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同位素

环境同位素

环境同位素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27537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地下水、中国岩溶、地球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论坛、第二届全国地下水污染学术研讨会等;环境同位素的相关文献由56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建生、马致远、顾慰祖等。

环境同位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7537 占比:99.91%

总计:227749篇

环境同位素—发文趋势图

环境同位素

-研究学者

  • 陈建生
  • 马致远
  • 顾慰祖
  • 宋献方
  • 董海洲
  • 孙继朝
  • 汪集旸
  • 陆家驹
  • 陈亮
  • 于静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查恩爽; 孙晓庆
    • 摘要: 实验室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托,实验室建设及运行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质量。目前大多数实验室在建设伊始集合优势力量,组建优势团队并吸收大量资金及资源,购置专业仪器设备与构建实验平台,但往往存在实验室生命周期短或不能达到预期定位等诸多问题。为使国家资金及资源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并达成实验室建设的目标,需要高度重视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环境同位素实验室是世界一流的同位素检测和分析机构,至今已有近40多年的历史,实现了自我更新,形成良性生态。根据该实验室的发展、壮大及运行维护历史,总结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大型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些不足,提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建议,希望对我国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提供借鉴。
    • 张晓旭; 周爱国; 刘运德; 张俊
    • 摘要: 水资源短缺的鄂尔多斯盆地内地下水遭受硝酸盐(NO_(3)^(-))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识别盆地不同地下水流系统的NO_(3)^(-)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湖泊集中区白垩系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化学和聚类-主成分分析划分地下水流系统级次,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中NO_(3)^(-)分布特征,综合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分析识别多级次地下水流系统中NO_(3)^(-)来源及其潜在过程。研究表明:研究区ρ(NO_(3)^(-))超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水标准的地下水样品集中在局部-中间地下水流系统,其超标率达到28%;区域地下水流系统中ρ(NO_(3)^(-))均值约为1 mg/L。研究区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中ρ(NO_(3)^(-))分布特征主要与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有关,而地下水蒸发富集和反硝化衰减作用对ρ(NO_(3)^(-))的影响可以忽略。其中,局部-中间地下水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影响显著,其NO_(3)^(-)污染主要来源于无机铵肥和粪便污水等;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可能尚未受到人类活动污染,其NO_(3)^(-)来源于天然有机氮矿化。
    • 郭永丽; 吴佩艳; 黄芬; 孙平安; 苗迎; 刘绍华
    • 摘要: 岩溶水文特征是岩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文章利用环境同位素示踪剂反馈的水动力过程,解译毛村地下河流域的水流特征。其流域内水体δD和δ^(18)O范围均位于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范围内,大气降水是流域主要的补给来源;基于δ^(13)C_(DIC)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岩溶水体中DIC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的平均值为52.13‰,可揭示相关的水—碳酸盐岩相互作用历程;流域内岩溶水点^(222)Rn和EC值对大气降水的响应特征表明降水的蓄积作用可驱动深层岩溶裂隙水运移,且具有较强的稀释作用;基于^(222)Rn的衰变特征,计算6月份地下河管道有效水流速度为2427.49 m·d^(−1);西南岩溶地下河水流与地表水流相似,且对降水响应敏感。综合毛村地下河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水文点SI、^(222)Rn、δ^(13)C_(DIC)和δ^(18)O间的相关关系,环境同位素可更好地示踪岩溶裂隙水流特征,揭示岩溶含水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及水流路径。水化学环境天然示踪剂可提供有关岩溶含水系统的重要信息,对水动力学方法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 杨娣
    • 摘要: 本文研究生态保护目标选定合适生态需水估算方法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环境同位素技术对区域生态需水特征的河道内外水力补给关系与水来源进行了研究,进而确定出最佳的生态水评估方法,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时,采取室内遥感分析与野外现场勘察方法,并在水文循环分析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流程图和方法基础上。最终计算出洮河流域河道内外的生态需水量。根据相关结果得出,洮河河道径流给补方式受大气降水影响,以大气降水给地下水单向补给河道水为主,而河道内外生态保护目标包括以下几点,分别是保护鱼类生长繁殖期的最低生存环境、保护天然降水满足草地林地生态需水量需求以及保护植被面积不锐减的问题。
