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尺度分析

中尺度分析

中尺度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2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95篇、专利文献732001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山东气象、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中尺度分析的相关文献由81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双柱、刘瑞芳、毛冬艳等。

中尺度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9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32001 占比:99.96%

总计:732322篇

中尺度分析—发文趋势图

中尺度分析

-研究学者

  • 徐双柱
  • 刘瑞芳
  • 毛冬艳
  • 许新田
  • 郭大梅
  • 王金兰
  • 郑永光
  • 张小玲
  • 张涛
  • 盛日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凯; 罗金芳; 周婷; 姜敏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FY4卫星红外云图、雷达回波、EC细网格和GRAPES_GFS模式(0.25°×0.25°)客观分析资料,对2021年8月12日孝感市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孝感市大暴雨过程,是在盛夏期副高的一个南北摆动过程中,在较强盛的副高北部边缘之下,中低层暖式切变线、切变线北侧低层偏东风急流发展与南侧的西南风加强、弱冷空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次大暴雨天气是由一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移动造成的,在红外卫星云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经历了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移动阶段3个阶段,其发源于鄂西北东部至鄂东北西部,成熟于鄂西北东部至鄂东北中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东移南压影响孝感市,导致孝感市强降水发生。孝感市短时强降水是涡旋状回波团东南端的一弓形指状β中尺度对流强回波造成的,水平尺度约40×15 km^(2),回波最强处达50 dBz;在涡旋状回波团内部不断有中尺度气旋产生,强回波质心较低,表现为暖云主导型对流降水,具有热带降水型特征。在中低层暖式切变线上生成发展移动的从地面到低层的深厚的中尺度低涡(中气旋),是此次孝感市大暴雨过程的最主要中尺度天气系统,一般出现在中尺度暴雨的干线(露点锋),在该次大暴雨过程中没有明显反映。
    • 郑铮; 潘灵杰; 钱燕珍; 赵昶昱; 黄旋旋; 肖王星
    • 摘要: 利用浙江地面加密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和FY-2G卫星云图、双偏振雷达资料,探讨分析1909号台风"利奇马"造成浙江沿海极端强降水的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台风强度强、范围广以及登陆后减弱缓慢、移速慢是造成浙江沿海极端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云顶亮温TBB低值区长时间与强降水中心相匹配,且列车效应和东南急流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双偏振雷达ZH、KDP、ZDR大值区一致,表明浙江沿海上空含有丰富的大水滴.极端降水区的大气可降水量始终维持在70~80 mm高位,且有持续强盛的西南急流和东风急流水汽输送,加之对流层低层正涡度中心和强散度中心重合,对流发展极高,有利于暴雨增幅.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中垂直运动项占主导,两者的峰值交替出现,且峰值分布前者始终高于后者,有利于潜热释放,强降雨持续.
    • 龙天强; 俞小鼎; 凌燕; 余代辉; 曹威伍; 顾欣
    • 摘要: 针对2016年7月20日黔东南西部至东部历时13 h大暴雨天气过程,采用常规观测和雷达、贵州区域站等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是500 hPa高空槽、低空急流、地面辐合线,持续12 h低空急流为此次大暴雨的发生输送充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19日黔东南东西沿线地区及周边环境非常有利于大暴雨发生,包含接近1300 J/kg的CAPE值、深厚湿层、强低空急流和异常大的可降水量,降水过程东部水汽通量大辐合强,与该区大范围强降水很好对应;强降水为热带对流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触发机制为超低空强风在黔东南西部及附近遇地形强迫和地面辐合线,黔东南西部至东部长时间有强降水雨团经过而产生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对流云后向传播和低槽遇副高阻挡导致降水系统移动缓慢是长时间降水的直接原因,中尺度涡旋和超级单体是增强降水的因素.
    • 龙天强; 俞小鼎; 凌燕; 余代辉; 曹威伍; 顾欣
    • 摘要: 针对2016年7月20日黔东南西部至东部历时13 h大暴雨天气过程,采用常规观测和雷达、贵州区域站等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是500 hPa高空槽、低空急流、地面辐合线,持续12 h低空急流为此次大暴雨的发生输送充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19日黔东南东西沿线地区及周边环境非常有利于大暴雨发生,包含接近1300 J/kg的CAPE值、深厚湿层、强低空急流和异常大的可降水量,降水过程东部水汽通量大辐合强,与该区大范围强降水很好对应;强降水为热带对流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触发机制为超低空强风在黔东南西部及附近遇地形强迫和地面辐合线,黔东南西部至东部长时间有强降水雨团经过而产生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对流云后向传播和低槽遇副高阻挡导致降水系统移动缓慢是长时间降水的直接原因,中尺度涡旋和超级单体是增强降水的因素。
    • 王一达; 景学义; 王伟东
