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水利工程>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
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

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山东东营
  • 出版时间: 2007-10

主办单位:水利部

会议文集: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湿地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生态功能,被喻为"地球之肾"。但在20世纪下半叶,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生态功能急剧退化。因此,通过对湿地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以求达到维持健康的湿地生态功能,已成为湿地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选取1986年、1996年和2004年的秋季采样遥感数据,使用景观图谱分析方法,应用景观变化图谱模型,研究了20年来黄河现代三角洲湿地景观的时空变化规律。
  • 摘要: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野外实地凋查,运用预案研究方法和景观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的规划评价思想,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资源短缺造成生境退化的现状,制定了三个不同的湿地恢复情景,分别是2005年现状、恢复南部自然保护区(情景A)、恢复南北部自然保护区(情景B),并在情景A、B中设定了6个不同的补水方案,对各预案指示物种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现状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珍稀鸟类繁殖栖息地其质量较差;预案A2以芦苇沼泽为主要栖息繁殖地的东方白鹳最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8307hm<'2>,但黑嘴鸥最适宜生境面积变化不大;预案B2东方白鹳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12035hm<'2>,黑嘴鸥的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298hm<'2>,说明黄河三角洲两种典型生境--芦苇沼泽与翅碱蓬滩涂的质量均有很大提高,比较而言,预案B所取得的生态效果是最理想的。
  • 摘要: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进行了概述,从调节洪水、降低洪峰、补充地下含水层、改善水质、防止盐水入侵等方面论述了湿地作用,分析了湿地当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保护与管理湿地提出了对策。
  • 摘要:通过对近年水质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引黄水库水质变化的成因主要是水源系统的特点、水力停留时间、水库周转水量以及引黄水质,根据水源现状及水质变化规律,探索了对水库水质进行修复的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藻类、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等指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氮、磷与藻类含量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入海口海域流场的分析,结合利用海洋动力输沙,稳定黄河入海流路,提出了维持黄河生命健康,保护河口和海洋生态,达到三角洲区域全面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 摘要: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从1976年至今已行河30年,改清8汊河已过10年。通过对清水沟流路的北汊、清8汊及原河道各个组合方案的行河年限、对下游河道淤积反馈影响、行河费用、防洪效果及对孤东油田防潮堤安全影响等的研究,认为清水沟流路的行河寿命还有50年以上,并建议清水沟流路行河次序为:清8汊河行河至西河口以下65km左右时改走北汊,北汊行河至西河口10000m<'3>/s对应水位12m(大沽高程,下同)时改走原河道,原河道行河西河口10000m<'3>/s对应水位12m时改走清8汊河,清8汊河行河至西河口10000m<'3>/s对应水位12m时改走备用入海流路。
  • 摘要:"拦、排、调、放、挖"是近期治理黄河泥沙的主要途径。黄河河口地区存有世界上最年轻的土地,利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水量,有计划地进行放淤改土,既减少了河口河道的淤积、延长了黄河的寿命,又改造了黄河河口地区的土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应积极推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的调查,论证在河口地区进行放淤改土的可行性,以及其对河口河道的减淤作用。
  • 摘要:分析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反馈影响,说明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河口长度是决定反馈影响的控制因素;为了减小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应在黄河中上游、下游、尾闾河段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尽量缩短河长。
  • 摘要:受入海泥沙锐减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由以淤为主转为以蚀为主,造陆面积呈现负增长趋势,严重影响油田开发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遏止海岸蚀退,促进油田勘探开发,应及早实施北汊河出汊工程,利用黄河泥沙淤积保护孤东海堤。清水沟和刁口河两条流路轮换使用,保持刁口河河口海岸动态平衡。
  • 摘要:黄河河口治理关系到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和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的良性维持,是治理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演变和不同时期流路的变化情况,总结了黄河河口的主要治理历程及治理措施。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保障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稳定清水沟流路,有计划地使用备用入海流路,处理好黄河河口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良性维持的关系,以及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等对策。
  • 摘要: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受黄河人海流路、淡水资源、海洋和土地盐碱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有260余万亩未得到开发,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今后的土地开发战略应立足于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改造盐碱、提升土地质量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 摘要:在深入分析黄河河口存在问题以及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黄河河口治理要求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协调黄河河口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黄河河口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以及入海流路安排、防洪、防潮、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 摘要:利用1992-2001年的9景多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结合黄河三角洲一千二自然保护区历史数据,对1992年9月和1997年8月两次特大风暴潮后人工刺槐林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总的来说,遭受1992年9月特大风暴潮后,一千二自然保护区人工刺槐林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1992年9月特大风暴潮之前,一千二自然保护区人工刺槐林地总面积约为307.44hm<'2>。