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对流参数

对流参数

对流参数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80049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六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对流参数的相关文献由297位作者贡献,包括付伟基、吴海英、周永水等。

对流参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0049 占比:99.87%

总计:80152篇

对流参数—发文趋势图

对流参数

-研究学者

  • 付伟基
  • 吴海英
  • 周永水
  • 张入财
  • 张雯
  • 彭芳
  • 戴建华
  • 曾明剑
  • 王亮
  • 郝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向淑君; 周筠珺; 邹书平; 杨哲; 曾勇
    • 摘要: 利用探空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0.5°×0.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对小槽触发的雹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针对其发生发展特征,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预报指标阈值构建针对小槽触发的雹暴诊断方法。利用此方法对雹暴多发地黔西山区,小槽触发下3次雹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验证诊断方法对各类小槽触发的雹暴过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根据多个个例降雹前的环境条件特征,选取湿热力垂直螺旋度大于0.8×10^(-3) Pa·m^(3)·K·kg^(-1)·s^(-2)和水汽垂直螺旋度大于0.8×10^(-5) kg^(-1)·m^(3)·Pa·s^(-2)作为指标阈值,在雹暴发展初期可诊断出个例的降雹潜势;针对强风切变、单体合并过程将促进强雹暴发展的特性,利用热力切变平流参数绝对值大于3×10^(-8) K·Pa^(-1)·s^(-1)的大值中心区域与降雹地的对应关系和45 dBz回波顶高与0°C高度关系阈值,可诊断雹暴单体发展成强雹暴的可能性;利用以上方法对3个降雹过程诊断检验时,此方法能系统全面地诊断出降雹潜势和强雹暴过程。
    • 林晓萌; 尉英华; 张楠; 王艳春
    • 摘要: 利用天津地基遥感(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数据及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构建地基遥感探空廓线系统(简称遥感探空廓线),旨在弥补常规探空层结信息时空密度不足,对2020—2021年5—9月遥感探空廓线反演结果进行模式检验,并从中选取10次强对流过程进行个例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反演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ERA5)比湿的平均绝对偏差为1.06 g·kg^(-1),对流有效位能相关系数为0.84(达到0.01显著性水平)。10次强对流过程中强对流发生前临近时次常规探空对流有效位能平均值为322 J·kg^(-1),遥感探空廓线具有分钟级时间分辨率,能高时效性地跟踪大气状态的演变趋势,对流发生前8 h内对流有效位能平均峰值为1451.88 J·kg^(-1),与常规探空相比具备明显对流指征。研究表明:遥感探空廓线能动态描述热动力参数的配置及对流潜势的发展与释放过程,有利于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 张雯
    • 摘要: 本文通过选取一些常用的对流参数,分析绵阳机场短期雷暴的发生与各对流参数气候特征间的关系,发现K指数、LI指数、SI指数、SWEAT指数、θsedif85、CAPE等在雷暴发生前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雷暴发生频率不但与单个对流参数变化密切相关,通过雷暴与多对流参数空间上的分析比较,能够更进一步发现雷暴发生与多对流因子的高关联性.本文还对雷暴发生前典型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
    • 高美谭; 廖菲; 周芯玉; 杨慧燕; 胡婷
    • 摘要: 微波辐射计可获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层结信息,为探索其在短时强降水预报方面的应用潜力,利用微波辐射计仪器获得对流参数特征,提取对短时强降水敏感的对流参数作为预报因子,并利用叠套法建立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结果表明:液态水路径LWP、SI、LI、CAPE、KOI这5种参数可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潜势预报,经验证后得出短时强降水的POD、CSI、FAR分别为53.85%、50.01%、12.49%;另外,研究利用LWP的标准偏差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明显增大的特征改进预报,POD和CSI分别提升至73.08%、63.33%,FAR虽然增加至17.39%,但增量仅有4.9%.改进后的短时强降水预报效果提升明显,这说明水汽参数LWP在短时强降水预报中有较强的指示意义.
