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温带气旋

温带气旋

温带气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1884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山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温带气旋的相关文献由329位作者贡献,包括丁一汇、刘涛、张颖娴等。

温带气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6.23%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1.42%

专利文献>

论文:1884 占比:92.35%

总计:2040篇

温带气旋—发文趋势图

温带气旋

-研究学者

  • 丁一汇
  • 刘涛
  • 张颖娴
  • 王慧
  • 张永宁
  • 杨亚新
  • 柳龙生
  • 黄彬
  • 吕爱民
  • 吴增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迪; 张熠; 储可宽; 王新敏
    • 摘要: 本文利用WRF理想斜压波模式模拟了理想湿大气中温带气旋的快速发展过程,采用拉格朗日轨迹筛选方法识别了气旋内部冷、暖输送带结构,分析了沿着输送带轨迹的物理量演变特征,探究了输送带气流对气旋降水结构的影响。本文在再现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发现了更精细的输送带结构特征,尤其是对冷输送带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研究表明,根据相对气旋中心运动特征可将暖输送带划分为“前倾上升”和“后倾上升”两支。两支气流均起始于对流层低层冷锋前暖区内,旋转上升到对流层中高层出流区后分别向气旋中心的下游和上游运动,并在中高层产生负位涡扰动,促进高空系统发展。同时,暖输送带向上层输送水汽,影响锋面附近降水中心的形成和维持。在对冷输送带的研究中,本文证实了前人研究描述的上升类和低层运动类特征,而且发现其可以更精细地呈现出四支气流结构。“前倾上升”和“后倾上升”两支气流的初始位置靠近暖锋,上升运动到对流层中层后分别向气旋中心的下游和上游运动,利于促进暖锋附近降水形成;而“环气旋前倾”和“环气旋后倾”两支气流始终在对流层低层运动,初始远离暖锋朝向气旋中心运动,水汽含量增加,随后环绕气旋中心缓慢上升运动到气旋西侧后分别向气旋下游和上游下沉,这两支气流导致了气旋西北侧弱降水的发生。
    • 史楠; 王召民; 何海伦
    • 摘要: 进入北极地区的气旋在移动过程中往往伴有大风、强降水等特征,对北极气候变化有深刻的影响。基于NCEP2再分析资料,识别并跟踪了北半球夏季(6—8月)从中纬度进入北极的温带气旋,考察了其年际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9—2019年夏季进入北极的温带气旋共867个,其中消失在北极边缘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数量分别为688个和161个,且后者平均强度更大、平均持续时间更长。分区域研究发现,夏季从陆地进入极区的气旋个数较多,而从海洋进入极区的气旋强度更大,活动更为剧烈。对进入北极的气旋年际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夏季进入北极的气旋个数和强度均存在年际变率,其中气旋个数的年际变率尤为显著。气旋个数年际变率主要周期为5 a,强度的主要周期约为2.7 a。进一步分析发现,引导气流是影响气旋向北移动的重要因素。此外,夏季北大西洋气旋强度与同期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指数存在较好相关。研究还表明,进入极区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受大气斜压不稳定性的影响,在北太平洋地区区域平均的Eady增长率与气旋个数和强度的相关性均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4和0.5。
    • 摘要: 受高空槽、台风“暹芭”变性后温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7月6日05时至7日06时,锦州市平均降雨量为150.7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赵屯镇为253.0毫米。其中,黑山、北镇平均降雨量达到了大暴雨级别,凌海平均降雨量达到了暴雨级别,其他县(市)区普遍为中到大雨。严阵以待锦州市交通运输保障中心严格落实省、市各级防汛制度要求,市中心和各县(市)区公路部门制定防汛方案和值班制度。
