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集合预报

集合预报

集合预报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628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7篇、会议论文87篇、专利文献10459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集合预报的相关文献由144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静、张立凤、闵锦忠等。

集合预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7 占比:4.24%

会议论文>

论文:87 占比:0.79%

专利文献>

论文:10459 占比:94.97%

总计:11013篇

集合预报—发文趋势图

集合预报

-研究学者

  • 陈静
  • 张立凤
  • 闵锦忠
  • 代刊
  • 关吉平
  • 李晓莉
  • 杜钧
  • 智协飞
  • 李俊
  • 陈法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志明; 廖晨菲
    • 摘要: 基于中国气象局最新业务化运行的GRAPES REPS,针对2020年5月5—7日福建前汛期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集合预报检验评估,并与ECMWF EPS对比分析,最后分析预报偏差原因。结果表明,在临近36h预报上,GRAPES REPS不仅在集合平均预报的TS和BIAS评分上优于ECMWF EPS,而且概率预报误差小于ECMWF EPS。低涡的位置和切变线强度是影响本次过程的主要因素。
    • 曹萍萍; 陈朝平; 范江琳
    • 摘要: 运用气象观测资料和GRAPES、ECMWF、SWCWARMS_9KM(简称SWC)模式预报资料,对冕宁“6.26”大暴雨天气过程模式预报性能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对于24 h累计降水预报,中尺度区域模式优势明显,量级与落区预报效果均为最好,其中GRAPES_3KM模式预报落区分布与实况重合度较高,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TS评分最高。(2)GRAPES_3KM模式最大小时雨强10 mm以上降水落区与实况大雨及以上量级降水落区匹配度最高,ECMWF模式24 h累计降水多物理量订正产品及短时强降水概率产品次之。(3)SWC及GRAPES_3KM模式24 h累计降水极值点相比实况略偏北,量级偏小。对于小时降水峰值出现时间,SWC模式偏早4 h,GRAPES_3KM模式偏早3 h。(4)GRAPES_GFS模式环流背景预报更接近实况,SWC模式能较好地预报出冕宁上空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存在。
    • 刘扬; 唐健; 王铸; 王莉萍; 张霞
    • 摘要: 将CMA区域集合预报与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耦合,以“21·7”河南暴雨事件为例,对比基于控制预报和基于扰动成员的风险预估结果,预估各风险等级概率,并运用集合平均、概率匹配平均法将集合成员集成,探索集合预报在暴雨灾害风险预估中的应用途径和效果。结果表明:基于集合预报的风险预估提示河南北部有超过50%的概率存在暴雨灾害高风险,有10%~30%的概率存在暴雨灾害极高风险,弥补了单一控制预报在河南北部预估偏弱的问题;概率匹配平均比集合平均或单一成员的预估结果更接近真实值,且预报时效越长优势越明显。集合预报能为暴雨灾害风险预估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 康俊锋; 冯松江; 邹倩; 李艳杰; 丁瑞强; 钟权加
    • 摘要: 基于Lorenz96模型初步探讨了机器学习算法提高非线性局部Lyapunov向量(NLLV)集合预报效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岭回归算法和NLLV集合预报结果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Ens-ML)能够有效提高整体预报技巧,而且优于集合平均预报(Ens Ave)、控制预报(Ctrl)以及基于Ctrl结果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Ctrl-ML).同时,还发现Ens-ML的预报技巧改进程度依赖于集合成员的数量,即增加集合成员数有助于提高Ens-ML模型的整体预报准确率.通过对比个例预报表现得到,随着预报时间延长,Ens-ML,Ctrl-ML和Ens Ave的个例预报误差逐渐小于Ctrl.进一步分析Ens-ML,Ctrl-ML和Ens Ave预报的吸引子,发现它们的概率分布的值域收缩、峰度增大并向平均值靠拢,尤其Ens-ML的表现更为明显.
    • 蔡芗宁; 陈涛; 谌芸; 符娇兰; 胡宁
    • 摘要: 2021年7月17—22日河南出现历史罕见持续性特大暴雨,期间我国东部海区上空的对流层高层冷涡(upper tropospheric cold low,UTCL)与河南降水几乎同步增强,对降水天气形势发展存在影响。强降水过程期间河套高空短波槽、黄淮高压脊、UTCL以及日本海阻塞高压形成准静止波列,环流系统异常稳定,由于UTCL在我国东部海区上空停滞,导致西风急流在河南及其以东地区形成大尺度持续性辐散分流。河南暴雨高空辐散区的建立和增强与UTCL西侧的西北风急流增强直接相关;UTCL东侧急流增强了台风烟花的高层流出,有利于台风加强进而影响河南暴雨区水汽输送;UTCL引起的高空下沉运动增强了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性,间接增强了从东部海区向河南的偏东风水汽输送。UTCL数值预报不确定性较大,随着预报时效临近,UTCL环流中心不断向偏北方向调整、强度增强,对应河南暴雨落区有向东调整的趋势。集合预报成员中强、弱UTCL环流分组对比表明,较强的UTCL环流有利于增强河南上空的反气旋性辐散流出,对降水增强较为有利,基于集合预报敏感性的诊断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
    • 田济扬; 刘荣华; 刘含影; 丁留谦