但遭受1992年9月特大风暴潮后,人工刺槐林地总面积下降到1993年10月的176.85hm<'2>和1995年10月的110.34hm<'2>。尽管在1996年9月人工刺槐林地总面积有所恢复,为138.69hm<'2>,但1997年8月再次遭受特大风暴潮的侵袭,林地遭受重创,人工刺槐林地总面积急剧下降,1997年10月为41.31hm<'2>,1998年5月为34.02hm<'2>,1999年6月为38.70hm<'2>,2000年5月为29.70hm<'2>。由此可见,抵御人工刺槐林地不受特大风暴潮的侵害对于一千二自然保护区林地生态系统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 摘要:黄河河口生态需水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值随着生态保护目标、规模及人们对生态环境功能要求的提高而增加。在分析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组成及特征的基础上,根据黄河河口主要保护生态单元及其生态功能要求,采用生态学方法对黄河河口近期保护水平条件下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计算,并对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年内时间分配。结果表明,黄河河口最小、适宜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47.03亿m<'3>、68.16亿m<'3>的要求,利津断面最小生态流量11月至翌年3月为75m<'3>/s,4~6月最小应为415m<'3>/s,非汛期平均最小生态流量为200m<'3>/s。
  •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河口三角洲治理的概况,重点描述了目前河口治理所面临的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分析了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先进的河口管理经验,从中得出对我国河口三角洲治理的启示。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破坏,世界上很多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消失的海岸、沉降的三角洲、受污染的水域,再加上台风的袭击,使成千上万的人被迫迁移到其他地方。本文探讨了当前国外河口治理的经验,以指导我国的河口三角洲的治理。
  • 摘要:地表特征参数是数值气候模型和地表能量平衡方程中的重要参数,也是研究地表物质、能量平衡的基础,因此应用遥感方法反演区域地表特征参数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利用经过验证的MODIS科学组提供的NDVI和Albedo产品,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NDVI和Albedo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了其季节性变化特征。本文为MODIS数据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应用提供了案例,以便为进一步揭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物质、能量流动提供支持,最终为维持黄河三角洲健康、为维持黄河的健康提供依据和保障。
  • 摘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评估淡水河中Jian-Chi-Chei汇合处洪水控制和河流中泥沙的沉积情况。通过使用准二维模型NETSTARS来研究泥沙的输移规律。结果表明没有洪水的风险。如果河流中引起三角洲形成的泥沙被清除的话,洪水的水位就会减少9cm。从历史上所拍摄的航空照片上来看,这个区域中泥沙沉积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因为渠道很宽而流速却很慢,这就使得移除泥沙变得很艰难,从而导致了这个问题。
  • 摘要:利用航拍图片可以分析和评价台湾淡水河红杉湿地植被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红杉的蔓延生长导致了栖息地多样性降低。采取的相关措施和麦坡湿地试验保护了栖息地的多样性。此外,通过在南十字岛部分区域开展的树木清除试验,研究了红杉在河口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 摘要: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但是其生态环境正遭受油田开发、人口增加、土地利用等严重影响。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作了综合性的评估,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面临的主要威胁,在此基础上,以地区可持续发展和三角洲生态保护水量的平衡配置为目标,对以后的管理和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 摘要:黄河三角洲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潮间带及近海岸湿地物种繁多和明显的湿地生态特征。土壤盐碱化、黄河水量减少及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等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的突出问题。可采取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系统;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保证河口生态用水;湿地修复;扩大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发展生态经济等措施进行保护。
  • 摘要:基于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的客观需求,对相关领域的法治现状
  • 摘要:黄河下游径流量不仅是东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源,还是维持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的重要水资源。为了黄河全流域的一体化管理,制定了引水限制条件和指标,比如利津站在低于50m<'3>/s流量时不允许引水,分配给东营市的引黄量为7.8亿m<'3>。如果考虑到河口湿地生态需水和泥沙输移需要,利津站还要保持每年50亿m<'3>和150亿m<'3>的来水量。因为上述黄河引水的限制和东营市的缺水,首先要进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满足不同用水需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黄河三角洲的水资源管理需引入新的管理理念。适应性管理(M)考虑模型(Modeling)、监测(Monitoring)、决策制定(Decision Making)和评估(Assessment)等步骤,通过学习(反馈)过程来改善和提高管理水平,应当是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今后应当制定多种方案促进实施。
  • 摘要:根据生态系统保护的要求,以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保护河口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为原则,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为目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研究确定了约为23600hm<'2>的黄河三角洲应补水的湿地恢复和保护规模。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湿地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研究基础上及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研究水分-生态耦合作用机理,建立基于生态水文学的黄河口湿地环境需水及评价模型,并运用预案研究方法和景观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的规划评价思想,预测和评价了黄河口湿地不同补水方案产生的生态效果,重点研究了丹顶鹤、白鹳、黑嘴鸥等指示性物种适宜生境条件与湿地补水后的生态格局变化。研究在统筹黄河水资源条件、水资源配置工程措施和湿地生态系统综合保护需求后,推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和保护的3.5亿m<'3>黄河补水计算成果。
