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7-11-22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对对2004年5月23-24日发生在甘肃民勤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从气象要素的垂直廓线和能量天气学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大气层结及其演变特征并且运用WRF模式对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清楚地反映了沙尘暴过境前后大气层结的演变特征以及地瓶气象要素的变化,沙尘暴过境之前,地面气压比较低,温度较高,风速也比较小,而沙尘暴一到,顿时气压涌升,风速猛增,温度下降;沙尘暴过境前,500hPa以下处于对流不稳定,过境期间饱和能差逐渐减小,不稳定能量由高层向低层传递,单站的垂直运动发展加剧;沙尘天气结束后,整层大气几乎处于稳定状态,不稳定能量衰竭,饱和能差进一步减小,整层大气湿度有了较大的增加。另外用WRF模式较好的模拟出了此次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
  •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7年8月2日发生在郑州地区的突发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此次突发性暴雨发生前后气象要素变化、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大气层结稳定度及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这次突发性暴雨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是500hPa河套东部低槽、700hPa低涡切变线:还有中低层深厚的辐合为暖湿不稳定能量的贮存和短时强降水的产生与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在分析中充分应刚多普勒雷达产品,包括: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风廓线、垂自液态含水量、回波顶高度等资料,更加准确的揭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结构及演变趋势。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06年6月29日发生在河南中东部暴雨的大尺度背景、环境场条件、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形势的建立、高空低槽东移、低空急流增强、以及低空切变线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
  •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6年8月豫西地区一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高空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了触发作用,华北冷涡和低层切变线的相互配置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伴随地面冷锋的南压迫使暖湿空气抬升利于冰雹的形成;普通单体风暴或超级单体风暴都可导致冰雹发生,中气旋、逆风区、低层辐合的存在及产生冰雹前的高反射率因子、高的强冰雹概率、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这些典型的强回波特征,对冰雹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摘要:本文以郑州冬半年大雾日数为对象,在对其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大雾日数的气候趋势预测。首先选择气候预测中常用的环流特征量作为因子群,通过相关筛选,选取与预测对象相关系数较大的环流特征量作为预测因子,然后采用支持向量基(SVM)回归方法,建立郑州冬半年大雾日数预测模型,回报正确率为82.4﹪;经2002/2003~2005/2006年4年的独立样本试报,效果也较好,平均预测准确率(Ts)为75﹪,可在以后的业务中试验应用。
  • 摘要:地市级数据库是区域气象站监测体系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其安全稳定运行对于天气预报业务起了重要作用。以地市级数据库为数据基础,基于B/S计算机体系结构,使用ASP语言,综合应用数据库检索、数据图表显示,实现区域气象站资料网页查询统计地图化和表格化、累计降水量温度的地图化实时显示,预报和决策服务人员以及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可随时查看雨量和温度信息,操作方便内容直观。并将其应用于Micaps,可在Micaps中查看雨量。
  • 摘要:对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2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R)、基本径向速度(V)、垂直风廓线(VWP)等产品演变特征,以及利用EVAD技术对暴雨发生前后的散度及垂直速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在反射率因子产品的回波特征是火片的层状云中,镶嵌着对流单体群或对流单体带,在速度产品上与强降水过程相对应,出现了“逆风区”和“正”、“负”速度对。在两次暴雨的演变过程中,在反射率因子产品上,都有一个涡旋状的回波特征。暴雨发生时,平均径向速度产品低层为东北风,雷达站的南到东南方3-5km高度上有一强南-东南风指向雷达站,3-5 km高度上的强风在暴雨产生前逐渐形成,而随着这一强风的逐渐东移消失,强降水也逐渐减弱和消失。多普勒天气雷达2.4°平均径向速度产品150km处的高度约8km,该产品显示的是三维锥面上的平均径向速度,因此能大致表达探测范围内0-8km高度的流场状况。结合最近时次的天气图,根据2.4°平均径向速度产品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近似的判断低槽、低涡等天气系统的移动情况,进而判断雷达站附近暴雨的形成,加强或减弱,以及雨区的移出等。从垂直风廓线产品来看,具有低层为暖平流、高层为冷平流的垂直分布特征,低层风由东风向东北风的转向和层次的升高,指示冷空气的移动,这对于估计冷锋的位置和暴雨的落区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中、高层的西北和偏西气流的出现与强降水相对应。为华北区域大而积强降水监测、预报,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预报指标和方法。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格点资料以及中尺度MM5模式的客观分析场,对2004年9月13日-15日热带气旋"海马”登陆后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北上气旋的发展变化与对流层高层大值位涡的下传有密切关系。弱冷空气从低层侵入与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低层大气的湿斜压性的增强以及边界层急流造成的风切变是降水增幅的重要原因。低层斜压项的负值区和正压项的正值区与暴雨区的落区和移动一致。
  • 摘要:本文运用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和加密自动雨量站等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下午发生在河北南部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上为由多个中γ尺度的对流单体合并组成的弓形飑线;弓形回波的前侧是高的反射率因子梯度,后侧有入流槽口,较高的回波顶与强回波单体对应强降水,阵风锋对弓形飑线回波带的形成和维持起关键的作用;低空充沛的水汽、较低的垂直液态水含量和较高的0°C层高度可能是本次飑线过程多暴雨和大风,而无降雹的重要原因。
  • 摘要:2007年7月28日到31日,随着副热带高压的一次加强西进和减弱东撤过程,河北省连续3天出现大暴雨。本文分析了其卫星云图特征,暴雨区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关系以及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和环境场特征。发现此次连续3天的3次大暴雨均由2个以上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持续影响造成,但云图特征不尽相同:暴雨区距辐高588位势什米线约2-5个纬距,暴雨区的走向与588位势什米线基本平行;暴雨中尺度系统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系统背景下,在高能区中,不稳定条件下,水汽辐合和上升区中产生发展的。
  • 摘要:通过对2006年8月26日出现的暴雨天气系统-非典型天气的影响系统,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暖切变是导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提示在考虑问题时,不但要有深度(各种配置情况),更重要的还要有宽度(本区上游天气和本区下游天气与本区天气的密切联系)。还要对近几年的暴雨分布特点、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及发生机率的大小有所了解。本文正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希望能对以后的工作有一些借鉴或帮助。