    • 摘要: 利用雷达、自动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18年9月3日发生在黑龙江南部的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阵风锋进行了分析.本次阵风锋天气特征表现为过境时明显的气压涌升、风速急增、风向突变,温度、湿度变化不明显.通过中尺度分析得出,上干冷下暖湿的环境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配合强垂直风切变,中层干线、低空急流、地面辐合线、阵风锋提供了触发条件.通过雷达分析得出,发展成熟的阵风锋在飑线前沿表现为弧状“窄带回波”,其最前沿有辐合带,而在飑线单体中层有径向辐合带;阵风锋有利于飑线的移动和维持,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飑线主体的移动和变化.
    • 冯瑶; 阿依先木·尼牙孜; 热依拉·玉努斯
    • 摘要: 2018年7月31日哈密市出现了一次极端大暴雨天气过程,持续强降雨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和FY-2G红外云图TBB资料,对此次极端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极端大暴雨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南亚高压双体型建立,东部中心强且位置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西偏北;高低空急流在暴雨区上空垂直方向形成耦合形势,加强了暴雨区上升运动的维持和水汽的垂直输送;850~200 hPa强盛的偏南暖湿气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力条件;低层高温高湿,强风速辐合及特殊地形抬升触发对流不稳定产生,为极端大暴雨提供热力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强降水发生在对流云团边缘TBB等值线密集的梯度最大区域,越接近TBB中心梯度最大处,雨强也越大.数值预报产品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对于降水落区及量级预报偏弱.
    • 杨云芸; 刘红武; 苏涛; 胡燕; 钟声; 王晓雷
    • 摘要: 综合运用常规、非常规加密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1° X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主汛期湖南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影响系统复杂多变,由暖区暴雨、中层冷平流入侵暴雨、锋面暴雨组成,冷空气入侵时降雨效率最高,小时雨强与累计降雨达到最强;副高明显偏强,较历年同期偏西24个经度,其边缘多短波槽活动,高空冷涡活动明显,冷涡与冷槽同位相叠加,槽底往南发展至30°N以南,其后部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渗透南下与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交绥,是持续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小尺度系统活动频繁,多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展合并,直接造成暴雨天气;雷达回波图可看出低质心降水的特征,降雨效率高;强降水发生时散度场空间分布和垂直速度对应较好,强上升中心与无辐散层相对明显.
    • 徐文昊; 李裕赫; 王珂
    • 摘要: 2015年7月22日~24日湖北省出现了大范围强降水天气,其中在7月23日武汉出现了极端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阐述了此次暴雨天气的实况,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并且从中尺度角度详细分析了此次过程大气中的水汽条件、不稳定条件,得到以下结论:此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时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从环流系统、影响系统和物理量方面分析得出:此次暴雨过程是由于副高减弱南退和低槽东移使得中低层切变南压,在低空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地面锋面的影响下,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造成的中尺度对流性降水;在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发展明显,是此次降水的直接制造者。
    • 刘佳; 孟庆怡; 范倩; 胡倩; 刘相; 徐啟元; 李阳
    • 摘要: 利用TBB、Micaps、数值预报资料,研究贵州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研究发现:在亚欧中高纬度维持两槽一脊的形势下,中纬度地区河套及其后部的冷舌东移至华北平原,副热带高压、川渝地区交界两高切变、地面冷空气影响的共同作用下,贵州北部产生了一次暴雨天气,最大降水量168毫米。此次过程700 hPa川渝两高切变快速东移南下,贵州上空从高压后部偏南气流转前部偏北气流,850 hPa有低涡存在,低涡在东移南下的过程中减弱消失,地面以河套附近为中心的冷高压占据了我国大部地区,冷空气前沿冷锋已经南下至两广北部至贵州西南部,午后冷空气势力减弱,地面温度大部升高到28°C~30°C,到了夜间又有冷空气补充,降水增强。结合探空看到贵州均为上干下湿,夜间西部北部地区湿层向上伸展超过500 hPa,850 hPa黔东南地区也较干,同时热带气旋带来充沛的水汽。此次天气过程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夜雨特征明显。
    • 艾冠男; 王燕; 王舒
    • 摘要: 利用乌鲁木齐市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12日大到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和中尺度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00 hPa较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脊、极地低压,700 hPa青藏高原水汽辐合区、100 hPa青藏高压东西振荡是此次大到暴雨的环流背景,500 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脊发展演变和暴雨过程相关;南部水汽输送为暴雨提供充足水汽来源,东部水汽输送则是重要补充源;卫星云图湿度梯度利于对流天气发生,雷达强回波、低质心、高云顶结构有利于强降水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