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京、津、冀区域80 个气象观测站196l~2010 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其中河北省选取了72 个、北京3 个、天津5 个.80 个站都是1961 年前建站,具有较完整的气象观测资料序列,站点平面分布比较均匀,资料代表性较好.重点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的积温及生长期的时空分布、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越冬前的积温及生育期、返青后的积温及生育期、玉米生长期期间大于0 °C 、大于10 °C 积温总的分布呈自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小麦越冬前积温增加最多的是东北部,平均每10a 增加13.0 °C,增加最少的是中部,平均每10a 增加8.4 °C,北部、南部平均每10a 分别增加在11.8°C、11.2 °C.小麦返青后的积温增加最多的是北部,平均每10a 增加40.9 °C,增加最少的是中部,平均每10a增加30.7 °C,东北部和南部平均每10a 分别增加36.8 °C、33.1 °C.在玉米生长期内大于0 °C的积温,东北部增加最多,平均每10a 增加17.7 °C,增加最少的是南部,平均每10a 增加6.7 °C,北部和中部平均每10a 分别增加15.2 °C、7.4 °C.玉米生长期期间各区大于10 °C积温东北部增加最多,平均每10a 增加17.7 °C,增加最少的是南部,平均每10a 增加6.7 °C,北部和中部平均每10a 分别增加15.8 °C、7.6 °C.通过分析还可以看出,小麦越冬前、返青后各个区域最大值都在最近10(2001-2010)年,以下简称00 年代,00 年代热量资源最充沛,其次是90 年代(1991-2000 年).玉米0 °C积温、玉米10 °C积温最大值都在90 年代,说明对于玉米来说90 年代热量资源较丰富,其次00 年代热量资源较90 年代略有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