  •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中国移动GSM/GPRS网络和现有的气象短信发布系统,实现了对农村和偏远山区进行灾害性天气预警的农村专用气象灾情预警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农村预警系统)。此系统首先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上对要预警的区域进行选择,然后对预警信息进行数字签名,通过TTS语音转换实现对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安全发布。
  • 摘要:从水库的兴利角度出发,针对目前中国北方流域干旱缺水的状况,结合中短期气象预报系统和洪水预报系统,最终利用水文预报的预见期,不增加水库工程投资,不增加上下游和工程风险的前提下,在汛期实施风险调度。以此发挥水库在洪水资源化调度中作用,解决好防洪与蓄水的矛盾。
  • 摘要:局地强降水的发生往往都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在天气尺度背景下预报中小尺度发生的时间和位置一直是短期预报的难点。随着加密自动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应用,加强了对中小尺度系统的发展和演变认识。本文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邢台市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次过程的成因和可预报性。
  • 摘要:利用NCEP 6小时一次1°×1°再分析资料和石家庄CINRAD/SA型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河北省2006年7月30 日-8月1日大暴雨过程的动力特征和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西路弱冷空气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相结合的有利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低层冷式切变线和高空低槽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高层强的反气旋涡度对应高层强辐散,中低层强的气旋涡度对应强辐合,高层涡(散)度的强度大于中低层,强烈“抽吸”作用,有利于强而深厚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非常好的动力条件;下层强的正垂直螺旋度、上层负垂直螺旋度列样有利于维持深厚的上升运动。新一代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表明,由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西太平洋副高共司影响的回波呈片状或片絮状,55dBZ以上的强回波与强降水相对应。以上动力特征和回波指标可作为暴雨短期或短时临近预警的参考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对邢台地区18个气象站1957-2006年的冰雹资料分析,总结出我区冰雹天气的发生规律、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地理分布的差异。并普查1978年以米,5-9月共112个冰雹日(当日08时)的高空天气形势,归纳出造成冰雹天气的4种天气形势,即西北气流型、冷涡低槽型、低槽型、冷涡型。同时,发现低层(850hPa)风场和温度场与冰雹的发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摘要:本文主要对渤海西部沧州沿岸风暴潮灾害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说明了风暴潮灾害及损失情况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渤海新区建设对防御风暴潮灾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点对风暴潮灾害评估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灾情评估系统建设提出了可行性的设计方案,对灾前服务、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和重建,以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 摘要:2007年7月30~31日华北地区的山西省中部和南部、河北省保定和廊坊、北京和天津等地先后出现了大暴雨、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前期上述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暴雨发生在副商东退南移过程中的其西北部边缘地区。分析暴雨区垂直速度结果发现,山西大暴雨区上空整层空气都是上升运动,而河北、北京等地暴雨区上空700hPa高度以下空气作下沉运动、500hPa高度以上是空气作上升运动。暴雨云团跳跃性的向前发展与低空急流和风切变线的建立及长时间维持有直接的关系。
  • 摘要:建立2002-2006年沧州各县站点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历史资料数据库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数据库。利用数据库资料,使用统计方法,通过改变预报因子的种类、数量、预报时效等方式,分别建立的各县24h、48h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多元回归预报方程,然后逐日更新因子值,滚动建立新的预报方程。选用逐日滚动建立新的预报方程的方案投入业务运行,可以大大提高气温的预报准确性。通过2006年业务运行结果看,沧州各县最低气温预报全年平均得分在83分以上,最高气温预报全年平均得分也在76分以上。因此其预报结果可为日常气温预报业务提供参考。
  • 摘要:选取2006年9月-2007年8月的GRAPES降水量数值预报产品和廊坊市9个台站逐日降水量实测值,依据《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对GRAPES降水量数值预报产品的降水预报能力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晴雨(雪)预报正确率较高,降水预报TS评分略偏低,降水预报主要集中在小雨量级,对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预报与实况偏差较大,大对雨及以上强降水无预报能力。
  • 摘要:以太行山东部3次迎风坡降水过程为例,分析了由多普勒雷达原始资料计算得到的径向辐合与迎风坡降水分布的关系:迎风坡降水大值区落在径向辐合大值区右部的弱辐合区内,且降水中心落在正径向速度开始减小的边界同NE风急流相交的位置。连续分布的径向辐合越强,降水越强。同时以2004年7月11-12日过程为例说明单站径向辐合和降水率的关系:径阳辐合越强,降水越强,且径向辐合超前于降水率变化1h以上:径向辐合持续减弱3h以上,降水率减小,直至结束。径向散度对迎风坡区域的降水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综合分析区域径向辐合分布和单站径向辐合随时间的变化,可以预测迎风坡降水的落区、发展及生消。
  • 摘要:利用常规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格点资料以及中尺度MM5模式,通过对2000年7月4~5日发生在华北南部的一次西北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及其倾向特征的诊断和分析讨论了冷空气在西北涡暴雨过程中的活动特征及其对暴雨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中高纬稳定的高空形势下,冷空气从东西两路在对流层低层向暴雨区侵入,西路冷空气的移动促使低涡环流的东移南压,而东路冷空气对暴雨的产生有触发作用,先后与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使暴雨持续加强。湿位涡的正负值区域的变化可分别示踪冷暖空气的活动,低涡暴雨区与湿位涡的倾向变化相一致。
  • 摘要:本文利用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云图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7月11日~12日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局地大暴雨个例进行了观测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hPa西风槽、500hPa华北低涡和中低层偏东风,是这场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云图上可以看到太行山地形阻挡,使得中小尺度云团长时间维持,造成太行山东麓出现大暴雨。华北低涡是低层冷心、高层暖心的深厚系统,具有随高度向西北倾斜的特征,涡度场特征明显,暴雨区对应着深厚的正涡度区,散度场结构零乱,非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暴雨区上空上升运动较强。冷空气来源于500hPa以下的东北地区,水汽的源地来自渤海,低层偏东风可能是暴雨区所需水汽的主要携带者。
  • 摘要:本文基于雷暴形成的对流机制,分析与雷暴有关的各种对流参数,利用2004—2006年,北京、张家口和邢台的探空资料,得出对流有效位能、粗理查森数、风暴强度指数、抬生指数、沙氏指数、K指数等对流参数随雷暴天气的变化规律,得出廊坊市发生雷暴天气时,这些对流参数的特点,以对今后的雷暴预报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雷暴天的准确预报,对防雷减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采用多数表决集成法、评分权重集成法、多元回归集成法对承德市西来系统形成的降水进行晴雨和分级集成预报实验,结果表明:在每种单一的数值预报方法Ts值均较高,总体预报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多数表决集成法可大幅度提高预报准确率;若几个参加预报的成员对降水分级预报准确率相差较大时,可采用评分权重集成法来提高总体预报质量;在样本足够的条件下,细化的预报结果多元回归集成法将是晴雨预报和分级降水预报中比较可行的集成方法之一。
