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日变化

日变化

日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2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27192篇;相关期刊571种,包括大气科学、气候与环境研究、气象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日变化的相关文献由571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成、王跃思、徐克章等。

日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2 占比:6.10%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27192 占比:93.63%

总计:29042篇

日变化—发文趋势图

日变化

-研究学者

  • 王成
  • 王跃思
  • 徐克章
  • 郄光发
  • 宋庆安
  • 杜睿
  • 柯世省
  • 郭圣茂
  • 王明星
  • 王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盼盼; 杨培培
    • 摘要: 电离层偶发E层(Es)是发生在电离层E层高度上的偶发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结构,其最大电子密度最高可达E层背景电子密度的100倍以上。Es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以其作为散射体,能够实现甚高频(VHF)超视距通信,弥补电离层常规短波(HF)通信带宽的不足。远东地区是全球Es的高发区,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开展该地区Es变化特性的研究,掌握该地区Es变化规律,不但是开展研究Es超视距通信研究的前提,也对探索Es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日本冲绳站30年的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开展了Es强度特性、日变化、季节变化及长期变化趋势研究,取得的成果对开展电离层Es产生机理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杜洋文; 邓先珍; 程军勇
    • 摘要: 【目的】以薄壳山核桃‘波尼’品种2年生嫁接苗为材料,探讨5种不同尿素施肥量对苗木光合特性差异的影响,为薄壳山核桃良种壮苗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薄壳山核桃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气孔限制值、空气CO2浓度、空气温度、叶片温度、相对湿度、叶片饱和蒸气压亏缺、光合有效辐射等生理生态因子的日变化,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薄壳山核桃嫁接苗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无明显"午休"现象,且受各生理生态因子影响,空气温度、叶片温度、叶片饱和蒸气压亏缺和相对湿度为主导生态因子,气孔限制值、胞间CO_(2)浓度和气孔导度为主导生理因子。进一步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决策分析发现,相对湿度为影响薄壳山核桃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决策因子,胞间CO_(2)浓度为主要限制性因子。不同施肥量的薄壳山核桃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不规则抛物线,对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气孔限制值、蒸腾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等因子起到促进作用,浇施1.1%和0.9%尿素溶液能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以净光合速率和11个生理生态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将5种不同施肥量的薄壳山核桃嫁接苗光合作用系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0.5%、0.7%和0.9%低施肥水平,第二类是1.1%高施肥水平,第三类是不施肥。【结论】浇施0.9%和1.1%较高施肥水平尿素溶液有利于提高薄壳山核桃嫁接苗的光合效率。
    • 张明棣; 何冬一; 古添发; 孙天乐; 林晓玉; 黄晓锋; 何凌燕
    • 摘要: 于2019年9月~2020年7月对深圳市福田区路边的大气CO_(2)、CH_(4)、N_(2)O和CO浓度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显示,其观测时段平均浓度分别为(430.8±6.1)×10^(-6)、(2318.5±137.9)×10^(-9)、(332.6±1.6)×10^(-9)和(333.4±121.2)×10^(-9).CO_(2)与CO浓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CH_(4)和N_(2)O浓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高、夏季低;在秋冬季浓度较高是由于采暖期的化石燃料排放的远距离输送导致,夏季浓度较低主要是由于远距离传输源的减少以及植物光合作用或光化学反应等汇的增强.CO_(2)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两峰一谷型”,主要受植物的光合作用、早晚交通高峰等影响;CO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两峰型”,主要受早晚交通高峰的影响;CH_(4)、N_(2)O浓度日变化特征都表现为夜间高、日间低,主要受日间光化学反应的影响.将2020年新冠肺炎交通封锁期与2021年同时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大气CO_(2)、CH_(4)、N_(2)O和CO浓度分别降低了3.1%、10.6%、0.5%和13.9%,说明实施交通管控对于促进城市温室气体的减排至关重要.
    • 胡艺; 符娇兰; 陶亦为; 李嘉睿; 李晓兰
    • 摘要: 基于2019—2020年1—3月延庆赛区11个站点的实况观测数据,分析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风、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阵风因子与平均风速、湍流强度之间的关系,为延庆赛区气温、风场尤其是阵风因子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平均来讲,各站点在15时或16时出现日最高气温,06—08时出现日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随海拔升高而减小;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有一致的日变化特征,以竞速5号站为界,高海拔站点白天风速小,夜间风速大,低海拔站点日变化相反,海拔超过1900 m站点的风速随海拔升高而增大;位于山脊站点风向无日变化,以西北风为主,位于山坡站点风向日变化较小,白天以西北风为主,夜间为偏西风,而位于低海拔地区的山谷站点风向日变化大,表现出明显的山谷风环流特征。竞速1号站阵风因子有明显的日变化,白天阵风因子较大,最大值出现在午后,阵风因子离散度大,夜间阵风因子较小且离散度小。阵风因子与湍流强度呈正比,基于湍流强度拟合得到的阵风因子更接近实际。
    • 宋晨慧; 张有福; 王梦可; 王露露; 陈春艳
