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浙江安吉
  • 出版时间: 2013-10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浙江省气象学会;江苏省气象学会;上海市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对2012年-2013年德清武康地区的能见度,相对湿度,API资料的统计,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得出能见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PI与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与其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负相关更为显著,进一步通过回归方程削弱相对湿度的影响之后,可以较好的区分有争议的“霾”.
  • 摘要:利用淮安基准站地面观测资料气象站1993-2012年二十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淮安地区霾天气出现的年季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分析,总结出淮安出现霾的年际、月际、季节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条件.结果表明,淮安霾天气日数除6月因秸秆燃烧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引起的霾外,11月是最多的,秋冬两季占全年霾天气日总数的57%;不管是从霾的发生概率,还是从霾的发生强度分析,淮安霾天气都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影响淮安霾天气的发生和发展的气象因素主要有:风、降水、相对湿度以及天气形势等.2012年1月25-28日的一次持续性霾具有显著特征,在暖性高压脊的控制之下低空边界层有较强的逆温,低空风速随高度变化不大,同时风向变化较小,低层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 摘要:入冬以后由于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冷空气在南移过程中,常常给本地造成剧烈降温,若有横槽出现,再有冷空气配合,加剧了寒潮爆发的可能性,本文针对2011年12月7-9日由横槽南摆产生的寒潮天气过程实例.首先,分析了寒潮天气产生前后的形势背景以及横槽南移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状况;其次分析了横槽与冷中心的关系,横槽在南移过程中,槽前槽后,风向风速的变化状况.以及横槽出现后地面气压场的演变状况;最后,根据日本及欧洲数值产品资料分析,得出数值预报产品在寒潮天气出现前后都有一定的反映,对本次寒潮天气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 摘要:现在的计算机是日新月异,对计算机的应用普及面也很广,而计算机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相当深远地影响,那么作为一个的“幕后”支持者——计算机机房,它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接地系统的选择及电阻值的选择,其次介绍了电源系统、网络及通信系统等的防雷电波侵入及防过电压保护措施,然后介绍了防雷、防静电检测的防雷装置的安装和使用情况、接地形式及参数检测等。
  • 摘要:利用雷达以及地面观测实况资料对2012年4月2日影响浙北、浙中地区的大风强对流天气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从中尺度物理场来看,是低层或地面强上升气流主导形成的汇合线,而从形势场来看,是低空急流以及受横槽转竖引导的向地面渗透的弱冷空气相互作用,配合低层、地面的强不稳定能量形成的.
  • 摘要:2013年2月8日下午到夜间,舟山发生一次强降雪过程,预报服务过程中对此次降雪量级预报偏小.通过对8日这次过程多尺度分析,期望为今后的降雪量级预报提供一定参考.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结论:中高层暖湿气流和低层偏东路冷空气长时间交汇为此次降雪过程的环流背景,也是降雪持续的原因;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是直接的影响系统;高空槽前的上升气流和低层冷空气强迫抬升中高层暖湿空气是形成降雪的动力条件,500hPa和700hPa有良好的水汽条件;700hPa和850hPa存在逆温,有利于降雪出现和维持;降雪云系东移入海后,受海洋效应和地形作用的叠加,云系得到明显发展,产生出大量低云,使得降雪量得到显著提高.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闪电击中树木时产生危害的种类和原因,总结出古树名木防雷系统的防雷分类和设计施工原则,并分析古树名木的接地、雷击造成人身伤亡的两个重要因素等,为古树名木的防雷和人身安全提供一种可靠的防护措施.
  • 摘要:2013年4.29-4.30日和6.6-6.8日浙江地区都出现了暴雨.通过ncep再分析资料对两次暴雨的形势场、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4.29-4.30暴雨影响系统高层为西风槽、低层为低涡,而6.6-6.8暴雨高低层影响系统均为低涡;(2)4.29-4.30暴雨高空西风急流强,且垂直方向上存在正向环流圈,低层辐合对应高层辐散,而6.6-6.8暴雨高空西风弱,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环流圈,散度场分布较复杂;(3)4.29-4.30暴雨主要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而6.6-6.8暴雨主要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和东海.(4)4.29-4.30暴雨过程中锋区东西走向,有较强冷空气侵入,而6.6-6.8暴雨过程中锋区东南-西北走向,只有较弱冷空气侵入;(5)湿位涡分布与强降水位置关系密切.
