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廓线雷达

风廓线雷达

风廓线雷达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7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8篇、会议论文136篇、专利文献502924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海峡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气象水文装备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风廓线雷达的相关文献由1610位作者贡献,包括阮征、吴蕾、葛润生等。

风廓线雷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3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02924 占比:99.87%

总计:503578篇

风廓线雷达—发文趋势图

风廓线雷达

-研究学者

  • 阮征
  • 吴蕾
  • 葛润生
  • 胡明宝
  • 何平
  • 王敏仲
  • 任迎新
  • 李妙英
  • 孙祥
  • 汪学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胡耀兴
    • 摘要: 综合使用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数据、垂直风廓线等资料,分析2020年3月12日福州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大气层结较稳定,垂直风切小,对流性活动弱,以系统稳定降水为主;垂直风廓线上低层扰动和低空急流发展与高度下降,一般2~3 h后降水会较明显,预示降水有一定的延迟性;毫米波测云雷达在一定程度可以识别降水和非降水状态;此次暴雨模式预报华南区域模式表现最好,但强度预报偏强,模式调整幅度最大,能力也最强;FJ-WRF模式比较稳定,强度预报也偏强,位置略偏北;ECMWF模式强度预报适中,但位置比较偏北,这与预报的低层切变线较偏北有重要关系。
    • 王一文; 柴晓玲; 李姝婷; 于增华; 吴舒婷
    • 摘要: 利用多普勒雷达、FY4卫星、GNSS、风廓线雷达分析了2019年8月16日沈阳短时暴雨个例。结果表明,沈阳受到高空冷涡东部和台风“罗莎”后部云系的共同影响。短时暴雨发生前,CAPE达到874.7 J/kg并形成中层干、下层湿的不稳定结构,具有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基本条件。本次降水是由后向传播的雷达回波单体与块状回波不断合并产生的,回波中心强度维持在45~55 dBZ,地面有风切变不断触发、维持系统发展,GNSS表明PWV1 h最大增量达到13mm,这种异常增湿是出现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 黄钰; 郭学良; 罗秀明; 陈羿辰; 张邢; 杜远谋; 刘海龙
    • 摘要: 本文利用风廓线雷达数据反演了降水云体的大气垂直速度、雨滴下落末速度等云动力特征和云水混合比、雨水混合比等云微物理参数,并结合天气雷达、探空、自动站、雨滴谱仪和微波辐射计等数据对2020年5月7~8日发生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次夏季降水过程进行垂直综合观测。结果表明:垂直探测仪器观测及其反演的数据可以获得降水云体的详细动力参数和微物理特征。站点位于主体降水回波边缘,降水为层状云类型,整体回波较弱(主要在0~20 dBZ),4 km高度的水平风垂直切变贯穿整个降水过程,降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7日20时(北京时,下同)至8日02时低层存在浅对流结构,云顶较高(平均高度8207 m),低层水平风切变促进了对流发展,10~20 dBZ的回波比重较大,粒子谱较窄,直径<1 mm,雨强较弱,但粒子数浓度值大,最大值26305 m;,2~3 km处存在暖平流,水汽和液水值大,雨水混合比0.02~0.15 g/kg,云水混合比0.5~2 g/kg,且强值区域大,雨滴下落末速度3.2~4.2 m/s,大气垂直速度在±0.6 m/s之间,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变换明显;后期8日02~10时转为典型层状云降水,云顶较低(平均高度7831 m),<10 dBZ的回波比重较大,3100 m处形成亮带的强值中心,粒子谱展宽,最大直径接近1.5 mm,粒子数浓度值减小,最大值<3000 m;,雨水和云水值比对流期小了一个量级,且强值范围变窄,雨滴下落末速度减小为2.8~3.6 m/s,大气垂直速度也比对流时期小了一个量级,并且在亮带高度以下(2.5~2.8 km)范围内出现明显横向带状的上升和下沉气流区。
    • 杜牧云; 赵娴婷; 周伶俐; 杜九三; 苟阿宁; 崔春光; 肖艳姣
    • 摘要: 综合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微雨雷达、二维视频雨滴谱仪、三维闪电监测网等多源探测资料对2020年2月14日发生在鄂西南一次伴有局地冰雹和雷雨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中小尺度特征分析,并探讨了分类强对流识别预警算法在强对流短临识别预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由于鄂西南山地的阻挡作用,冷锋在宜昌北部南下缓慢,华北低槽、850 hPa低涡北部的暖式切变线和冷锋前侧不断渗入的冷空气在鄂西南交汇形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沿着低层锋区向鄂西南输送并发展,850 hPa切变线、地面冷锋和暖倒槽配合触发强对流发展加强,强冰雹发生在冷锋和暖倒槽交汇处。(2)风廓线雷达资料显示鄂西南处在地面冷锋前部暖倒槽中,持续增强的中高层西南急流和冷锋前侧不断渗入的冷空气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3)二维雨滴谱仪完整记录了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分布特征,粒子直径大多在1 mm以内,最大直径接近6 mm。(4)由微雨雷达探测的雨滴谱垂直分布特征可知,降水前期环境湿度低,蒸发作用明显;而在强降水时段,近地面雨滴碰并增长作用明显。(5)三维闪电观测网获得的闪电频次与雹暴单体的强度变化呈正相关,且两个雹暴单体的初次地闪分别提前于降雹30 min和33 min。(6)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到有界弱回波区、钩状回波等典型冰雹回波特征,而中气旋、中层径向辐合及高空辐散区的存在表明对流云内维持了较强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冰雹的生成生长。
