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程
暴雨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0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9篇、会议论文588篇、专利文献75247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浙江气象、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03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暴雨过程的相关文献由1970位作者贡献,包括苗爱梅、潘晓滨、崔粉娥等。
暴雨过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5247篇
占比:98.82%
总计:76144篇
暴雨过程
-研究学者
- 苗爱梅
- 潘晓滨
- 崔粉娥
- 廖移山
- 王晓芳
- 臧增亮
- 闵爱荣
- 何光碧
- 何林宴
- 刘爱鸣
- 王洪霞
- 郑婧
- 陈静静
- 于玉斌
- 吴君
- 姚秀萍
- 寿绍文
- 屠妮妮
- 崔恒立
- 庞丽英
- 张芳华
- 朱官忠
- 李晓明
- 李红莉
- 李苗
- 李超
- 王东仙
- 王丽
- 王庆华
- 王思慜
- 肖天贵
- 胡菊芳
- 葛晶晶
- 袁媛
- 袁春风
- 赵玉春
- 赵琳
- 陈传雷
- 陈天锡
- 陈松
- Cui Heng-li
- Wang Dong-xian
- 井喜
- 井宇
- 傅洁
- 刘娟
- 刘开宇
- 刘汉华
- 刘锦绣
- 史小康
-
-
庄晓翠;
李博渊;
赵江伟;
张云惠;
张林梅
-
-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1—2020年5—9月(暖季)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简称沙漠南缘)发生的5次暴雨天气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特征,再运用HYSPLIT模式(拉格朗日)方法模拟计算了该区域暴雨天气的水汽轨迹、主要路径及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暴雨天气的水汽源地主要来自西南亚、中亚、北疆;水汽自源地出发经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北部、阿富汗东北部(简称IPA关键区)和南疆关键区,分别从西南和偏北路径进入暴雨区,途经南疆关键区的水汽来源对暴雨的贡献较大。沙漠南缘暴雨过程中,大气中层(500 hPa)的水汽主要源自西南亚,但沿途损失很大,而低层(700 hPa)的主要水汽贡献来自北疆,且沿途损失较小。来自北疆和南疆盆地的水汽主要从近地层输送至700 hPa;来自西南亚、大西洋及其沿岸等地的水汽主要输送至700 hPa以上。基于上述特征,建立了沙漠南缘暴雨过程水汽来源及路径的三维结构模型,并对各层水汽贡献和来源做了更细致的描述。
-
-
刘菊菊;
陈小婷;
肖贻青;
马晓华;
梁绵
-
-
摘要:
利用陕西省2019年8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对中国区域融合降水分析系统(CMPAS-V2.1)的降水融合分析实时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降水融合产品的降水量空间分布与站点实况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但强降水落区有所偏差。相对于站点实况,融合产品的小雨和中雨数值偏大,大雨和暴雨的数值偏小。(2)融合产品的降水准确率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而减小,平均误差绝对值和TS评分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而增加。中雨的均方根误差最小,其次是小雨,大雨,暴雨。(3)稳定性暴雨过程的降水准确率远大于对流性暴雨。对于大雨和暴雨,融合产品在稳定性暴雨过程的准确性明显优于对流性暴雨过程。(4)三源融合产品的平均TS评分高于二源融合产品,对流性过程的大雨及以上量级降水可参考三源融合产品,稳定性过程的大雨及以上量级降水可更多参考二源融合产品。(5)暴雨落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影响降水误差随海拔高度变化。当暴雨落区位于高海拔地区时,降水误差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暴雨落区位于低海拔地区时,降水误差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6)暴雨及对流性大雨的误差较大,应用中需特别关注。
-
-
庄晓翠;
李博渊;
赵江伟;
李建刚;
张林梅
-
-
摘要:
利用1981—2020年5—9月天山南坡1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 GDAS再分析资料,分析天山南坡暖季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并采用HYSPLIT模式,模拟追踪水汽源地及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南坡暖季暴雨主要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500 hPa以上西南急流(气流)、700 hPa切变辐合以及天山地形辐合抬升的重叠区域。水汽主要源自中亚、大西洋及其沿岸、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经TKAP(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阿富汗东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南疆、北疆关键区,分别从偏西、偏南、偏北通道输入暴雨区,700 hPa以上偏西通道、以下偏北通道占主导地位,且贡献最大的是南疆关键区。源自中亚的水汽主要输送至暴雨区700 hPa及以下,对暴雨的贡献较大,且沿途损失较大;源自大西洋及其沿岸、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的水汽主要输送至暴雨区700 hPa以上,对暴雨的贡献较小。另外,中低层还存在源自北疆、南疆、北美洲东部、蒙古的水汽。基于上述特征,建立了天山南坡暖季暴雨过程水汽三维精细化结构模型。