  • 摘要:普查1951~2012年台风(热带气旋泛称,以下同)资料,对期间影响浙江台州的台风年月际变化、生成源地及常见影响路径、降水量地理分布特点及不同台风路径的降水量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台风有较明显的年、月际变化特征;台风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主要影响路径类型有5种;复杂地形地貌,导致台风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降水量分布与台风登陆前后的移动路径密切相关.
  • 摘要:2013年7月以来,义乌市出现罕见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高温持续长、强度强、范围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对人民生活质量、供水供电和工农业生产及安全造成较明显的影响.义乌市气象局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利用8月25日20时的实况天气图资料,同时配合卫星云图的形势预测,得出人工增雨前期的环流背景形势有利于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事后利用实况雷达监测和实况雨量分析检验作业成效,经检验效果显著.本文通过对人工增雨过程资料的记叙和分析,利用形势预报确定增雨作业的日期,结合先进的雷达探测技术挑选有利的作业时机,使用实测资料进行作业效果评估.这是短期预报与临近预报的综合应用的具体体现.
  • 摘要:对舟山海域一次罕见的低压大风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气旋的发展是由于其辐散中心与垂直上升速度中心在垂直方向上紧密耦合的结果.700hPa弱冷空气扩散和925hPa超低空急流加强低压衰减的速度.地面气旋和黄海高压共同作用造成大的气压梯度是引起大风的主要原因.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NCAR格点资料,针对2013年2月7-8日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表明:虽然700hPa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很好的水汽与逆温条件,850hPa的偏东风急流有利于降水(雪)的维持,但高空500hPa没有明显的南支槽支撑,出现大到暴雪可能性不大;降雪集中时期,700hpa以下的负涡度区,弱的垂直上升运动和相对转差的相对湿度都表明这次降雪过程条件不是太理想;雷达图分析表明降雪回波强度不强,顶高也不高,速度图上以单一的“顺‐逆”结构维持说明底层一直有暖平流,冷空气的入侵不强,因此降雪强度也不强.
  • 摘要:利用浙江省鄞州站和石浦站1963-2010年地面观测温度资料,采用t检验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和差值法,对鄞州站1994年、2008年迁站前后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及资料订正.结果表明:1994年迁站破坏了气温资料序列的均一性,迁站后温度平均值明显提高;此外近50年鄞州地区温度呈增暖趋势,特别是从80年代末以来,增温趋势愈加明显,这与全球气候增暖的大背景以及浙江省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
  • 摘要:2012年4月地面测报业务改革调整后,20-08时降水天气现象不再连续观测,针对雨量传感器夜间翻斗滞后量的取舍出现了多种观点.本文讨论了滞后降水处理方法,指出夜间4次定时Z文件中天气编码wwW1W2中无降水现象,出现翻斗滞后量或非降水量直接剔除,否则时、分降水量保留;夜间跨界的两小时20-22时出现的滞后量一律不上并到白天;白天跨界的两小时8-10时无降水现象有滞后量,一律剔除,白天其他情况,在下一定时观测前按现行规定剔除或上并.为适应将来天气现象自动观测,实现雨量数据的软件质控,建议修改翻斗滞后量处理方法:本小时内的滞后量上移至降水终止分钟(上并),上小时降水在本小时内降水现象开始前产生的翻斗滞后量下移到本小时内降水开始的那一分钟(下并),本小时无降水现象的翻斗滞后量一律剔除.由于上并、下并均在当前小时内,采集软件可以根据自动观测降水现象起止时间实时处理、质控和传输雨量数据,解决了长Z文件跨正点人工维护更正问题.