    • 摘要: 【目的】光诱导的气孔开合是植物调节吸收CO_(2)和蒸腾作用的重要原因,探讨不同光环境下植物气孔特征有助于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方法】以北方广泛栽培的具有异形叶特征的3种圆柏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应用NaClO法制片,对气孔特征进行观察与参数测定,分析同一生境下短期光照变化(日变化)与长期光照差异(树冠阴面和阳面)下叶片的气孔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3种圆柏属植物叶有两种叶形,其中鳞形叶气孔分布在近轴面和两鳞形叶交界处的远轴面上,刺形叶气孔仅分布于近轴面且有两条明显的气孔带。日变化下3种圆柏属植物叶片保卫细胞宽度中午比早晨分别显著减小0.06%、0.09%、0.09%,气孔开度显著增大27.6%、24.3%、24.3%,且二者呈负相关,但中午保卫细胞长度和气孔密度与早晨无显著差异,表明3种植物主要通过保卫细胞宽度的收缩调节气孔开度以适应短期光照变化。【结论】3种圆柏属植物阳面叶片保卫细胞长度和宽度、气孔密度、气孔开度与阴面叶相应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前三者均与气孔开度具有显著相关,表明3种植物依赖于保卫细胞长度和宽度的伸缩来改变气孔开度和气孔密度,以适应长期光照差异。气孔特征可以较好地反映植物对长期和短期光照适应性的差异。
    • 俞佩
    • 摘要: 利用2010~2019年浙江省基准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的观测资料,对浙江省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浙江短时强降水累计发生频次为72601站次,随雨强增大呈指数式衰减。2)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沿海向内陆发生频次减少,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位于温州西南部。夏半年随时间推进和影响系统演变,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亦存在差异:5~6月浙西地区短时强降水多发,7月短时强降水全省分散分布无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8~10月则主要在沿海地区多发。3)总体而言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下同),且高强度短时强降水更倾向发生在午后到傍晚时段。夏秋季节短时强降水在午后到傍晚最为多发,峰值出现在17:00至18:00,这与副热带高压强盛,午后到傍晚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好,易触发强对流天气有关;春季除午后到傍晚外夜间和凌晨亦为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段,可能与低空急流多在夜间和早晨发展加强有关。短时强降水的月变化特征呈现类双峰型分布,8月最为多发(26.0%)(主要由台风降水造成),其次为6月和7月。不同强度的短时强降水月变化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而短时强降水的年际分布不均,2015年之后年际变化幅度增大,其中2016年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高达8728站次,2017年为发生频次最低仅5581站次。
    • 周雪英; 温春; 顾军明; 谭俊; 张仕明
    • 摘要: 本文利用2014—2020年库尔勒市春季逐时大气颗粒物浓度、气象观测数据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沙尘天气重污染日和重污染过程进行统计和天气学诊断。结果表明:近7 a库尔勒市春季优良日呈显著增加,污染日和重污染日显著减少。沙尘重污染过程中AQI指数强度与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1 km的低能见度强沙尘污染夜间发生频次高于白天;沙尘重污染过程风向与春季明显不同,白天朝南风方向转变、夜间朝东风方向转变。沙尘重污染过程颗粒物输送机制包括东南风辐合型多发生在槽后脊前的经向环流中,呈外地输入型沙尘污染;偏西风型多为槽前西风气流影响也为外地输入型沙尘污染;风向转换型发生在南北两支高空急流合并,地面冷空气强大背景下,先发生本地型沙尘污染,而后转为外地输入型沙尘污染,往往造成的污染持续时间长、颗粒物浓度高。
    • 邓中仁; 葛旭阳; 姚秀萍; 陈明诚
    • 摘要: 已有研究表明辐射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具有明显调制作用,高原涡与热带气旋有类似的暖心低压结构,辐射在高原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值得探讨。本文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研究了辐射日变化对高原涡个例发展的影响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太阳短波辐射对高原涡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控制试验(CTL;即保留太阳辐射日变化)较好的再现了高原涡的发展过程。在去掉短波辐射过程的夜间试验(All_night)中,前期高原涡发展速度较快。而在白天(All_day)试验中,短波辐射过程抑制了高原涡的发展。诊断分析表明,夜间长波辐射冷却加强对流层温度递减率,减弱大气静力稳定度;同时,大气温度的降低使得夜间相对湿度增大,有利于对流层低层出现位势不稳定,进而促使高原涡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太阳短波辐射有利于对流层高层增温,加强大气静力稳定度,从而抑制对流活动发展。夜间低层辐合更为强盛,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并诱发高原涡形成;非平衡项结果显示,在高原涡环流中心区域存在正值区,而低涡四周为明显的负值区。从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来看,高原涡的发展与热带气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王世强; 黄照亮; 夏冬; 黄菲; 张金清
    • 摘要: 利用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广东省天气雷达3 km高度CAPPI拼图资料,分析了广东地区汛期对流回波的空间分布、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年平均分布来看,陆地上对流活跃区主要在粤西、珠三角(除肇庆外)和汕尾等地区,海拔高度基本在200 m以下,海洋上主要在川山群岛、珠江口外海以及距粤东稍远的南方海面上。(2)从汛期各月分布来看,6月份对流活动最为旺盛,9月份最弱。(3)前汛期沿海地区的对流回波频次日峰值时刻多在上午或中午,中南部地区多在中午或下午,北部地区不明显;后汛期沿海地区日峰值在中午或下午,其他地区基本都在下午。
    • 严婷婷; 胡文韬; 陈晶晶; 刘萍萍; 郭婷
    • 摘要: 本文分析了金华市2019—2020年冬夏两季大气细颗粒物(PM10)和4类气态污染物(SO2、NO2、CO和O3)秋冬两季的污染特征,对PM10和气态污染物之间质量浓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10、SO2、NO2、CO、O3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都在冬季较高。而O3浓度在冬季最低。NO2、SO2、和CO这三种气态污染物,在浓度趋势上具有一致性,相关性显著。NO2、SO2、和CO三种气态污染物呈现“双峰”现象,O3呈现“单峰”现象,主要受交通源和工业源以及气象因素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