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检验评估

检验评估

检验评估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93510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海峡科学、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山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检验评估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晓莹、涂静、马金仁等。

检验评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3510 占比:99.89%

总计:93612篇

检验评估—发文趋势图

检验评估

-研究学者

  • 黄晓莹
  • 涂静
  • 马金仁
  • 慕秀香
  • 李曼
  • 琚陈相
  • 陈静
  • 代刊
  • 余子涵
  • 余志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凯; 李武阶; 李明; 庞晶
    • 摘要: 基于PredRNN++、MIM、CrevNet和PhyDNet四种机器深度学习算法,利用武汉地区2012—2019年的雷达和降水资料,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武汉地区临近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根据均方误差(MSE)、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命中率(POD)、虚警率(FAR)和临界成功指数(CSI)等指标检验评估了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武汉地区雷达回波临近预报的预报性能,并以半拉格朗日光流法进行了对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MIM算法的MSE和FAR最低,SSIM最高;PredRNN++算法的POD和CSI最高。机器深度学习算法的POD、CSI和SSIM均高于光流法,FAR和MSE则更低,其中SSIM、POD、CSI三种指标的提升幅度在3.2%~24.7%,MSE和FAR两种指标的降幅在13.1%~43.3%。30 min以内,除CrevNet外,其余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和光流法的预报能力较为接近;30 min以后,深度学习算法和光流法都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预报能力均显著下降,但机器学习算法下降得更缓慢,尤其是60 min以后光流法的降幅进一步增加,显示出机器学习长预报时效的优势。此外,机器学习算法之间针对不同评分指标在不同预报时效的下降速度并不一致。PredRNN++算法在所有强度上CSI均表现最佳,MIM和PhyDNet两种算法对≥40 dBz的回波预报、CrevNet算法对≥50 dBz的回波预报均好于光流法。机器学习算法和光流法都随着回波强度的增加,CSI和POD迅速降低,FAR快速上升,但机器学习算法的FAR上升得更慢。四个不同回波形态、不同发展趋势个例的分析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算法不仅具备对一定回波强度变化的预报能力,而且对回波强度和面积变化趋势的时间节点预报也与实况基本一致。此外,机器学习算法对回波运动的预报能力明显强于光流法,显示出机器学习算法良好的应用前景。
    • 黄书捷; 吴新宇; 陈志韫
    • 摘要: 受2020年第6号台风“米克拉”影响,福建南部出现了12级以上阵风和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该文利用模式预报与地面气象站实况资料,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准确率、空报率和漏报率等统计量对模式产品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变化影响台风移动路径,副高加强西伸对台风西移有指示意义。3h极大风预报误差最小的是GFS模式,整体平均绝对误差为4.07m/s。大雨以上量级预报准确率最高的是EC细网格模式,24h时效预报准确率为19.75%。无论哪家模式,都表现出预报误差随着预报时效增加而增大的特征。
    • 许欢; 张兰; 郝笑; 魏蕾; 钟晨
    • 摘要: 基于2018-2021年广州市内5个国家自动站逐日数据及ECMWF模式与GRAPES模式格点预报数据,针对不同路径冷空气,从整体预报性能、相对误差空间分布方面对比分析两种模式的气温预报。结果表明:(1)中路、西路冷空气到达之前,两种模式预报温度普遍偏低,东路冷空气到达前预报温度偏高,冷空气到达后预报误差减小,实际预报过程中可对其进行调整。(2)ECMWF与GRAPES模式对于中西路冷空气,从影响时间、影响区域的误差来看,绝对误差明显呈自北向南、自影响前至影响后的减小趋势。(3)对于最低气温,ECMWF模式对中西路冷空气最低气温预报误差呈自北向南逐渐增大趋势,GRAPES模式对五山站预报误差最大,其次是番禺站;相对误差在-2.5°C上下,对于东路冷空气,增城站点预报绝对误差最大,其次是五山站。
    • 朱慧琴; 陈生; 李晓俞; 李峙
    • 摘要: 为评估卫星定量降水估测(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产品在气象预测以及灾害预警监测的能力,研究针对台风“烟花”给河南省带来的极端降水过程,以地面雨量站观测数据为参考,采用相关系数(CC)、相对偏差(RB)、均方根误差(RMSE)、分数标准误差(FSE)、探测率(POD)、误报率(FAR)以及临界成功指数(CSI)这7种精度评价指标和统计方法分析和评估全球降水测量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的多卫星融合降水产品中的IMERG(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Version 06中的准实时产品IMERG_ER和近实时产品IMERG_LR,以及全球卫星降水制图(Global Satellite Mapping of Precipitation,GSMaP)Version 07中的准实时产品GSMaP_NRT和标准产品GSMaP_MVK。与雨量站观测结果直接对比,IMERG_ER、GSMaP_NRT和GSMaP_MVK在不同程度上低估降水量,RB值分别为-7.22%、-10.37%和-16.26%,表现为明显低估了强降水中心的雨量。结果表明:(1)IMERG_LR卫星降水产品总体表现最优,对极端降水事件的监测有一定的探测潜力;(2)四种卫星降水产品存在明显提前预估峰值的现象;(3)各个卫星产品在降水量小时高估,在降水量大时低估。
    • 杜占龙; 任旭