  • 摘要:自动气象站雷击防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自动气象站如果受到雷击,直接影响了气象业务的正常开展.本文结合雷击可能发生的原因和途径,详细介绍了自动气象站直击雷防护措施、感应雷防护措施和自动气象站共用接地技术等防雷技术措施入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做好自动气象站的雷击防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1312号台风“谭美”和1307号台风“苏力”2个台风路径、强度和天气形势场演变都非常相似,但浙、闽地区受台风影响暴雨的时空分布却有明显的不同.对两个台风登陆前后流场、物理量场的对比分析表明:“谭美”在台湾东部海面到浙闽沿海及南海北部分别有一支SE、SW风急流,为浙闽地区输送了充足的水汽、能量和动量,且急流维持时间较长.而“苏力”登陆前后浙闽沿海受SE风急流影响持续时间较短.中低空急流及其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可能是两个台风不同暴雨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南海SW季风急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 摘要: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电气设备以及那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微电子设备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过电压耐受能力差、对电磁干扰敏感等弱点,安装电涌保护器(SPD)就是防护电涌过电压的一项重要措施.以104国道临海市青岭收费站的防雷设施改造工程为实例,通过分析收费站所处位置的雷击环境的恶劣程度,介绍工程的实施方案,重点阐述了电源SPD各项参数的选定过程和依据,以及SPD多年运行下来的实际检验效果.事实证明,正确配置安装的SPD是能够在恶劣的雷击环境中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对减少雷电灾害和财产经济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降水分析和预报是大气科学研究和业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预报员在分析和预报降水率发现水汽辐合不能完全说明降水率,推测云凝物变化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降水源.高守亭等在2005年从水汽和云的收支结合为地面降水方程,发现云凝物变化是一个重要的降水源.崔晓鹏和李小凡在2006年进一步分析对流层状降水云,看到在对流层状降水云之间存在云凝物的输送,即对流降水云有云凝物辐散,而层状降水云有云凝物辐合.
  • 摘要:利用浙江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2.5×2.5再分析资料,分析总结了浙江省2013年连续高温天气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出梅后,强盛的副高持续控制浙江,且副高位置偏南时造成浙江持续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2013年南亚高压属于东部型,较往年偏强偏东,不利于副高进一步北抬,使得强盛的副高持续控制浙江省,且7-8月台风活动北上影响少,这也是导致2013年浙江连续高温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 摘要:利用吴江区气象站1959-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2012-2013年PM2.5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吴江地区霾天气的气候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大气污染物与霾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过去的50多年中,年日照时数及能见度有明显下降的趋势;(2)吴江地区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近10年来更加明显;(3)吴江夏秋季节霾日少于冬春季节;(4)2000年以来,随着霾日的增加,霾的持续日数也迅速增加;(5)风速增大不利于霾的形成,高相对湿度有利于霾的形成;(6)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物浓度增大导致霾日数增加,能见度下降.
  • 摘要:本文使用南通市通州区2001-2011年5-9月的气象资料结合通州区30年水稻的面积和产量数据,运用同异分析法,分析和评价了南通市通州区2001-2011年度水稻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子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2002、2003和2004年为丰产年份,2006和2010年为平产年份,2007、2008、2009和2011年为歉产年份,与对应年度的水稻平均产量对比结果非常接近.同异分析法的评价结论客观合理,可以科学评价年度间的气象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 摘要:本文基于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的主要特点以及地质条件,对化学工业园区近50年雷暴日的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最近7年的南京市闪电定位网的闪电定位数据对该区域的年平均地闪密度,强度,月变化,时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该区域的雷电环境特点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 摘要:雷暴是航空飞行的主要天敌,它不仅使飞机起降困难和危险,而且在雷雨云中或其附近飞行,会引起飞机强烈颠簸、积冰等.据近20年来国外民航运输机的飞行事故统计,因飞机进入雷暴区导致飞机失事占气象事故的1/6.因此,研究雷暴的特征,对保障飞行安全、正常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采用杭州萧山机场观测室积累的2001-2011年资料,先是统计分析了雷暴天数的年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接着对一年中初雷和各个季节的雷暴发生时段进行了统计,并充分利用图表加以对比,结果发现雷暴易发时段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笔者从气象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萧山机场雷暴的特征,作为观测员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把握和应对,本文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 摘要:江苏省2012全年雷电活动共计发生云地闪击153255次,其中负闪146500次,占95.6%;闪电密度较高的为宿迁、淮安、扬州、镇江、泰州等市县,最高达到15.9次/km2·a;地闪强度幅值分布最多的区间在30kA以下,88.1%的闪电强度幅值小于60kA.13个地市中,正闪的平均强度最大的为徐州市,达58.42kA;负闪的平均强度最大的为南通市,达39.14kA;各市的正闪平均强度幅值均大于负闪.根据全省各市局上报情况统计,今年全省共收到雷灾上报272起,其中:人身伤亡事故17起,死亡16人,受伤10人;雷击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3起;雷击建筑物受损:14起;办公电子设备受损50起,受损设备224件;家用电子设备受损180起,受损设备1147件.今年雷击引发的火灾或爆炸、人员伤亡等事故数量与往年基本持平,建筑物受损、办公电子设备受损等事故数量较往年略低,家用电子设备受损类型事故数量较2011年度明显增加.
