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暴雨

大暴雨

大暴雨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8篇、会议论文136篇、专利文献588篇;相关期刊325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等;大暴雨的相关文献由236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光碧、侯建忠、吕校华等。

大暴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8 占比:59.82%

会议论文>

论文:136 占比:7.55%

专利文献>

论文:588 占比:32.63%

总计:1802篇

大暴雨—发文趋势图

大暴雨

-研究学者

  • 何光碧
  • 侯建忠
  • 吕校华
  • 屠妮妮
  • 李燕
  • 杨宇红
  • 王艳兰
  • 马中元
  • 农孟松
  • 冯晓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晓玲; 姜殿荣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图、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21年5月3—4日出现在柳州市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前汛期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各系统配置良好,为大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前倾槽、高层干侵入、地面冷空气的南下促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此次过程中,雷达回波上出现了2次列车效应和锋前对流单体合并增强效应,在暴雨的短时临近预报的过程中,这2种效应的叠加影响应引起特别关注。
    • 赵亮巨; 陈浩伟; 高翠翠; 廖慧娟; 林青
    • 摘要: 利用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雨资料、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和Micaps探空资料,分别对2010年5月6日(简称“10·05”暴雨过程)和2013年5月15—16日(简称“13·05”暴雨过程)翁源县前汛期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相同点是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低空急流加强的有利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上冷下暖”对流不稳定配置,且对流层低层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分别与两次过程中的主要降水时段对应一致,这可为本地暖区暴雨预报提供指示意义;不同点是“10·05”暴雨过程主要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无锋面影响,属于典型的“暖区暴雨”特征;而“13·05”暴雨过程前半段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后半段受南支槽、冷空气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属于暖区暴雨加锋面暴雨特征;“10·05”暴雨过程以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天气为主,降水效率高,而“13·05”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列车效应明显。
    • 蹇冬梅; 夏利; 夏菲; 朱瑞莉
    •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0年7月16~17日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暴雨主要受高原低值系统不断东移、西南低涡及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持续的高能、高湿、不稳定大气状态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多普勒雷达垂直风廓线产品(VWP)可判断强降水落区及强降水开始时间,为短临预报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可用于修正短期预报。以数值模式预报为基础,综合多种观测资料订正模式预报是提高暴雨预报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 闫爱霞
    • 摘要: 2020年7月2日正镶白旗明安图镇出现大暴雨天气,降雨时段出现在11时—14时,3 h降雨量达105.6 mm,突破1975年以来日降水量历史极值。通过对2020年7月2日正镶白旗大暴雨天气的服务过程分析,总结了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气象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饶云花; 马中元; 陈鲍发; 程小娟; 孙芳
    • 摘要: 为了更好地监测预警大暴雨天气,开展好预报服务工作,使用常规天气图、自动站数据、云图、雷达拼图和单部雷达产品等资料,采用天气学、卫星气象学和雷达气象学等方法,对2020年7月8—10日江西连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大暴雨与副热带高压有关,出现在副高西北部多个系统辐合之中;2)絮状回波带和絮状回波团静止少动,带上不断有回波短带和单体回波发展加强,形成“列车效应”,形成大暴雨天气;同等回波强度时,絮状回波团的降水效率要高于絮状回波带;3)丰城市受絮状回波带影响,回波强度35~50 d BZ;RCS上,35~50 d BZ回波顶高在6 km以下;VCS上,7~8 km以下均为负速度,对应强回波位置负速度区中出现-10 m/s大值区;4)组合反射率CR回波强度与地面1 h雨量呈正相关,回波越强雨量越大;但雨量出现时间落后于CR回波。研究成果对江西大暴雨天气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服务有指导意义。
    • 任满亮; 顾成恺
    • 摘要: 2017年8月3-4日,大连机场出现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并伴有长时间的雷暴。本文结合大连机场自动观测系统观测资料、Micaps资料等,研究河海葵花气象卫星云图在本次大暴雨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发现:雷暴单体在葵花卫星云图上清晰可见,边界及轮廓清晰;葵花气象卫星云图的多通道、高分辨率、高观测频率的特点,在临近预报中的指示作用明显。
    • 李德友; 陈杨楠; 佘一坤; 王婷; 王剑波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和EC数值模式资料,对2020年8月12~13日四川盆地大暴雨天气的环境条件、水汽条件、能量条件、不稳定层结、MCS系统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盆地大暴雨属于“两高切变”型,是在高能高湿环境条件下,北方干冷空气入侵盆地触发锋线对流系统,盆地南部受地形强迫抬升影响触发对流系统,在高空切变线上合并加强,造成四川盆地大暴雨过程。贵州高原的强水汽输送是此次大暴雨的重要水汽条件,对流云团合并加强是造成局地特大暴雨的重要特征。基于EC数值模式资料分析的盆地暴雨落区比实况探空更加清晰。
    • 张杨; 宋若宁; 李金龙
    • 摘要: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实况资料等对2018年8月13—15日大连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受副高外围云系台风“摩羯”残余环流以及北部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其中,降水前期13日至14日白天主要受副高外围云系和北部冷空气的共同影响。14日夜间至15日白天台风“摩羯”残余环流入渤海后加强,此次环流入海发展过程中始终位于500 h Pa高空槽前和副高外围云系后部,槽前正涡度平流、槽后冷空气的汇入以及强烈暖平流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主要原因。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以及强上升运动为环流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雷达回波强度上主要降水时段出现了类似列车效应的强降水回波带,而VIL值维持在20 kg/m^(2)以上,数值模式中欧洲中心对于第一阶段的降水预报较理想,而对于环流入海加强这一现象所有模式均未能准确及时预报。
    • 徐文嘉; 胡文东; 丁禹钦; 贾净翔; 杨文达
    • 摘要: 为提高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性,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卫星气象学等对2020年8月10-12日成都地区一次创历史记录的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成都地区500 hPa持续受低涡和低槽影响,大气低层的持续强烈辐合和高层的辐散抽气耦合及地面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低层偏东暖湿气流在成都西部沿山地形抬升作用下,进一步增强了成都市西部的降水;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强降水有两个阶段,分别出现于2020年8月11日06-17时、8月11日19时至12日12时。强降水出现的两个阶段成都地区低空急流长时间维持,处于持续高湿、高能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暴雨产生;成都西南部强降水中心反复出现强降水云团,最低云顶亮温在-82°C以下。
    • 张建华; 靳婷
    • 摘要: 选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逐小时资料、风云卫星和雷达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分析了2020年9月19日漳州市中北部暴雨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在低涡切变线南侧急流带上,在低槽携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外围不稳定形势下,高低空相互耦合贯通,共同造成了暴雨大暴雨维持发展机制;地面扩散冷空气和中尺度系统形成暴雨触发机制;暴雨区能量、水汽条件充沛,大气斜压不稳定性增强,加剧了降水发展,后向传播机制形成明显列车效应,加剧了降水,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在近飑线的强对流系统回波带其后侧入流通道导致带状对流弯曲断裂的位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