  • 摘要:利用实况天气图、T-lnP图、Micaps各物理量场和历史天气图,统计分析了1979-2006年河北中部保定地区的雹暴天气的发生规律、天气系统特点,并对其10次较明显的雹暴个例的相关物理量参数和能量、环境风切变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产生雹暴天气的前期天气系统特点及可用预报指标。
  • 摘要:本文介绍了邢台暴雨短期监测预测应用技术的研究内容,研究了暴雨天气环流特征、物理特性和预报技术方法,建立了暴雨的天气概念模型以及适合本地区气候特点的暴雨预报判据指标,对暴雨天气的识别、预警及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摘要: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东蒙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流发生及维持时间相当。雹暴云团和对流性强降水云团闪电活动有明显差异,降雹发生在雹暴云团中正地闪最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集中出现在强回波中心及其临近区域,降雹点就出现在正地闪聚集区附近;对流性强降水云团中负地闪频繁发生,强降水区出现在负地闪密度高值中心附近,负地闪簇集区域预示着对流性强降雨的落区。多单体风暴中,闪电的频率及聚集区域主要取决于雷暴单体的数目、强度和相互接近的程度,其造成的强降雹主要发生在总地闪的活跃期。本次个例分析显示,总闪电频数跃增、正闪频数突增,仪先于降雹数分钟(几乎同时)发生。因此,根据闪电频数变化可监测对流强度的演变和冰雹天气的发生,而难于作为预报指标使用。
  • 摘要:本文根据河北省142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2006年雷暴日数资料,应用线性拟合和小波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雷暴的气候特征,包括它们的空间分布类型,季节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得出河北省雷暴多发区集中在坝上高原,以及燕山、太行山山区,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雷暴在年际变化中呈准23年的周期振荡等。为进一步研究雷暴天气和预防雷暴天气打下基础。
  • 摘要:本文从发布“暴雨预警信号”的防灾减灾、服务社会的基本思路着手,对发布“暴雨预警信号”的一些策略和技巧做了初步的探索,力求对今后暴雨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从而更好地做好“暴雨预警信号”的发布工作,减少暴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 摘要:本文用20年(1985-2005年)河北省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将发生在燕山、太行山的130次暴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出现最多的两类典型天气个例,研究了燕山、太行山作用下的河北暴雨。结果得到:一日≥50mm雨量主要分布在燕山山脉,太行山脉≥50mm暴雨日数却相对较少,平原东部的暴雨日数反而多于太行山脉的暴雨日数,这是因为河北省地处中纬度地带,天气影响系统多以西风带系统为主,地处太行山脚下正好为西风带系统的背风坡。而≥100mm的雨量是太行山脉最大,是河北省致灾暴雨的高发区,原因是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以低纬天气系统影响,东风气流与太行山脉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形成:燕山、太行山暴雨主要以低涡类、低槽类两类系统为主;太行山暴雨时边界层盛行偏东气流,而燕山暴雨时边界层盛行偏南气流;无论是西风槽暴雨还是低涡类暴雨,山前对流层整层的强上升运动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吻合。
  • 摘要:利用日本、欧洲、GRAPES、河北MM5、天津雷达风场反演等同步资料,对2003年10月10日和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环渤海地区两次高影响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尺度湿斜压系统的特定环流背景下,不同层而的温、湿场的“三支”气流辐合区恰好覆盖渤海大部地区,为后期灾害性天气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主要动力因子为中尺度850hpa的纬向型切变线及锋区配合下的NE向低空急流,其“双重效应”尤为突出,即把渤海低层水汽在“两高东低”的地形条件下输送到两部岸区,同时在锋区南压的过程中将动量下传增强海丽的气压梯度,维持海区大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07.3.4过程,低值系统切涡后正涡度加大,缓慢东移后影响东-东北部岸区,其中雨转雪是加重灾情主要因素;通过多家数值产品检验结果、同步雷达风场反演、岸基自动站等实况资料进一步分析,渤海敏感区主要特征为:数值模式降水预报偏低1-2个量级:西岸区降水前海区大于16 m·s-1偏东风维持时间大于12小时,950hpa以下渤海中心区域4个主导风向水汽输送对岸区强降水落区动态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相对不同岸区衍生的灾害性天气与雨转雪、海温、地形及天文大潮有关。
  • 摘要:本文对2007年7月9日华北中尔部地区一次区域性强对流性天气过程中风暴单体移动路径、影响范围的临近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实况探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的分析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背景是500-850hpa高空槽由后倾槽转为前倾槽、底层不稳定层结加大,地面冷锋东移冲击下沿锋面伸展的露点湿舌区域内有强风暴系统发生发展。分析表明无论是全球谱模式t213还是中尺度模式mm5的产品对区域性对流天气将要发生和影响的区域只有3h以上的预报时效,但对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的落点预报能力有限。对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对基本发射率、相对风暴速度等多种产品的分析能通过及时地初步确定对流风暴的类型,而对其可能将要造成的灾害性天气以及影响区域做出30min以上的预测,对短时临近预报有明显帮助,另外风暴追踪信息的分析表明,在剔除误差后它能基本反映出对流风暴实际移动路径的变化,具有足够休扫时间后其对风暴单体的未来移动路径和影响区域的15-30min预报具有一定预报能力,但在风暴单体发展初期和后期还应再结合基本反射率、VAD风廓线等其他产品的综合分析才能更有效提高预报准确率。
  • 摘要:实时天气系统的时空分布、多个物理量要素都表现2007年7月18日河北石家庄地区有暴雨天气发生,结果暴雨空报。为了找到暴雨空报的原因,对常规资料和各种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诊断分析,找出石家庄没有出现暴雨和空报的原因。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垂直运动条件(中、低层的切变线)不支持暴雨产生是最主要原因。
  • 摘要:Surfer与Vb编程语言之间可以实现Activex自动化连接,将Surfer强大的绘图功能与Vb编制交互界面程序的优势相结合,通过Vb调用Surfer的绘图函数,实现区域自动站雨量数据的填图、等值线绘制及色彩填充,同时与市县界、站点等底图文件叠加显示并输出图形,应用在决策服务产品中可及时、准确地了解本地区降雨区域分布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应用MM5模式对2000年7月5日河北省中南部的暴雨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探讨了太行山脉对于河北省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分布在太行山东部迎风坡上,且强降水中心与喇叭口地形相对应,地形雨特征明显。在高分辨率模式模拟中,地形资料越精细,对迎风坡地形暴雨特征模拟能力越好。本次个例中低层东风越大,造成的迎风坡降水越强。近地面层受地形影响,气流表现为局地环流特征,随山脉的起伏,各物理场均有波动的特征。
  • 摘要:2005~2006年张家口分两批陆续建起210个两要素加密自动站,降水、温度监测站点平均间距由58公里,缩小到15公里,获取资料最短时间间隔由6小时缩短到5分钟,基本实现了两要素的“连续”动态监测。从2006~2007年两年的连续运行分析,显著提高了降水、温度监测的时空精度;证实了我市点暴雨多发和强度大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预报员对本地暴雨天气的一些疑惑;在人工增雨、短时预报预警、决策气象服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加密站分布不均匀和我市地形复杂性,提出防汛重点关键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密的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对保定1950年至2005年所有台风暴雨的分析,发现能够登陆影响保定的台风均是较强台风,影响时间多为“七下八上”,登陆地点多在福建泉州州以北到浙江象山,登陆后向西北方向移动或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转向北。台风暴雨的主要系统,副高西边界(588线)大多维持在120°N附近,强度要有大于590位势什米等值线,呈块状,西北-东南走向。西风带有低槽在110-120°E之间向南伸展,同时有高低空急流的配置。南亚高压在我国东部地区分裂出小高压单体或东部高压向东伸展,有利于台风暴雨的发生,另外地形对台风暴雨有很大影响。