    • 罗军; 江丽芳; 杨超宇
    • 摘要: 风暴潮:大风起兮“潮”飞扬风暴潮的形成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海上腿(biao)线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而引起,同时叠加在天文潮位之上的海面震荡或非周期性的异常升高(降低)现象,称为风暴潮。按照诱发风暴潮的大气扰动特性可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种。
    • 许健民
    • 摘要: 介绍温带气旋和梅雨锋的卫星云图特征.温带性气旋是来自不同方向的三支气流(暖输送带、冷输送带、干带)的汇合过程,梅雨锋气旋是气旋簇中的一系列气旋波中所处纬度最低的.在西藏高原东侧的中国东部地区,由于与特定地形、地理条件相伴的动力、热力作用,对流层上部从高原东伸的脊与它北侧的副热带急流夹得很紧,两者之间有多方向的外流;而对流层下部有极其潮湿的东西向切变线.这样的大气三度空间结构,趋向于符合对称不稳定条件,这使得密实、连续的梅雨锋云带得以稳定、持续地维持.也正是由于雨带上空被潜热加热的气流向东南扩散下沉,十天甚至半个月以后,环流形势将发生调整:或出现副热带高压加强,雨带北抬;或形势转变为经向型.经向型云带里不同区段云的密实程度有差异,这与沿云带低层气流的汇合、涡度以及云带与西太平洋热带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系.
    • 李燕; 赛瀚; 黄艇; 高燕
    • 摘要: 利用常规和加密气象观测、NCEP再分析、云图等资料,对2010—2019年春季影响大连的温带气旋特征及爆发性气旋造成的极端天气的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进入到渤海、黄海北部的气旋平均每月2.4个;气旋一般先进入黄海,进入黄海和经渤海进入黄海的温带气旋总计有84.5%进入黄海北部,且春季进入黄渤海的气旋73%会给大连地区带来大风或降水天气,影响大连东部沿海的几率远高于其他地区;产生较强灾害性天气的爆发性气旋多发生在春季,路径基本都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爆发性气旋主要是因为温带气旋经过黄渤海后短时间快速降压,到大连陆地发生爆发性发展,这种温带气旋的发展一般从低层开始,具有较强的锋区和斜压性,爆发阶段位于正涡度平流最大的高空急流出口区,对应低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方辐合区.较强的冷、暖温度平流是造成极端降水和大风天气的主要因素,暴雨的形成主要是温带气旋带来的暖湿气流持续输送,并伴有较强上升运动促使的水汽垂直输送,整层水汽充沛;当低空急流发展和冷、暖空气交绥时,出现了在高湿、高温的湿斜压锋区上的强降水;而北路强冷空气与黄、渤海上爆发性发展的温带气旋形成极强气压梯度,是出现极端大风的主要原因.
    • Shen Y; Sun Y; Liu DY; 张萌(编译)
    • 摘要: 潜热释放的作用在温带气旋的研究中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江苏省气象台沈阳等以一个产生极端降水的温带气旋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型涡度方程,计算了凝结潜热释放对气旋相对涡度倾向的贡献。结果表明,对流凝结潜热加热率最大可达稳定凝结潜热加热率的40倍。两类潜热加热中心均位于700 hPa以上,加热率垂直梯度在对流层低层为正,因而在加热中心下方形成正涡源中心。对流凝结潜热垂直梯度引发的涡度倾向比稳定凝结潜热高出1个数量级。虽然总的凝结潜热水平梯度引发的涡度倾向可以贡献气旋涡度实际增长值的65%,但对流凝结潜热垂直梯度的贡献高达其2倍。凝结潜热释放不仅能够直接引发涡度倾向,亦可通过改变位温梯度,进一步造成涡度倾向。
    • 孙瑞鹏; 刁一娜
    • 摘要: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7年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的时空特征:北半球温带气旋数量呈现增加趋势,这一趋势主要在春秋季最为明显;北半球温带气旋数量主要经历过一次趋势转折,发生在1995年前后;以最低气压值约985 hPa为界,弱气旋增加、强气旋减少;以移动距离约1600 km为界,移动距离短的气旋数量增加、长的气旋数量减少;气旋活动区域的最主要特征为南北摆动,冬春季这一特征最明显.就全年来看,温带气旋活动向极地偏移,欧亚低纬度的活动也有增加的趋势;气旋活动频数增加,气旋强度、持续时间也有所增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