边界层逆温较突出,位势不稳定表现在925hPa以上,需要有克服逆温的动力条件才能发生冰雹;Ⅲ型的冰雹发生需要整层垂直风切变大,当低层温度较低时,要在较深厚的系统性抬升作用下才能使对流充分发展;Ⅳ型具有类似暴雨的特征,当中低层风切变很强时,有利雹暴出现;V型的能量廓线为弱对流型或假对流型.对雹暴有利之处是有明显的超低温特征且湿球温度0°C层高度低,需要有明显的能量增长机制或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
  • 摘要:根据晚稻生长状况、受害程度与低温冷害强度关系,确定晚稻冷害等级指标,利用贵港市及周边13个气象台站30年的气候资料和站点地理信息,采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回归分析以及气候资源的细网格推算方法,建立晚稻低温冷害的空间分析模型,推算出1km×1km分辨率的冷害指标因子空间分布;并根据晚稻冷害分级指标,通过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分析贵港市晚稻低温冷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贵港市轻度、中度和重度冷害等三个区域的区划结果,制作贵港市晚稻低温冷害区划专题图,对分区结果进行评述并指出了冷害的战略防御和应急防御措施,为贵港市水稻生产的趋利避害和优化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利用趋势分析的统计方法,对贵港市三个土壤水分自动站(贵港、桂平、平南)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的10cm、20cm、30cm、40cm、50cm、60cm、80cm、100cm共8个层次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贵港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化规律.贵港土壤水分逐月变化中20cm土圾含水量最高,10cm含水量最低,30cm土壤含水量逐月波动最大,7月的最高值和2月的最低值相差17个百分点;80cm土壤含水量逐月波动最小。从全年趋势看,各层土壤水分逐月波动趋势基本一致,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不同层次中,10cm-40cm土壤含水量波动较大,从土壤含水量距平百分率年较差来看,从大到小依次为晴天、多云、雨天和阴天,50cm-100cm波动趋势趋于平缓,其中80cm的距平百分率极值最小。不同天气类型中,多云和阴天在各季节土壤含水量的分布比较相似;阴天在不同季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小,雨日的差异最为明显。不同季节中,春秋的晴天各层次土壤含水量均为最高;夏季中雨日的土壤含水量最高,冬季中各种天气类型土壤含水量比较接近。
  • 摘要:通过对罗定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提出了罗定市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对策与建议: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通过“互联网+”手段,将罗定市农业气象预报预测服务工作融入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加强罗定市气象部门面向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与服务;将气象信息传播服务工作全面融入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中,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率和影响力;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全面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农村管理体系;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推动农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 摘要:对贵港市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小组在防御1520号台风“彩虹”的决策服务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多部门联动是减少台风带来损失的关键;(2)预报和预警相结合,提前预报,及时预警让人在防御台风的时候不容易产生松懈的心里;(3)决策服务信息宜“精”不宜“密”;(4)气象服务信息转化为能服务于各种部门,各群体之间的有效信息是农村防灾减灾的关键.
  • 摘要:本文介绍了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中正点地面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的快速处理技巧。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某个要素的极值与其出现时间异常,测报软件因某些原因而没有正点成功写入,但RTD文件有数据,因采集器故障没有正点数据只能用人工观测值代,降水量异常需要及时处理等等,可借鉴本文的方法进行处理。另外在处理时软件会对输入的内容进行格式检查,只有通过了检查的数据才被采纳,平时测报人员要熟练测报软件的操作,以免因录入格式软件不通过而不能完成编报而影响长Z文件的及时上传。因此,只有加强学习,在值班过程中严格按规范操作,出现问题冷静分析,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才能保证自动站数据及时正确上传。
  • 摘要:先分析了卫星平台上探测闪电的原理,再介绍了卫星探测闪电资料的特点以及应用研究情况.着重说明了在云顶探测闪电光脉冲的特殊性:推导了卫星探测闪电电磁脉冲信号的两种方法:时差法TOA和干涉法ITF.讨论了现在运行和研制中的几种卫星闪电探测设备,如0TD、LIS、FORTE卫星上的RF接收机等.