  • 摘要:河流流域的地形学,人文活动以及土地使用的调整会影响沉积的形成过程,并会导致下流三角洲环境的改变。这些变化会对流域内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拜塔拉尼河是位于印度东海岸的一条中级河流,它的流域覆盖面积达14218km<'2>,长度是360km。在过去的100年中,总共有86次水灾发生,水灾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并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与此同时,上游流域土地的不合理开发使得大量的污染源被注入河流中,对河流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河流量的减少使得污染物质得不到稀释从而加剧了问题的恶化。自然和人为因素加速了沉积在河床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促成了上述危险的产生。河区水系形状呈树枝状,流域面积和三角洲面积的比例是7:1。上游流域的丘陵地区包括一些废弃或者仍在使用中的矿区、废弃的土地、退化的森林和转移的农业区。部分来自上游森林河区的水流被位于过渡区域的河坝拦截并且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从而减少了下游盆地的水流量。蓄水层的过浅问题,涝地的扩展和河口的存在减少了河流在平坦下游流域的流量。这篇文章的侧重点在于发现沉积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对于河水在河口交汇处的环境流量和洪涝灾害在三角洲地区发生频率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预防和补救的措施。
  • 摘要:为了确定黄河流域长时段的水量平衡,开发了一个新的半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应用到了黄河中游。该模型主要基于土壤-植被-大气转换模式和径流形成模型(SVATHYCYMODEL),采用数据包括过去40年(1960~2000年)128个气象站数据和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为考虑植被变化的影响,引入了植被覆盖率(VCR)指数。利用VCR,模型模拟了黄河中游实测流量。根据模型计算结果,黄河中游支流产流量急剧降低,进而在过去40年里产流比(产流量/降雨量)明显减小。因此,我们认为黄河中游可利用水资源的明显减少,不仅是因为降雨量的减少,还有黄土高原大规模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蒸发率(蒸发量/降雨量)增加的影响。
  • 摘要: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了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往往伴有大范围的天气气候异常,因此随着新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2007年汛期黄河流域降雨异常的可能性增大。分析1951年以来历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黄河流域各区间汛期降雨的主要特征,可以看出:厄尔尼诺次年黄河中游汛期降雨偏多的几率较大,出现过1954年、1958年和1977年的典型伏汛大洪水及2003年渭河秋汛洪水等洪水过程。
  • 摘要:本文总结了当前河流水资源承载力认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未能与水资源承载力有效结合。通过探讨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特性及组成,重点分析了水生态系统承载的效用与价值,提出河流水资源承载主体是河流水生态系统。根据可持续性发展理论,以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研究基础,详细探讨并重新认识了河流水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内涵。
  • 摘要:通过对黄河流域干支流代表性水文站点径流特征分布变化的计算与成果分析,认为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其他流域,在某一相关区域内拟建、在建和已建的水利工程所涉及的基本水文特征量(如洪峰流量、年径流量、汛期径流量等)往往是相互关联的,若自然条件发生了变化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特征量的参数(如均值、离差系数C<,v>、偏态系数C<,s>或偏度等)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就会造成不同河段的洪水频率、用水保证率发生相应变化。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定量变化规律,是进行水利工程科学决策、设计、投资、有效管理和利用的基本前提,对防汛抗旱工作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水教育对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及中国现状教育体制的促进作用,阐明了进行水教育行动的意义所在。其次在分析国内外水教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进行水教育的目标及其实施框架,并从借鉴国外经验、倡导中国特色水教育、合理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研究和实践指导,以及提升水教育的核心力量等方面提出未来我国进行水教育行动的发展战略。最后,倡导"知水、爱水、节水、护水"的价值观,唤醒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 摘要:本文介绍正在实施的亚洲开发银行贷款贵阳市水资源综合管理项目情况及体会。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始凸现,1999年开始,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避免了黄河下游干流的断流,但仍无法满足生产生活和河道生态需求。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黄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日益加剧。要解决这个矛盾,维持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在目前水量统一调度的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建立统一的黄河水价,通过水价杠杆作用促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节约用水;保护黄河和内河水环境、鼓励通过充分开发利用沿黄地区非黄河水资源替代黄河水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发挥黄河水资源的效益,实现其长期可持续利用。
  • 摘要:季节性河流对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国家非常重要,苏丹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降水变化很大,这种季节性河流年径流一般是30亿~70亿m<'3>。本文研究了两种季节性河流流量预测方法。第一种方法借助于恩索(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结合)事件,恩索事件被分成了6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预测流量与事先估计的干旱地区降雨相比较,此方法在Khor Abu Fargha的准确率能够达到83﹪。预报的高准确度与该河流所处位置有关。该地区受"恩索"事件影响较大,并且有连续34年的流量数据。全球海平面温度用于雨量预测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验统计模型的开发。利用这种方法预测Abu Fargha的流量,优于用其他的气象站或者用其他的方法得到的数据。这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事实,季节性河流代表的是整个流域,而降雨数据代表的仅仅是雨量站读数。应用全球海平面温度的模型在Abu Fargha得到了很好的流量预测结果,它与利用位于季节性河流附近的Kassala气象站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文研究了如何利用季节性河流预测信息对含水层中的有效存储量进行预报,并得出了结论,结合不同信息,可以得到实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状况。此研究提出了用水保护技术、综合干旱土地管理方法。