-
-
王越;
韩彦霞;
尉锦昌
-
-
摘要:
利用盂县18个自动雨量站点2016—2020年的降水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盂县各站点年降水量、月降水量、暴雨发生过程次数和暴雨点个数,并根据盂县各站点单点暴雨过程的发生频次、出现单点暴雨点次数得出该县单点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为:盂县每年平均出现8次单点暴雨过程和13个单点暴雨点。月均出现单点暴雨过程次数从高到低的月份为7月、8月、6月、9月、10月、4月、5月,其中7—8月单点暴雨过程站全年的70%。出现单点暴雨点频次较高到低的站点为西潘、下社、上社,平均每年出现单点暴雨1次以上。
-
-
庄晓翠;
赵江伟;
李博渊;
张云惠
-
-
摘要:
利用HYSPLIT模式和GDAS资料,对南疆西部1981-2020年暖季(4-9月)16例暴雨(平原、山区)后向水汽轨迹追踪、主要通道及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汽主要源自西南亚、中亚、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大西洋及其沿岸;平原区850 hPa还有源自南疆和北疆的水汽。500 hPa水汽主要从偏西通道输入暴雨区;源自西南亚和中亚的水汽对暴雨的贡献较大,损失也较大。对流层低层水汽主要从偏西和偏东2个通道输入暴雨区;700 hPa各通道及各水汽源地对暴雨的贡献,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平原区暴雨850 hPa偏东通道对暴雨的贡献最大,各源地水汽沿途损失较小,北疆源地对暴雨的贡献最大。平原区源自西南亚、中亚、南疆和北疆的水汽主要输送至700 hPa及以下,源自地中海和黑海附近、大西洋及其沿岸的水汽主要输送至700 hPa以上的高度;500 hPa上,平原区暴雨从>2 000 m的高度输送的水汽占主导地位,山区则相反。在南疆西部暴雨中存在南疆和北疆的水汽源,在特定条件下,有北美洲、北非的水汽源,与以往的研究成果不同。
-
-
梅平;
张强;
邹旭恺
-
-
摘要:
考虑到暴雨可能造成灾害的累积效应,本文提出降雨衰减指数的概念,建立相当强度公式,并以此判定暴雨日.从致灾因子出发,以暴雨过程的过程强度和影响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区域暴雨过程致灾强度的综合评估模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基于上述评估模型,得到该地区暴雨过程序列,继而利用百分位法对暴雨序列进行等级划分,得到该区域暴雨过程的暴雨强度等级.并将上述结果与历史灾情记录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时间和影响范围上吻合较好.
-
-
-
郝艳琼;
顾楠楠;
胡文东;
邵建;
杨侃;
徐文嘉;
贾净翔;
王菲;
吴尚毅
-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宁夏夏季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降雨过程天气系统配置相似,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同造成水汽来源和输送的差别;各层涡度散度场配置及垂直速度场的不同,导致降雨强度和时间范围的区别;水汽条件不同是影响降水量差异的原因;雷达产品表明,强回波与强降水的峰值及降水过程的差别相对应.
-
-
赵娴婷;
闵爱荣;
廖移山;
王晓芳;
叶金桃
-
-
摘要:
利用中国大陆2400多站日降水资料和常规探空资料,以1981—2010年30 a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态,统计2020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概述各主要暴雨过程的降水分布和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2020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88个暴雨日、41次主要暴雨过程.2020年5—9月,月平均降水较常年同期平均值明显偏多,6—7月,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出现超强梅雨,月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基本偏多5成以上,部分地区偏多2倍以上.2020年4—10月我国共出现28站次特大暴雨.8月四川强降水频发,引发内涝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年内最大日降水量423.2 mm出现在8月10日的四川芦山.6月7—10日,广东龙门出现年内最大过程降水量667.9 mm.2020年共有8个台风影响我国,其中5个台风在我国登陆.台风整体偏弱,但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东北地区连续遭受3个台风袭击.
-
-
王培强
-
-
摘要:
受偏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2021年6月16日20时-17日14时阆中市出现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导致全市多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受灾.针对此次过程,阆中市气象局密切监测辖区上游和本地降水情况,结合气象卫星云图、雷达等监测资料分析天气变化趋势,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工作群等多种渠道发布预报预警和雨情信息,精准的预报和精细的服务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充分肯定.