    • 摘要: 为评估作战试验中装备体系的使命任务需求满足度,提高装备体系短板弱项的分析能力,提出一种基于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的评估方法。在简要介绍QFD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使命任务需求满足度评估特点,梳理明确QFD质量屋中各组成结构与评估所需内容的对应关系;按照“使命任务-待检验作战能力-检验指标”的映射关系,提出确定映射域指标集、确定需求重要度、确定关系矩阵、计算使命任务满足度等评估步骤,并给出需求满足度计算公式;以某合成部队装备体系检验评估任务为例,说明使命任务需求满足度的具体求解过程,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并根据评估结果分析装备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装备体系改进升级提供检验结论支撑。
    • 胡婧婷; 陈良吕; 夏宇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集合预报释用产品对重庆地区气温和降水预报的性能差异,基于重庆市气象局业务运行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对2020年全年的24 h累计降水和2 m气温的控制预报、集合平均预报和集合分位数预报及24 h累计降水的概率匹配平均预报等地面要素集合预报释用产品预报性能的差异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各集合预报释用产品对降水的预报性能随预报时效的增加而降低;当预报时效一致时,集合平均预报、概率匹配平均预报、60%及以上分位数产品对降水的预报皆优于控制预报,90%分位数对降水的预报能力优于其他分位数产品。(2)在夏秋两季,各产品的预报结果差异较大,90%分位数预报、概率匹配平均预报和集合平均预报效果较好。(3)控制预报、集合平均预报、概率匹配平均预报和90%分位数预报的SEEPS评分都呈现出川东一带较高、渝东北和渝东南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说明预报能力可能与地形有一定关系。(4)对于不同时效的气温预报,总体上看,集合平均预报效果最佳,集合分位数产品中70%分位数预报效果最佳。
    • 许小峰
    • 摘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需求滚动评估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全球观测短板高空垂直风廓线需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卫星激光测风技术的实现做了延伸介绍,ECMWF对卫星激光测风资料进行了系统性检验评估,给出了非常积极的评价,证实了其对全球数值预报系统的显著贡献,并于2021年1月9日正式将这一来源的资料列入到了实时业务。
    • 陈静; 庞波; 吴政秋; 陈法敬; 陈雨潇; 刘昕; 马雅楠
    • 摘要: 为深入认识GRAPES_Meso(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3 km对流尺度区域模式对华南前汛期精细化降水的预报性能,为模式改进及业务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广东省86个站点逐小时观测降水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多源融合降水资料,针对广东省复杂地形特点,结合距海岸线的远近及站点地形特点,将86个站划分为沿海东部、沿海西部和内陆地区三个子区域,采用二分类降水预报检验方法,定量评估了2020年5月18日—6月18日华南前汛期降水预报效果。结果显示,GRAPES_Meso 3 km模式精细化降水预报技巧受广东复杂地形影响较大,广东沿海东部和内陆地区24 h时累积降水的小雨、中雨、大雨量级预报成功指数(Threat Score,TS)、公平成功指数(Equitable Threat Score,ETS)评分高于沿海西部地区,尽管暴雨预报评分具有此相同特征,但三个子区域的暴雨预报评分总体较低;从3 h累积降水预报评分看,沿海东部、沿海西部及内陆地区等三个子区域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但是沿海东部及西部与内陆地区表现有所不同,沿海东部和西部降水预报评分夜间较低(预报偏差偏高),白天相对较高(预报偏差偏低),而内陆地区则是夜间较高(预报偏差偏低),白天相对较低(预报偏差偏高)。沿海西部预报评分相对较低的原因是由于检验时段内广东地区存在一个弱的风切变,而沿海西部大部分地区正好处于切变线南侧的温度高值区控制,但模式模拟该区域的日平均温度较实况偏低,导致沿海西部模式预报降水空报较多,降低其降水预报技巧。
    • 朱国光; 陈鹤
    • 摘要: 文章利用2021年1月1日至6月30日EC模式和气象站观测资料,对构建的最优TS评分降水预报订正方法进行评估和检验。结果表明:OTS降水预报订正产品的时空分辨率基本满足汛期降水预报以及流域雨量和水位的预报预警服务要求。整个酉水流域中OTS对不同降水等级的预报效果总体优于EC,更加贴近于实况;随着降水等级的变高,EC和OTS的预报能力变弱;降水量级越大,OTS的预报优势越明显,50 mm以上强降水明显高于EC预报。OTS相较于EC的预报优势主要体现在24小时预报上,随着时效的增加优势逐渐减少,说明OTS对于短期预报的订正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OTS方法在不同区域的预报订正能力有所不同,秀山、保靖、永顺等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较高,预报优势在上述地区也更为明显,在龙山和花垣南部的订正能力较弱。
    • 袁凯; 庞晶; 李武阶; 李明
    • 摘要: 基于PredRNN++、MIM、CrevNet和PhyDNet四种深度学习模型,利用武汉地区2012—2019年雷达和降水资料,通过定义回波面积指数,检验评估了四种深度学习模型对武汉地区不同面积雷达回波临近预报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随着回波强度的增加,所有深度学习模型的预报能力均迅速降低,一般强度回波的命中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和临界成功指数(Critical Success Index,CSI)远高于强回波,而一般强度回波的虚警率(False Alarm Rate,FAR)则远低于强回波;(2)不论是一般强度回波还是强回波,随着面积增大各深度学习模型的POD均上升,FAR降低,因而CSI得以提高,但这种上升和降低的幅度,在一般强度回波下更显著;(3)无论是一般强度回波还是强回波,同一回波面积之下PredRNN++模型的POD和CSI均最高,CrevNet最低,MIM的FAR均最低,各模型之间的差异在一般强度回波时表现得更加明显,且这种差异性可能主要是由各模型之间不同的内在结构所导致;(4)从时间演变来看,无论何种面积、何种强度的回波,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深度学习模型的POD均缓慢降低,FAR缓慢增加,因而CSI也缓慢降低,但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降幅和增幅都逐渐变小,60 min之后曲线趋于平缓,但不同面积之间的差异却逐渐增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