  • 摘要:对1995-2014年桂平站大风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大风日为1Od.最多年出现在1998年.为26d,最少年出现在2014年,为0d,整体呈下降趋势,2000年前大风日数波动明显.2000年后大风日数波动缓慢下降;月大风日数基本上集中在4-9月汛期时间,总日数占过去20年总大风Et数的93%,大风日数最多的月份是7月.最少的为12月,为0次;日内大风主要出现在14时-19时之间,占72%;有2个风向的大风日数较为突出,分别为SW、SSW,20年平均大风日数分别达到了40次和53次.根据这些结果总结规律,为桂平对大风灾害天气防范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逐时FY-2红外云图、自动站等资料,对2011年6月14-16日广西北部出现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中尺度特征及稳定度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下,伴随高空低槽、低涡切变和地面静止锋的共同影响,激发中尺度天气系统在桂北形成强降水;中-α系统,即包括低层切变形,低空西南气流等,对输送水汽,造成低层强烈的辐合上升,释放潜热,激发中小尺度系统的扰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12小时雨量中心的形成受中-β系统的影响,暴雨多出现在中-β尺度扰动中心附近及其前部的暖式切变线上;稳定度的变化过程与暴雨的发生发展,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 摘要:利用自动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大形式环流背景,对2012年12月15日桂林机场的低空风切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锋面临近时,跑道两头自动观测风场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垂直风廓线资料对风切变预报有较强指示作用.
  • 摘要:利用1981-2010河池市气象观测站记录的冰雹资料及纪要栏记录雹灾资料,分析河池市冰雹气候特征,在对雹灾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等多因子综合分析基础上,构建冰雹灾害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对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最后,基于GIS平台进行叠加分析,绘制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图.
  • 摘要:根据贺州市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气象观测资料.对贺州市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贺州市霾天气日数12月最多,7月最少,秋冬两季霾天气日数占全年的75%以上.市内各县区年平均霾天气日数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的原因与辖区内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性质密切相关.年平均霾天气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 摘要:2014年6月4~5日受西南暖湿气流、切变线和静止锋生的共同影响,桂东北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有暴雨45站,大暴雨53站,特大暴雨2站.本文对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次过程先由暖区内开始,尔后在桂中形成静止锋,最后弱冷空气东移南压推动静止锋南移而结束。925hPa切变线及暖平流在这次南部暴雨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车厢式的与稳定式的强雷达回波交替影响是这次暴雨过程的特点。由于925hPa切变线的稳定维持、暖湿空气活跃,致使5日地面出现静止锋生,再加上有利地形作用,永福矮岭附近多次产生南北向的强回波带持续影响桂林南部地区。这次过程的雷达回波主要是沿着925hPa暖式切变线区域内生成、移动、发展、维持。当冷空气南下时,暖式切变逐步演变成冷式南移。
  • 摘要:利用我国1951~2007年冬季(12月~次年2月)气温观测资料,采用EOF、REOF展开、Mann-Kendall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冬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空间分布可以分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冬季气温场可分为4大区域:东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在80年代中期上升明显,而南方则在90年代中期冬季气温才开始明显上升.
  • 摘要:利用Micpas实况资料、FY-2C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3月29日夜间至31日凌晨发生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0日凌晨的强对流过程的触发机制是地面偏南和东南气流辐合及边界层辐合线,属于暖平流强迫;31日凌晨的强对流过程的触发机制是地面冷锋的动力抬升和边界层辐合线,属于冷平流强迫。暖平流强迫产生的对流风暴一般强回波伸展高度较高,中层径向辐合更为深厚,多个单体合并增强以及回波的列车效应使降水增幅;冷平流强迫产生的飑线强回波高度相对较低,大范围的后侧入流叠加了冷平流的作用,使飑线移速加快.产生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
  • 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雷达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3年6月9日至10日南宁市出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阶梯槽东移加深合并,槽后西北气流引导低涡、切变线、地面冷空气南下,大量暖湿气流在桂中附近辐合抬升凝结造成的;辐合线和中小尺度涡旋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地面冷空气对暴雨起增幅作用.低层的偏南大风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底层辐合,高层辐散及强烈的上升运动加强了水汽的抬升凝结.雷达资料的应用为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介绍气象微博的功能和特点,就如何利用气象微博改善公众气象服务进行初步的探讨.气象微博有发布气象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互动交流沟通等功能,有着快捷性、裂变性、互动性等特点.要从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公众,积极组织培训,避免操作不当引发舆情危机,提升互动功能,树立气象部门形象借助名人提升气象微博的影响力等途径,以充分发挥气象微博在公众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4年9号台风“威马逊”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在台风自身西北内力的作用下,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给“威马逊”提供了向西的分量,使得台风生成以后稳定地以西北偏西路径移动,并多次登陆.从雷达回波图上看,“威马逊”具有清晰的台风眼区和完整的螺旋云带,结构对称,较高的海温和大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使得“威马逊”迅速增强为超强台风,给海南、广东、广西造成灾害性的影响.
