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溶水

岩溶水

岩溶水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3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水利工程、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8篇、会议论文123篇、专利文献2099篇;相关期刊320种,包括城市地质、地下水、山东国土资源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地下水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岩溶资源与油藏岩溶储层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岩溶水的相关文献由2037位作者贡献,包括梁永平、邢立亭、赵春红等。

岩溶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8 占比:29.24%

会议论文>

论文:123 占比:3.92%

专利文献>

论文:2099 占比:66.85%

总计:3140篇

岩溶水—发文趋势图

岩溶水

-研究学者

  • 梁永平
  • 邢立亭
  • 赵春红
  • 唐春雷
  • 姜光辉
  • 申豪勇
  • 韩宝平
  • 沈媛媛
  • 辛宝东
  • 张志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常坤
    • 摘要: 在各级水利与自然资源部门地下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背景下,针对日益凸显的原有监测系统中存在的监测井布局不合理问题以及岩溶含水系统具有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特征,选取徐州市丁楼-茅村和七里沟2个典型水源地,分别采用互信息-距离(T-D)和最大信息最小冗余(MIMR)模型对研究区监测网信息冗余性和最优监测井组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丁楼-茅村水源地水位监测数据离散程度、信息熵、信息传递量和信息衰减速率均大于七里沟水源地,2个水源地在ε取10^(-1)时的水位信息有效传递距离分别为4.7,4.8 km,指示出两地相似的岩溶发育程度和水力传导性能。通过对比监测井控制范围的实际值和理论值发现2个水源地监测井之间均存在信息冗余。现有监测条件下,丁楼-茅村水源地最优监测井数为6眼,最优监测井组合为D1-D2-D4-D5-D7-D9;七里沟水源地最优监测井数量为5眼,最优组合为Q1-Q3-Q4-Q5-Q7。将优化结果与原监测网相比,2个水源地监测井数量均减少3眼,分别能提供原监测网信息总量的98.5%,94.9%,监测网控制范围分别下降0.4%,1.2%,信息冗余量分别减少49.0%,56.4%。表明优化后的监测网能够提供与原站网相当的信息量和控制范围,同时可以显著降低信息冗余度与监测成本。
    • 陈玲玉; 陈斌; 刘恋; 汪玉玲
    • 摘要: 晋祠泉是著名的岩溶大泉,人文积淀深厚,曾承担着太原市部分地区工农业供水保障任务,其复流具有重要意义。强家庄强渗漏段是初步选定的重点补给区,进一步获取补给区相关地质信息,确定最佳岩溶水补给地点。高密度电法能有效识别150 m以浅的次级断裂、基岩面起伏和岩溶发育情况等地质特征。基于高密度电法数据,综合利用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等研究成果,查明了强家庄强渗漏段的岩溶发育情况与渗漏补给性能等,为晋祠泉复流补给工程选址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通过综合考量,认为强家庄L2线处是较为理想的岩溶水补给建坝地点。
    • 武军锋; 袁建明
    • 摘要: 富平县岩溶水赋存与分布的不均一性,造成不同井位的岩溶井水量的极大差异,科学合理地布置井位尤其重要。运用综合勘查方法,在研究现阶段区域水文地质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首先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结合区内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以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强富水岩溶井的井位条件为依据,采用类比法初步分析岩溶水井位的可行性。依据上列分析确定重点区段并进行激电测深,以断层分布区的激电电性特征为依据,分析视电阻率曲线形态,结合激发参数判断富水性,基本查明断层在论证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分析拟布岩溶井位的可行性。常年在该区的布井实践以及钻探成井验证,说明了布井所运用的综合勘查方法有效性较高。
    • 杨杨; 赵良杰; 潘晓东; 夏日元; 曹建文
    • 摘要: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查清地下水资源量是科学管理水资源的基础,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多样,计算过程不同,进而评价结果也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寨底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总排泄量法、基流分割法、径流模数法、数值模型法)对流域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分析各方法的评价机理和流程,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适用性进行讨论。结果显示:针对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基流分割法简单快捷,适用于枯季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在雨季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足;总排泄量法的评价结果较为准确,但资料获取难度大,且成本较高;数值模拟法运算高效,但需要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数据资料;径流模数法操作性较强,对岩溶山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参数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确定计算参数是水资源评价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实测流量反推和灰色聚类法,可提高参数精度和计算效率。