  • 摘要:自1875年以来,挪威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已增加0.5~1.5℃。在过去的130年间,挪威南部最近10年升温最为显著。在挪威北方的多数地区,最温暖的10年大约出现在1930年前后。预计在21世纪,挪威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将增加2.5~3.5℃。预计在挪威中部地区升温幅度最大。气候降尺度情景表明,在挪威北中部地区,冬季最大升温2.5~4.0℃。在过去的110年间,挪威所有地区的年降水量都有所增加。增加最多的(15﹪~20﹪)出现在西北部地区。方案表明,挪威不同区域年降水量将增加10﹪~15﹪。增加最多的地区(约20﹪)出现在西南海岸及远北地区。增量最大的季节出现在秋季;而在挪威东南部分地区夏季降雨量可能会减少15﹪。根据降尺度方案,未来极值日降雨量在挪威将变得比较常见。
  • 摘要: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本文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气候变化引起黄河来水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引起需水量急剧上升、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以及流域管理脆弱和水量分配不尽合理等方面原因,揭示了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并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一些解决供需矛盾的措施进行探讨。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韭园沟示范区社会效益监测的设计布设,通过分析总结监测实践中的问题与经验,得出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不同的农村产业经营收入差异悬殊;由于生病、子女上学等造成的贫困现象较为普遍。指出自然灾害、低下的文化素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滞后的农村市场、较低的产业化程度和农业的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民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强水土流失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 摘要:我国水土流失区主要生态灾害有洪涝灾害、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及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其主要对策是充分发挥生态修复的作用,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建立了3个层次3个安全共计15个指标的水土流失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水土流失区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护体系。
  • 摘要:我国许多河流的径流量呈下降的趋势。在这些趋势变化中,如何区分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当前流域水文和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澳大利亚水量平衡模型(AWBM模型)的结构及计算原理,并利用伊洛河流域天然时期的降水径流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基于天然月流量过程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流域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WBM模型对伊洛河逐月径流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就平均而言,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分别占径流减少总量的42﹪和58﹪。
  • 摘要:近30年来,非洲人均可用淡水资源的显著减少,促使我们反省:究竟采取何种程度的管理可以确保持续利用共享水资源。为了满足各自国内的用水需求,近段时间,一些国家在公共水的分配问题上产生冲突。河流沿岸国家对水资源的共享成为地区紧张局面的潜在因素,例如尼罗河与介于尼日利亚和卡麦隆之间的巴卡西半岛。许多案例表明,非洲大多数水系处于紧张状态,使得这一潜在趋势有可能爆发为公开的武装冲突。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经验信息的调查和收集,从现有的共享水资源方面文件和相关资料评价中提取相关的案例和参考。这一研究重点以赞比西河为例,并基于以下准则:(1)赞比西河流经非洲南部的干旱地区,穿越8个国家。在当地,水资源能看作是社会经济发展中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2)赞比西河是非洲最发达的流域之一,因此可以从水资源管理应用上吸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3)赞比西河为大约700万人口提供了饮用水和生活用水,成为非洲最大的并且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4)赞比西河被南非发展共同体在亚区水资源开发上称为首要议程。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两个国家是除8国之外共同分享水资源的国家,在那里我们进行了调查。为了得到该国详细的数据,将问卷寄到该国经过筛选的专家手中。另外,还从已出版的资料和文件的文献查询中获得了进一步的信息。通过资料分析可知,非洲主要淡水资源的紧张源于多种因素,包括干旱、土壤侵蚀和泥沙、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污染、农业的商业性生产、采矿活动和水电开发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管理和控制行动已经在社区间、国家和地域层次上发起。我们针对管理的过程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来保持其可持续性。
  • 摘要:研究行蓄洪区洪水资源化利用的效益和风险问题,对指导行蓄洪区改造项目的规划,保障其防洪功能的发挥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查阅大量与淮河行蓄洪区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淮河行蓄洪区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及途径,以及利用淮河行蓄洪区本身实现洪水资源化带来的效益与风险,最后就行蓄洪区的洪水资源化综合评价做了探讨。
  • 摘要:在分析黄河上游径流成因、径流变化规律和径流预测模型成果基础上,提出黄河上游降水未来几十年内可能增加、未来10年径流将进入一个相对丰水的阶段。
  • 摘要:本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黄河治理方略。得出了高泥沙含量是"悬河"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黄河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导致了洪水威胁和断流的发生,使得黄河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和保证水沙平
  • 摘要:在欧洲,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水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一些区域的水资源短缺,同时出现的点源和面源污染也导致了水质的大幅度的下降。特别是在夏季,欧洲南部的一些国家由于大量的灌溉用水和旅游用水,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尽管出台了一些法规,并且在水污染处理方面增加了大量的投资,但是在很多流域水质仍然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管理的改善需要大量有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其周围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时间和物力投入,另外,地下水生物物理循环过程知识和数据的缺乏,可持续管理知识的多少也是限制任务完成的因素。知识技术在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时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欧盟水框架指南就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 摘要:针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而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则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建设,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种植结构调整以及虚拟水理论的引入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从而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行业流转,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 摘要:实际蒸散发(ETa)是水平衡评估和径流模型最关健的信息,中荷合作项目"建立基于卫星的黄河流域水监测和河流预报系统"中用能量水平衡系统(EWBMS)方法监测实际蒸散发。用FY-2C卫星的VIS和TIR波段推导出日实际蒸散发,然后以能量平衡方法作实际蒸散发数据处理。结论是降雨径流模型和水资源评估的质量依赖于时空连续近乎实时的蒸散发数据精度的改进。项目研究区域在黄河河源区和渭河流域。
