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参数
对流参数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80049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六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对流参数的相关文献由297位作者贡献,包括付伟基、吴海英、周永水等。
对流参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0049篇
占比:99.87%
总计:80152篇
对流参数
-研究学者
- 付伟基
- 吴海英
- 周永水
- 张入财
- 张雯
- 彭芳
- 戴建华
- 曾明剑
- 王亮
- 郝莹
- 陆汉城
- 陈雷
- 魏勇
- 黄艳
- 万雪丽
- 上海市气象局中心气象台
- 余蓉
- 俞小鼎
- 冯晋勤
- 冯民学
- 刘宸钊
- 刘玉玲
- 史纬恒
- 吕作俊
- 孙明辉
- 宋晓辉
- 尤伟
- 廖晓农
- 张聪俐
- 彭军
- 李力
- 李劲
- 李瑶婷
- 李耀东
- 杜牧云
- 柴瑞
- 王元
- 王刚
- 王德育
- 王智
- 王海峰
- 王爱君
- 王珏
- 田琨
- 田秀霞
- 翟丽萍
- 花振飞
- 裴军林
- 裴江文
- 郭凤霞
-
-
向淑君;
周筠珺;
邹书平;
杨哲;
曾勇
-
-
摘要:
利用探空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0.5°×0.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对小槽触发的雹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针对其发生发展特征,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预报指标阈值构建针对小槽触发的雹暴诊断方法。利用此方法对雹暴多发地黔西山区,小槽触发下3次雹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验证诊断方法对各类小槽触发的雹暴过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根据多个个例降雹前的环境条件特征,选取湿热力垂直螺旋度大于0.8×10^(-3) Pa·m^(3)·K·kg^(-1)·s^(-2)和水汽垂直螺旋度大于0.8×10^(-5) kg^(-1)·m^(3)·Pa·s^(-2)作为指标阈值,在雹暴发展初期可诊断出个例的降雹潜势;针对强风切变、单体合并过程将促进强雹暴发展的特性,利用热力切变平流参数绝对值大于3×10^(-8) K·Pa^(-1)·s^(-1)的大值中心区域与降雹地的对应关系和45 dBz回波顶高与0°C高度关系阈值,可诊断雹暴单体发展成强雹暴的可能性;利用以上方法对3个降雹过程诊断检验时,此方法能系统全面地诊断出降雹潜势和强雹暴过程。
-
-
林晓萌;
尉英华;
张楠;
王艳春
-
-
摘要:
利用天津地基遥感(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及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构建地基遥感探空廓线系统(简称遥感探空廓线),旨在弥补常规探空层结信息时空密度不足,对2020—2021年5—9月遥感探空廓线反演结果进行模式检验,并从中选取10次强对流过程进行个例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反演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ERA5)比湿的平均绝对偏差为1.06 g·kg^(-1),对流有效位能相关系数为0.84(达到0.01显著性水平)。10次强对流过程中强对流发生前临近时次常规探空对流有效位能平均值为322 J·kg^(-1),遥感探空廓线具有分钟级时间分辨率,能高时效性地跟踪大气状态的演变趋势,对流发生前8 h内对流有效位能平均峰值为1451.88 J·kg^(-1),与常规探空相比具备明显对流指征。研究表明:遥感探空廓线能动态描述热动力参数的配置及对流潜势的发展与释放过程,有利于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
-
张雯
-
-
摘要:
本文通过选取一些常用的对流参数,分析绵阳机场短期雷暴的发生与各对流参数气候特征间的关系,发现K指数、LI指数、SI指数、SWEAT指数、θsedif85、CAPE等在雷暴发生前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雷暴发生频率不但与单个对流参数变化密切相关,通过雷暴与多对流参数空间上的分析比较,能够更进一步发现雷暴发生与多对流因子的高关联性.本文还对雷暴发生前典型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
-
-
高美谭;
廖菲;
周芯玉;
杨慧燕;
胡婷
-
-
摘要:
微波辐射计可获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层结信息,为探索其在短时强降水预报方面的应用潜力,利用微波辐射计仪器获得对流参数特征,提取对短时强降水敏感的对流参数作为预报因子,并利用叠套法建立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结果表明:液态水路径LWP、SI、LI、CAPE、KOI这5种参数可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潜势预报,经验证后得出短时强降水的POD、CSI、FAR分别为53.85%、50.01%、12.49%;另外,研究利用LWP的标准偏差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明显增大的特征改进预报,POD和CSI分别提升至73.08%、63.33%,FAR虽然增加至17.39%,但增量仅有4.9%.改进后的短时强降水预报效果提升明显,这说明水汽参数LWP在短时强降水预报中有较强的指示意义.