  • 摘要:本文介绍了石家庄民航机场使用714C型气象雷达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夏季雷暴所对应的雷达回波特征:卫星云图与雷达配合使用可以起到预警作用;雷达操纵时应根据雷暴离本场的距离逐渐减小最大探测范围,并逐渐抬高仰角;使用中发现地物抑制功能对经过本场上空的雷暴回波产生的误差很大,建议减少使用;对雷暴回波移向移速判断所使用的外推法,对有天气系统的回波有效,但对正在生成发展阶段的雷暴来说,比较难于把握。
  • 摘要:本文对机场雷暴过程进行普查,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观测资料分析了出现雷暴大风时各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利用卫星、雷达和物理量场资料分析了最强的一次雷暴大风过程,对雷暴大风预报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灾害性雷暴大风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其发生日数仅占雷暴日数的12﹪,其特点是风速突增,风向切变明显,同时伴有气温骤降、气压陡升等剧烈变化;要在大量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建立灾害性雷暴大风的物理量诊断指标,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自动气象站资料计算出逐时的物理量场结果来监测是否达到临界指标,并配合云图、雷达回波的移动速度、方向以及强度变化米预报和监测灾害性雷暴大风。
  • 摘要:对河北省3月初出现的大范围强降水及强降温过程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500hpa高空槽及槽前西南气流、700hpa的低涡、850hpa低压倒槽顶部的切变线、地面冷锋和回流是产生此次强降水的大气尺度影响系统。从东北地区经渤海湾西南下的冷空气和西北地区东移南下的冷空气共同影响是造成强降温的主要原因。降水期间湿层厚度火,水汽充足,垂直上升运动强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且高层辐明显强于低层的辐合形成的抽吸效用,有利于加强低层辐合和对流上升运动。多普勒雷达回波为积层混合云降雨回波,低层风向的转变和风速的增加加强了与高空的风向垂直切变,使动力作用加强,降水强度加大。
  • 摘要:随着交通线路的快速发展,雾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越来越大,浓雾天气常常引发交通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危害性极大。通过调研引发秦皇岛内陆、沿海地区浓雾天气气候变化规律,根据天气气候变化、天气模型、技术指标、气候规律等判断浓雾天气出现时段,达到监测、预报的目的。
  • 摘要:为了提高分县温度预报准确率,积累预报经验,本文应用石家庄17个站1957-2006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工作,计算出16个县站与石家庄市区最高、最低气温的差值,并将差值大的挑出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对进一步做好分县气温预报能提供参考。
  • 摘要:利用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6月22-23日黄河下游的爆发性气旋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中尺度数值模拟与诊断。结果表明:夏季陆地爆发性气旋发生在与高度场气旋性弯曲相重合的高空急流出口区,气旋从急流右侧向左侧行进的过程中爆发性发展。气旋爆发性发展需要高空有急流,低空有西南和东南风急流提供强的暖平流和水汽通道。气旋的爆发性发展伴随着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上升运动区高层强辐散、低层强辐合。气旋爆发性发展在高能场中,大气具有强对流性不稳定。
  • 摘要:2004年8月26日20时至29日20时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暴雨到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分析场,并结合实时观测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0418号台风"艾利"减弱成低压环流西南行影响,高低层正涡度值大,垂直上升运动强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抽气作用;低空急流维持水汽输送等作用的共同影响.以上个例分析的结论对热带地区低压环流形成暴雨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2000年6月贵州出现了1949年以来罕见的特大暴雨、大暴雨和和连续全省性暴雨天气过程。全省大部地区降雨量偏多至特多,其中黔南州的都匀市月降雨量达820mm,是常年月降雨量的3倍以上。本文利用NCEP 再分析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对贵州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高低空影响系统进行分析,发现极涡位置,副热带高压变化,季风槽强度三个大尺度系统的特定配置是本次大暴雨过程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青藏高原不断有短波槽携带弱冷空气东移促使西南涡东移发展形成人字型低涡切变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是本次大暴雨过程发生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水汽,高、低空急流耦合为强降水捉供了持久的动力条件;充沛的水汽条件和强烈的上升运动,使低涡切变在东移过程中得到加强发展;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直接导致了大暴雨的产生。
  • 摘要: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贵阳机场的一次辐射雾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成功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MM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此次大雾的生消演变过程具有较好的数值模拟能力;辐射是雾发生的关键因素;模式中大气辐射传输过程及微物理过程的选取对雾的强度及雾区分布有明显影响;高分辨率模式可以充分考虑复杂地形对雾的影响以及雾演变过程中气象条件的变化。
  • 摘要:利用物理量场、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等对2007年7月9到10 日出现在贵州省中部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分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低层在贵州中部及四川南部有一横切变,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快速东退,使四川东南部的横切变快速南下到我省中部;地面在贵州中部、四川南部形成一辐合带,该辐合区走向与切变线较一致,水汽辐合中心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形成我省中部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 摘要:通过分析广西2003~2005年高温、干旱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对电力供求的影响,结果发现:广西2003~2005年高温、干旱灾害强度偏强,出现频率增多;最高气温与最大电力负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高温灾害天气造成电力负荷呈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季节性、持续性的干旱造成广西单机水电发电量呈负增长状态。由于电力负荷加大,水电发电量供应不足,2003~2005年广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情况,使得广西电力供求呈紧张的局面。
  • 摘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雷电灾害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多普勒基本反射率、径向速度、速度普宽、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流态含水量、合成切变的一些指标和特征,为今后利用多普载雷达资料开避孕药雷电灾害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 摘要:2007年9月广西出现了一场少见的秋季暴雨,造成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为此对起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以其提高对此类天气的准确率,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副高脊线位置偏东、偏弱,极涡尔南移,尔北冷涡加深的背景下,东亚槽和高原槽共同引导冷空气南下。这次过程中低层系统配合好,地面静止锋移动缓慢,地面倒槽长时间在我区上空维持,中低层没有西南急流,水汽输送偏弱。高空槽云系、静止锋云系、低涡云系相遇合并,使对流得以强烈发展。
