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空急流

高空急流

高空急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植物保护、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21350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大气科学、山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等;高空急流的相关文献由719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治英、钟中、元慧慧等。

高空急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1.07%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21350 占比:98.70%

总计:21631篇

高空急流—发文趋势图

高空急流

-研究学者

  • 丁治英
  • 钟中
  • 元慧慧
  • 祁雁文
  • 何金海
  • 姜学恭
  • 宋桂英
  • 张兴强
  • 李杰
  • 丁一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闫文辉; 黄兴友; 赵钰锦; 张莹; 杨涛
    • 摘要: 为确保民机阵风载荷测量试飞的质量和效率,规避风险,保障安全,解决“找风难”问题,从飞行员飞机颠簸报告入手,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基于10个预报效果较为理想的颠簸指数,通过加权集成算法给出了高空急流背景下的颠簸潜势综合指数。综合指数中单一指数的权重是通过发生颠簸的预报准确率PODY、未发生颠簸的预报准确率PODN、总体预报准确率PODA及TSS评分及中度以上颠簸所占面积fMOG五项评价指标共同确定的。同时评估了颠簸潜势综合指数性能对单一指数数量的敏感性以及对参与建模样本量的敏感性。结果表明:Dutton指数因预报得分Φ达1.043,是这10个单一指数中总体预报效果最好的,Brown指数、L-P指数次之。由Dutton指数、Brown指数、L-P指数、TI1指数及风相关指数加权集成的综合指数,较好地集成了各单一指数的优点,各项指标均较为优秀,PODA达90%,TSS达0.80,fMOG达9.2%,预报得分Φ达1.225,总体效果最好。随着单一指数数量的增加,综合指数的诊断效果先增大后减小,当单一指数增加到5个的时候,效果最优。随着参与建模的飞机颠簸样本量增加,综合指数性能逐步提升。该综合指数能较好地解决民机阵风载荷测量试飞潜在颠簸区域寻找的问题。
    • 李君; 李妍; 贾瑞; 田云菲
    • 摘要: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观测站点的实况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路径相似的1909号台风“利奇马”(Lekima)和0509号台风“麦莎”(Matsa)影响期间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强度和落区的明显差异,对比了两个登陆台风的大尺度环流和动热力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台风“利奇马”与西风槽在山东中西部(台风路径西侧)结合,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垂直运动相叠加,形成深厚而强烈的上升运动,台风东侧的低空东南急流持续输送水汽,降水增幅明显且中心偏西,台风减弱变缓;同时,东北亚环流受下游台风阻挡稳定少动,降水系统长时间维持是造成突破历史记录极端降水的又一重要原因。与台风“利奇马”不同,台风“麦莎”影响期间大尺度环流没有西风槽和高空急流活动,低层辐合浅薄且上升运动弱,水汽来自减弱的台风环流;台风移动速度快,是台风“麦莎”降水明显小于台风“利奇马”的原因。
    • 彭蔚然; 黄丹青
    • 摘要: 基于1979—2019年ERA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多套海温资料,分析夏季印度洋偶极子模态对东亚高空急流的影响,并对热力动力机制展开探讨。结果表明,当夏季印度洋偶极子为正(负)位相,即夏季印度洋西部出现暖(冷)异常,东部出现冷(暖)异常时,冬季的东亚副热带急流增强(减弱),极锋急流强度减弱(增强)。伴随着印度洋偶极子位于正位相,增强(减弱)的经向温度梯度,加强(减少)的低层大气斜压性和较强(较弱)的瞬变涡动动能,易导致冬季的副热带急流增强(极锋急流减弱)。进一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量区分热力和动力因子的相对贡献,夏季印度洋偶极子主要通过热力作用影响两支急流。比较两个动力因子发现,极锋急流的减弱主要以大气斜压性为主,而副热带急流的加强则以涡动动能为主。
    • 左群杰; 张万诚; 高守亭
    • 摘要: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ERA-Interim)分析了2014年2月9日、2015年12月5日、2016年1月20日和2018年1月24日高空急流扰动动能对暴雪的影响。在暴雪发生的过程中,通常伴有高空急流的存在。高空急流一方面维持自身的存在,另一方面其引起的垂直运动有利于暴雪的发展。垂直运动的上升支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将低层暖湿空气输送到高层,为暴雪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另一个是将急流中的扰动动能向下输送到低层冷暖气流交汇区域,该区域也是水平风切变较大的区域,为该区域提供扰动动能,进一步促进暴雪的发生和发展。
    • 孙占峰; 李玲萍; 刘明春; 曾婷
