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尺度

中尺度

中尺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708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7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561773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201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中尺度的相关文献由149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强、程麟生、陶祖钰等。

中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61773 占比:99.89%

总计:562366篇

中尺度—发文趋势图

中尺度

-研究学者

  • 王强
  • 程麟生
  • 陶祖钰
  • 陈戈
  • 刘静
  • 张强
  • 林开平
  • 江吉喜
  • 田丰林
  • 谢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鑫磊; 裴坤宁
    • 摘要: 本文利用葵花8号卫星资料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2016年7月8日至9日在豫北发生的暴雨过程做了分析,结果表明:8日20:00山西省中部生成中尺度对流云团,500 hPa高度上对应有冷涡及风切变,切变线北侧冷平流加强,南侧暖平流加强,为云团东移提供动力条件;后云团分裂成多个对流单体向东移动,9日02:00移动至豫北西部,对流云团逐渐膨胀增大,暖平流变强,地面至450 hPa有上升运动,湿度较大,中尺度系统开始发展;9日05:00深对流云团完全覆盖豫北,暖平流再次加强,暴雨区上空850 hPa高度上出现强对流,雨强达到最大;9日08:00云团东移至豫北中东部,变形场形成,维持暖平流和对流运动,而后分裂出新的对流单体东移至豫北,维持至09:00;10:00~14:00云团逐渐东移减弱,变形场消失,直至9日20:00中尺度系统消亡,暴雨过程结束。
    • 马琴; 蔡海朝; 刘久国
    • 摘要: 2017年6月23日至7月1日娄底市出现了罕见的持续性强降水,分析总结了此次过程的成因及极端性,并检验了当地中尺度客观预报产品。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2)副高位置异常是造成强降水持续的原因之一;(3)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数值模式降水预报较差;(4)当地客观预报产品能够有效地从大尺度系统中分离放大出中尺度系统,但对模式产品中的中尺度信息依赖性较大,易出现虚假系统。
    • 王春玲; 宗川; 张亚春; 崔力; 王聪; 刘伟
    • 摘要: 2021年6月13日下午到14日凌晨,豫北局部地区发生一次罕见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濮阳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刷新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极值纪录,濮阳市区域站最大日降水量达到321.9 mm、最大小时雨强达132.8 mm。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产品、区域自动站资料,对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13”特大暴雨过程是由500 hPa低槽、700 hPa和850 hPa暖切变线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等系统共同影响所致。500 hPa低槽携带冷空气东移、700 hPa和850 hPa暖切变线产生的强辐合共同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暖湿气流的强输送及辐合为本次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中尺度对流降水系统的触发、加强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2)深厚的湿层和偏高的整层可降水量、偏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极不稳定的对流层结,为此次特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3)特大暴雨发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北侧东北气流中或人字形辐合线顶部气旋曲率最大处及右前方的东南气流大值区;对流云单体强烈发展、合并形成β中尺度对流系统,并在濮阳市维持4 h,强降水发生在中尺度对流系统后部云顶亮温大梯度区。(4)雷达回波显示,过程前期主要是受带状对流多单体影响,后期受中β团状对流多单体影响,对流单体通过发展、合并加强,并在濮阳市滞留约4 h,造成多频次、高效率对流性强降水,形成局地特大暴雨。
    • 马玉花; 李泽祥; 周措毛; 黄福寿
    • 摘要: 2021年6月16—19日青海省南部牧区连续出现强对流天气,以19日强度最强。文章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各物理量场资料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亚洲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型环流形势,前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584线携带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到达果洛;18—19日,584线南压,且北部地区有短波槽下滑,引导冷空气南下,果洛上空形成上冷下暖不稳定形势,低层辐合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连续2 d出现强对流天气;环境参数中的CAPE值和垂直风切变大小与对流性天气强弱有很好对应,TBB演变能清晰反映中尺度系统对流发展的旺盛程度,中尺度云团在果洛中南部生成且移速缓慢,维持时间较长,强降水在TBB梯度最大区域产生。
    • 张彩霞