  • 摘要:气候变化是造成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变化和引发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应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分析了黄河流域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并以黄河河源和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为主要研究区域,分析水资源对降水和气温等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80~2000年与1956~1979年相比,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各水资源量的变化是:地表水资源量减少30.3亿m<'3>,地下水资源量减少25.0亿m<'3>,其中不重复水量减少3.8亿m<'3>,水资源总量减少34.2亿m<'3>。对于主要气候因子来说,气温增加使得狭义水资源量减少,其中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不重复量变化不大。降水改变引起狭义水资源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月径流对气温变化的响应随季节变化而不同,月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分成丰水季节、枯水季节及过渡季节三种类型。
  • 摘要: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涉及甘肃、宁夏、陕西3省(区),从西向东横贯富饶的关中平原,在黄河治理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已经成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河流生态系统良性维持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大力节水、高效利用现有水资源的情况下,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渭河流域缺水状况、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重要途径。
  • 摘要:黄河是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为75.3万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年均降水量为200mm到800mm不等。流域特点包括干旱半干旱气候、黄土高原、正在工业化、农耕发达。流域内缺水问题严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繁荣经济,科学用水,有效重复利用水资源,控制污水处理排放等。水资源的分配涉及政策和经济问题,主要分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等几个方面。为更合理的分配水资源,很有必要对从粮食生产、经济和就业等方面考虑的分配方案进行评估。本文用新开发的综合水量水质模型在供水和社会条件的约束下,讨论了几种开发方案。研究发现几种进一步发展的方法,比如节水灌溉、工业水再利用、日常生活用水的科学使用等。节余水量可用于增加灌溉面积。
  • 摘要:针对约旦沙漠地区的小型蓄水坝设计,对一个37km<'2>的集小流域的降雨及径流进行了观测。在两年时间内记录了8次径流,据此推导出了降雨强度和径流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附近水文站60年时间系列每天降雨量的统计分析,显示每年日最大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本研究中,对过去30年不同重现期的最大降雨进行了估测,所用时间系列是固定的。降雨强度和径流系数之间的关系被用来估测大型降雨的径流峰值。在20世纪90年代,在相同地区,在没有实测径流数据的情况下,基于10年短时间系列降雨数据进行了相似的研究。通过运用短时间系列的极端降雨数据推导出的土壤保护-曲线值法(CN)对径流峰值进行了估测,发现这两种方法在预测最大流量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对50年降雨事件估测的径流峰值几乎比本研究的结果大7倍,这是由于采用非固定时间系列造成的,因为气候的变化会造成变动或改变。
  • 摘要:大江大河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史前黄河的孕育发展形成了华夏民族的文化根基。通过分析黄河五大流路摆动改道的地质原因,为现行流路的长期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论述黄河演变关系与中华民族的兴衰的同时,指出以当今黄河为表征的自然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已出现强弱位置的转换。只有保障包括黄河生命在内的自然支撑能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摘要:欧洲水框架指令将应用于欧盟27个国家,目的是使所有水体在2015年达到良好状况。如果这个目标在2015年的时候达不到,但理由合理的话,最终的期限将会延长。在法国,这个指令的置换工作已开始启动,并且河流流域管理委员会也积极参与其中。事实上,受此指导思想影响,在不同执行阶段中的主导者们要完成协议的目标包括:发布进展情况、重要问题界定、补救措施选定、对措施可行性的经济评估、公众质询、行动计划、发布报告等。罗讷河-地中海和科西嘉河流流域管理委员会将参与此项任务。报告总结了该项目的一些主要问题,着重强调了这些工作对当前仍然有效的水发展及管理总体规划的影响。罗讷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出台的新干预计划(2007~2012)同样也依照了这些指令。结果,现在所遵循的方法是基于目标和成效,而不是按照将要安装的装备要求。然而,流域管理机构过去主要是依靠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系列标准设备,如今他们要检查作为援助课题的资金对所计划的环境利益是否有效,否则资金就不能被使用。通过这种方式,财政援助可以在不同区域内呈现广泛的多样性:特定的设备在这里可能效率不高(意思是不再被资助),而在其他地方效率极高(导致最大援助比率)。简言之,财政干预在现在一定要用于特殊地方并有条件地针对目标使用。
  • 摘要: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河口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降解污染、防治自然灾害等多种功能,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存在和变化直接对黄河河口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现状、特点、变化原因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治理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明确了当前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措施和目标。