    • 邵杰; 李瑛; 李树才; 滕超; 杨欣杰; 曹军; 陈喜庆
    • 摘要: 重点分析了研究区潜水、浅层承压水、泉水及地表水δD、δ(18)^O的分布特征,并对5组水文钻探井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潜水δD变化范围为-97.32‰~-67.51‰,平均值为-80.34‰;δ(18)^O为-15.85‰~-10.66‰,平均值为-12.08‰.浅层承压水δD为-111.93‰~-68.38‰,平均值为-84.79‰;δ(18)^O为-16.01‰~-10.52‰,平均值为-12.30‰.泉水δD为-102.06‰~-71.63‰,平均值为-84.10‰;δ(18)^O为-14.21‰~-9.70‰,平均值为-12.24‰.地表水δD为-90.53‰~-60.99‰,平均值为-72.58‰;δ(18)^O在-13.20‰~-9.54‰,平均值为-11.21‰.地下水δ(13)^C为-9.4‰~-5.6‰,平均值为-8.3‰,极差为3.8‰.结果表明:地下水与地表水均起源于当地大气降水.潜水与浅层承压水水力联系较强,潜水与浅层承压水属于同一含水系统.与浅层承压水相比,深层承压水年龄较大,在20 ka左右,属于沉积埋藏水.深层承压水与浅层承压水的水力联系较弱.潜水与浅层承压水的δ(13)^C值较为接近,且接近大气CO_(2)的δ(13)^C值-7‰.研究区地下水中碳的主要来源为大气CO_(2).
    • 张俊; 唐小平; 董佳秋; 王倩; 常亮; 尹立河; 顾小凡; 李瑛; 杨炳超; 姜军; 贾伍慧; 谢万兵; 王拓
    • 摘要: 地下水是孔雀河流域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为实现孔雀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采用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方法,研究了孔雀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河水.含水层成因类型和现代河道分布共同控制着孔雀河流域地下咸淡水的空间分布格局;氢氧稳定同位素对不同水体的相互转化指示作用较强,但难以区别更新世与全新世的地下水;3H和14C放射性同位素组分对地下水循环演化及更新能力的指示作用较好,14C年龄变化特征可以很好指示承压水的运移方向和速率;13C可作为初步判断地下水类型或年龄的参考指示剂;大量渠系引水灌溉使得潜水接受地表水入渗补给能力增强,更新能力显著提高,但承压水目前的开采利用仍以消耗更新能力差的老水为主.当地应优化调整地下水开发格局,减少流域中游河套内农灌区承压水开采量,加大流域下游微咸水分布区潜水开采利用,降低潜水位,减轻土壤盐渍化,促进水土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 王强民; 王皓; 杨建; 张溪彧; 董兴玲
    • 摘要: 本文以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山水害研究基础,构建了不同充水含水层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基础特征值,结合不同煤层埋深煤矿含隔水层组合特征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综合识别了浅埋、中深埋和深埋多个煤矿的矿井水来源.研究结果显示,受水岩作用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影响,煤层上覆不同充水含水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氢、氧同位素值差异明显;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大,矿井水的矿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氢、氧同位素整体呈减小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用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的方法对研究区不同煤层埋深煤矿的矿井涌水进行识别,认为浅埋煤矿矿井水为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和侏罗系砂岩含水层地下水的混合水,深埋和中深埋煤矿矿井水主要为侏罗系砂岩含水层地下水.
    • 罗腾; 陈正山; 王甘露; 牟雨亮; 李超; 毛铁
    • 摘要: 绥阳汇善谷温泉是贵州省内碳酸盐岩分布区十分少有的锶-偏硅酸复合型天然温矿泉水.通过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温矿泉水的水文地球化学及环境同位素特征分析,认为汇善谷复合型温矿泉水的形成受水-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控制.温矿泉水中δ87 Sr/86 Sr同位素值0.7091~0.7092,指示锶元素来源于碳酸盐岩-蒸发盐岩建造中的含锶矿物,未见幔源锶供给.δD-18 O、δ34 SO2-4同位素表明,该温泉矿泉水在区域内接受大气降水后沿构造面向地下深部渗透循环增温,形成较高温度的地热水,并在CO2参与下与娄山关组天青石(SrSO4)和蒸发岩(CaSO4)及类质同象于石膏、文石、方解石等矿物发生水-岩作用形成富Sr-SO42-·HCO3--Ca·Mg型水.H2 SiO3形成在热储深度2172.8~2811.2m,热储温度68.9~85.4°C的地质条件下石英矿物的水解和地热水沿断裂对流循环过程中溶滤先期形成的硅化碳酸盐岩、石英脉矿物,使SiO2不断迁移、富集并结合水体中H+形成H2 SiO3型温矿泉水.
    • 王骞迎; 张艺武; 苏小四; 杨峰田; 任婉立; 赵振宏
    • 摘要: 分析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结合2017、2018年研究区内采集的220组地表水及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D、18O、3H及CFCs等指标测试结果,以伊犁河南北岸2个典型剖面为重点,分析了区域地下水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区降水补给,地形地貌和含水层岩性变化是控制区内地下水循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区内地下水循环表现为多级次的循环演化特点,以伊犁河为界,伊犁河谷西部平原区南北两侧地下水水流系统可划分为局部、中间和区域等3个级次的地下水流系统.不同级次的地下水水流系统在循环范围和深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