    • 摘要: 利用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凉州、民勤、永昌3个观测站逐小时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EC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5月18日河西走廊东部出现的一次小范围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干旱少雨、高温的气候背景和沙尘暴过程前的正螺旋度为沙尘暴过程起沙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来源;500 hPa冷槽底部的小槽、700 hPa弱冷平流以及地面偏北的冷锋共同作用是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的转折性增强、减弱以及200 hPa急流的持续维持使沙尘暴迅速发生、迅速结束,而极其干燥的不稳定层结、高低空巨大的温度梯度,促使高空动量下传,同时增大水平方向风力,从而诱发沙尘暴发生,对农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 王洪勋
    • 摘要: 利用欧洲中心ERA 5月平均资料和日资料分析2018年冬季浙江罕见连续阴雨寡照期间东亚高空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的位置和强度特征,分析连阴雨异常天气期间东亚高空急流在位置和强度上的部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高空急流活动区域以青藏高原上空为分界线,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副热带急流活动区域沿青藏高原南侧呈准纬向分布,北支温带急流活动区域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南方向朝东亚沿海延伸并与高原南侧副热带急流频数集中区交汇,温带急流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附近存在一个活动频数大值区.浙江连续阴雨期间,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总体上强度偏强、位置偏北,温带急流总体偏弱、位置总体偏南.连续阴雨期间高空急流中心频数多于气候平均,副热带高空急流位置偏北、温带急流位置偏南,急流频数增多造成高(低)层辐散(合)配置与同时期气候态存在差异,垂直上升运动强度更强、范围更广,有利于连阴雨形成.
    • 吴文华
    •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nl1°×1°6 h再分析资料和自动雨量站资料等,对洛阳市2017年9月24日至10月17日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影响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的偏东、200 hPa高空急流的出现并维持、副高的西伸北跳、西风带短波系统活跃、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是这次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连阴雨期间,大气低层湿度大,但水汽辐合和垂直运动条件较弱,致使降水持续时间长但雨量不大;阴雨天气期间,近地层基本维持偏东风或东北风,降水中断间歇,近地面基本为偏南风.
    • 邹逸航; 张璐; 周志花
    • 摘要: 分析了2020年内蒙古一次大范围寒潮带来的降雪过程,结果表明:其中7个站出现了暴雪,500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850hPa冷垫、地面倒槽和锋面是此次过程的环流背景;低层强烈的水汽辐合,以及急流和上升运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热动力条件.
    • 苏亮
    • 摘要: 利用MIC APS、自动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20年3月2日~3日锡林郭勒盟东部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和极地冷涡,而高空蒙古低涡、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是这次暴雪的触发机制;"阶梯槽"的建立与维持使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与极地南下的冷空气在锡林郭勒盟地区交汇,为此次大(暴)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强降雪主要发生在地面暖锋一侧,降雪集中时段也同暖锋锋生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降雪属于暖区降水;强降雪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前侧,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显著,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卫星云图上,暖湿输送带从建立到维持直至消散的过程,对于降雪的强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朱公群; 韩帮军; 王西贵
    • 摘要: 利用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及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诊断分析等方法,对淮南市2016年10月10—30日连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分析此次连阴雨天气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利,乌拉尔山高压脊稳定维持,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大且位置偏北,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稳定维持;稳定的高空西风急流与副高外围的西南低空急流耦合为降雨发生提供了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垂直上升动力形成了充足的水汽辐合和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