    • 摘要: 气象水文耦合预报能够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针对预报结果不确定性大的问题,选取东南沿海地区的梅溪流域为研究区,以2012年8月3日“苏拉”台风和2014年6月17日“海贝思”台风引发的降雨洪水为例,开展气象水文耦合下的集合预报研究。依托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建立基于36种物理参数化方案组合的降雨集合预报集,并通过耦合WRF模式和梅溪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实现降雨径流集合预报。结果表明:在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下,数值降雨预报结果有一定差异,且对降雨空间分布的预报效果优于降雨时间分布,更容易准确描述时空分布均匀的降雨,很难捕捉短历时强降雨;采用集合预报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洪水预报的不确定性,当预见期超过6 h时,对于时空分布均匀的降雨,相应洪水过程的洪峰流量预报误差R_(f)为11.30%,能够准确反映洪峰量级,峰现时间提前2 h,相比基于“落地雨”开展的洪水预报有一定优势;基于异方差扩展型Logistic算法对预报降雨进行处理后,能够有效提高降雨预报精度,但对于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降雨,洪峰流量误差R_(f)由处理前的-86.89%降低至-48.95%,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童颖睿; 闵锦忠
    • 摘要: 基于WRF v4.0模式,选择Lin方案降水粒子(雨、雪和霰)谱截断参数和霰密度,在对流尺度下对“7.20”华北特大暴雨进行参数扰动集合预报试验。按照参数序列依次设置单/双/多截断参数组合、四参数组合和霰参数组合,对比分析其对降水和大气变量的预报技巧,及扰动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四参数组合明显降低了大暴雨空报概率,有效提升了500~925 hPa经向风和近地面温度场的离散度技巧;随组合中参数的增多,扰动对预报的整体影响依次增强,多截断参数组合对中低层水汽场和近地面温度的预报技巧均有所改善;其他组合存在离散度/降水预报负技巧等问题,四参数和多截断参数组合是更好的对流尺度云微物理方案参数扰动选择。
    • 胡婧婷; 陈良吕; 夏宇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集合预报释用产品对重庆地区气温和降水预报的性能差异,基于重庆市气象局业务运行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对2020年全年的24 h累计降水和2 m气温的控制预报、集合平均预报和集合分位数预报及24 h累计降水的概率匹配平均预报等地面要素集合预报释用产品预报性能的差异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各集合预报释用产品对降水的预报性能随预报时效的增加而降低;当预报时效一致时,集合平均预报、概率匹配平均预报、60%及以上分位数产品对降水的预报皆优于控制预报,90%分位数对降水的预报能力优于其他分位数产品。(2)在夏秋两季,各产品的预报结果差异较大,90%分位数预报、概率匹配平均预报和集合平均预报效果较好。(3)控制预报、集合平均预报、概率匹配平均预报和90%分位数预报的SEEPS评分都呈现出川东一带较高、渝东北和渝东南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说明预报能力可能与地形有一定关系。(4)对于不同时效的气温预报,总体上看,集合平均预报效果最佳,集合分位数产品中70%分位数预报效果最佳。
    • 张瑜; 时洋; 周勃旸; 马旭林
    • 摘要: 初始扰动结构和振幅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集合预报的质量和整体性能,合理的初始扰动结构是确保集合预报扰动质量的关键。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数据、我国T639全球集合预报系统以及GRAPES区域集合预报系统的预报场,针对模式初值不确定性,主要研究了风场初始扰动结构及其集合离散度、扰动能量等结构和演变特征,分析了集合预报风场初始扰动的空间物理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为集合预报初始扰动的合理构造提供客观依据。结果表明:绝大部分风场初始扰动位于主要天气系统附近,并且具有显著的流依赖特征;集合离散度与扰动能量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都呈现出合理发展的状态,对流层低层以扰动内能为主,高层扰动动能占主要成分,且扰动动能在演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离散度结构的演变与天气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从另一种角度体现了扰动结构随流型依赖的特性。研究结果验证了区域集合预报比全球集合预报能捕获更丰富的中小尺度扰动信息,全球集合预报系统中ECMWF的中大尺度扰动结构更为合理,但我国T639集合预报系统更适用于中国地区;相对于ECMWF的全球集合预报,我国的集合预报系统一般存在高层离散度不足的问题。
    • 孙凤娟; 田勇; 孙开争; 付华轩; 张文娟; 李敏; 吕晨
    • 摘要: 由于观测的不准确以及资料分析、同化中的误差,单一预报仅是一个可能的解。为弥补其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的臭氧(O_(3))预报模型,选取8类气象因子及2类污染物因子,搭建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并采用随机扰动方法,产生15组相互独立的随机扰动气象场,搭建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模型,并以2013年—2019年5月—9月数据作为训练集,以2020年5月—9月数据作为测试集。结果表明:与单一人工神经网络预报相比,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O_(3)污染命中率明显提高,O_(3)污染漏报率明显减少,O_(3)污染空报率略有增加;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对O_(3)污染预报有过多倾向,而单一人工神经网络预报则有过少倾向;以2020年7月3日—9日的一次O_(3)重污染过程为例,与单一人工神经网络的确定性预报相比,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污染的迅速累积上升及持续过程。通过提供定量的概率预报,人工神经网络集合预报可以给出多种可能性及其发生的概率,能为预报员提供包括不确定性在内的更多预报信息,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