    • 马梁臣; 马洪波; 张曦丹; 陈子健; 李江波
    • 摘要: 利用冬奥会气象观测站网资料、ERA5的0.25°×0.25°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常规探空资料以及激光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从环流形势、温湿度和微物理特征以及雷达特征等方面对2020年11月17—19日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一次明显的雨转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前期的暖湿西南气流,为降水提供好的水汽和能量条件,后期强的干冷平流为相态转换提供有利条件。赛区出现雨转雪时,700 hPa温度低于-2°C,同时850 hPa温度低于2°C。零度层高度的快速下降是相态转换的重要温度判据,0°C线降到距地面400 m左右赛区降水相态已经转变为纯雪,低层风向的转向对赛场的雨雪相态转换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随着高空云冰和雪水含量逐渐增加,其出现最大值后,雨雪相态开始转换。降雪时激光雷达最大探测高度比降雨时有明显的降低,风廓线雷达低层风场的变化和雨雪相态关系密切,风廓线雷达探测的垂直速度变化也能反映雨雪相态的转换。
    • 苟阿宁; 吴翠红; 王玉娟; 杜牧云; 刘文婷; 冷亮; 邓红
    • 摘要: 针对2016年湖北梅雨期3次(“6·19”、“7·5”和“7·19”)暴雨过程,首先对比了汉口站探空数据与汉口、咸宁两个风廓线雷达站水平风速、风向,发现“6·19”和“7·5”过程汉口风廓线雷达站3 km以下水平风速和探空数据较为接近,而3次过程中咸宁风廓线雷达站8 km以下水平风向、风速和汉口站探空数据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并结合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对3次过程中水平风场、平均垂直速度及其变率、水平风速垂直切变、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开始前西南风速明显增大,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和地面冷池形成的中尺度偏东气流是“6·19”过程50站出现大于等于17.2 m·s^(-1)大风的主要原因,“7·5”和“7·19”过程西南急流长时间维持及1 km以下的偏东气流则是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的诱因;(2)梅雨期暴雨期间风廓线雷达观测的水平风速垂直切变、平均垂直速度及其变率随高度变化较小,较强上升运动区域主要集中在4 km高度以下;(3)C_(n)^(2)显示强降水发生前大气水汽含量有一增加过程,且整层水汽含量深厚,C_(n)^(2)大值区的消失对应降水结束。
    • 任宇征; 李卫兵; 董敏
    • 摘要: 风廓线雷达用于探测其上空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在自动化程度和探测时空分辨率等方面优势明显,已逐渐广泛应用于机场气象探测。本文以民用机场拟建风廓线雷达遮蔽角的测绘方法和实践为例,介绍如何测定并计算拟建风廓线雷达四周范围内障碍物的遮蔽角,并根据测算遮蔽角值判断障碍物是否对风廓线雷达信号发射造成影响,为申请风廓线雷达正式批复、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 毛宇清; 李力; 姜有山; 李聪; 鲁明欣宇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激光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对2020年3月底南京地区一次寒潮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新型探测资料在降水相态转换监测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乌拉尔山高压脊、高空冷涡、地面强冷高压、地面冷锋是造成本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槽前西南气流提供水汽、850 hPa以下冷空气造成中低层气温持续下降是产生降水相态变化的关键。(2)微波辐射计观测资料显示,雨雪过程中低层先降温、地面后降温,近地层有暖层;降水相态转换前后,0°C层高度变化明显,纯雪时段达到最低;水汽主要分布在3—4 km,液态水含量和水汽密度在雨夹雪时段最大,在纯雪时段最小。(3)风廓线雷达观测的垂直风场反映出低层冷空气南下使冷垫增厚,迫使暖湿空气抬升、气温下降,从而导致降水相态转变;由于西南急流没有稳定建立,因此未出现强降雪天气。(4)激光雨滴谱仪观测到降雪粒子的直径大、降落末速度小,而降雨粒子的直径小、降落末速度大,可以用来监测和预报降水相态的变化;从雨—雨夹雪—纯雪阶段,粒子谱型经历了双峰—波动—多峰的演变过程,谱宽与数浓度呈明显增加趋势。
    • 何宇晖; 郑立群; 蒋荣复; 任赛赛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分析2020年6月7—9日发生在莆田市的一次暖区暴雨过程,并对此次特大暴雨的落区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暖区暴雨过程的环境湿度大,为14g/kg,对流有效位能为1508.9,容易发生暴雨。(2)中高层风由偏西风转为西南风,且风速增大,西南暖湿气流在冷垫上爬升导致7日暴雨,而中低层风速扰动和动量下传是8日白天暴雨的主要诱因。(3)本次暖区特大暴雨落区位于地面辐合线南侧,辐合线的出现时间与强降水时段吻合。这说明地面辐合线对降水的维持和加强有一定作用,辐合线的位置对特大暴雨的落区有指示意义。
    • 赵玉娟; 王彦; 李宗飞; 李晓波; 郭阳; 李祥海; 闫文月
    • 摘要: 认识风廓线雷达数据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普适性特征对于改善预报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技术,以天津静海风廓线雷达逐时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风廓线雷达数据特征聚类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了静海风廓线雷达的最大探测高度、最大垂直速度在晴天、多云、降水发生前、降水期间和降水结束后等天气条件下的不同特征,为天气预报服务提供了新参考依据,为风廓线雷达数据特征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