-
-
李瑶婷
-
-
摘要:
对广汉机场而言,雷暴发生频次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主要集中在7、8月,多出现于早间和午后至傍晚时段.通过分析夏季有无雷暴发生时A、SI、K、ΔCAPE等对流参数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结论:各参数值的大小在夏季各月的表现不尽相同,由统计分析可知,当6月 A>14,K>35,7月 A>13,K>40,8月 A>11,K>40且 SI<-1.5,ΔCAPE>1 300,再有高空槽、西南涡等有利于雷暴产生的天气系统配合时,本场有大概率出现雷暴天气,须提前预报雷暴发生的时间,并及时向塔台指挥员汇报,做好航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
-
张雯
-
-
摘要:
本文通过选取一些常用的对流参数,分析绵阳机场短期雷暴的发生与各对流参数气候特征间的关系,发现K指数、LI指数、SI指数、SWEAT指数、θsedif85、CAPE等在雷暴发生前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雷暴发生频率不但与单个对流参数变化密切相关,通过雷暴与多对流参数空间上的分析比较,能够更进一步发现雷暴发生与多对流因子的高关联性。本文还对雷暴发生前典型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
-
-
李瑶婷
-
-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MICAPS资料中高、低空实况、探空资料对2020年7月29日清晨广汉机场的一次雷暴过程做了相应的分析.1)通过分析7月28日20时不同高度层的环流形势可知,500 hPa广汉机场附近存在风向的切变;自850~700 hPa风向随高度顺转,说明对流层低层有暖平流存在;地面形成弱的气压梯度.根据探空资料可知,在4000 m高度附近有逆温层存在,这进一步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不稳定能量的累积.2)验证了在广汉机场夏季7月,当A≥10,K≥39,SI≤-1.5,ΔCAPE≥1000时,在有利天气形势的配合下,本场极可能产生雷暴的结论.
-
-
李瑶辞
-
-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MICAPS资料中高、低空实况、探空资料对2020年7月29日清晨广汉机场的一次雷暴过程做了相应的分析。1)通过分析7月28日20时不同高度层的环流形势可知,500 hPa广汉机场附近存在风向的切变;自850~700 hPa风向随高度顺转,说明对流层低层有暖平流存在;地面形成弱的气压梯度。根据探空资料可知,在4 000 m高度附近有逆温层存在,这进一步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不稳定能量的累积。2)验证了在广汉机场夏季7月,当A≥10,K≥39,SI≤-1.5,ΔCAPE≥1 000时,在有利天气形势的配合下,本场极可能产生雷暴的结论。
-
-
陈相甫;
赵宇
-
-
摘要:
利用2011-2020年6-8月全国2400个地面自动站观测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和常规观测,结合美国NCEP/NCAR 1°×1°的6 h间隔再分析资料,基于站点统计了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着眼降水落区,基于冷涡位置、形状、发展阶段以及与热带系统的相互作用等将冷涡短时强降水分为西北气流型、纬向型、南涡型、副高型和经向型,并讨论了5类短时强降水的对流参数特征。结果表明:6月,冷涡短时强降水多由中涡造成,7月和8月主要由北涡引起。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17:00(北京时)达到峰值。冷涡短时强降水高频区位于辽宁,次高频区位于吉林中部、黑龙江中西部和东北部。不同类型的短时强降水,其降水落区在冷涡不同发展阶段有所差异。冷涡短时强降水发生在条件不稳定的大气中,西北气流型、纬向型和经向型短时强降水的850 hPa与500 hPa温差一般大于25°C;副高型和南涡型短时强降水的850 hPa与500 hPa温差一般小于24°C,但地面露点和可降水量明显比其他3类大。5类短时强降水的对流有效位能一般不超过1500 J·kg^(-1)。大多数情况下,副高型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其他4类发生在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
-
-
柴瑞;
曹晓霞;
王爱军;
王冠;
苗国荣;
徐健鹏
-
-
摘要:
利用2015-2017年6-8月的552个探空样本,结合唐山市气象局为中心、半径50 km范围内的闪电定位资料,应用动态聚类方法将唐山市区及周边的雷暴情况分为3类(分别记为1类、2类、3类),并应用雷达回波与闪电叠加资料验证了该分类的可靠性;用逐步选择法和逐步回归法探空样本中的对流参数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与雷暴有密切关系的对流参数作为预报因子做主成分分析,给出预报因子与雷暴关系的相应解释,最后应用Bayes判别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判别雷暴潜势预报方法建立模型进行雷暴预报,得出预报方程,并在Logistic回归判别法中给出3类的预报概率,发现这2种方法对唐山市区雷暴的预报准确率都到达了70%以上,对唐山市区雷暴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
张玲;
陈德花;
苏志重
- 《201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闽南地区的暴雨主要分为冷暖气流交汇的锋面强降水与暖区强降水,由于强降水的降水特点和危害也不相同,对灾害的防御重点也不同.为提高对两类降水的认识,更好应用对流参数指标,本文选取2014-2016年11个闽南地区典型的锋面和暖区强降水过程,利用加密自动站、邻近探空站等分析两类降水的分布特征及雨强特征,并围绕不同类别的强对流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闽南地区锋面和暖区降水的强中心分布不同,锋面降水中心主要集中在闽南偏西南地区,暖区降水中心主要集中于厦门以南偏东沿海地区;在不同类别对流参数下,暖区降水常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能量类、温湿度、稳定层结类指数均明显大于锋前降水;而锋前降水由于临近锋区,动力类指数和特殊高度类指数均高于暖区降水,在实际业务中要注意区分使用.
