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尺度系统

中尺度系统

中尺度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0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2篇、会议论文107篇、专利文献4168795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山东气象、浙江气象等; 相关会议58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中尺度系统的相关文献由943位作者贡献,包括隆霄、党国花、徐双柱等。

中尺度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2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0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68795 占比:99.99%

总计:4169204篇

中尺度系统—发文趋势图

中尺度系统

-研究学者

  • 隆霄
  • 党国花
  • 徐双柱
  • 陈忠明
  • 寿绍文
  • 王仁乔
  • 赵思雄
  • 黎惠金
  • 刘燕飞
  • 张一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娜; 丑士连; 姜世楠; 蔡柠泽
    • 摘要: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20年7月5日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一例罕见的极端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槽后干冷平流与850hPa西南风暖湿气流叠加,配合925hPa超低空急流辐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辐合中心直接触发此次罕见强对流天气;强降水发生前,大气低层暖湿、垂直风切变弱到中等强度、强的不稳定能量等为强对流提供了较好潜势;本次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旺盛,短时强降水区域出现在TBB等值线密集区靠近偏暖区一侧,特别是TBBmin值快速降低对降水强度减弱有一定指示意义;雷达产品速度场存在强的中-γ尺度辐合系统,超过50dBz回波位于4.5 km高度,低质心高效率降水回波在有利环境条件下长时间维持,导致短时强降水发生。
    • 彭玮怡; 薛宇峰; 刘春雷
    • 摘要: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发生了罕见的极端暴雨事件。为了解此次极端暴雨的成因,提高极端暴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利用河南省气象站降水资抖、GPM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FY2F亮温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处在“西低东高”环流背景下,高低空分别受到高压脊、异常偏强的副高与台风“烟花”、低涡、黄淮气旋等多尺度天气系统的综合彩响。“烟花”与副高相互作用增强了东南气沆及其水汽输送,在低涡、黄淮气旋和喇叽口地形作用下形成强烈辐令,多个近似圆形,200 km左右的β中尺度系统加强发展与豫南多个γ-β新生对流单体的合并加强是导致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暴雨时段对应正压项MPV1和MPV2均为负值中心,湿位涡、相当位温及中低层能量锋汇集区域可对局地暴雨的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 韩美; 廖晨菲; 林小红; 刘通易; 蒋滔
    • 摘要: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福建省东北部2018年8月24—25日热带低压影响下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揭示中尺度锋生对局地强降水的作用。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具有降水集中、局地性强、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存在2个明显降水阶段的特征。强降水过程伴随中尺度锋生现象,且在第二阶段明显强于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强降水提供有利动热力条件。热带低压移动缓慢,降雨持续时间长,配合中纬度槽带来的弱冷空气,是此次极端降水的原因之一。2个降水阶段都有较好的水汽供应,第二降水阶段水汽通量弱于第一阶段,说明水汽供应不是造成2个阶段降水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低层风速较大,地形抬升比水汽供应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 尹新怀; 陈红专; 欧小锋; 高嵩; 钟艳雯
    • 摘要: 介绍了暴雨中尺度系统监测与分析平台的组成、主要功能特征以及应用个例.该平台融合了多种业务常用资料,通过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气象专业分析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达到快速、有效地监测、分析和预报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平台基于多种资料,实现了对暴雨中尺度雨团和中尺度系统的监测,通过中尺度滤波和中尺度系统的自动交互识别实现对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的分析,并可基于多种模式降水资料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进行6h定量降水预报订正.
    • 张金霞; 张云惠; 于碧馨; 芒苏尔·艾热提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区域自动站、FY-2G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及NCEP 1°×1°再分析等多源资料,分析乌鲁木齐2015年6月9日和27日(分别简称"6·09"和"6·27"过程)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成因.结果表明:(1)"6·09"过程是在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由700、850 hPa双低空急流耦合触发,配合强低层风切变,低层水汽快速聚集造成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TBB最低为-52°C,雷达回波为典型的"列车效应",强回波达55 dBZ."6·27"过程是在中亚低涡背景下,西南、偏西、偏东三条水汽路径使得整层增湿,配合持续时间较长的弱低层风切变,是系统性降水中的强对流天气,TBB最低为-44°C,雷达回波为混合性降水回波中分散的对流单体,强回波达50 dBZ;此外,"6·09"过程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2)风廓线雷达显示两次过程低层均存在垂直风切变,折射率结构常数C2n均在强降水时迅速增大并维持高值,随着降水减弱迅速减小;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β尺度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3)雷达回波均属于低质心对流风暴,且地面均配合有中γ尺度气旋性风场辐合或切变.