  • 摘要: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台风“威马逊”和“海鸥”降水做了一个简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台风影响期间,贵港均处在一个深厚的湿区,整层大气可降水量都比较大,大气层结很不稳定,造成了台风影响期间的降水.但是由于水汽的辐合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贵港水汽的输送较沿海明显偏小,不是很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 摘要:用逐日6小时一次的地面站点实况观测资料和1°×1°的NCEP分析资料,对4月4日至4月6日的这次暴雨降水过程进行降水实况和大型环流背景的分析.深入讨论了这次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大气不稳定特征和高低层的动力条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的有利天气背景为高空槽、切变线与深厚低空急流以及冷空气的相互配合.在暴雨期间,地面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和西南低空急流输送的充沛水汽,通过水汽通量分析,雨区存在深厚的水汽柱,低层正涡度中心和高层的辐散中心与地面的暴雨区相互对应,底层涡度中心和高层散度中心的增大和减小能较有效地指示降雨过程的开始和结束.
  • 摘要: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学原理和物理量诊断,对2008年惠州市“龙舟水”强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且稳定少动,是这次强降水过程持续发生的有利天气形势;南亚高压偏西北气流为惠州强降水提供良好的高空辐散条件;南海夏季风全面爆发,对流云团发展旺盛,低层湿度、水汽通量及水汽的输送偏强且与暴雨落区对应一致;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强降水持续发生的必要条件.
  • 摘要:对上杭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0年近30a的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与总云量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杭县30a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其趋势变化率为-24.6h/10a,约每年减少2.5h,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减少明显;春、秋季日照时数呈增长趋势,冬季日照时数略有减少,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明显;1~3月日照时数为减少趋势,4~7月日照时数为增加趋势,7月达到全年最高值;总云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日出日落时间也是影响日照时数重要因素之一.
  • 摘要:利用各种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分析了2013年3月19和23日福建省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9-20日过程为锋前暖区强迫所致.23-24日过程为斜压锋生所致.大气层结不稳定和高CAPE值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热力条件;而中层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使对流发展加强;最大上升运动中心高于0℃层高度以及强的风垂直切变有利于冰雹形成.
  • 摘要:介绍基于Access平台的雷灾统计与特征分析数据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本程序由三个模块构成,分别是雷电灾害特征、雷电参数统计、雷灾分区统计。其中,雷灾分区统计是基于2001-2010年的雷灾数据,通过建立多个分地区查询,生成按照地区的雷灾统计报表。采用统计报表的形式既直观又详实的列出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雷灾情况。雷电灾害特征则以窗体图表形式对雷灾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雷电参数统计也采用窗体图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图表分析。
  • 摘要:自动气象站多要素测试仪可以模拟传感器的数据发送给采集器,还可以直接读取传感器的数据。该测试仪采用KEIL进行单片机程序的编写,采用PROTEL 99 SE进行原理图和电路板的设计,采用AUTOCAD进行外壳设计。由于各种气象要素传感器的输出形式不同,因此需要用不同的外部电路和内部程序进行相应的模拟与采集。该仪器能够快捷的判断自动气象站的故障,从而缩短整个自动气象站的维护时间,提高维护效率.