  • 摘要:三角洲地区通常是比其他地区更为年轻,自然状态上更动态与易变,但它却是各国重要的工业、运输与休闲基地。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不可预料和更频繁风暴潮的发生以及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而带来的基础设施与财产价值的不断增加,三角洲地区面临着更大的洪水风险。这就要求基于地区发展、水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方面新的战略与方法来应对洪水问题。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遭受着河流洪水、飓风引起的风暴潮以及严重的海岸流失的威胁。2005年飓风Katrina发生后,洪水的综合管理要求采取可持续的、长期的和综合措施和各部门更广泛与深入的参与。本文在研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情势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结合海岸侵蚀防护的洪水风险管理的综合措施,包括"多条防线"战略、改进的防洪工程结构、土地利用管理及淡水与泥沙的再配置等,随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 摘要: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用水形势十分严峻。东营市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已建成较完善配套的水利体系,引水能力达514m<'3>/s,建成万亩以上灌溉区17处,设计灌溉面积21.75hm<'2>。修筑水库658座,库容达8.31亿m<'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断流或小流量运行,导致生态条件老化。面对严峻的形
  • 摘要:基于建立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生境分布图,考虑人为干扰,选取一系列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1993~2005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丹顶鹤生境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2年来,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不断加大,以道路建设干扰最为显著。无论有无人为干扰,1999年丹顶鹤生境适宜性最差,适宜生境面积大量丧失,生境破碎化严重。无人为干扰时,2005年生境适宜性要好于1993年,而有人为干扰时,则比1993年差。导致保护区内丹顶鹤生境丧失及破碎化的主要原因是淡水来源充足及人为活动影响。
  • 摘要:黄河三角洲约90﹪的水资源需求量依赖黄河供给。由于大堤的约束,三角洲黄河干流河段两岸没有排污口和支流汇入,水体水质主要取决于其上游小浪底水库下泄水量、水质及小浪底以下河段沿岸排污状况。本研究以利津断面的水质代表三角洲黄河干流水质,对小浪底至利津河段6个重要断面进行了水质评价、水质沿程变化分析以及利津断面水质保障条件论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排污条件下,当小浪底下泄流量达到230m<'3>/s以上时,利津断面水质保证率为82﹪;小浪底下泄水质不超过Ⅳ类水质时,利津断面Ⅲ类水质保证率均在80﹪以上;当利津断面水量大于或等于88m<'3>/s时,水质保证率达到87﹪。
  • 摘要:本文以1986年、1993年、1996年、1999年、2005年五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方法,结合野外植被调查数据,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分类,获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图。然后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指数来描述植被格局的变化,选择的景观指数包括类别所占百分比(Class percent of landscape)、类别面积(Class area)、斑块数量(Number of patch)、斑块平均面积(Mean patch size)、大斑块指数(Largest patch index)、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rea weighted mean shape index)等6个指标,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格局时空动态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植被变化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区域的面积减少,植被斑块数量增加,斑块平均面积减小,植被格局向斑块化、细碎化发展。黄河来水量的减少以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对植被格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 摘要:根据近几年河口冲淤演变分析可知,调水调沙以来河口河道发生冲刷,同流量水位下降。但调水调沙对河口段特别是清6以下河段的冲刷作用不明显,同时还存在着输沙动力不足、口门淤积延伸速度加快、河势变化大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加大挖河疏浚力度;结合调水调沙,开展口门泥沙扰动疏浚和尽快完善河道整治工程等建议。
  • 摘要:清水沟流路自1996年改走清8汊已有10年,清8口门附近的海域由于入海泥沙的沉积扩散,海域地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通过不同的AUTOCAD、SURFER等软件分析,得出泥沙扩散的范围以及在不同剖面上的冲淤情况。
  • 摘要:本文利用泥沙数学模型对清水沟流路行河年限进行预测。结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和容沙体积估算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清水沟流路可继续行河50年左右。
  • 摘要:根据对黄河三角洲的气象、水文、地质等因素的研究,筛选识别出对黄河三角洲地下水位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即河流补给、降水补给和蒸发量等,并借助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可信赖的地下水模型,并对现状(选取2004年)进行模拟,从水均衡的角度进一步确定河流补给、降水补给和蒸发量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从2004年水均衡分析看,地下水不能维持均衡,补给量不能满足植被蒸腾散发的需求,需要采取人工补水改善该区域的水均衡状态。依据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时的湿地组成及现在的实际情况,确定补水面积,并初步选取补水方案,分别是2.78亿m<'3>、3.49亿m<'3>、3.96亿m<'3>(拟定),研究不同补水方案下地下水水位及水均衡的影响,研究分析表明目前的补水方案尚存在着不足,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补水方案,以改善地下水的状况。
  • 摘要: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水文、泥沙、沉积和地形的调查分析,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随着黄河入海水沙的减少,黄河三角洲淤积速率逐渐减缓,近年来甚至出现蚀退现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动力地貌学方法,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各区海岸剖面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废弃三角洲滨海区,波浪作用是剖面侵蚀后退的主要原因,而沉积物抗冲性的强弱则是剖面变化速率的直接原因,不同岸坡的冲淤平衡带位置的差异与潮流流速密切相关;在河口区,海岸冲淤演变取决于入海泥沙的淤积与海洋动力侵蚀的对比;莱州湾海区由于潮流的作用,黄河泥沙大部分不能到达,剖面基本稳定。
  • 摘要:河流在三角洲区域将水和泥沙带入大海或湖泊,与其他地区相比,三角洲仍然处在形成过程当中,并具有相对动态的自然属性。通常三角洲是一片广阔的平坦陆地,且大部分是洪涝区。洪水在过去是一种自然灾害,并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自从人类在三角洲定居下来,便开始管理、控制农田和建设区的水位,同时河流的流量、泥沙及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受上游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沿海区域海岸侵蚀和泥沙沉积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在遭遇风暴潮时海岸的侵蚀会加剧,而在任何水流变缓的区域泥沙沉积都在发生。随着沿海港口和海堤等结构工程的建设,这种平衡被打破,并限制了其系统自身的恢复能力。因此,当前人们倾向于把洪水归结为人类集体性的失败,就是把可能发生的事情变成不允许发生的事情。洪水风险管理被理解为采取充分而可行的措施去避免在洪水中可能发生的破坏、人员伤亡以及人类悲剧。在本文所阐述的"三角洲土地利用控制"中,有五个因素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洪水风险管理是其中的主要问题,并最终决定形态规划。