    • 李瑶婷
    • 摘要: 对广汉机场而言,雷暴发生频次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主要集中在7、8月,多出现于早间和午后至傍晚时段.通过分析夏季有无雷暴发生时A、SI、K、ΔCAPE等对流参数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结论:各参数值的大小在夏季各月的表现不尽相同,由统计分析可知,当6月 A>14,K>35,7月 A>13,K>40,8月 A>11,K>40且 SI<-1.5,ΔCAPE>1 300,再有高空槽、西南涡等有利于雷暴产生的天气系统配合时,本场有大概率出现雷暴天气,须提前预报雷暴发生的时间,并及时向塔台指挥员汇报,做好航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 张雯
    • 摘要: 本文通过选取一些常用的对流参数,分析绵阳机场短期雷暴的发生与各对流参数气候特征间的关系,发现K指数、LI指数、SI指数、SWEAT指数、θsedif85、CAPE等在雷暴发生前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雷暴发生频率不但与单个对流参数变化密切相关,通过雷暴与多对流参数空间上的分析比较,能够更进一步发现雷暴发生与多对流因子的高关联性。本文还对雷暴发生前典型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
    • 李瑶婷
    •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MICAPS资料中高、低空实况、探空资料对2020年7月29日清晨广汉机场的一次雷暴过程做了相应的分析.1)通过分析7月28日20时不同高度层的环流形势可知,500 hPa广汉机场附近存在风向的切变;自850~700 hPa风向随高度顺转,说明对流层低层有暖平流存在;地面形成弱的气压梯度.根据探空资料可知,在4000 m高度附近有逆温层存在,这进一步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不稳定能量的累积.2)验证了在广汉机场夏季7月,当A≥10,K≥39,SI≤-1.5,ΔCAPE≥1000时,在有利天气形势的配合下,本场极可能产生雷暴的结论.
    • 李瑶辞
    •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MICAPS资料中高、低空实况、探空资料对2020年7月29日清晨广汉机场的一次雷暴过程做了相应的分析。1)通过分析7月28日20时不同高度层的环流形势可知,500 hPa广汉机场附近存在风向的切变;自850~700 hPa风向随高度顺转,说明对流层低层有暖平流存在;地面形成弱的气压梯度。根据探空资料可知,在4 000 m高度附近有逆温层存在,这进一步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不稳定能量的累积。2)验证了在广汉机场夏季7月,当A≥10,K≥39,SI≤-1.5,ΔCAPE≥1 000时,在有利天气形势的配合下,本场极可能产生雷暴的结论。
    • 陈相甫; 赵宇
    • 摘要: 利用2011-2020年6-8月全国2400个地面自动站观测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和常规观测,结合美国NCEP/NCAR 1°×1°的6 h间隔再分析资料,基于站点统计了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着眼降水落区,基于冷涡位置、形状、发展阶段以及与热带系统的相互作用等将冷涡短时强降水分为西北气流型、纬向型、南涡型、副高型和经向型,并讨论了5类短时强降水的对流参数特征。结果表明:6月,冷涡短时强降水多由中涡造成,7月和8月主要由北涡引起。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17:00(北京时)达到峰值。冷涡短时强降水高频区位于辽宁,次高频区位于吉林中部、黑龙江中西部和东北部。不同类型的短时强降水,其降水落区在冷涡不同发展阶段有所差异。冷涡短时强降水发生在条件不稳定的大气中,西北气流型、纬向型和经向型短时强降水的850 hPa与500 hPa温差一般大于25°C;副高型和南涡型短时强降水的850 hPa与500 hPa温差一般小于24°C,但地面露点和可降水量明显比其他3类大。5类短时强降水的对流有效位能一般不超过1500 J·kg^(-1)。大多数情况下,副高型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其他4类发生在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
    • 柴瑞; 曹晓霞; 王爱军; 王冠; 苗国荣; 徐健鹏
    • 摘要: 利用2015-2017年6-8月的552个探空样本,结合唐山市气象局为中心、半径50 km范围内的闪电定位资料,应用动态聚类方法将唐山市区及周边的雷暴情况分为3类(分别记为1类、2类、3类),并应用雷达回波与闪电叠加资料验证了该分类的可靠性;用逐步选择法和逐步回归法探空样本中的对流参数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与雷暴有密切关系的对流参数作为预报因子做主成分分析,给出预报因子与雷暴关系的相应解释,最后应用Bayes判别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判别雷暴潜势预报方法建立模型进行雷暴预报,得出预报方程,并在Logistic回归判别法中给出3类的预报概率,发现这2种方法对唐山市区雷暴的预报准确率都到达了70%以上,对唐山市区雷暴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