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汽输送

水汽输送

水汽输送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9篇、会议论文473篇、专利文献218671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15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水汽输送的相关文献由290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祥德、杨莲梅、丁一汇等。

水汽输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9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473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218671 占比:99.43%

总计:219933篇

水汽输送—发文趋势图

水汽输送

-研究学者

  • 徐祥德
  • 杨莲梅
  • 丁一汇
  • 李跃清
  • 陈联寿
  • 李如琦
  • 李维京
  • 侯建忠
  • 张万诚
  • 江志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建; 韩海东; 许君利; 颜伟
    • 摘要: 对内陆高寒山区的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夏季降水进行采样,在分析各离子浓度、电导率和pH值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及后向轨迹法,探讨区域降水的溶质来源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大气降水的pH值介于7.15~8.52,整体偏弱碱性,阴、阳离子分别受HCO_(3)^(-)和Ca^(2+)支配,属于典型HCO_(3)-Ca型。白天降水的电导率和总离子浓度较夜间分别偏高11.56%和9.40%,这可能是在山谷风或冰川风作用下,塔里木盆地内气溶胶物质随近地层风从山麓地带与平原区迁移到研究区后湿沉降所致。(2)降水离子主要来自地壳源物质补给,占总离子量的85.54%。其中HCO_(3)^(-)、Ca^(2+)和Mg^(2+)主要受侏罗系沉积层和第四系黄土沉积层中碳酸盐岩(Ca_(x)Mg_(1-x)CO_(3))风化补给,Cl^(-)、SO_(4)^(2-)、Na^(+)和K^(+)主要受中亚与塔里木盆地因干旱而发育的盐湖(咸水湖)蒸发或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盐土风化补给。降水中仅有41.52%的Na^(+)和96.22%的Cl^(-)源自海洋源,且二者浓度之比为2.13:1,表明海洋源气团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明显地受到降水再蒸发作用和地表物质风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海洋源补给量仅占降水总离子的4.87%。源自人类活动补给的溶质约是海洋源的2倍,以NH_(4)^(+)、NO_(3)^(-)和SO_(4)^(2-)为主,可为高寒山区土壤形成和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氮、硫元素。(3)气团后向轨迹追踪表明,西风环流对天山南坡降水及化学组成影响非常显著,形成降水的频次和降水量平均分别占64.35%和53.04%,其降水的离子总浓度虽然仅为局地环流的69.91%,但NO_(3)^(-)浓度平均为局地环流降水的1.42倍,间接表明塔里木盆地空气与水源质量可能受到中亚人类活动的影响。
    • 何士华; 赖毅舟; 叶凤艳; 沈春颖; 潘锋
    • 摘要: 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滇中引水工程主要受水区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受水区上空21 a水汽输送通量及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并对其水汽输送、水汽辐合与水汽辐散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水汽输送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平均水汽输送由西北至东南方向逐渐增加,并以纬向输送为主;水汽来源随季节移动,研究区夏季受西南风控制,水汽输送强度明显小于其他3个季节;5—7月份,研究区水汽输送强度逐渐衰减,7月份,研究区850 hPa气压层南部地区存在水汽辐合中心,450 hPa气压层西南部为水汽辐散带,在西南部易于形成降水。
    • 伍丽泉; 郑凤琴; 覃皓; 郭晓薇
    • 摘要: 2020年12月26-28日,北部湾出现了持续性大雾,其中炮台角站连续35h出现大雾。利用北部湾沿岸海岛站、浮标站等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典型海雾过程的生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雾过程主要受入海高压后部偏东暖湿气流影响。海雾期间,北部湾上空有逆温层,大气层结稳定,湿层深厚且维持时间长,近地层有0~1.5°C气海温差和水汽通量辐合存在,降温增湿使得平流冷却雾生成维持。随着高压主体逐渐东移,北部湾水汽输送条件转差,近地层相对湿度也急剧下降,海雾消散。
    • 李永华; 周杰; 何卷雄; 卢楚翰; 向波