  • 摘要:本文通过条件价值估算法,对维持科罗拉多河三角洲淡水不断流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估。在当地共计614份调查表被收回,调查对象包括用水户、渔民和旅游者。据保守估计,维持科罗拉多河三角洲淡水不断流的总效益为每年380万美元。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计算,维持科罗拉多河不断流,每投资1美元,可以获得2.28美元的收益。这表明,如果维持淡水不断流,产生的效益属于一个私人公司的话,那么,维持河流一定流量的水,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然而,由于这些效益是一个公共利益,因此政府有义务创造条件确保公众获得这部分利益。本文基于以往3篇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详细阐述了一份团队工作的研究成果。
  • 摘要:分析了黄河河口治理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管理模式;探讨了新形势下的投资体制,认为河口是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口的治理不仅对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其上河道的冲淤和防洪具有重大的反馈影响,为了便于统一规划和建设,并依据《黄河河口管理办法》之规定,建议河口治理工程建设投资由国家负责。
  • 摘要: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5月改道以来,已行河30年,改变了黄河河口"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自然演变规律,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胜利油田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水沟流路之所以能够稳定行河30年,既有客观条件变化,也有人工干预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主要原因,总结30年的治理成就,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近期治理思路和措施。
  • 摘要:本文在分析黄河河口特点和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遵循黄河河口演变规律,考虑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可行的黄河入海流路及行河方式,研究了黄河入海流路的改道控制条件、清水沟流路的改汊方案和备用入海流路行河方案,提出了黄河入海流路的安排意见。
  • 摘要:在黄河河口建设双导堤,把黄河泥沙输送至海动力较大的深水区,减缓河口淤积延伸,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研究分析,双导堤布置起点为海水高潮水位;末端布置在-10m等深线;宽度约500m;总体上呈一喇叭口形,从原导堤河道宽1~2km,过渡到新修导流堤河道宽0.5km;双导流堤结构:原导流堤至低潮线,为土石堤加筋土工格栅、低潮线至-2m等深线为充沙长管袋、-2m等深线至-10m等深线为混凝土插板桩。
  • 摘要:简要介绍了黄河口径流、泥沙、温度、盐度、潮流、波浪等基本情况,河口河道、海岸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黄河口治理情况。在潮汐等影响下,黄河口河道易淤积,河口河道中段比降减小,形成台阶状纵剖面,随着河口中段比降的减小,河型由顺直转为弯曲,滩地横比降加大。当河口延伸到一定程度后,中段易漫滩、出汊、卡冰。拦门沙高程对河口泄洪排沙具有阻碍作用,但范围有限,波浪对黄河三角洲海岸方向、河口沙嘴、河道平面摆动等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黄河口治理目标由以往单纯防洪,转变为包括防洪、生态保护的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挤占黄河口流路用地,水沙资源供求矛盾,难以确定生态用水量,黄河口依然存在防洪问题。
  • 摘要:黄河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输送至河口地区,致使河口长期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演变过程中。河口河道在三角洲上进行"小循环"、"大循环"的演变过程中,泥沙落淤,洲面抬高,入海处沙嘴不断向海中延伸,河口河段同流量水位抬高,造成河口以上河段河道淤积并会不断的向上游传递,影响防洪安全。河口河道发生改道时,明显缩短河道长度,引起溯源冲刷、同流量水位降低,有利于防洪安全。河口三角洲及其滨海地区是处理进入河口泥沙的主要地区。1950~1985年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中输往外海的仅占33﹪,其余67﹪淤积在三角洲海域及其以上。为了维持黄河的长治久安,必须合理安排备用流路,充分利用三角洲外的宽广海域,保持尽量长的海岸线向外淤进,以减缓河口河道的延伸速度。目前,要选择刁口河流路、马新河流路、十八户流路等多条流路作为备用流路。要划定备用流路管理范围并加强管理。
  • 摘要: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已由"局部"进入到"全球"。河口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在地球系统中能体现全球的变化,也能敏感地响应流域的自然变化和人类的作用。由于资源开发和人工控制增强,第三驱动力在长江河口过程中已经和将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河口怎样才能健康地发展,将是河口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长江河口为例,探讨它的自然演变与自然适应、发展中的人工控制、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涉及河口当前的悬念问题,并就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建议。
  • 摘要:利用41个样地18个植物种的多度矩阵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植物群落进行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析。结合实际生态意义,采用第三级的划分结果,结合实际生态学意义,将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共划分为7个类型,通过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黄河三角洲土壤含盐量主要是Na<'+>、Cl<'->,其次是K<'+>和Mg<'2+>,通过典范对应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退化趋势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由于缺少淡水造成的旱生植被大量繁殖,以旱生低盐环境的植被为主,一是海水侵袭导致的盐生植被大面积繁殖,主要以淹水高盐和旱生高盐环境为主。正是这些不同的水淹交互环境造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分布的差异性,并由此产生了湿地植被退化问题。得出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退化关键环境因子为淡水缺乏和海水入侵导致的,也说明湿地生态需要控制海水入侵和引来淡水资源。
  • 摘要:黄河三角洲受历史流路频繁改道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十分落后。1949年以来,政府移民及石油开采带动了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实行了流路不断改道措施,三角洲范围内依然土地荒凉,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并未得到改善,有的地方还恶化了,湿地退化,生物群落减少,原来陆地采油变成了海水中采油等,其根本原因是流路不断改道影响着人们的发展思路及其治理规划。改善黄河口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是稳定河口入海流路治理。为此,我们论述了河口流路不断改道的局限性,稳定流路治理的先进性和现实性,提出了稳定河口流路的治理措施。稳定流路的关键是建设河口水沙控制工程,这是开创河口治理新局面的基本条件。
  • 摘要: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新生湿地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因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备受世界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分类、分布等基本状况及生态特点,总结了新构造运动、黄河水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为开发等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影响,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合理的保护措施。