  • 摘要:本文选取2010年5~9月和2011年5~9月常州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一小时累积降水产品(OHP),以及同期本局雷达建设中选取的8个校准雨量站(金湖、江浦、高淳、扬中、金坛、江阴、宜兴、启东)逐小时降水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境内以平原为主,常州多普勒雷达的探测范围基本不受地形的限制,探测精度较高,估测降水和实际雨量相关系数σ都超过了0.8.(2)无论是对1~9.9mm/h降水量的估测,还是对≥10.0mm/h降水量的估测,雷达所得数据一般都小于雨量实际值.(3)当实际降水量在1~9.9mm/h之间,取雷达估测降水各等级中的中间值更接近雨量实际值.当实际降水量≥10mm/h时,取雷达估测降水各等级中的上限值更接近雨量实际值.(4)雷达估测的一小时降水量的相对误差呈现出实际降水量越大相对误差越小的特点,这表明,雷达估测强降水(≥10mm/h)的能力要优于雷达估测弱降水(1~9.9mm/h)的能力.
  • 摘要:本文以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为个例,考察了同化雷达径向风观测资料对台风初始场和预报场的改进作用.首先对沿海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径向风观测资料进行了去噪音,退模糊等一系列的质量控制,进一步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开发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5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每30分钟循环同化雷达径向风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风观测资料后,对台风在模式中的初始位置进行了很好的修正,同时对台风区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均有较好的调整.两组同化试验对于台风的路径、强度、降水等预报要优于控制试验,并且对背景误差协方差尺度化因子优化调整能更有效地吸收雷达观测资料并提供更多的中小尺度信息.
  • 摘要:对2013年2月的浙江两次雨转大到暴雪过程的环流背景、相态变化与地面气温及温度的垂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降水相态出现时的地面温度区间范围较大.850hPa至700hPa有逆温层是降雪的有利条件,700hPa附近逆温层顶温度在零度以下,云顶高度较高或在925hPa有强干冷空气楔入时,即使地面温度高于2℃也有可能出现纯雪.反之700hPa附近有大于零度的暖层存在、凝结层高度较低时,地面温度低至-1℃以下也可以出现纯液态降水.
  • 摘要:本文对杭州萧山机场一次灾害性大风过程进行天气学方法分析,结合雷达、自动站、数值预报产品等现有业务资料的分析,认为这次灾害性大风天气是冷锋锋前的中尺度阵风锋和冷空气南下引导低气压入海并强烈发展为东海气旋这两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共同作用造成的.中尺度阵风锋是风速爆发性增大的直接因素.入海气旋加深和高空强劲的冷性西北急流导致高空动量下传是强风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
  • 摘要:以盐城2006-2012年雷击密度和雷击频度以及1971-2010年40年气象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在依据现行标准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需用年平均雷暴日来计算雷击大地密度,而年平均雷暴日是气象观测台站经过多年记录分析统计的数据,而且人工观测受地域和个人的影响,会存在误差大、主观性强的缺陷,使得雷暴日的记录统计会出现差错,随着闪电监测业务的运行,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更多采用闪电定位资料中的地闪密度来代替年平均雷暴日数来计算雷击密度,虽然简化了计算,但也无法体现雷击的时空分布差异,以上两种数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在目前情况下都存在缺陷,从雷电的空间差异分布和时间差异分布两方面分析总结出采用人工观测雷暴日来计算雷击密度的局限性,并提出在现有的条件下宜利用使用人工观测资料与闪电定位资料的极端值来计算,以提高重点部位的防护级别,最大程度地评估出潜在的风险.