    • 李修成; 王鹏; 唐力; 胡义; 王研
    • 摘要: 以小南海岩溶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数据,确定岩溶水中主要物质组分来源及补给径流特征,对岩溶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结果显示:所有水样均为弱碱性、低矿化度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为主;岩溶水溶质组分受控于岩石风化作用,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类和部分硫酸盐岩类矿物溶解,此外还受人类活动影响;吴家坪组、阳新组、仙女洞组岩溶水以流经灰岩含水层为主,大冶组岩溶水流经灰岩和白云岩含水层。氢氧同位素特征指示岩溶水均源于不同海拔大气降水的混合补给,降水入渗补给前,岩溶水受到的蒸发作用强于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和氘过量参数揭示小南海岩溶水系统径流条件好,溶滤作用较强,双龙洞岩溶水系统径流条件好,溶滤作用较弱。
    • 张泽宇
    • 摘要: 洪山泉域是山西省晋中市历史明泉,泉域地质构造复杂,补给源少,水生态极其脆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岩溶地下水作为泉域内的主要水源而被大量开采,泉水流量逐年下降并出现连续性断流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外界条件的响应是控制地下水资源超采、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从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开发利用及煤矿开采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外界条件对泉域地下水的影响,为洪山泉域出现的水质恶化、环境破坏及流量急剧衰减等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 吴晓明; 曹嘉一弘; 游涛
    • 摘要: 文章以拟建的重庆两江新区—涪陵(龙头港)快速通道项目东温泉山隧道为例,介绍了重庆市现阶段常采用的水文地质专项勘察手段和分析方法,查明了隧道线路区的岩溶发育规律;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环境问题等,分析了隧道抽、排水对岩溶水的影响。结论显示:(1)隧道在里程K15+749.147~K16+9.113临近白银洞水库时,该水库与地下水存在水力联系,其水位代表该区地下水位,隧道施工到该段可能遇到大量涌水,涌水后地下水位下降值与水库内水位下降值基本一致,因此水库可能直接枯竭。其次,SW13钻孔内遇到大型涌水量,结合地面调查资料显示东侧有暗河管道的存在。隧道在里程K17+750~K18+158.720施工时可能遇到大量涌水。(2)隧道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据所取水样水质分析结果,区内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微弱腐蚀性。(3)隧道穿越可溶岩段时,爆破可能导致裂隙扩展,岩体渗透性加大,涌水量急剧加大,加剧对地表的环境影响。
    • 冯杰; 张强; 张金林; 刘洋; 何浩
    • 摘要: 武隆—广杨地区地处渝黔交界,交通位置良好。为研究其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控制因素,2020年4月现场采集31组地下水样,利用统计分析、Piper图示、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地下水的循环模式以及其水化学特征与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四种循环模式,岩溶水I型、II型为循环深度不同,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具有快速通道的循环模式,裂隙水III、IV型是在碎屑岩区域发育的浅、缓地下水循环模式;地下水中Ca^(2+)为主要阳离子,HCO_(3)^(-)为主要阴离子,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水,裂隙水循环内部水化学组分复杂;地下水中化学组分复杂,方解石、白云石的溶解,以及离子交换过程是影响四种循环模式水化学组分特征的主控因素。
    • 赵芳
    • 摘要: 结合晋祠泉区域内的岩溶地下水变化实际情况,通过调查获取区域内煤矿分布情况。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可知,煤矿开采对岩溶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质、流量、水位等方面。煤矿开采降低了岩溶水的补给量,径流经过煤矿区域的岩溶水水化学特性存在异常,煤矿开采对岩溶水水质影响较大。
    • 梁国军; 陈海武
    • 摘要: 据水利部门资料及本次实地调查,目前左江流域崇左幅区域内仍有约12.63万亩耕地缺水、3295人饮水困难,为了量化地评价该地区岩溶水可供水资源与总需水量间的关系,本文以岩溶水可开采量作为总供水量,以目前岩溶区农业、生活用水量之和作为现状开采量,将目前工作区所有缺水耕地及饮水困难人口的需水量作为总需求量,进行岩溶水供需平衡分析。计算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岩溶水资源时(即不考虑地表水的供水增加量)的剩余资源量或缺口资源量,以评价岩溶水能否满足区内工农业、生活用水的需求,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以及工业、城镇发展用水规划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