  • 摘要:本文是对城市新区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技术方法的一个探讨:首先阐述了城市新区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接着介绍了城市新区规划气候可行性论工作的内容,包括基本气候背景分析、气候灾害风险评估、工程气象参数推算和气候环境影响预评估;然后,介绍了城市新区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步骤,即参证站的确定、基础气候资料的收集、现场气象数据采集、气候资料计算分析;最后,介绍了城市新区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相关技术方法,包括观测站与参证站的风向和风向频率相关分析、气候极值推算和混合层厚度计算方法等。
  • 摘要:利用广西逐小时降水量、TBB资料年I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空间25点平滑滤波方法,分析了2005年6月18~22日西江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机制。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中尺度涡旋系统在西江流域反复生成,导致对流云团不断生成和加强,是此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中低层弱的对流不稳定和条什性对称不稳定是此次暴雨产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 摘要:利用分辨率1°× 1°经纬度的FY2C 卫星TBB资料,探讨了2005年6月18~22 日华南致洪暴雨过程中TBB的平均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特点,以求得华南地区对流云带(团)生消与暴雨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TBB场能较直观地反映暴雨过程中积云对流活动和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特征,TBB低值带与华南地区强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盛的西南季风对华南地区强对流云系的生成、发展和维持起了主导作用。
  • 摘要:本文对1960~2002年进入广西影响区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平均每年有4.3个热带气旋进入广西影响区,强度突然加强的平均每年有0.3个,发生在6~10月,其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北部近海至粤西近海区域和北部湾海域。利用《台风年鉴》和《历史天气图》以及欧洲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类热带气旋进行环流特征诊断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有助于更好地做出这类热带气旋的风力和降水预报。
  • 摘要:该文利用位于桂林的广西第一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4年11月9到11日桂林市罕见的中北部连续性暴雨、大暴雨,南部连续局地冰也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 10日大暴雨由一弓形回波由西向东移动造成,北部县的连续暴雨主要是由一系列线型波动(LEWP)由西向东移动造成,弓形回波后侧和线形波动前侧槽口后侧都有干空气的强烈入侵与前侧的西南气流构成中气旋,为强降水超级单体。而造成南部恭城附近连续两日的冰雹大风天气则是由孤立的右移型γ尺度超级单体造成。在反射率上表现为三体散射长钉(TBSS)回波特征,可用于大冰雹预警业务。新一代天气雷达可增强桂林中北部强暴雨和南部的冰雹大风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
  • 摘要:应用湿位涡理论,对发生在广西境内由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θe面陡峭密集区附近,θe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当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时,聚雨易发生,暴雨产生在高低空正负湿位涡柱的下方;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使得对流层低层稳定度降低,导致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暴雨产生。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不稳定能量在释放的同时不断得到补充,使得暴雨增幅。
  • 摘要:对1970~2006年汛期(4~9月)发生在广西的重人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特征作一系统分析,得出汛期广西重大锋面暴雨过程的月际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桂北锋面暴雨明显比桂南偏多。冷空气和东移的高原槽共同作用型是锋面暴雨的主要类型,4~9月都有此型重大锋面暴雨的发生。
  • 摘要:本文对2004年7月19~20 日发生在柳江流域的一次致洪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脊一槽"的环流背景,强劲的低空急流和低层切变足本次柳江致洪暴雨过程中、大尺度流场的主要特点:有利的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是这次致洪暴雨产生的直接因子;利用MM5数值模式对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中尺度涡柱的形成并保持竖直状态是这次致洪暴雨形成的因素之一,中β气旋的出现对造成这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直接动力作用;CISK机制是这次致洪暴雨的内在机制,它促使深厚对流天气系统形成成并维持;高低空急流耦合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和发展,是造成这次柳江致洪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层正位涡异常导致高、低空气旋性环流相互作用并增强的正反馈机制也是造成这次致洪暴雨过程的重要机制之一。
  •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防火减灾工作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视,而预警信号作为气象部门为社会防灾减火服务的红绿指示灯,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普遍认可。预警信号发布工作作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阐明预警信号的重要性,针对南宁市几种较常用的预警信号在实际发布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对过去2006年南宁预警信号工作进行总结。探讨预警信号发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新形势下预警信号发布工作相应的的对策和措施。
  • 摘要:结合天气分析方法,对常用的形势场相似算法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系数"是较好的"形"相似判据;对经向和纬向分别计算相似度可以发掘出更多有预报参考价值的信息;另外,对相似计算方案的边界条件及执行效率等问题也作了探讨。
  • 摘要:分析粤西粤西地区湛江、雷州和电白3站1957~1997年的月降水资料的时空特征,进行月、季、年及汛期降水量正态分布检验,并探讨了正念分布转换的若干方法。研究表明:在0.05的信度检验下,除个别站的个别月份外,粤西各地的月降水量基本都不服从正态分布:电白的年和汛期降水量不服从正态分布,湛江和雷州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各站夏季降水量均服从正态分布,春、秋和冬季各站均不服从正态分布。通过适当的数学变换和处理,粤西所有非正态分布的月、零、年和汛期降水量均可正态化变换。
  • 摘要:简要介绍专业绘图软件Surfer和微软的ActiveX技术,如何解决VB调控Surfelr和外部可执行程序的问题。结合业务需要,通过对VB和Surfer的混合编程,在充分利用Surfer强大绘图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气象等值线图的自动绘制。
  • 摘要:根据台风涡旋非对称结构对台风运动产生影响的理论,用850百帕台风环流切向旋转述速度分解的uv分量,分析台风的内力运动倾向,并以台风"珍珠"、"派比安"、"象神"为例,对比分析了三个运动路径不同的台风过程。结果表明:以台风中心为坐标原点,用u、v方向的矢量和作出的合成风矢指向与台风的移动方向基本一致,反映了台风切向旋转速度出现非对称的不平衡时,会导致台风运动出现偏转倾向。台风环流非对称结构的这一倾向变化,在"派比安"个例中,先于环境流场引导气流的变化,在"珍珠"、"象神"个例中迟于环境流场引导气流的变化。分析结果对提高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可以应用到预报业务中.