  • 摘要:2013年气象现代化改革的步伐加剧.江苏90%的台站都安装了新型自动气象站,而老型站已经运行好多年,徐州站ZQZ-CⅡ型老站运行达11年之久,传感器老化严重.而2013年4月安装的新型自动站,运行还不够稳定,特别是监控软件OSSMO2010运行中仍有许多问题导致新型站一时不能够业务切换.为了充分利用新型站的资料对老站进行补充,需编写一套软件对两套站的各个气象要素进行对比,给观测员提供及时的各要素差异信息,及早发现新老站的传感器问题、仪器故障等,保证气象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本软件可以显示新老自动站各要素正点差异及各要素差值一天的变化曲线图,同时当正点数据出现超限值时报警提醒值班员及时进行查看.
  • 摘要:由于降水过程自身的复杂性和强局地性,台站观测有时不易完全捕捉降水特征,因此本文利用1998-2008年TRMM卫星遥感资料分析江苏沿江地区,重点是苏南地区的降水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1)TRMM卫星观测降水资料和同期台站观测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平均相关系数达到了0.81,TRMM观测降水资料一般比台站观测略小,但相对误差一般小于8%.这说明TRMM卫星观测资料基本可信,可以用于分析降水的分布、变化趋势等特征.(2)从年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来看,卫星观测资料很好的体现了苏南地区降水的分布趋势.同时卫星资料发现长江沿江区域降水会略高于周围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江面水汽供应充足,增加了空气湿度,再遇到适当的条件下时则增加了降水量.而地面台站由于站点相对稀疏,没有体现这个特征.(3)卫星观测分析表明苏南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南京江宁以南的地区主要是减少趋势,以北主要是增加趋势.大部分地区在春季降水量减少,只有镇江-南京沿江一带有增加趋势.夏季的减少趋势更明显.秋季变化趋势较弱.冬季南京、镇江为增加趋势,无锡、常州基本不变,苏州有微弱的减少趋势.(4)卫星观测也表明,和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在城市和山脉等地形或下垫面比较复杂的区域,降水容易被激发.而在大型水体(如太湖)周围,由于下垫面热力性质较为均一,往往降水要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少.
  • 摘要:温度的变化和测量是气象观测,农业气象温度控制常常所需要关注的,有时还需要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行远程温度测量.本设计采用了AT89S52驱动DS18B20采集温度,读取处理数据后,最终用数码管显示出来.通过对系统的通信方式即上位机和下位机通信方式的设置,专用电平转换芯片MAX232,串口RS232进行串口通信,在PC端设置了温度接收,显示,控制功能,当单片机采集的温度超过上位机预设的温度值后,蜂鸣器进行报警,有利于远程系统控制.该系统具有实时测量温度,读取温度数据,远程操作等特点.
  • 摘要:速度退模糊方法的基本思路一般都是先找到可靠观测,以可靠观测为基础进行空间连续性检查.本文设计了模拟的雷达径向风资料,对比了两种典型的自动退模糊方法,一种Zhangjian的基于零风速线的方法;另外一种是Xuqin的基于反演平均风的方法.模拟资料的检验结果表明:(1)Zhangjian的方案对零风速线与某一条径线较匹配时,会取得较好效果,否则找不到弱风区,退模糊失败;(2)Xuqin的方案对非线性很敏感,非线性越强,效果越差.本文设计了一种寻找弱风区确切位置的算法.使用模拟资料的测试效果表明,新方案继承了零线方案的优点,另外,当零风速线的走向与观测径线差异较大时,仍然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
  • 摘要:为了解湖州地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变化特点以及影响因子,对湖州西门水闸大气环境监测点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2月28日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及大气中硫氧化物(S02)、氮氧化物(NO2)、碳氧化物(CO)、臭氧(O3)含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了湖州市大气污染的日变化和周变化的特点,以及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得出了湖州霾的判别方法,为湖州市对霾的监测和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 摘要:利用临海站1961~2011年大雾实况资料及1995~2011年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临海市大雾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雾年际变化明显,51a来大雾日数总体上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80年代为大雾发生的高峰期;一年之中,大雾主要集中在秋冬季,其中11、12月最多,夏季7、8月最少;大雾有明显的日变化,多生成于5:00~8:00,多消散于9:00~12:00,持续时间以0~3h居多.(2)大雾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湿度、温度、冷却条件等关系密切,发生大雾时相对湿度均在90%以上,风速一般小于3m/s,温度日变化在7~9℃左右.
