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8篇、会议论文302篇、专利文献184246篇;相关期刊269种,包括大气科学、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106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副热带高压的相关文献由250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韧、何金海、吴国雄等。

副热带高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8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302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84246 占比:99.31%

总计:185526篇

副热带高压—发文趋势图

副热带高压

-研究学者

  • 张韧
  • 何金海
  • 吴国雄
  • 刘屹岷
  • 洪梅
  • 余丹丹
  • 刘科峰
  • 何立富
  • 傅云飞
  • 张庆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薇; 金荣花; 肖天贵; 孙晓晴
    • 摘要: 针对梅雨季节江淮地区降水和副高活动特征,结合副高指数定义,对长时间序列的副高指数及北跳时间进行定量化统计。通过分析1979-2018年6-7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站日降水资料,统计40年副高3项指数的逐年逐日变化,并分析指数异常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同时,研究江淮地区梅雨季的降水特征,对副高北跳与高度场、降水量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7月,副高脊线随时间逐渐向北移动,西伸脊点逐渐西移,副高面积逐渐扩大,副高强度增强;1979-2018年江淮地区梅雨季期间,副高3项指数均为异常的年份有5年,负异常年,中纬度槽脊的波动平缓,经向运动微弱,正异常年,西风带上气流的经向运动加强,40年气候态上表现为长波两槽两脊形势;梅雨季节副高的两次北跳过程中,第一次北跳出现在6月第三侯,第二次北跳在7月第三侯,气候态表现为第二次北跳在第一次北跳后约7侯出现;降水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南北、东西差异,江淮地区500 hPa高度场与副高的第一次北跳呈明显负相关,与副高第二次北跳呈正相关。
    • 王博
    • 摘要: 通过对2020年7月31日天津机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副高外围584线的南撤是该次暴雨的天气尺度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副高外围持续的偏南气流对该次暴雨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输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中小尺度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文利用ncep资料、探空资料等对该次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能量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总结此类降水的天气预报规律,积累经验,为今后此类暴雨的预报准确性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李慧敏; 何志新; 邱学兴; 安晶晶; 周晓晔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对2018年7月26日江淮地区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副高边缘,暴雨落区位于低空切变线以南的西南暖湿气流中;对流最先在安徽北部和东部发生发展,随着对流形成的冷池出流边界(阵风锋)不断向南推进,其与环境风场所形成的地面中尺度辐合触发本次安徽中部的强降水,同时伴随对流云团合并增强(云顶亮温达-61°C);大气层结不稳定,湿层深厚,且强降水发生前整层垂直风切变较弱,为本次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WRF数值模拟发现,暖区暴雨发生期间,中低层风场气旋式辐合造成安徽中部强上升运动是导致对流增强的重要原因,局地强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 王兴菊; 罗喜平; 王明欢; 周文钰; 蒙军; 胡秋红
    • 摘要: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和雷达资料,通过对环流背景、云图、雷达以及物理量分析研究,对2020年6月30日贵州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在高空多短波槽活动、中层弱冷空气的入侵、高空急流和低层切变线长期维持以及西南暖湿气流的持续性输送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此次MCC对流云团生成于毕节市威宁县附近,在MCC的初始阶段,对流云团由块状向椭圆形发展,冷云罩面积逐步增大,云顶亮温中心不断降低;成熟阶段由椭圆形逐步扩散为多边形,云顶亮温中心维持在-80°C以下;消亡阶段冷云罩面积和云顶亮温绝对值迅速减小。逐小时短时强降雨站数与冷云盖面积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形成、成熟、消亡3个阶段分别呈现逐步上升、明显上升和迅速减小的趋势;最大小时雨量在成熟阶段与最低云顶亮温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中强回波基本集中在4 km以下,中低层越靠近地面回波越强,强回波接地,质心低。初始阶段强回波强度强,移速快,但生命史短,呈现单峰值分布;成熟阶段的强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移速慢,呈现多峰值分布。TI≥44°C的大值区长期维持,低层的暖平流和上升气流以及正涡度辐合,配合高层的冷平流和下沉气流以及负涡度辐散,为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能量和动力条件。