  • 摘要: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聚焦线圈电源的结构与控制电路原理,阐述了聚焦线圈电源的输出电压以及关键波形等重要技术指标的调试方法,最后总结调试过程中出现故障的诊断流程和故障检修方法,旨在为CINRAD/SA聚焦线圈电源的故障检修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关于防侧击雷措施的条文规定,曾引发防雷从业人员的讨论.其中针对第二、三类防雷是否需要做均压环和门窗接地以及防侧击措施等,笔者提出自己看法.以某商住楼均压环局部设计图为例,其用作引下线的柱主筋有些并不在建筑物的墙角和边缘。而这栋楼要做到符合规范要求的81.6m以上部位“应按屋顶的保护措施考虑”,且“接闪器应重点布置在墙角、边缘和显著突出的物体上”,那么,它就应该从81.6m起利用墙角的柱最外围的一条主筋通长焊接引上,作为墙角易受雷击部位的接闪器。而有的引下线刚好在墙角,可直接利用其作为防侧击雷的接闪器。此外,阳台上的金属栏杆也是常见的突出物,如前所述,直接将其与防雷装置等电位连接即可。
  • 摘要:根据高层建筑防雷特点,对高层建筑防雷系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防雷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进行探讨.在高层建筑防雷设计和施工中,接地装置的设计是基础性工作。引下线的设计和施工选择时,首先应选择材质较好的和导电能力较强的材料,另外可利用高层建筑中的承重柱或是内部的一些钢筋网格作为引下线。具体施工过程中,把主体结构内的引下线逐渐向上进行焊接,与顶层的避雷带进行连接。建筑上使用的避雷带应尽可能顺直,不要有弯曲和起伏的现象。在选材上,采用镀锌扁钢或是圆钢。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多采用避雷针、明避雷带和暗避雷网相结合的避雷系统。对于接闪器布置和施工来说,建筑物超过三十米以上的部分,每两层或是一层就需要在外围用镀锌扁钢或是圆钢,设置暗避雷带,逐层向上焊接,在楼顶,可以利用房梁或是建筑内部的主筋焊接成一个暗装避雷带。另外,要根据感应雷的侵入方式和特点,在建筑物内部的供电线路各个部位逐级安装电涌保护器,用来消除雷击过电压。对于进入建筑物内的各种线路和金属管道应该全部埋入地下,最终的用户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铜皮以及一些金属管道都应确保与接地装置连接;此外,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和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都要与最近的防雷接地装置进行连接。
  • 摘要:按有关标准,每年需要对防雷项目进行一次检测,易燃易爆的单位进行重点检测和半年期检测。文章结合当前防雷检测作业现状,对防雷检测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如接闪器是重点检测和抽查的防雷施工设备。根据最新的《防雷施工检测及维护标准》规定,医院、学校、密集人群所在地建筑,尽可能不采用暗接闪器;且对于使用暗接闪器的建筑工程和设备工程,需要防止诸如混凝土和其它因素的二次伤害;大量的雷电事故表明,只有合理的使用明暗接闪器,并且对于重点防雷部位进行特殊防雷施工,比如,在屋角可以使用短针加以保护,施工时还可以做好隐蔽工程和检测工程,确保施工的有效性和防雷的科学性。对于建筑或是机器设备防雷施工和检测经常忽略一些问题,比如,很多单位没有足够重视对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的检测,导致雷击发生,酿成悲剧。因此,直击雷接地装置应当远离人员进出口、走道等可能出现人员的部位,一般要求距离在三米以上。此外在施工监管和竣工验收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确保防雷施工标准:首先,对于建筑物内的钢筋及一些大件的金属构件的等电位连接,包括建筑工程和机械设备的一些导电体。其次,防雷不同保护区的区域,要有不同的等电位连接;电子信息系统做好等电位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减少雷击反击的危害:对于接地系统的等电位的连接,要做好“联合接地系统”,即所有功能与防雷系统联系在一起。对于线路上的等电位连接,也要符合相关标准。在对防雷施工进行最后的施工检测时,要对具体使用单位技术交底,对防雷设施的使用和安装要确保不受影响,对于建筑和设备的其它施工,要提前通知,使得用户懂得配合;并进行定期的养护和检测,确保防雷施工的标准符合要求。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机场风廓线资料,分析2014年3月12日广州白云机场出现持续性大雾,期间伴随出现雷暴天气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大雾持续的原因是低层接近饱和的湿度和逆温层的维持.同时,白云机场风廓线资料表明属大雾伴随高架雷暴.雷雨出现后,大雾并没有好转,大雾消散原因是中低层冷空气向地面渗透,破坏了近地面层的逆温结构.
