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短时强降水

短时强降水

短时强降水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72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灾害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5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6527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短时强降水的相关文献由1806位作者贡献,包括马中元、张云惠、李华宏等。

短时强降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5 占比:8.91%

会议论文>

论文:70 占比:0.97%

专利文献>

论文:6527 占比:90.13%

总计:7242篇

短时强降水—发文趋势图

短时强降水

-研究学者

  • 马中元
  • 张云惠
  • 李华宏
  • 杨莲梅
  • 狄潇泓
  • 陈鲍发
  • 余建华
  • 俞小鼎
  • 张涛
  • 王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郦; 郑芬; 王兴刚
    • 摘要: 选取2012年~2019年云南省文山州的3个防洪城市3个基本观测站和43个区域自动观测站共46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文山州3个防洪城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频率最高的是东部的富宁县,频率最低的是西部的文山市。(2)40 mm以上短时强降水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南部的麻栗坡县,40 mm以下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东部的富宁县。(3)短时强降水频率最大的地方和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成正比,均出现在州边缘地带,即南部边缘及东部边缘地带。(4)累计总次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文山市和富宁县年均次数也呈增加趋势,麻栗坡县呈减少趋势。(5)短时强降水频率最高的是夏初(6月)和夏末(8月),40 mm以上短时强降水频率最大的是6月。(6)文山市和富宁县是在午后至傍晚比较容易出现短时强降水,而麻栗坡县有两个时段较易出现短时强降水:一个时段是午后至傍晚,另一个时段是夜间至凌晨。3个防洪城市极值出现时间与各县(市)短时强降水高峰期相对应。
    • 陈小华; 李华宏; 何钰; 马文倩; 李耀孙
    • 摘要: 利用云南省125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及3042个区域站降水数据、FY-2E/G云图数据以及探空观测数据,统计2015—2019年由切变线系统影响的云南短时强降水过程,对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系统特征、MCS系统发生发展的环境特征以及对流云系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频次有4个大值中心,分别是云南南部边缘地区、曲靖南部至文山北部、华坪、德宏西部,傍晚至凌晨是强降水发生的主要时段;云南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对流云系分成新生对流云团、M_(α)CS和M_(β)CS和带状MCS共4类,75%的切变线类短时强降水是由M_(α)CS和M_(β)CS系统造成,M_(α)CS和M_(β)CS系统中低于–32°C冷云区呈椭圆形,平均面积分别为1.8万km^(2)、10.4万km^(2),存在1个或2个中心,中心云顶亮温低于–52°C.M_(α)CS持续平均时间为3.3 h,其中最长时间为6 h;M_(β)CS持续平均时间为2.3 h,其中最长时间是5 h.短时强降水位于M_(α)CS和M_(β)CS强中心附近或者发展方向梯度大值区.综合分析了高低空系统配置的结合、对流发生的条件、MCS的发生及消退和降水特征,旨在建立由切变线引起的4种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概念模型,从而为云南省短时强降水的预测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 何鹏程; 张可欣; 卜庆雷
    • 摘要: 该文利用鲁中地区2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002—2019年5~8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冷涡背景下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冷涡的关系。结果表明:(1)鲁中地区短时强降水日数和站次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中西部山区,低值区分布在海拔较低且为平地的鲁中东部。(2)34.6%的短时强降水日发生在冷涡背景下,鲁中地区短时强降水日数和站次在7月份最多,5月份最少;6月份冷涡作用最为显著;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次集中在16时~次日02时。(3)鲁中地区以出现1~2个站的局地短时强降水为主;短时强降水以20~30 mm雨强为最多,7月份雨强超过50 mm的站次最多。(4)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冷涡中心多分布在115°E~137.5°E、47.5°N~55°N的矩形范围内,大范围短时强降水对应的冷涡中心分布范围最小;冷涡越强,短时强降水范围越大。
    • 张丹梅; 赵振宇; 万楠楠; 谭婷婷
    • 摘要: 利用了2017-2020年5-9月份逐小时阜新地区融合和站点资料,分析了两种资料在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上的异同点。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布特征相近,局地特征融合资料更加细致。②出现最多的地区主要是在阜新县西北部、彰武县西北部和东南部,站点资料在阜新县西南部短时强降水发生也比较多,而融合资料并没有表现。③月和日分特征较为一致。月分布6-8月最多,呈夏季多发性。日分布呈单峰型,17-18时最多,呈傍晚多发性。
    • 张变变; 晁乾红
    • 摘要: 依据2016年~2020年青海东部地区15个国家气象站降水等资料及相对应探空资料,研究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情况及探空物理量的预报阈值。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发生短时强降水4.2站次,年变化呈双峰式,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8月,且多发于午后;门源和大通是东部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最多的两个站。(2)发生短时强降水前探空资料物理量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通过对比不同时次短时强降水物理量,分析总结得出探空物理量的预报阈值。对提高青海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水平、保障农牧业生产和减少短时强降水造成损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王振亚; 姚成; 董俊玲; 杨慧
