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资料同化

资料同化

资料同化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1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5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9592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大气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等;资料同化的相关文献由1038位作者贡献,包括闵锦忠、沈桐立、陈耀登等。

资料同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5 占比:3.26%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51%

专利文献>

论文:9592 占比:96.23%

总计:9968篇

资料同化—发文趋势图

资料同化

-研究学者

  • 闵锦忠
  • 沈桐立
  • 陈耀登
  • 张杰
  • 朱克云
  • 朱江
  • 范水勇
  • 马旭林
  • 龚建东
  • 潘晓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冬梅; 李玮; 武芳; 束艾青; 卞慧敏
    • 摘要: 以2019年4月24日发生在辽宁省的一次大风天气过程为例,选取GFS(全球预报系统)0.25°×0.25°再分析资料,基于WRF模式三维变分同化技术,分别进行IASI资料同化试验和未同化任何资料的控制试验(CTNL),通过对比两组试验结果分析IASI资料同化对改进数值模式初始场的影响及其后续预报的机制。结果表明:经过IASI资料同化的模拟结果质量有很大改善,分析场与背景场相比更接近观测场;经过云检测之后不同通道使用的观测数目不同,资料同化对模拟的改善效果在通道0~800最佳;IASI资料同化对地表10 m风场的预报技巧有显著的改进作用,相比控制试验可以更精准地预报大风天气的区域和强度;IASI同化试验的预报质量高于控制试验且随时间比较稳定。
    • 陈耀登; 杨登宇
    • 摘要: 全球大气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改进,并逐渐采用非结构计算网格,如以球面重心Voronoi网格为特点的MPAS-A模式。为改进MPAS-A模式初值,相关的资料同化研究同步在积极开展。本文为实现利用变分方法快速同化多源观测资料的需求,以美国NCEP业务上使用的GSI系统作为同化模块,基于守恒重映射方法进行非结构与结构化球面网格转换,构建了GSI-MPAS同化及预报框架,并进行了网格转换测试和同化预报试验。网格转换检验测试表明,模式物理量的转换误差与其分布特征密切相关,二阶精度守恒重映射转换结果优于一阶精度转换结果。连续一周的滚动循环同化及预报试验表明,基于守恒重映射方法的GSI-MPAS同化及预报框架能够有效同化多源观测资料,改善了初值场的质量并使得MPAS-A预报得到的各个变量更加准确,且对降水预报具有正面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由于在北半球同化了更多观测资料,所以北半球地区的改进明显优于南半球及赤道地区。
    • 曹倩; 雷桂莲; 易艳红; 章毅之; 刘良玉; 彭王敏子
    • 摘要: 选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3D-Var(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同化系统,针对2018年3月4日发生在江西的一次罕见强飑线天气,探讨同化多普勒雷达不同观测资料对极端雷暴大风天气模拟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同化由雷达反射率反演的雨水、雪和霰粒子以及由其估算的水汽不能稳定改善模式对飑线雷达反射率的预报效果,尤其对地面大风和降水的预报起反效果;当联合同化雷达反射率与雷达径向风资料后,显著改进了模式对飑线发展演变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地面降水和地面大风的预报效果,雷达反射率的同化呈现显著正效果。原因是仅同化雷达反射率对初始水成物及热力场影响较大,而对动力场调整微弱,随着积分时间增加,热力场对动力场的反馈作用不真实,高层出现虚假辐散风场,飑线前侧模拟出虚假层状云区,且未能改进飑线系统低层垂直风切变、冷池以及对流层中下层后侧入流的模拟,模拟的飑线移动和演变过程与实况有很大差距;当联合同化雷达反射率与雷达径向风资料后明显调整了初始动力、热力和水成物场,物理配置更符合实际,形成更有利于强飑线发生的垂直风切变和风场结构,产生与实况接近的强冷池,模拟结果与实况的吻合度明显高于仅同化雷达径向风资料的试验。
    • 唐兆康; 鲍艳松; 顾英杰; 范水勇; 齐亚杰; 崔伟; 陈强
    • 摘要: 同化大量观测资料可以有效地改进模式预报结果,但不同观测对预报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合理评估观测对预报的贡献是数值模式中最具挑战性的诊断之一。本文采用基于伴随的预报对观测的敏感性(Forecast Sensitivity to Observation,简称FSO)方法,构建WRFDA(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sData Assimilation)框架下的WRFDA-FSO系统。基于2019年9月超大城市项目在北京地区获取的风廓线雷达(Wind Profile Radar,简称WPR)和地基微波辐射计(Microwave Radiometer,简称MWR)观测数据,利用WRFDA-FSO系统,开展观测对WRF模式12 h预报的影响试验,并分析风温湿观测对预报的贡献。结果表明:(1)同化的观测资料(MWR、WPR、Sound、Synop和Geoamv)均减小了WRF模式12 h预报误差,对预报为正贡献,其中MWR观测对预报的影响最大,WPR风场观测对预报的改进效果优于Sound的风场观测。(2)WPR的U、V观测和MWR的T、Q观测中,V观测和T观测对预报的正贡献值更高,对预报的改进效果更优。(3)WPR和MWR多数高度层的观测均减小了预报误差,对预报为正贡献,其中MWR的T观测对预报的正贡献主要位于近地面800 h Pa以下。
    • Shiwei Zheng; Yaodeng Chen; Xiang-Yu Huang; Min Chen; Xianya Chen; Jing Huang
