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循环

水循环

水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3年内共计15232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8篇、会议论文94篇、专利文献183306篇;相关期刊899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自然资源学报、地理教学等; 相关会议82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湿法冶金工程技术交流会、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第二十二届全国大型合成氨装置技术年会等;水循环的相关文献由28688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李强等。

水循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8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9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83306 占比:99.12%

总计:184938篇

水循环—发文趋势图

水循环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李强
  • 刘伟
  • 王强
  • 王浩
  • 余少言
  • 李伟
  • 张涛
  • 王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许雪梅; 曹健国; 孙彦招; 王福林
    • 摘要: 为满足野外作业人员生活需要,本文设计了具有淋浴和洗衣污水循环处理再利用功能的野外淋浴专用车。采用模块集成化的理念,将淋浴车按功能分为淋浴洗衣、污水处理、仪表控制、动力和车体等区块。设计了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工艺流程,相应进行了设备、仪控和动力的集成布置。野外淋浴车的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装置及其模块化集成设计,使得车辆容易操作和维护,为野外作业人员的洗浴提供了更好保障。
    • 刘思妤; 刘盈斐; 王坤; 李相南
    • 摘要: 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改变了流域的天然属性和下垫面特征,进而影响了流域水循环过程。以湟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和水库特征划分河段,分别采集水样,分析了湟水河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沿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库水和城区水的氢氧同位素(δ^(18) O和δD)相较于入库水和非城区水有明显的偏正现象。为了探究该现象的普遍性,广泛搜集了以往研究中水库水和城区水的氢氧同位素数据。研究发现:在水库影响区域,入库水和水库水的稳定同位素差异与水库的表面积和平均滞留时间有较强的正比关系;在城市影响区域,非城区水和城区水的稳定同位素差异与河段两岸的不透水域面积占比有较强的正比关系。这表明水库建设和城市化都促进了河水氢氧同位素的蒸发分馏。研究成果对从微观尺度探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许秀华; 玖月(插画)
    • 摘要: 大诗人李白官场失意,借酒消愁,感慨韶华易逝,自己的青春就像黄河之水奔腾入海,一去不复返。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 何春妮; 卢远; 龚玉葵
    • 摘要: 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对“水循环”要求的比较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是各国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甚至决定了地理教材内容的选取、编排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涵盖了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实施建议、评价等相关指导性纲要。因而,新课标为教师设计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提供参考价值。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首先依据课标,并承载相应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 朱亮; 刘景涛; 张玉玺; 刘丹丹; 角世哲
    • 摘要: 针对半干旱地区大规模植被恢复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引入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探索创建了基于流域水循环演变的水资源效应评价模型,从广义水资源的角度出发,评价了植被恢复引起水循环演变条件下水资源效应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规模植被恢复引起北川河流域水循环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在降水条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植被恢复前后地表产流系数从0.254降为0.207,基流系数从0.156降为0.134;陆地水循环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的有效用水占比增加,土壤水-地下水系统有效用水占比减小;单位降水量(100 mm)的狭义水资源效应降低了7.2 mm,涵盖生态效应的广义水资源效应增加了5.2 mm,水循环变化引起流域水资源效应提高。植被恢复引起降水在不同水循环环节上分配的变化趋势符合国家以生态为核心的布局,对提高半干旱地区流域水资源综合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 王志良