    • 摘要: 利用1961~2020年西南地区东部11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逐6 h全球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聚类、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v5.0)模型模拟等方法对2020年6~7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偏多特征、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收支状况和主要水汽源地及贡献等进行了分析,定义了关键区水汽强度指标,分析了关键区水汽强度与海温的联系。结果表明,2020年6~7月西南地区东部平均降水量异常偏多5成,为1961年以来最多,除贵州中部和四川东北部的局部地区降水较常年略偏少外,其余地区降水均较常年明显偏多。2020年6~7月200 hPa上高空急流位置偏南,西南地区东部正好位于急流轴以南地区,高层强辐散流出,低层强辐合流入,配合从低层到高层的深厚的强烈的垂直运动,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明显西伸,有利于其西南侧的暖湿气流向西南地区东部输送,使得该区域降水偏多。采用拉格朗日方法计算的定量的水汽轨迹追踪结果表明2020年6~7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的水汽路径70.5%来自于孟加拉湾、南海和阿拉伯海等南方路径,17.6%来自于北方路径,11.9%来自于局地。前冬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和热带印度洋全区海温偏高,西太平洋副高明显偏西、偏强,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为东风距平,有利于南海地区向西的水汽偏强,不利于孟加拉湾地区向东的水汽输送;与此同时,菲律宾至我国南海附近为异常反气旋,使得中南半岛北部地区为偏南风距平,有利于中南半岛北部地区向北的水汽输送偏强,共同造成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
    • 赵丹; 张丽霞; 周天军
    • 摘要: 本文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Brubaker二元模型评估了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19个模式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气候态水循环过程的模拟能力,并分析了模拟误差来源。结果表明,CMIP6模式集合平均(MME)能够合理再现观测降水和蒸发的年平均气候态空间分布及年循环特征,与观测值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87。较之观测,MME高估了华北地区降水(0.55 mm d^(−1)),低估了华南沿海地区降水(−0.3 mm d^(−1))。所有CMIP6模式均高估蒸发强度(偏差0.03~0.98 mm d^(−1)),使得模拟的降水与蒸发之差偏少。模式整体能够模拟出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再循环率及不同边界水汽来源的贡献率,但低估了由南边界进入季风区的水汽贡献,导致东亚季风区偏干。通过分析模式对影响水汽通量的两个气象要素(风速和大气比湿)的模拟能力,发现研究区南边界的风速大小决定了模式间水汽输送差异。南边界风速越大的模式,由南边界进入的水汽通量越大,模式模拟的降水越多。西北太平洋辐合带的东西位置是影响南边界南风速的重要系统之一,辐合带位置偏东的模式模拟的南风强度较弱,使得水汽输送偏弱、降水偏少;反之,南边界水汽输送偏强、降水偏多。本文通过评估最新一代CMIP6模式在东亚水循环方面的模拟性能,指出了当前气候模式在模拟西太平洋辐合带位置方面存在的偏差及其对东亚水循环的影响。
    • 刘煜; 刘蓉; 王欣; 王作亮
    • 摘要: 干旱指数一直以来是评估一个地区地表干湿状态的有效标准。为了认识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在极端干旱和湿润条件下的水汽空间分布格局,本文基于地面观测资料计算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提取2000-2017年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的极端干旱和湿润状况,利用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模型模拟该地区极端干湿条件下的水汽输送路径,并评估潜在水汽源地的位置以及对研究区水汽输送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湿润时期主要的水汽输送路径是受到西南季风影响的南支输送路径,该路径起始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从西-南方向进入青藏高原,再到达若尔盖地区,而干旱时期的水汽输送路径主要受到西风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的路径则是起始于北美、北大西洋的自西向东,由亚欧大陆到达青藏高原北部。主要的水汽源地出现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等区域,但受到不同时期的水汽输送路径影响,各水汽源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特征,湿润时期主要的水汽源地出现在青藏高原南部(贡献率为35.98%),而干旱时期主要的水汽源地则出现在青藏高原北部(贡献率为28.35%),此外来自阿拉伯海以及孟加拉湾等地的水汽源地在湿润时期贡献率更高,而研究区域本身以及四川区域的水汽贡献率则在干旱时期更高。分析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极端干湿状态的形成机制,进而加深对旱涝灾害机制的理解。
    • 刘煜; 刘蓉; 王欣; 王作亮; 王大勇
    • 摘要: 基于"黄河源区玛曲-若尔盖土壤温湿监测网络"自2008年观测以来至2017年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多层土壤湿度异常百分比指数SMAPI(Soil Moisture Anomaly Percentage Index),捕捉10年来该地区的干湿演变过程,并利用再分析数据资料NECP FNL(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Final)驱动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模式,模拟不同过程的水汽输送粒子(气块)的后向轨迹,从而诊断到达该区域的水汽输送路径以及可能的水汽源区。结果表明,水汽路径可以分为3条:(1)南支输送:来自印度洋、阿拉伯海的水汽,通过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从青藏高原西侧和南侧进入;(2)东支输送:来自太平洋、南海等地的水汽从华东/华南地区,途径长江流域,从青藏高原东侧或者南侧进入;(3)北支输送:来自大西洋、非洲大陆北部和欧洲大陆的水汽,穿过中纬度亚欧大陆,从青藏高原西部或者北部进入。在干旱时期以北支为主,湿润时期以南支、东支为主。水汽源地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其中青藏高原上的水汽源地在湿润时期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附近,演变时期则南北零星分布,而干旱时期更加偏北集中在天山附近,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及孟加拉湾的水汽源地强度从湿润到干旱时期逐渐增强,四川盆地-秦岭、华南的水汽源地强度先增强后减弱,而祁连山-黄土高原先减弱后增强,印度半岛、长江中下游及华东附近的水汽源地强度则是从湿润时期到干旱时期一直减弱。