  • 摘要:介绍了江门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是以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监测网为依托,GPRS无线传输实时获得雨量数据,迎过预报模式计算,得出地质灾害等级预报结果,自动化程度较高。经过2006年的运行,检验效果良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开展,为江门成功避让许多突发性地质灾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防灾和减灾效果。
  • 摘要:本文用配料法来做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选取台风暴雨和非台风暴雨两个个例进行中尺度模拟,借鉴统计结果,进一步用配料法进行计算,希望通过天气分型,提高配料法的预报精度,更清晰的指明降水强度和区域分布,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降水预报。
  • 摘要:2005年4月25-26日,云贵高原东侧的西南涡向东南方向移出,与西南涡相联系的MCS在向东南移过程中发展加强,给广东中南部大部分地区造成了暴雨到大暴雨的天气。分析表明,MCS发展强盛时,地面图上并无锋面气旋,但雷达回波显示的MCS 雨带的分布与中纬度锋面气旋内的冷暖锋雨带的型式相类似,并且在类似逗点云系头部的冷暖锋式雨带结合部附近靠冷锋式雨带的后侧,开始见到有一"V"型凹口区侵入,它足MCS后部中空干冷空气的入流和下沉所致。随着凹口区的入侵和扩大,MCS迅速减弱,这一过程与中纬度锋而气旋的锢囚阶段中干冷空气向气旋中心卷入所引起的气旋填采过程相类似。本文利用MM5模式成功地再现了与MCS相联系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的演变,成功模拟出MCS的结构、降水的大尺度分布和中尺度特征;在MCS的发展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的正位涡扰动不断加强并向对流层下部传播,并在对流层低层诱发一个次大值中心;强盛阶段,其中心区表现为一深厚(从低层伸展到200百帕附近)的强位涡柱。
  • 摘要:对2006年6月15日惠州市发生的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发现了该次暴雨局地性强,属中尺度天气系统强对流风暴下发生的强降水,大尺度天气系统上不易分析出来,低空急流是其主要成因;探讨了早晨值班预报员如何利用天气资料进行订正预报,并如何充分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做好暴雨预警信号发布和服务工作;类比分析了另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对暴雨预警信号的发布做了初步探讨。
  • 摘要:0707号强热带风暴"帕布"在靠近广东海岸时,在卫星云图上看到,从8日16时开始,它的高层对流云团发生了7次生消,同时从移动路径报表中发现,在"帕布"的移动过程中,发现强度有一个减弱和加强的变化。本文主要从环境风引导气流垂直切变、倾斜结构来探讨0707强热带风暴"帕布"的高层对流云团多次生消的变化特征,同时,也探讨地形和双台风对"帕布"强度的影响。
  • 摘要:对2005年2月23-25 日深圳一次罕见连续大雾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显示中层逆温的下降,近地面层逆温的减弱,使雾增强;水汽在近地面层和低层聚集,为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必要的水汽条件;本站14时△e21负值的出现和各层地温高低排列的变化,对大雾天气过程的结束有提示作用。
  • 摘要:本文选取1980~2006年问30个珠江口地区典型海雾个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海雾生消时的环流特征,总结出珠江口地区出雾的主要天气形势有4种:A型-高压后部或底部型、B型-低压或倒槽的东侧型、C型-高低压之间型、D型-均压场型,并讨论了不同天气背景下海雾生消的物理机制,为海雾的形势预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结论有:(1)A、B型海雾出雾频率最高,分别发生在高压的后部(底部)、低压(倒槽)的东侧,偏东风或偏南风将暖湿空气从西太平洋或南海输送到珠江口附近,易形成平流雾。由于水汽充沛、层结稳定,雾形成后往往影响范围广且持续时间长。后期由于北方干冷空气南下,或是西侧有低压槽东移,使得珠江口地区的偏南风风速过大,使得海雾消散。(2)C型海雾发生在东侧高压和西侧低压之间,东南风将南海的水汽输送到珠江口附近,发生平流雾。由于暖平流输送较弱,水汽和层结条件不足很有利,雾持续时间不长。后期,东侧高压脊加强扩展,珠江口地区转受干冷空气控制,雾消散。(3)D型海雾发生在均压场内,低层没有明显的暖湿空气输送,但大气层结稳定,雾可能是由于辐射降温所引起。后期,西侧的低压槽东移或北方的冷高压南下,雾逐渐减弱消失。(4)850hPa,A、B型雾发生时,广东省受西南气流控制,两广交界处有一个大风中心,有时可达到低空急流的强度,珠江口地区位于急流核的右前方,存在风速的反气旋性切变,是负涡度区:C、D型雾发生时,广东省上空是反气旋式环流,为负涡度区。
  • 摘要:应用溃变理论的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结合天气图分析了汕头2006年3月23日的暴雨过程。指出南支小槽东传和冷空气南下影响造成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对汕头各时次v-3θ图进行对比分析,能明显看出汕头不稳定能量加大、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及顺滚流的变化等特征。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对预报此次暴雨过程有较好的作用。
  • 摘要:运要清远市区1991-2000年有天气缘资料,找寻出低温出现的规律,建立预报方程。在实际预报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JTWC资料,对1974-200t年5-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和环境风垂直切变,进行了趋势特征、振荡周划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强度以上TC的最火风速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在时间上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TC强度的增大;前12h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对TC强度的发展影响最大。空间上,环境风垂直切变在西北太平洋TC最强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小,TC发生密集;最弱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大,TC发生稀疏。
  • 摘要:本文对1982-2007年肇庆市发生的28例诱发地质灾害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区分严重影响和一般影响两类,得出其高空和地面形势特征,并从指标站要素、稳定度分析、物理量诊断分析等得出诱发严重地质灾害的大暴雨预报判据,为引发地质灾害的暴雨短期预报提供实用的指标和依据。同时结合日本、MM5数值预报产口,以500hPa涡度、700hPa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Q矢量散度、垂直螺旋度的预报值与大暴雨的对应关系找出预报依据。