    • 摘要: 对果洛州2022年6月24—25日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得出:西太平洋副高东退,西南气流携带暖湿气流与西风槽槽后冷空气交汇引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明显辐合线长时间维持触发降水,同时深厚湿层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引发强烈的上升运动成为降水有利条件,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发展演变与降水落区、时间都有很好的对应性。
    • 吴姗; 姚浪; 刘健平; 罗亚楠; 李德章
    • 摘要: 文章对2020年6月1日发生在贵州西部地区的一次暖区暴雨过程进行暖区暴雨特征及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贵州西部处于高能、高湿区,低层以偏南暖湿气流为主,大气层结不稳定,不稳定能量积聚,地面辐合线触发中尺度对流单体发展,形成MCS云团,造成此次暴雨天气。MCS云团发展和成熟期在其西南侧云顶亮温梯度迅速增大,对应短时强降水特征明显,强回波单体集中在地面辐合线南侧呈线状排列,具有回波质心低的强降水特征。辐合线上南风的增强和地形阻挡、抬升作用对局地短时强降水有加强作用。通过对水汽、大气层结和动力条件等物理量特征诊断发现,暖区暴雨过程前低层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通道建立,暖区暴雨过程中500 hPa以下大气层结处于弱不稳定状态,强辐合上升高度位于700 hPa附近,斜压涡度发展明显,低层湿位涡中心大值区对强降水中心位置的确定有一定指示意义。
    • 张光辉; 梁勇; 姜伟
    • 摘要: 为了获取火旋风形成的动态过程和特性参数规律,对比分析了其与普通火灾的危险性,设计了一种以风洞模拟环境主风场,以"L"型障碍物遮挡为诱发条件的长2 m、宽2 m的中尺度柴油火旋风试验平台,并采用热线风速仪 、热电偶 、辐射热流计 、DV摄像仪和自制热释放速率测量装置等手段采集了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火旋风形成过程分成普通油池火 、间歇性火旋风 、稳定火旋风和扬沸4个阶段;火旋风形成后,稳定火旋风阶段油池的最大质量损失速率是同尺度普通柴油池火的4.17倍,平均火焰高度是相应普通油池火的1.36倍;火旋风羽流温度随着火旋风"占空比"的提升而持续增大,竖直方向平均辐射热通量是相应普通柴油池火的2.02倍,水平方向平均辐射热通量是相应普通柴油池火的14.78倍.
    • 雷磊; 吴健; 万昊; 白晓春; 王良; 王艳飞; 张欣宜
    • 摘要: 针对传统方法对农田地表中尺度径流模拟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降水输入模块的农田地表中尺度径流模拟方法。设置土壤、农作物、气象、汇流输入、区域控制等文件构建VIC水文模型数据,确定模型率定参数后利用相对误差和纳什效率系数评估参数率定效果;构建包括农田降水排水及其污染物浓度预测功能的农田污染"源"模块,考虑农田地表径流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基于地表与地下水的耦合作用求取土壤蓄水量,结合实际土壤入渗率计算农田的地表径流量。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率性,以黄河流域农田为研究区,根据上述参数对农田地表径流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准确模拟农田地表径流,年尺度与月尺度的地表径流量模拟值和实测值基本吻合,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刘慧敏; 马晓华; 梁生俊; 康磊; 蒋伊蓉; 娄盼星; 艾锐
    • 摘要: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ERA-Interim 0.25°×0.25°再分析数据、地面区域气象站逐小时观测数据、FY-2G卫星云图和榆林CR/CB雷达产品,对2017年7月25日20时—26日08时陕西北部持续强降水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降水过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雨强大、范围小、移动慢、持续时间长,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间,大暴雨区具有典型的β中尺度特征;(2)西风槽的快速东移南压以及副高的稳定维持有利于槽前正涡度平流的加强及低层低值系统的发展,850 hPa新生的河套低涡和东南低空急流成为这次强降水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3)河套低涡是一个浅薄的热低压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低涡形成于弱的锋区中并具有不对称的暖心结构,成熟阶段和旺盛阶段低涡转变为对称的暖心结构,强降水产生在低涡发展成熟阶段,在低涡旺盛阶段降水达到最强;(4)河套低涡直接影响并控制着地面β中尺度低压的发生发展,β中尺度低压稳定在榆林西部,中尺度低压的西部和东部分别形成冷性辐合和暖性辐合,不断触发γ对流单体生成,不同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导致了降水的强烈发展.
    • 苏军锋; 张锋; 黄玉霞; 刘丽; 张秋瑜; 魏清霞; 张燕
    • 摘要: 利用1960—2019年陇南市9个国家气象站和2008—2019年逐年建成的400个区域气象站4—9月逐时降水资料,同期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资料,对陇南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陇南市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从西北向东南明显增加,雨强大于50 mm·h-1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陇南市东部的成县、徽县和康县.短时强降水与暴雨发生频次东南部偏多,另外陇南市西北山地局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较多.(2)1960年以来,陇南市短时强降水发生站次呈缓慢增加趋势,月际变化呈单峰型,8月最多,占短时强降水总站次的37.5%;旬变化呈双峰型,分别出现在7月上旬和8月上旬,且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多,占47.2%;日变化具有夜间明显多于白天的特征,存在多个峰值,从15:00开始短时强降水明显增加,集中出现在19:00—23:00,23:00为日峰值,占9.4%.(3)陇南市短时强降水和暴雨有密切联系,对暴雨的贡献率达53.4%.陇南市短时强降水中尺度概念模型主要有低涡切变型、西北气流低槽东移型、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