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数值模式

数值模式

数值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728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2篇、会议论文167篇、专利文献68583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山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109种,包括“75·8”暴雨·洪水4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第十七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等;数值模式的相关文献由1763位作者贡献,包括蔡树群、曹鸿兴、万齐林等。

数值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2 占比:0.74%

会议论文>

论文:167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68583 占比:99.02%

总计:69262篇

数值模式—发文趋势图

数值模式

-研究学者

  • 蔡树群
  • 曹鸿兴
  • 万齐林
  • 乔方利
  • 何光碧
  • 张鑫
  • 王丽
  • 盛春岩
  • 陈德辉
  • 丑纪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书捷; 吴新宇; 陈志韫
    • 摘要: 受2020年第6号台风“米克拉”影响,福建南部出现了12级以上阵风和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该文利用模式预报与地面气象站实况资料,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准确率、空报率和漏报率等统计量对模式产品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变化影响台风移动路径,副高加强西伸对台风西移有指示意义。3h极大风预报误差最小的是GFS模式,整体平均绝对误差为4.07m/s。大雨以上量级预报准确率最高的是EC细网格模式,24h时效预报准确率为19.75%。无论哪家模式,都表现出预报误差随着预报时效增加而增大的特征。
    • 岳艳霞; 任芝花; 刘娜; 石岩
    • 摘要: ECMWF和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预报产品是国内目前主要的应用服务产品。为了了解ECMWF和GRAPES预报产品的性能,使用户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求可选择性地应用上述预报产品,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2421个国家级自动站和8155个地面天气站(骨干站)逐时观测资料对2017年7月和11月、2018年1月和4月的ECMWF确定性预报模式(C1D)和我国研发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GRAPES_MESO、全球数值预报模式GRAPES_GFS的气温、地表温度、湿度、风速预报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各观测要素实况相比,3个模式均存在系统误差。地表温度预报易低估、风速预报易高估;3个模式预报能力普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季节差异和昼夜变化。青藏地区3个模式预报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地区。3个模式气温、风速的预报能力春季最差,湿度预报能力夏季最优,地表温度白天的预报能力秋冬季低于春夏季。GRAPES_MESO模式气温、风速的预报能力没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在分析的所有气象要素中,3个模式均为湿度的预报准确率最低,GRAPES_MESO模式的地表温度预报准确率最高,GRAPES_GFS模式和C1D模式风速预报准确率最高。
    • 周玉都; 沈芳; 李敬海
    • 摘要: 检验分析了欧洲中心、福州模式、中央台指导预报、河北模式的多个预报要素,包括整点温度、整点湿度、风向、风速、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通过对比分析误差、平均绝对误差、预报准确率得到以下结论:(1)整点温度预报误差除了个别预报时效外,普遍为负值,平均绝对误差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是波动式变大的,福州模式的平均绝对误差整体较低,而其预报准确率高于其他模式。(2)相对湿度的误差欧洲中心和福州模式普遍为正值,中央台指导大部分预报时效为负值,相对湿度的预报福州模式整体优于其他模式。(3)风向的预报欧洲中心最优,风速的预报福州模式和中央台指导最优,48 h时效之后福州模式更具有参考价值。(4)数值模式最高、最低温度预报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偏差,欧洲中心和福州模式表现得更明显,河北模式的系统性偏差最为收敛,但是误差的收敛程度不能决定绝对误差和准确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平均绝对误差均随着预报时效的推移而增加。欧洲中心、福州模式和河北模式最高温度的预报准确率明显高于中央台指导,其中,3种模式24~72 h预报时效较接近,96~168 h预报时效以福州模式准确率更高;另外,最低温度的准确率则表现为福州模式整体优于其他3种模式。(5)欧洲中心和福州模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预报的误差区域性差异较明显。
    • 吴雯; 王超; 肖天贵; 张力川
    • 摘要: 本文选取典型深盆底平原地区2013~2014年气象站辐射通量数据分析其演变特征,并结合数值模拟试验,评估了WRF模式对该地区的模拟效果。结论表明:1) 辐射四分量中,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平均值为34.42 W/m2,向下短波辐射为211.57 W/m2,而向上长波辐射为403.03 W/m2,向下短波辐射为377.51 W/m2;2) 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常用的三种陆面过程方案均可较好地模拟出各辐射通量的变化趋势,但对辐射各分量的极值出现了高估现象,通过对比分析,Thermal方案在该地区模拟效果较好。
    • 石秀云; 陈宏松; 何生录; 韩廷芳