  • 摘要:选用紫金气象站1984-2013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紫金初、终雷暴日变化趋势、雷暴日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初雷暴多集中在2月下旬和3月上旬出现,终雷暴日多集中在9月中、下旬和10月上、中旬出现,初雷暴日较终雷暴日稳定,年际变化小;雷暴期平均呈递减趋势,其平均倾向率为-3.5d/10a,21世纪以来减势较为明显;雷暴日主要集中在春季4月、5月和盛夏季节,呈明显单峰分布.
  • 摘要:现阶段对建筑物的雷电风险评估工作过程中,常常由于一些因子的取值标准不完善而影响最终评估的准确性。本文利用电气-几何模型推导出被评估对象周围有更高物体或更低物体的情况下,位置因子Cd取值的计算公式,以及评估对象周围有与之等高物体的情况下,影响位置因子Cd取值的因素及其取值方法.
  • 摘要:通过对古建筑物特点、古建筑已遭雷击的原因和现状等多角度分析.从古建筑的防雷类别的划分到古建筑及高大树木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的工艺技术等多方面,阐述如何对古建筑进行防雷设计和施工:要充分掌握景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分析并确定雷击的主要路径和规律;以重点被保护对象为中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施工方案;对于古建筑、高大树木安装的防雷设施不仅要达到防雷的效果,还要做到与景区风景融为一体,施工工艺要与景区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和谐统.
  • 摘要:文中分别从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日常管理和科普宣传四个方面介绍学校采取的避雷措施经验和做法,以提高学校整体的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尽量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 摘要:介绍广东省气象局团委门户系统前台页面设计思想理念,利用Flash动画技术中的引导线动画制作、逐帧动画制作、遮罩动画制作来设计团委门户系统top图的循环播放动画的实现过程.
  •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和整理历史气象资料,建立龙川县低温冻害风险区划数据库,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种评价指标,根据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原则先进行评价指标量化,结合专家打分法、加权综合评价法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利用ArcGIS软件绘制龙川县低温冻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龙川县低温冻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山区,中部以及近东江水体地区风险相对较小.
  • 摘要:柳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自从2006年运行以来,由于接收机故障导致的故障停机占了很高的比例.为了提高雷达保障工作质量.2013年柳州雷达站完成了数字中频改造升级工程,改造后接收机性能稳定,各项指标优于先前的模拟中频,故障率大大降低.但是改造后还是遇到了一些非典型的技术问题,文章介绍了柳州雷达站数字中频接收机的原理,针对硬件改动后存在RDA计算机显示器黑屏、雷达回波强度偏弱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应对的措施,如更换转接线,程序标定时用发射机功率进行标定,校正适配参数后天线发射功率恢复正常范围。运行实践证明,雷达接收机由原来的模拟信号处理升级改造为数字信号处理,简化接收机中频处理系统,提高了新一代天气雷达接收机系统的稳定性,且有效减小接收机系统噪声,扩展信号接收动态范围,并可进一步优化雷达系统相干性,使接收机的故障率大幅降低。
  • 摘要:基于国家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时代背景,提出气象社会治理的概念、任务,并对新媒体气象信息传播的现状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开展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通过对常用气象客户端的具体分析,发现当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气象客户端的气象信息来源渠道各不相同;气象客户端的开发和运营方对如何正确使用规范发布和传播气象信息法律法规不了解,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比较普遍,存在大量非法使用和传播气象信息的现象;一些气象客户端没有突发气象预警的推送设置或设计,或者无法对突发预警信号的发布进行常态化抓取,导致无法及时推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利于公众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自我防护。而气象信息传播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包括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各类社会组织、气象信息传播企业以及公众。因此要推动社会治理的有效开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即要为气象信息传播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气象信息服务市场规则,明确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开放领域;建立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开放共享和使用监管政策制度;制订气象信息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鼓励清单、监管清单;加强气象信息服务与传播市场的监管等。
  • 摘要:采用河源市东源气象站30年观测资料,对河源市万绿湖的气候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表明:万绿湖适宜旅游有7个月,其中,3、4、5、10、11月份适宜旅游和疗养,6、9月是非常适合旅游;7、8月人体感觉热,对旅游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万绿湖可适当发展水上游玩项目;1、2、12月风大气温低、湿度较小,人体感觉冷不适宜旅游.