-
-
余蓉;
Yu Rong;
杜牧云;
Du Muyun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利用2011-2013年6-8月291个样本武汉站的探空资料计算了20种与雷电活动有关的对流参数,经统计分析后发现多个对流参数与雷电活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选取与雷电相关性较好的对流参数作为预报因子,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雷电潜势预报方程,方程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使用2014年6-8月的观测数据进行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雷电预报的命中率POD=82.6%,虚假报警率FAR=23.3%,临界成功指数CSI=63.3%.由此可见,该方法的建立对武汉市雷电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具有参考价值和指示意义.
-
-
官晓军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讨论了基于ECMWF集合预报开发的对流参数概率预报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对流参数的集合平均场和概率预报可以作为对流性天气潜势预报的有利参考依据.文中以2014年3月28日福建省西部北部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例,展示了对流参数概率预报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优势,对流参数的概率预报一方面可以表征天气过程的水汽、不稳定、抬升条件等,同时还给出了它们的概率分布,包含了集预报的不确定性,有利于预报员提高预报信心和预报水平.
-
-
-
李明;
高维英
- 《201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根据陕西秦巴山区643个经质量控制的自动气象站2010-2014年逐小时观测降水,采用百分位法确定陕西秦巴山区短时强降水标准.基于2010-2014年11824站次短时强降水个例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间隔6h的0.25°×0.25°再分析格点资料,以空间最近、时间最近前一时次原则:计算并确定该区域汛期5-9月各月短时强降水36种对流参数历史概率分布特征值;考虑对流参数的显著性和适度性指标构建评价方案,利用相对模糊偏差矩阵、标准差系数方法,优选出该区域5-9月各月的15种对流参数及其权重.业务运行以ECMWF细网格模式的基本预报产品,计算优选的对流参数值,结合参数历史概率分布值及其权重,建立陕西秦巴山区分月短时强降水客观概率预报模型.将模型概率预报结果升序排列后80%处对应的数值且大于0.2作为短时强降水的临界概率,定量检验:TS评分为0.59,漏报率0.18,空报率0.31.
-
-
陆雅君;
花振飞;
李劲;
朱鹏飞
- 《2018第八届南海风云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利用2001-2009年3-10月逐日4次1°×1°NCEP FNL分析资料计算了各时刻百余类对流参数(物理量)及其15d滑动平均值,建立了对流参数库.根据“邻(临)近”原则,在大量历史个例的基础上,对安徽省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4类强对流天气进行分类研究.将省内各类强对流天气的对流参数进行时间和站点的匹配后,应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技术对其进行权重分配,并进行优势筛选,获得分类分月的对流参数序列及权重.同时,根据各类强对流历史个例不同对流参数的按序排列获得各对流参数的顺序分布,最后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的对流参数,综合历史频率分布和权重分配,构建了各类强对流天气的概率预报,做出强对流分类预报.
-
-
黄艳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受中亚槽影响,2013年6月18日18时至22时,喀什各地继大降水之后出现雷阵雨,伽师、岳普湖、麦盖提、英吉沙、喀什市、莎车等六县市相继出现大雹天气,最大冰雹直径大6cm,使得部分人员和车辆被砸伤、砸坏,造成农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约2.7亿元.此次冰雹中心位于岳普湖、牌楼(监狱农场)、麦盖提一线,其中19时17分至19时45分岳普湖出现直径达60毫米的特大冰雹,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冰雹记录.本文利用地面气象站和探空资料再计算资料,配合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3年6月18日受尺度对流系统(MCS)造成的强冰雹风暴环境场、物理量、对流参数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
-
-
李崇;
夏传栋;
吉曹翔;
孟鹏;
班伟龙;
李典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天气图、雷达等资料对2014年5月21日沈阳地区出现的冰雹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重点分析了环流形势和天气尺度及中尺度影响系统,计算了相关的强对流天气参数,尤其对能量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试图揭示本次过程的中尺度天气系统特征和对流参数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典型的冷涡槽后型,高空前倾槽与地面辐合线有利的大环流背景下,一个MCS影响所致;KI、SI指数对于预示本次冰雹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CAPE、0-6km垂直风切变等参数较好地反映出冰雹天气过程的出现.
-
-
黄晓莹;
毛伟康;
万齐林;
廖非
-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选取设在遂溪的微波辐射计资料(2008.6.1-7.3)、遂溪自动站逐小时雨量与北海(59446)探空站资料,分析比较微波辐射计各天气要素,并计算出多个常用的对流参数,探讨各参数与实况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监测出现降水的时间段与实况雨量分布相符;与探空站比较验证显示,微波辐射计探测的温度、湿度的误差垂直分布合理,计算所得的对流参数(以K指数为例)与探空所得的对流参数正相关;选取个例分析,显示多个对流参数的突然增大与减小均与降水的发生与减弱有对应关系,微波辐射计资料的应用对预报降水的发生与增强有指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