    • 杨亦典; 彭菊蓉; 白爱娟; 乔娟; 杨波
    • 摘要: 西南涡是生成于我国西南地区,除台风外影响我国降水的最主要天气系统之一.通过回顾对西南涡的统计结果、结构特征、其降水落区以及秦巴山区对西南涡的影响等研究成果,阐述西南涡的基本概况及其中尺度结构特征.同时,根据已公开发表的2008、2011—2019年全国4—10月主要暴雨过程的统计结果,挑选出该时段内陕南地区的暴雨过程并分析得出西南涡是造成陕南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其34.3% 的暴雨过程受到了西南涡的影响.
    • 罗菊英; 谭艳立; 虞列辉
    • 摘要: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卫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1月7—9日发生在湖北西南山区一次大范围暴雨转暴雪灾害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雨雪灾害天气,是东移南下强冷空气与西南强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空急流的形成与维持,南支槽前正涡度的加强,以及中层正好处于冷暖气流交汇区,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是7—8日产生大范围大雨、局部暴雨的主要天气背景.8日夜间到9日的暴雪产生,除中层西南暖湿气流加强对降雪增幅的贡献外,主要受东、西两路冷空气汇合加强共同影响;动力锋生产生的正、反两支锋面次级环流是造成降雪最直接的中尺度系统;此次雨雪持续期间,水汽充沛,并伴有强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在强降雪影响期间,影响区上空存在NE-SW带状动力结构,这种锋面斜压性特征,加强了暖湿气流沿冷空气垫的爬升;针对秋季雨雪转换的温度层结特点,重点关注中层逆温和近地层气温变化.针对湖北地区降雪,850 hPa在0°C或以下,地面气温在2°C或以下,可作为雨转雪或雨夹雪的温度指标.中层逆温不是降雪必备条件,但对于产生强降雪需要适宜的中层逆温,本次降雪逆温出现在-1°C附近,该指标也可作为秋季降雪的参考指标.
    • 罗菊英; 谭艳立; 虞列辉
    • 摘要: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卫星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1月7—9日发生在湖北西南山区一次大范围暴雨转暴雪灾害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雨雪灾害天气,是东移南下强冷空气与西南强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空急流的形成与维持,南支槽前正涡度的加强,以及中层正好处于冷暖气流交汇区,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是7—8日产生大范围大雨、局部暴雨的主要天气背景。8日夜间到9日的暴雪产生,除中层西南暖湿气流加强对降雪增幅的贡献外,主要受东、西两路冷空气汇合加强共同影响;动力锋生产生的正、反两支锋面次级环流是造成降雪最直接的中尺度系统;此次雨雪持续期间,水汽充沛,并伴有强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在强降雪影响期间,影响区上空存在NE-SW带状动力结构,这种锋面斜压性特征,加强了暖湿气流沿冷空气垫的爬升;针对秋季雨雪转换的温度层结特点,重点关注中层逆温和近地层气温变化。针对湖北地区降雪,850 hPa在0°C或以下,地面气温在2°C或以下,可作为雨转雪或雨夹雪的温度指标。中层逆温不是降雪必备条件,但对于产生强降雪需要适宜的中层逆温,本次降雪逆温出现在-1°C附近,该指标也可作为秋季降雪的参考指标。
    • 艾敬宜; 许丽人; 姜明波
    •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GFS资料(0.5°×0.5°,逐6小时),对2016年6月10日发生在河北省中北部的一次冷涡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受500hPa高空冷涡底部偏西气流控制,850hPa有切变并且伴有暖脊发展,上干冷下暖湿的环境场构成了有利环境背景,干冷空气入侵和边界层辐合线是对流的触发条件;40°N以北穿过河北省的500hPa上≥20m/s的急流核,是本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指标。从中小尺度特征看,冷涡云系位于河北西北部,前部有对流云带,云带东移南压造成东部地区强对流天气,并且局地对流发展旺盛,可见上冲云顶,高分辨率可见光云图上弧状云线和上冲云顶的识别和分析,有利于尽早判断对流云团的发展变化趋势;雷达回波呈带状分布,对流尾部不断有新生的对流生成;冰雹出现时正闪比例增加,正闪数量多于负闪,呈现出明显带状分布,与回波及冰雹落区对应,正闪频次的增加和空间分布对辨别冰雹的出现和落区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 郑新; 向军
    • 摘要: 针对引起甘肃两种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利用甘肃省逐小时加密自动站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逐小时全球再分析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切变线引起的暴雨过程其500hPa受台风副热带高压西伸影响,水汽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北地区东部,垂直结构存在两个次级环流闭合圈,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正涡度,中高层负涡度,此结构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增强维持;白天到夜间中层位势不稳定逐渐增强;中尺度低涡引起的暴雨过程我国中高纬至贝加尔湖北部高压脊控制,大环流背景不利于降水产生,其主要受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受高原短波小槽影响,高空急流及其次级环流圈较弱,但上升运动很明显,低层辐合—中层辐散—高层辐合,整个低涡显示为浅薄系统,低层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位势不稳定条件下,但高层则恰好相反,水汽来源分别来自孟加拉湾和祁连山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