-
-
陆秋霖;
林宝亭;
陈明璐;
张容菁
- 《第十五届泛珠三角区域气象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雷达资料以及6h一次的NCEP FNL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等,对2018年5月10日玉林市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受南支槽东移和偏南气流的影响,由切变线降水逐渐转变为暖区降水,系统较长时间的维持导致此次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累积雨量大.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的合并加强了水汽的输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而K指数指明在暴雨前夕及期间,玉林市上空有一片不稳定区.
-
-
杜冠男;
隆霄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降水资料、FY-2E卫星相当黑体位温资料,分析了2013年8月16日-18日(简称“8.16”)发生在东北地区的一次大中尺度系统暴雨过程,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研究了此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环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动力和热力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与高空槽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低空切变线是暴雨过程产生的中尺度系统.暴雨区存在弱低空辐合与强高空辐散,负散度与垂直上升运动明显;在此次暴雨过程中,TBB资料可以有效地反映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展过程,在16日TBB中心维持在-64°C以下,最大值超过了-68°C,远远超过了-50°C的短时强降水指标,对应的东北地区出现了1h降水量超过50mm的短时强降水;同时低层的辐合抬升及强垂直对流运动相伴的次级垂直环流对于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及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强盛期,垂直速度大值中心达到3m/s,最大垂直速度中心高度到400hPa,可以作为强降水过程的一个预报指标;暴雨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增大,3h降水区的切变线和CAPE高值区附近,有强烈的垂直运动触发CAPE的释放,在14h内变化达到2000J·kg-1,为对流天气发展提供了能量,是这次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
-
-
刘会军;
危国飞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利用常规地面和探空资料,福建自动站资料,NCEP/NCAR1°×1°逐六小时的全球再分析资料,福建雷达资料,诊断分析了2014年8月19日福建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强降水主要由中尺度雨带和中β尺度云团造成.暴雨过程的发生与热带低压密不可分,低压环流使低层暖湿气流辐合,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并使不稳定层结不断建立;南亚高压脊线北侧的分流作用以及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抽吸作用形成了良好的高空辐散条件,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潜热释放可加剧高空辐散和低层减压,利于低压环流和偏南风低空急流的维持.地形辐合使漳州附近螺旋雨带汇合加强是漳州短时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台湾海峡的狭管作用有利于西低东高的形势下偏南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发展,且会形成地形辐合线,往往会对闽降水有促进作用且影响降水分布.第三阶段强降水云团与经向垂直环流之间有正反馈关系,且此垂直环流的形成不利于原闽西雨带发展,原闽西雨带减弱消亡.较弱的热带气旋其暖心结构可能不显著,若其-10°C与-20°C层高度与环境大气相差不大,且可分析出-10°C以上仍有强上升运动,这种热带气旋中心附近也可发生强雷电现象,这与所学的经典台风结构有所不同,在预报中应注意.数值预报往往对这种近海登陆影响的低压不能及时、准确的体现,因此在预报工作中对有利环流背景下的弱系统要有足够的重视;在这种西低东高的环流形势下,有必要考虑低压、急流和降水的一系列反馈作用.
-
-
刘金丽;
林于翔;
陈惜茂
- 《第十五届泛珠三角区域气象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珠江口西侧2013年5月8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低层急流建立的风速脉动作为暴雨的信号场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激发机制,而垂直螺旋度其值大小、分布特征随时间变化则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发展,暴雨强度和落区密切相关,可作为暴雨落区预报的重要指标.700hPa到200hPa螺旋度轴线呈现自西向东倾斜,有利于珠江口西侧暴雨的发生.暴雨中心与700hPa螺旋度分布中心不一定重合,但基本上发生在其移动方向一侧.200hPa负螺旋度由负变正的变化是暴雨减弱的一个信号.
-
-
李红莉;
胡扬;
肖艳姣
- 《2018第八届南海风云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以2014年7月4日-5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梅雨锋暴雨过程为例,开展数值模拟试验,检验基于降水观测变分订正后的雷达反射率同化对模式初值和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雷达观测资料同化对梅雨锋暴雨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雷达资料的同化可有效纠正背景场中的定位误差,改善数值模式对暴雨的模拟,变分订正后的雷达资料同化方案模拟的大暴雨无论在落区和强度均最接近实况,且能改善其他两种方案对暴雨模拟偏强的情况,降水随时间的演变特征更接近实况.通过同化雷达反射率资料,可以很好地模拟强降水时刻的对流单体,且使用变分订正方法的VAR模拟的暴雨系统结构与实况降水演变相一致.