  • 摘要:利用广州地区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网资料、广州雷达回波料以及卫星T56资料等,分析了2005年8月初受热带气旋外围气流影响条件下广州地区“城市热岛”(UHI)的演变特征,并主要对期间8月4 日夜间和7日午后发生在广州城区的两次雷暴过程及其与UHI等城市效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两次雷暴的形成均与UHI相关,UHI 引起局地气流发生辐合并引发对流发展,对流降水发生的时间和位置均与UHI的演变及其相应的辐合区有良好对应关系,对流易于在UHI发展较强的时段和位置上发生。而且受城市的影响,两次雷暴在移动经过广州城区时均得到了进一步展,最强的对流回波出现在中心城区上空,降水也集中落在中心城区。所有这些特征表明两次雷暴的形成和发展均与城市的影响有关。
  • 摘要:受高空槽、切变线和低压槽的共同影响,2007年6月6日~6月15日,华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性降水,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逐日资料,对此次持续性暴雨做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此次降水过程主要特点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强,雨量集中,伴有强雷电和8~10级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灾情较重。暴雨期间,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和垂直上升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一直维持在15~17°N。比同期气候平均脊线偏南而且稳定少动,有利于华南降水的发生;暴雨期间,南亚高压中心位于中南半岛西北部地区,华南位于南亚高压中心东北偏东方的偏西北气流下,200高度上,江南南部为偏西气流,海南岛为偏北气流,广东省上空气流呈渐散开状;暴雨发生的过程中,季风活动范围主在孟加拉湾、南海、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在整个暴雨过程中,南海夏季风已全面爆发,热带对流流动加强并北上,西南气流使大量水汽源源不断向华南输送。
  • 摘要:1对7月登陆西移影响粤东的两次路径相似,降水过程强度和范围的不同的两次台风过程,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以及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后维持影响时间的长短差异造成了"碧利斯"和"格美"降水时间的长短差异:"碧利斯"的降水是个典型的和西南季风相结合的降水,而"格美"的降水仅仅是登陆台风环流本身的降水;水汽输送的强弱决定了热带气旋的陆上维持时间和降雨强度;同时物理量分析表明,高低空不同的环流形势导致了"碧利斯"登陆后粤东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等物理量场更强,从而造成降水强度更强.
  • 摘要:采用珠江流域1954-2003年51站的年降水资料,以及太平洋1951年1月到2003年12月286个格点海温场月平均资料和北半球1951年1月到2003年12月576个格点500hPa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利用双重检验和主分量逐步网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方程,对珠江流域年降水场的空间分布进行拟合和试预报,发现回归方程能很好地拟合珠江流域年降水的变化。对2004-2006年珠江流域年降水进行预测检验,发现预测结果与实况较接近,表明预报方程对实际天气预报业务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尺度诊断分析指出该次的持续性火暴雨过程与西南季风和热带气旋环流的相互作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减少初始水汽含量、切断季风刘水汽输送、减弱对流加热等三组敏感性数值试验,证实了由于西南季风提供充足的水汽,才使沿海岸线的持续性强降水带得以维持。因此,可以认为由于西南季风与弱的热带气旋环流的正反馈作用,足Bilis引起的持续性暴雨非常重要机制之一。
  • 摘要:对1966~2006年揭阳市高温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高温灾害天气的气候特征,并概括出造成揭阳市高温灾害天气的成因以及天气系统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揭阳市高温天气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出现在20 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近21年,进入21世纪,揭阳市高温天气的日数和强度更是明显上升的趋势,这跟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大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跟区域大气环流异常有关,造成揭阳市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西北气流的增温作用,前者容易造成持续性的高温天气,后者则容易造成历史极端最高气温。
  •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地形对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地形的动力效应和热力效应,详细分析了地形的动力、热力效应引起的降水和云物理变化。然后,重点分析了地形对气候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及对流性天气系统的降水的影响。最后,简单地讨论了在研究地形对降水影响时观测分忻、气候统计、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方而存在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 摘要:通过对江门地区1961~2005年高温资料的统汁分析,揭示江门地区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并探讨造成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形势特征.结果表明:江门地区夏季高温出现频率在增加、持续性高温也呈增长状态;高温结束时间出现标志性后跃;造成江门夏季高温的主要天气形势是强盛的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和热带气旋逼近时的外围下沉气流。此外,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温天气也有增强作用。
  • 摘要:分析2006年8月4日佛山地区龙卷风天气发生前后环境场变化特征,从热力学、动力学方面诊断分析,初步概括龙卷风发生的简单机制,指出:在台风外围不稳定区域中,当有水平切变和强的垂直风切变存在时,且雷达回波强度图上出现人字型回波、速度场上有气旋式辐合,回波强度≥52 dBz时,要警惕龙卷风可能发生。
  • 摘要:利用1990-1999年Micaps和ECMWF2.5°×2.5°再分析资料,通过对清远汛期暴雨与西南低涡活动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讣研究,指出西南低涡中心位于107.0°E-113.0°E,22.5°N-26.0°N和117.5°E-121.0°E,30.0°N-33.0°N时清远地区当日最容易出现区域性暴雨降水,并给出西南低涡型清远地区汛期区域性暴雨预报思路,为该类型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资料,从能量场、湿度场、辐散场以及西南季风和越赤道气流等多方面对“珍珠”的强度及路径进行分析,发现:副高前期在南海的维持以及副高后期环流形势的调整是“珍珠”强度维持和路径突变的关键;南海海域维持高能区、弱水平风垂血切变、对流层上层强大的辐散场、以及充沛的水汽供应、风场动力非对称结构等足“珍珠”强度能维持的重要原因;西南季风、越赤道气流和副高南落而引发的东南风急流形成的季风汇合线是“珍珠”北翘的直接原因。台风风场结构中不对称强风速区的转移对台风路径改变有预示作用。