    • 摘要: 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原课程标准相比,从模块设置到内容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视其为全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而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无论是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还是在学习方式上都与旧版本明显不同,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落实了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的内容要求。本文以《水循环》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设计为例,阐述其与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衔接方式。
    • 李鑫宇; 刘育辰; 鲁新倩; 魏兰玉; 陈超(指导)
    • 摘要: 产品内容简介本产品是基于夏季天气炎热以致汽车室内温度远高于外界温度的情况,车内温度有时可达到60°C,这样的温度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非常烦躁的驾车和乘车体验,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目前人们通常会通过开车前提前晾车,使用降温喷雾和减少太阳光吸收来控制车室内温度,但其方法效果不显著且不环保。目前部分车主都在为这件事情困扰。故通过实验设计了一套汽车室内气体降温装置,根据人们的需求,利用物理因素使夏天车内过高的温度降低,保持车内空气凉爽。该装置主要利用半导体制冷方式实现。利用管道通风扇将室外的热空气传入,空气经过半导体制冷器进行降温后传入汽车室内,以实现汽车室内降温。半导体制冷器工作时一面制冷,一面发热。本系统主要通过水循环实现半导体制冷器热端的降温。
    • 张锦昌; 杨晓东; 林婧雪; 曲梦; 罗怡鸣
    • 摘要: 侏罗纪洋壳为现存最古老的海洋地壳,残留在地球表面上很少,目前对于侏罗纪洋壳的断裂特征和构造变形了、解很少。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反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了位于西太平洋的侏罗纪洋壳基底沉积地层和断裂结构,发现在、研究区存在基底断层沉积断层和垮塌断层三种类型的断裂构造,并对其走向、倾角、断距等几何参数与变形特征进行了推测和定量研究。研究还发现,基底断层是洋壳受到板块伸展拉张而产生的,在后期海底沉积过程中持续发育并错断上覆沉积物,在海底形成明显的断层陡坎。沉积断层是沉积地层自身重力作用的产物,受到沉积地层岩石性质的控制。垮塌断层是岩浆侵出或者侵入形成海山,导致洋壳及其上覆沉积局部抬升并向两侧推移,引起先存的基底断层和沉积断层重新错动产生的。研究区内切断洋壳基底和上覆沉积的活动断层的推测走向大体符合侏罗纪洋壳基底面起伏、重力异常骤变界面以及地磁异常条带等的走向,表明这些断裂从侏罗纪洋中脊的海底扩张中演变而来,并且持续活动至今。这些发育在古老洋壳上的断层能够长时间让水进入岩石圈并进入俯冲带及地球内部,从而促进地球水循环。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这些断裂产生大地震,但这些断层可能随着板块俯冲而演变成俯冲带地震大断裂,今后研究应该关注这类断层在靠近海沟之前的演化规律和潜在地震风险。
    • 袁加巧; 柏少军; 毕云霄; 李颉; 丁湛; 文书明
    • 摘要: 在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AMD)是全球矿业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酸性矿山废水具有pH值低、重金属和硫酸盐含量高等特点,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介绍了酸性矿山废水的形成及危害,综述了国内外酸性矿山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讨论了各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总结了目前比较有效的处理技术;并进一步阐述了酸性矿山废水在选矿中的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可为酸性矿山废水处理提供参考。
    • 赵丹; 张丽霞; 周天军
    • 摘要: 本文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采用Brubaker二元模型评估了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19个模式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气候态水循环过程的模拟能力,并分析了模拟误差来源。结果表明,CMIP6模式集合平均(MME)能够合理再现观测降水和蒸发的年平均气候态空间分布及年循环特征,与观测值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87。较之观测,MME高估了华北地区降水(0.55 mm d^(−1)),低估了华南沿海地区降水(−0.3 mm d^(−1))。所有CMIP6模式均高估蒸发强度(偏差0.03~0.98 mm d^(−1)),使得模拟的降水与蒸发之差偏少。模式整体能够模拟出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再循环率及不同边界水汽来源的贡献率,但低估了由南边界进入季风区的水汽贡献,导致东亚季风区偏干。通过分析模式对影响水汽通量的两个气象要素(风速和大气比湿)的模拟能力,发现研究区南边界的风速大小决定了模式间水汽输送差异。南边界风速越大的模式,由南边界进入的水汽通量越大,模式模拟的降水越多。西北太平洋辐合带的东西位置是影响南边界南风速的重要系统之一,辐合带位置偏东的模式模拟的南风强度较弱,使得水汽输送偏弱、降水偏少;反之,南边界水汽输送偏强、降水偏多。本文通过评估最新一代CMIP6模式在东亚水循环方面的模拟性能,指出了当前气候模式在模拟西太平洋辐合带位置方面存在的偏差及其对东亚水循环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