    • 张强; 文军; 武月月; 陈亚玲; 李悦绮; 刘正
    • 摘要: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产品,归类分析了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汽输送类别。选取大峡谷地区排龙站、墨脱站两个站点2019年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分析不同水汽条件下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不同位置近地面水热交换通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季风期对应大峡谷地区水汽强输送期和温湿期,高原非季风期则相反。墨脱站、排龙站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典型晴天/阴天近地面潜热通量日变化对大气水汽条件较为敏感且响应一致,近地面潜热通量在强水汽条件下的日变化均强于弱水汽条件下,墨脱站特征最为显著,在高原季风期典型晴天强水汽条件下潜热通量日均值为84.05 W·m^(-2)是弱水汽条件下的1.13倍,日变幅达345.37 W·m^(-2)。两个站点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近地面感热通量对大气水汽条件响应不同。高原季风期典型晴天下,两个站点在弱水汽条件下的近地面感热通量日变化均强于强水汽条件下,海拔较高的排龙站在弱水汽条件下感热通量日均值(32.71 W·m^(-2))和日较差(191.10 W·m^(-2))是强水汽条件下的1.66倍和1.26倍。云覆盖和水汽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其自身的温室效应,墨脱站和排龙站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典型阴天弱水汽条件下的近地面感热通量日变化均强于强水汽条件下,排龙站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典型阴弱水气条件下近地面感热通量日均值为35.12 W·m^(-2)和14.32 W·m^(-2)分别是强水汽条件下的2.59倍和1.27倍。大峡谷地区存在水汽输送通道,大气水汽的辐射强迫对陆-气间水热交换过程存在显著影响,但近地面能量分配受地表水热属性的制约。
    • 杨显玉; 吕雅琼; 文军; 孟宪红; 任鑫冰
    • 摘要: 三江源作为中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其水汽来源和输送对于下游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根据1994-2019年三江源地区的夏季降水数据表明,三江源地区的夏季7月降水量表现为多次的正负异常交换特征,正异常最强的为2012年(+1290 mm),负异常最强的为2015年(-802 mm)。本研究在此异常时段采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FLEXPART模式进行模拟,后向追踪在研究时段内所有到达三江源区域的气块,着重分析了三江源在降水异常时段的水汽输送特征和水汽源地并评估了不同水汽源地对三江源区域内降水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三江源的水汽输送通道主要为南北两支,在降水正异常时段通过南支输送从青藏高原北侧、西侧和南侧进入三江源为主,在降水负异常时段通过北支输送从青藏高原北侧进入三江源为主,三江源的降水量越小,南支输送越弱,北支输送越强。三江源的潜在水汽源地对三江源区域内降水贡献最为重要的是青藏高原北侧,其次是青藏高原西侧和三江源本地,还有部分源地为青藏高原南侧、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青藏高原北侧在三江源降水负异常期间对三江源降水的贡献率有所增加,而其他水汽源地的贡献率减小。
    • 施逸; 江志红; 李肇新
    • 摘要: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式(HYSPLIT),结合区域源汇归属法,追踪1961~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雨带推进过程中各雨季后向轨迹,定量确定各雨季不同垂直层上的水汽输送路径与水汽贡献。结果表明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华南前汛期,低层最主要水汽通道为太平洋通道,轨迹占比达到52.3%,中高层最主要的水汽通道为印度洋通道,占比超过37%;水汽主要源自低层的西太平洋和中国东部地区,水汽贡献均在20%以上。南海季风爆发后的华南前汛期,低层到高层最强水汽通道均为印度洋通道,特别是中层,轨迹数量达到了65.6%;印度洋源地的贡献明显增加,中高层水汽主要源自印度洋,低层最主要的水汽源地为中国东部和南海。江淮梅雨时低层最主要通道为太平洋通道,中高层最主要通道为印度洋通道,相比华南前汛期,在中高层印度洋通道减弱,而西风通道增强。华北雨季中,低层最主要水汽通道为太平洋通道,而中高层最主要的水汽通道为欧亚大陆中纬西风通道。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中,最主要的源地为中低层的中国东部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华北雨季中,来自中国东部局地低层的水汽达到了43.1%,表明低层局地蒸发对华北雨季降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