    • 摘要: 背景场误差协方差在资料同化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业务变分同化系统中常采用静态背景场误差协方差,未考虑其具体的日变化特征.为构建更为合理且便于业务系统应用的日变化背景误差协方差,本文构建了高分辨率集合预报样本的日变化背景场误差协方差,揭示了其日变化特征,并应用到了CMA-BJ业务系统中,开展了基于业务框架的批量循环同化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背景场误差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采用集合日变化背景场误差协方差能够改进模式的预报效果.
    • 沈菲菲; 唐超; 许冬梅; 李泓; 刘瑞霞
    • 摘要: 本文针对2006年登陆我国的超强台风"桑美",分别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全球预报系统(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GFS)再分析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区域客观再分析资料作为背景场,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进行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和数值模拟试验,考察不同的背景场条件下雷达资料同化对台风初始场、内部结构及其随后确定性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GFS试验和JMA试验在同化了雷达资料之后分析出的台风700 hPa风场和500 hPa高度场相比其初始场均有所增强,JMA试验在3 h同化窗内的均方根误差和最小海平面气压的改进效果均比GFS试验显著,同时对台风动力和热力结构的改进效果也优于GFS试验;JMA试验对台风降水、路径、强度的预报均优于GFS试验,且能预报出台风前沿的降水,更加接近观测实况.
    • 张鑫宇; 陈敏; 孙娟珍; 范水勇; 仲跻芹; 张舒婷
    • 摘要: 为了改善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在WRF-DA(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Data Assimilation)系统中的同化应用效果,提高数值模式的预报性能,对WRF-DA地面资料同化方案中温度和风速订正方案进行改进,形成地面资料同化更新方案.通过考虑地形高度差异对同化效果的影响,调整同化方案中地面要素由实际地形高度订正到模式高度的同化订正方案,提升地面观测温度及风速订正值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分析了2017年7月5日个例试验结果及2017年7月整月的批量试验,发现相比于使用原方案同化后的预报效果,选取更新方案同化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模式预报效果在前9h温度和风速的预报误差明显降低,且在24 h预报时效内更新方案对于模式预报均起到改善作用.
    • 沈艳秋; 黄兴友; 沈菲菲; 沈妍琰; 陈晓颖
    • 摘要: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及其3DVAR 同化系统对2014年3 月30 日发生在我国华南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展开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同化效果试验研究.首先对雷达资料进行去地物杂波、退速度模糊等预处理,后设计了基于不同雷达观测量的同化试验及同化频次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直接循环同化雷达径向风资料和雷达反射率因子能够增加数值模式中的中小尺度信息,提供可靠的水汽分布;不同的同化频次对同化结果影响显著,每12 min 同化间隔的结果略优于30 min、60 min 同化间隔;同化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风资料分别对模式的总水场和风场有显著调整,联合同化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风资料比单独同化反射率因子或径向风更能改善飑线垂直结构配置,促使地面冷池和雷暴高压配合,进一步改善模式对大雨和暴雨量级降水预报效果.
    • 王金成; 王丹; 杨荣康; 曹晓钟; 郭启云
    • 摘要: 为了开展往返平飘式探空组网观测的仿真和模拟,以及评估组网观测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并实现往返平飘式探空在目标观测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分辨率数值天气模式的往返平飘式探空轨迹模拟和预报方法.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区域高分辨率模式,初步建立了往返平飘式探空的轨迹预报系统.该系统将往返平飘式探空的上升段、平漂段和下降段的轨迹方程,以及下降段降落伞的动力学方程,直接嵌入到高分辨率数值天气模式中,实现对往返平飘式探空轨迹的模拟和预报.利用轨迹预测系统对63个往返平飘式探空轨迹进行轨迹预报试验和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轨迹预测结果合理可信,6h的轨迹预报平均误差小于40 km.
    • 陈耀登; 沈洁; 范水勇; 王程
    • 摘要: 为了推进FY-4A卫星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实际应用,本研究选择云导风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统计了FY-4A高层水汽通道和红外通道云导风的观测误差,进一步基于WRFDA(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系统,利用默认观测误差和新观测误差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循环同化及预报试验,并分析了试验期间的台风预报效果.结果 表明:相较于默认观测误差,FY-4A云导风产品的新观测误差垂直结构特征更加明显;采用本研究统计的FY-4A云导风观测误差,能够在默认观测误差的基础上改善风场的分析和预报效果;试验期间的两个台风个例分析表明,新观测误差也能够减小台风路径的预报误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