    • 摘要: 基于郑州市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对河南郑州2021年“7·20”特大暴雨的降水极端性、降水时段、小时降水变化等特征及其内涝影响进行分析,提出超标准降水条件下内涝防治的建议。分析表明: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是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可以分为5个明显的降水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呈现短时强降水频发、重发特征,特别是20日12—18时郑州市主城区连续出现80 mm以上的小时降水,是造成郑州市主城区严重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按照现有的内涝防治设计标准,郑州市主城区仍不足以防范此种强度的降水,但仍可以通过完善城市内涝防治的超标应急系统、提高城市易涝点内涝防治标准等措施减轻内涝灾害。
    • 黄艳; 俞小鼎; 张云惠
    • 摘要: 利用近10年新疆暖季(5—9月)常规观测、区域自动站小时降水资料,对468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流型、关键环境参数特征及预报阈值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新疆短时强降水的流型有中亚低槽(涡)、西西伯利亚低槽(涡)、西北气流等3种,中亚低槽(涡)是影响新疆短时强降水的主要流型;探空温湿廓线可分为Ⅰ型(整层干)、Ⅱ型(上干下湿)、Ⅲ型(上湿下干)和Ⅳ型(整层湿),Ⅰ型和Ⅲ型是新疆短时强降水的主要类型;中亚低槽(涡)主要是探空温湿廓线Ⅲ、Ⅳ型,西伯利亚低槽(涡)多为Ⅰ、Ⅱ型,西北气流Ⅰ、Ⅲ型居多。3种流型对应的主要环境参量最低阈值:850 hPa与500 hPa温差分别为24.0°C、25.0°C和27.0°C、地面至700 hPa露点温度均值分别为3.0°C、2.0°C和2.9°C;CAPE分别为117 J·kg^(-1)、146 J·kg^(-1)和103 J·kg^(-1)、0~6 km垂直风切变分别为0.8×10^(-3)s^(-1)、1.0×10^(-3)s^(-1)和0.5×10^(-3)s^(-1)。本文对新疆短时强降水主要流型配置、短临预报潜势及阈值进行初探,为新疆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预警提供支撑。
    • 麦哲宁; 许东蓓; 肖天贵; 严小杰; 卢姝
    • 摘要: 选取2010~2019年4~9月成都市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报方法,研究了近十年成都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并依据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基于“配料法”思想,探讨了成都市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方法。结果表明:成都市短时强降水事件集中于暖季(4~9月),其中又以7月为最多,并呈明显夜间多发的态势。降水量与降水强度空间分布表现出西多东少特征。筛选出的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因子包括850 hPa比湿、850 hPa假相当位温、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700 hPa经向风以及700 hPa垂直速度,基本涵盖了短时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稳定度条件以及抬升条件。基于上述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因子的权重系数,采用二分法建立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方程,利用TS评分对2019年夏季的短时强降水日潜势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发现概率阈值设定为0.98既能保证漏报次数不会太多,又不至于使预报正确次数明显降低,同时可以保持较高的预报准确率。
    • 李刚; 吴古会; 姚浪; 刘健平; 刘元美
    • 摘要: 采用ECMWF(EC)预报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FY-4卫星资料和地面及高低空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7月7日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出现的大暴雨过程成因、要素场特征及数值预报产品的业务释用性能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为高空槽东移南压与低层切变配合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的结果,过程中水汽含量与能量异常丰富、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整个降水系统在毕节西北部由MCS逐渐东移南压发展影响,具有典型的中尺度特征,从各要素场上看,无论从降水时段还是空间落区上都与暴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此次过程中,EC形势预报展现了较好的配置和性能;通过24 h累积降水预报的检验评估,EC模式在降水落区及华南中尺度预报模式在降水量级上均有着优越的表现,在贵州西北部地区表现了较好的参考价值和业务实用性。
    • 李国翠; 刘伟; 邓德钰; 李艳; 房荣
    • 摘要: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1998-2018年6-9月0.1°×0.1°分辨率的逐小时卫星融合降水资料,分析河北省暖季短时强降水(1 h降水量≥20 mm)的空间分布、日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平均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峰值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中东部沿海降水量最大,太行山和燕山的迎风坡附近存在降水大值中心,此分布特征与地形高度的走向基本一致。河北省短时强降水过程存在明显日变化,短时强降水多发时间与降水量大值出现时间集中分布在15-21时,其中18-19时强降水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强降水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有两个:一是扰动风场对河北省西北山区和西南平原的惯性震荡动力辐合作用,二是扰动风场对南部水汽输送的增强作用。太行山东部的坡度结构、非地转风垂直切变以及山地-平原螺线管(MPS)环流日变化是太行山东麓强降水集中爆发的主要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