    • 摘要: 基于高空、地面和模式资料,对2021年11月6日期间发生在青海省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就冷空气堆积、寒潮爆发预报、寒潮强度、路径预报等着眼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寒潮天气范围广,主要出现在我省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共35站达到寒潮标准,降温幅度超过10°C的有30个测站;强度大,北强南弱,特别是柴达木盆地南缘、东北部和东部最强,其中祁连6日的最高温度较5日下降21.9°C、格尔木6日最高温度较5日下降20.6°C,乐都6日的最高温度较5日下降20.5°C。伴随此次寒潮出现的天气现象有我省东部降水:湟中站出现暴雪,降水量为10.4mm。互助出现大雪,降水量为6.4mm。门源、大通、湟源出现中雪,降水量分别为3.9mm、3.3mm、4mm。寒潮预报着眼点:冷高压中心(1050hPa)位于新疆北部,500hPa高空对应-40°C冷中心,说明北方冷空气在此地堆积;根据EC预报,未来24h巴尔喀什湖附近高压脊发展,脊前偏北气流加强,有利于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地面冷高压强度和地面24h正变压数值越大,冷空气越强;根据预报地面冷高压路径和地面冷锋移动路径,分析寒潮可能影响区域。
    • 郝福亮; 王旭
    • 摘要: 利用2017年4月1日-9月30日全球集合预测系统的降雨预测数据和雅砻江流域气象站点的降雨观测数据,采用基于左删失广义极值分布的集合模式输出统计方法对流域内降雨预测进行校正,对比分析该方法两种建模形式在校正结果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集合成员均值校正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原始预测对于降雨过分高估的问题,其预测结果明显优于采用集合成员校正方式的预测结果,后者由于模型参数增加而出现过度拟合问题,限制了其在雅砻江流域中的应用。另外采用集合成员均值校正方式的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在不同流域范围存在明显差异并倾向低估流域内较大降雨量,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针对该方法无法对极值降雨量进行准确预测的问题进行改进。
    • 李丽芳; 任福民; 刘春霞; 万齐林
    • 摘要: 大风是台风引发的三大灾害之一,考虑到现有的台风大风研究相对较少、预报经验也比较不足,因此对其预报方法进行回顾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经验预报、统计预报、数值模式预报及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等4个方向梳理了台风大风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天气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图是经验预报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统计预报根据方法的不同可细分为回归预报、客观相似预报和气候持续性预报;数值模式预报方面,国内外多家机构都研发了相应的台风大风预报产品;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目前则包含了动力释用、统计释用和人工智能释用。同时总结了上述4类预报方法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最后,讨论了未来研究与实际业务中进一步提高台风大风预报能力的可能发展方向。
    • 张涵斌; 史永强; 崔丽娜; 杨程志
    • 摘要: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位于背风坡,长期受翻山气流形成的局地大风影响。该地区日常大风预报业务主要依托克拉玛依气象局的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为进一步完善该系统的预报效果,本文开展了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应用试验,对比分析了三组试验方案:不开启重力波拖曳、只开启外层区域重力波拖曳以及两重嵌套设置下均开启重力波拖曳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克拉玛依大风预报个例中,对于山区地形背风坡处的克拉玛依站,不启动重力波拖曳会导致风速偏大和起风时间较早;开启外层重力波拖曳方案可以延迟克拉玛依站起风时间,两重区域均开启可以进一步延迟该站的起风时间,使起风时间更接近实况;对于非山区地形背风坡处的站点,在内层开启重力波拖曳会导致一定的负效果;对内层区域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不开启重力波拖曳,会使地形复杂区域风场预报存在一定的正偏差,在外层开启重力波拖曳会使正偏差有一定改善,而两重嵌套均开启重力波拖曳方案会导致非地形陡峭区域的负偏差增加。综合全区域内大风预报检验结果表明,只在外层开启重力波拖曳会获得最小的误差和较好的预报效果。
    • 红梅
    • 摘要: 2017年11月9日—10日呼伦贝尔市农区出现暴雪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天气学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西风槽型暴雪天气过程,通过个例分析希望对今后类似天气过程预报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 赵春燕; 孙婧; 胡江凯; 周斌
    • 摘要: 面向气象科学的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发过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持续改进型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地球系统模式、E级计算和后摩尔时代的发展趋势下,气象数值模式研发协同面临更复杂的协同、更专业的计算平台调试分析、更广泛的共享应用等挑战。从以上需求和挑战出发,在气象高性能计算环境中,采用Git分布式技术、Python及工作流技术,建设气象数值模式研发协同管理支撑环境和标准,实现模式协同研发过程的管理、成果的集成共享和研发调试试验及分析一体化的支撑,以提升模式研发协同效率和业务化效率,保障研发成果的完整性和可跟踪性,提升大规模科学软件研发的管理能力。应用效果表明,本研究规范化了模式研发的协同过程,并建立流畅的协同支撑环境,提升模式迭代升级和业务化效率,能够为科学研究、科学计算等大型传统科学计算模型的持续研发改进管理及软件工程协同管理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