  • 摘要:利用1949~2005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相关分析研究了近57年半年(6-10月)赤道气压低频振荡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半年赤道气压主要表现为5~8天、10~30天的周期振荡,赤道气压准双周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个数有明显的正相关。用小波逆变换对近57年逐年5-11月逐日赤道气压进行准双周振荡滤波,统计得到近57年6~10 月与7~9月赤道气压准双川振荡波谷前后4天内有热带气旋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的几率分别为59.7﹪、73.0﹪。删合成分析方法建立了7~9月赤道气压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有、无热带气旋髓陆我国的大气环流模型。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两者大气环流场的差异,有利于做好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中期预报。
  • 摘要:利用天气图、探空资料以及卫星、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4月17日傍晚汕头地区的一次短时强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月17日汕头强降水是一次锋面低槽暖区强降水过程,高空槽前强盛西南气流提供了丰沛的水汽,低空西南急流及切变是强降水的触发条什;而边界层的不稳定结构足当晚强降水的触发原因。多普勒雷达强度图上的“弓”形回波,速度图上的逆风区都是这次强降水的表现;而雷达风廓线图上,完整风廓线的出现、维持、破坏是强降水出现和结束的表现。
  • 摘要:利用阳江海岸线上不同下垫面梯度风观测塔在“派比安”过程中所取得的资料,探讨登陆热带气旋在不同下垫面的垂直风场特点以及防台措施。分析发现,平原地区各层风速较稳定,随“派比安”的移近而增火,远离而减小,风随高度成指数增长,在v<20 m/s时,80 m的10 min 平均风速与10 m的最大风速相当;背风而风速扰动大,很有可能在热带气旋靠近时出现风速减小现象;迎风坡出现大风时间长,最大风速比背风面和平原地区都大。迎风坡和背风面在台风环状下沉运动带影响时,高层和地面10 min平均风速相差较小,而平原地区并没有这一特征。根据弗洛斯特(Frost)风速随高度变化的经验公式,近地层风速垂直切变指数n在平原地区稳定,风随高度的划应关系好。台风登陆前所有下垫面的n都出现突增现象.
  • 摘要:通过对热带气旋“帕布”影响期问的风场进行细致分析,发现:近“帕布”气旋中心风场结构东西两侧风场分布叫显不同,但风迷波动较为对称,只足由十西侧出现尔北风急流,因而风速较东侧更大;500hpa涡度场显示引导气流对“帕布”和“蝴蝶”的互旋和平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反演的低层散度场表明中小尺度辐合对热带气旋上空的辐合区有吸引作用,从而对热带气旋的移动具有指向性;高低空风速切变分析发现,高低空风切变的弱值区对热带气旋的移向具有很强的、且具有连续性的指向意义。
  • 摘要:利用梅州多普勒雷达(CINRAD,SA)对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一次表象冰雹局地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速度剖面图中,上升气流通道伴随局地强对流风暴的演变,上升气流通道消失,预示着对流风暴的消散或减弱;(2)多普勒速度剖面图呈现非对称结构的对流风暴移动明显更远;(3)局地对流风暴出现边界层强风,导致风暴边界水汽抬升增加风暴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及其维持能力:(4)通过比较过程中的强、弱风暴边界层超过55dBz强反射率核特征,由弱风暴冰雹特征确定强风暴是否产生冰雹。
  • 摘要:本文从发布“暴雨预警信号”的防灾减灾、服务社会的基本思路着手,对发布“暴雨预警信号”的一些策略和技巧做了初步的探索,力求对今后暴雨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从而更好地做好“暴雨预警信号”的发布工作,减少暴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 摘要:利用1949~2005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相关分析研究了近57年半年(6-10月)赤道气压低频振荡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半年赤道气压主要表现为5~8天、10~30天的周期振荡,赤道气压准双周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个数有明显的正相关。用小波逆变换对近57年逐年5-11月逐日赤道气压进行准双周振荡滤波,统计得到近57年6~10月与7~9月赤道气压准双周振荡波谷前后4天内有热带气旋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的几率分别为59.7%、73.0%。用合成分析方法建立了7~9月赤道气压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有、无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的大气环流模型。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两者大气环流场的差异,有利于做好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中期预报。
  • 摘要:2005年4月25-26日,云贵高原东侧的西南涡向东南方向移出,与西南涡相联系的MCS在向东南移过程中发展加强,给广东中南部大部分地区造成了暴雨到大暴雨的天气。分析表明,MCS发展强盛时,地面图上并无锋面气旋,但雷达回波显示的MCS雨带的分布与中纬度锋面气旋内的冷暖锋雨带的型式相类似,并且在类似逗点云系头部的冷暖锋式雨带结合部附近靠冷锋式雨带的后侧,开始见到有一"V"型凹口区侵入,它是MCS后部中空干冷空气的入流和下沉所致。随着凹口区的入侵和扩大,MCS迅速减弱,这一过程与中纬度锋而气旋的锢囚阶段中干冷空气向气旋中心卷入所引起的气旋填采过程相类似。本文利用MM5模式成功地再现了与MCS相联系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的演变,成功模拟出MCS的结构、降水的大尺度分布和中尺度特征;在MCS的发展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的正位涡扰动不断加强并向对流层下部传播,并在对流层低层诱发一个次大值中心;强盛阶段,其中心区表现为一深厚(从低层伸展到200百帕附近)的强位涡柱。
  • 摘要:实时天气系统的时空分布、多个物理量要素都表现2007年7月18日河北石家庄地区有暴雨天气发生,结果暴雨空报。为了找到暴雨空报的原因,对常规资料和各种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诊断分析,找出石家庄没有出现暴雨和空报的原因。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垂直运动条件(中、低层的切变线)不支持暴雨产生是最主要原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