  • 摘要:连续15年开展油菜生育期测定,统计分析气象条件与油菜盛花期的关系,并利用气象相关因子建立油菜盛花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气温对油菜花期影响作用表现最显著,日照其次,降水量对油菜花期早晚影响最小.利用月气温资料和油菜始花期数据建立盛花期定期和不定期2种预测模式,可以有效应用于油菜花期预报和服务.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2日至5日浙江中西部地区一次明显暴雪的诊断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此次强降雪过程是在高空东亚大槽、低层切变,东风回流和地形作用共同作用影响下发生的.东亚倒Ω流型场的建立和关键区高压脊反气旋环流的极区突破,是寒潮的爆发的根本原因,中纬度南支低槽的发展及其配合,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流域持续低温雨雪的直接因素.中高空急流带的存在有利于暴雪区对称不稳定层结,在其南下侧产生强的西风垂直切变和强的水平切变,使上升运动得到加强,加速降雪的产生.低层东风的风向突变和稳定的弱风区是强降雪发生时的先决条件,并为其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理环境.地形的“狭管效应”对该地区的大风和降温有着特别重要的贡献.
  • 摘要:《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在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措施相关内容上做出了较大的修改,为了能更全面的掌握新旧规范在此项措施上的区别,本文从雷电对人引起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危害出发,结合人体遭受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影响因素,逐一分析了新规范与旧规范中相关条款内容的区别,并分析探讨了规范修改的原因及对此项措施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得出新规范的对于这部分内容总体变化:分类更加明确、内容更为详细、防护更为合理、简便及实效.同时也便于防雷技术人员能够予以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设计、施工和检测过程中能够确保此项措施规范合理、安全可靠.
  • 摘要:根据临海市观测站与自动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临海暴雨成因和城市化对降水影响,并对临海市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和暴雨的天气气候类型进行统计研究,粗略分析梅雨期暴雨和台风暴雨的特点,探讨临海市暴雨落区及其危害.根据临海市自动站数据分析暴雨过程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落区变化.通过统计近50年暴雨资料普查,把临海市暴雨类型分为倒槽型、热带气旋型、高空槽型、中低层切变型、低涡型、锋线型、东风波型等,结合临海市暴雨参数计算及各类天气类型的暴雨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季节变化等分析临海市暴雨特征.根据统计资料分析临海市梅汛期的暴雨和台汛期的暴雨的特征,并做简要比较.最后给出作者的一些想法,包括城市化对降水影响,如何借此改善城市雨水排放措施.目前热门的“灰霾”问题,展开市区暴雨与PM值之间关系的研究.
  • 摘要:本文利用MICAPS、NCEP高空地面资料和中小尺度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6月6日20时到7日20时湖州地区一次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分析发现:沿切变东移的西南低涡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暴雨发生前一天西南上游地区高能高湿中心和本区附近低值中心的连线几乎与低涡的移动路径相一致,暴雨正是发生在高能高湿与低值中心之间梯度最大区域靠近并高值中心一侧.中低层850-700hPa上游西南急流对本市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对低涡的发展和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低涡随垂直速度最大负值中心移动,并且在500hPa上为最大;利用中小尺度自动站资料发现在西北山脉的阻挡下平原地区地面东南急流的风速辐合和水汽输送对湖州西北地区的暴雨地形增幅作用十分明显.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