    • 闵颖; 孙绩华; 王曼; 朱莉; 王治国; 杨倩媛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对2021年4月28日午后出现在文山市的一次局地强风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静止锋东退减弱和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的天气尺度背景下,中等以上强度垂直风切变、层结不稳定和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为风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静止锋形成的地面辐合线与地形的共同作用触发对流生成,雷暴高压出流边界与环境风形成的地面辐合线对风暴的加强有重要作用。(3)局地强风暴过程是由单单体风暴产生的:雷达回波具有倾斜结构、前侧“V”型缺口、旁瓣回波、反射率因子质心快速下降以及VIL值跃增等特征,这些特征对监测和预警冰雹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 陈锦鹏; 黄奕丹; 程晶晶; 林辉; 庄毅斌
    • 摘要: 应用NCEP GDAS/FNL再分析资料及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资料,从环流形势、环境条件与地形作用的角度分析了台风“米克拉”近海急剧加强的成因,并对其加强前后的湿位涡演变特征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台风“米克拉”强度突增具有重要作用。稳定的南亚高压提供良好的高空出流,西伸加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导台风“米克拉”快速北上并在后期向西偏移,有利于增大气压梯度力和维持水汽输送。西南季风和越赤道气流为台风“米克拉”加强提供水汽和能量。台风“米克拉”水汽通道主要位于东侧,强水汽辐合集中于南侧,进入台湾海峡后水汽输送与辐合也随之加强。弱的垂直风切变和较暖的洋面利于台风“米克拉”发展。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增幅作用。从湿位涡正压项来看,台风“米克拉”加强前低层以负值区为主,成熟后逐渐被正值区替代,反映了其暖心结构的演变特征。湿位涡斜压项的变化相对复杂,主要趋势是湿斜压性整体加强,梯度变化更加剧烈,且700 hPa上斜压项东正西负的分布演变为北正南负。
    • 摘要: 受高空槽、台风“暹芭”变性后温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7月6日05时至7日06时,锦州市平均降雨量为150.7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赵屯镇为253.0毫米。其中,黑山、北镇平均降雨量达到了大暴雨级别,凌海平均降雨量达到了暴雨级别,其他县(市)区普遍为中到大雨。严阵以待锦州市交通运输保障中心严格落实省、市各级防汛制度要求,市中心和各县(市)区公路部门制定防汛方案和值班制度。
    • 谢翠婷; 周慧僚; 张新; 玉芳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发生在三江源区的一次典型暴雨过程通过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这次暴雨是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暴雨中心位于玛沁县;(2)受台风“摩羯”和“珊珊”的影响,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三江源东部地区有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和从新疆南下的西北冷空气在此交汇;(3)500 hPa高原涡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200 hPa由于冷空气影响,青海东部是辐散下沉气流;(4)暴雨发生前,三江源暴雨区是假相当位温梯度的负值区,为对流不稳定层结;有水汽从黄海、日本海和日本附近太平洋输送到暴雨区,使得低层水汽充足,并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同时有上升运动配合的不稳定配置下,为这次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
    • 谢巧全; 黄林威; 顾杏荣
    • 摘要: 高温季节是河蟹养殖至关重要的时期,也是河蟹养殖过程中问题最突出、管理最难的季节。2022年昆山市6月23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偏短、梅雨量偏少且分布不均、梅雨期以过程性降雨为主并有明显的降雨间歇和阶段性高温。随着副热带高压逐渐西伸北抬,昆山市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35°C以上的持续晴热高温天气。持续的高温对河蟹养殖管理带来严峻的考验,为应对持续高温天气、减少对养殖的影响,建议做好以下应对措施。
    • 摘要: 2022年的夏天,对于川渝地区的人民来说特别难熬,7月的暴热已经让很多人大呼受不了,没想到进入8月才是副热带高压真正的“卖力演出”,我们正在经历自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整个长江流域长时间处于40°C以上高温的炙烤,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超过30天的高温预警,之前少见的红色高温预警在这个月司空见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