-
-
覃月凤;
陈见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实况资料分析2017年5月14-15日滇黔桂低涡对广西的暴雨影响,发现:(1)此过程降水特征是暴雨范围分布广,大暴雨主要集中在桂中一带,强降水的发生主要以锋前暖区热对流、锋面触发、暖区西南急流辐合以及850百帕低涡切变追上地面锋面后共同影响等形式.(2)此次过程在高空槽加深东移、低层的西南风快速增强,低层切变压近滇黔桂地区后加强发展成低涡,地面冷空气缓慢移动等共同的影响,是较为典型的滇黔桂低涡暴雨过程.(3)在中尺度上,广西低空西南急流有一次快速建立过程,水汽和能量能得到快速累积,同时广西上空持续强上升运动、中尺度低涡生成后稳定维持在桂中一带,都有利于对流的触发及强降水集中在桂中一带.(4)不同时次不同地点所产生的降水的影响系统是不同的,锋前暖区是以局地强对流形式出现在暖低压北侧及西南急流的辐合区,冷锋触发的强降水落区位于地面锋面附近,而切变线进入该区后和地面锋面耦合使降水增幅,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低涡切变的南侧及暖切附近.
-
-
丁虎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结合卫星云图资料和实时探测资料及t639格点分析资料对2016年4月30日垦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了暴雨生成过程中云图降水估计、水汽输送路径、水汽亮温与暴雨的对应关系,分析了暴雨过程对应的热力和动力特征及暴雨发生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云图逐小时降水估计和累计值较好地描述出了暴雨落区,暴雨发生时逐小时云顶亮温在-55~-45°C之间,水汽亮温在-56~-47°C之间,暴雨发生在水汽亮温密集带偏冷一侧区域,这次暴雨是在南北锋区汇合及地形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中尺度分析显示,此次暴雨是由多个降雨云团持续影响造成,中低层暖湿,明显辐合切变,暴雨区正位于200hpa急流出口区左侧,露点锋的存在加强了暴雨区的上升运动.
-
-
曹巧莲;
孙悦;
贾利芳;
郭志芳;
赵晓丽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利用WRF模式中不同的微物理方案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组成9组对比试验,运用逐6小时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9日山西出现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参数化方案下降水雨强、位置、分布等,检验了不同参数化方案预报降水的能力,并对逐小时降水模拟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提高模式的本地化应用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在降水落区和强度方面,9个试验基本上都能模拟出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雨带及大致走向.但采用不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模式模拟强降水中心能力有重要影响.总体而言,Eta方案的3个试验模拟的降水范围较实况和其他试验明显偏小,Kessler方案的3个试验模拟的暴雨中心位置较实况都偏北.Lin方案的3个试验模拟的强降水雨带与实况较为一致,其中KF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效果最好.(2)从逐小时雨强的模拟上,9个方案对此次降水的对流特点都有体现,逐小时雨量都有明显的波峰出现.其中exp2方案模拟的最大雨强及出现时间与实况对应较好.(3)比较9个试验模拟的低层风场和垂直速度场发现,选取不同的微物理方案、积云参数化方案对各种物理量场的模拟都有不同影响,这也直接导致了模拟降水效果的差异.由于本文仅对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WRF模式的降水模拟分析,考虑了不同微物理和积云参数化过程对降水模拟的影响,未全面涉及其他参数如辐射、陆面过程等对降水的模拟与预报影响,而且针对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模拟,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
胡中明;
奏玉琳;
杜倩;
冯旭;
姚帅;
张同;
胡洪泉
- 《201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利用吉林省50个人工站与1300余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雨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和日本葵花-8卫星红外图像及长春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汛期吉林省中部一场致灾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场暴雨是在纬向带状副高后部低层切变前侧发生的.湿急流在降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它是一条输送水汽、热量和不稳定能量的输送带,高低空急流耦合可导致次级环流和中尺度系统的产生.急流持续可导致"列车效应"产生,急流具有明显日变化,午后形成,夜间发展.三个中尺度MCS先后影响永吉,雷达上表现为低质心高效降水回波.各家预报模式对流降水效果较好,预报预警比较成功,但对极值把握欠佳.
-
-
胡中明;
奏玉琳;
杜倩;
冯旭;
姚帅;
张同;
胡洪泉
- 《201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利用吉林省50个人工站与1300余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雨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和日本葵花-8卫星红外图像及长春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汛期吉林省中部一场致灾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场暴雨是在纬向带状副高后部低层切变前侧发生的.湿急流在降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它是一条输送水汽、热量和不稳定能量的输送带,高低空急流耦合可导致次级环流和中尺度系统的产生.急流持续可导致"列车效应"产生,急流具有明显日变化,午后形成,夜间发展.三个中尺度MCS先后影响永吉,雷达上表现为低质心高效降水回波.各家预报模式对流降水效果较好,预报预警比较成功,但对极值把握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