  • 摘要:以气候资料为基础,结合其生物学特性,依托GIS技术空间分析功能,将红毛丹种植划分为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气候区域.结果表明,红毛丹气候适宜生长区主要分布在保亭盆地,与实际种植相符,研究结果可为海南未来红毛丹生产安全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利用1957~2013年尤溪县气象站及2009~2013年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分析2005~2013年尤溪县金柑冻害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冬季强冷空气提早到来;极端最低气温低;多由平流辐射混合型低温冻害造成。并结合分析金柑生物学特性和农业生产实践,应用GIS对闽中地区金柑低温冻害气候风险进行分析与区划.在闽中大部分地区,金柑树体冻害风险指数低于0.2,低温冻害发生机率不到10%,可以安全越冬;但在海拔高度750m以上建园,应避开北坡,尽量选择南坡和西南坡(背风坡),利用山体的屏障作用,减轻冻害;在850m以上种植金柑,其采果期受冻害风险大,经济效益差,一般不宜种植。中海拔地区(海拔400~700m)是金柑种植适宜区,金柑采果期冻害气候风险指数达到0.3~0.5 ,轻、中度冻害机率达30~45%,需在低温寒害到来之前及早采收;若要留树保鲜,则需采取适当防冻措施。
  • 摘要:通过对涠洲岛气象条件的分析,得出涠洲岛气象条件基本适宜香蕉生长,但要注意防御低温天气、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为在涠洲岛种植香蕉提供科学参考.
  • 摘要:文中介绍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并重点阐述数据监控、观测员管理、故障填报等,旨在为台站使用监控平台提供经验借鉴.
  • 摘要: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近几年的冰雹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回波基本反射率、回波顶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参量的跃增反映了冰雹云内物理特征量的短时急骤变化而形成冰雹的特点,在防雹工作中,利用冰雹云的目测结合雷达回波的形态识别和特征参量进行冰雹云的识别,可使防雹作业指挥能得到准确的定量依据.
  • 摘要:选取河源区域内五个气象观测站1956-2000年逐日观测资料和2009-2010年逐小时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近地面风速及风能特征.结果表明:根据河源东西高、南北低的地形地貌,形成一个天然风1:3,处于中间区域的和平风能最大.河源北部的龙川、连平次之.和平的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大风日数等方面均居各站之首.和平站的日平均风能有效时数为10.3h、年平均风能有效时数为3801h、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124.7w·m-2;河源区域内的和平、龙川、连平为风能较丰富区,东源为风能可利用区,紫金年累计可利用风能小时数在2000h以下,为风能缺乏区.并根据地域和气候特点,分析河源风能开发利用前景.
  • 摘要:对平南县气象局在防御1311号台风“尤特”的决策服务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服务效果及经验。在防御台风“尤特”期间,平南县气象局与平南县党政机关、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各成员单位、各级乡镇负责人积极联动,及时通过传真、电话和短信等方式向决策部门、决策用户汇报台风动态、雨量实况、天气预报等,决策部门根据气象局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和提供的数据,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共出动最大程度上将平南县此次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这次决策服务过程可以看出,准确的预报是决策气象服务的前提,做出决策预报时应该参考多方面的预报信息,并加以判断。由于天气多变复杂,做中短期预报的决策气象服务,特别是重大过程的预报,系统有所减弱但尚未结束时,从决策者的需求出发,不宜作出类似于过程结束的预报。短临预报要通过雷达、区域自动站等资料作出判断,及时作出预警判断。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