  • 摘要:近年来,景观生态学方法在自然保护与恢复生态学研究中受到广泛重视。本文在中荷合作项目--黄河河口区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框架下,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景观生态学方法有助于从景观尺度上确立湿地恢复目标及其空间定位、模拟湿地生境演化以及评估湿地修复的生态后果。通过对不同水量配置预案的景观生态效应模拟、对比和分析,可以为黄河河口区生态需水规划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 摘要: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以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生态类型,具有年轻性、脆弱性、不稳定性等生态特点,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退化。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退化原因,从生态演替的角度论述了淡水因子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湿地恢复工程以例,阐述了对淡水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并对保护区实施湿地恢复的目的、原理、方法、工程设计及效果评估进行了说明。
  • 摘要:生态型水质调查包括生物有机体,如鱼、水生昆虫、藻类,以及非生物水质,如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固体悬浮物(SS)、电导率等。本文用修正的ISC模型模拟的生态型水质调查结果来了解江子翠汇流口的生态状况,结果显示水文及岸边植物得分相当低,其表明沿河水库、水坝及岸边非常少的植物及草地覆盖对沿河径向连续性产生了负面影响。5个次指标中,水质显示最高得分。影响导电率的潮汐效应可能是这个矛盾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更重要的两个要素溶解氧(DO)和生化需氧量(BOD)未被考虑,当前的ISC模型可能不能很好地表征污染性水质,未来可持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生态型水质调查;修正ISC模型
  • 摘要:本文简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功能划分的基本概念,从成陆造地、物质生产、水调节与供给、生物多样性、环境净化等方面对黄河口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概括论述;文章分析了当前黄河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就今后黄河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 摘要:M. J. M. Romkens等于2006年提出了一种预报降雨渗入膨胀/收缩/裂隙土的模型,并做出了多个简化假设。模型由裂隙壁上的达西
  • 摘要:南亚是世界上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在南亚,贫困主要集中在恒河-雅鲁藏布江-梅克纳河流域易受频繁发生的洪水影响的区域,主要包括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印度东部地区。农业是该受影响区域的主业,但是农业生产的效率很低。因此,该文章旨在探索有效利用冲积平原农业经济的潜能,降低洪泛区居民遭受洪水袭击的脆弱性,提供有利的时机保证食品和生活的安全,进而减轻贫穷,提高生活质量。文章重点提出两种战略,首先,发展不受洪水影响的或者是耐受洪水的作物,从而减小洪水带给农作物的损失,提出的办法有改变作物的耕种期、作物类型和相应的农业活动。提出了几个备选方案。其次,在没有洪水发生的月份通过利用提出的备选方案加强农业生产。这包括把发展依靠技术和其他基础及服务设施的灌溉业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一些问题诸如战略适用的范围以及如何付诸实施已经进行了论证。
  • 摘要:浅层水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一个主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优点和应用,人造浅层水湿地在城市暴雨水质改善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暴雨产生的水通过输入人造湿地是一个很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治理过程,它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关于人造湿地的设计,水效率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子。关于湿地设计的适宜性,水效率变化范围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一个湿地的水效率能被看做它能治理多少水的能力。传统计算水效率值的方法是利用一个追踪器指示单位时间内出口浓度数量来获得。然而这种方法仅仅能应用在自然湿地上,因此,它是很有必要利用数学方法来模拟和评价各种潜在物理场景。在这篇文章中,对于不同状况下(诸如人造障碍物与水流方向的位置等),水效率和湿地形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发了一个基于浅层水平衡的二维平均水深模型。为了离散主要水平衡,在计算过程中,使用了方向交互式固有方案结合一个有限差方法。
  • 摘要:文章阐述了流域一体化管理在欧洲意大利的WAMARIBAS和巴尔干半岛的DRICOSM上两个工程的实施,以及中国北京温榆河的修复工程。三个工程的共同目标是消除人类生活污水。工程采用最新技术监测和模拟这些水体的生活污水排入的水力、水质过程及卫生基础结构。结论是评价污染源和污染源对水体的影响以及运用最佳方法达到所要求水质标准的行动计划。作者从欧洲工程实施中所获得的经验为废水循环综合分析准备了最好的经验和生态技术装备,使得生态计划的开发成为可能。当前的温榆河工程趋向于开发一个可用于全中国类似情况以及世界其他类似需求的方法。
  • 摘要:本文利用清代峡口、万锦滩志桩记载的涨水尺寸资料,把上游青铜峡站、中游陕县站的年径流量资料系列延长至278年和236年。通过分析长系列资料,黄河干流天然量多年变化有着明显的丰、枯循环周期变化,其周期长度并不稳定;上游青铜峡站与中游陕县站天然量的多年变化基本对应,但也不完全对应;黄河干流天然量系列代表性分析,上游与中下游应分开进行,青铜峡站天然量系列长度不少于83年;陕县站天然量系列长度不少于70年,其均值变化才基本趋于稳定。陕县站连续11年枯水段在236年系列中出现频次为3次;据近几年资料分析,1990~2000年枯水段到2002年还没有结束。
  • 摘要:目前,荒漠化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个严峻问题。植被作为一个防止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将在该地区实施。为搞好植被,水资源控制将是十分关键的。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观测和田间调查,本文探讨了黄土高原上游地区的水量平衡问题。初步阐明研究区域每年的水量平衡情况,并对可利用水量进行了估计。研究成果对同一地区相关的水资源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典型支流孤山川流域的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评价方法及水沙变化原因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统计模型得出的水土保持效益存在一定差异,而建模所用资料的代表性不足和统计模型本身外延精度不高等缺陷是引起该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具有物理基础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在水沙变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 摘要:由于紧张的政治形势,如Nagorno-Karabagh, Abchasia和南奥塞梯冲突等,南高加索地区在世界上众所周知。紧张的政治形势加之国家之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导致在跨界河流协作管理上存在许多障碍。这种状况导致流域内水质恶化,流域生态系统衰减、增加了洪水风险,加速了大堤侵蚀速度。与此同时,南高加索地区国家在水资源共享方面,试图发展一个合法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框架也没有成功。的确,关于区域内河流怎样进行管理,这些国家很少进行讨论。尽管乔治亚共和国和阿塞拜疆已经签署了许多协议和备忘录,实现了流域信息共享,但由于设备和资金的缺乏,致使对流域水资源量进行有效监测难以实施,仅仅实现了部分数据共享。然而,在南高加索地区国家,水是一个很关键的资源,对农业生产、外贸出口和能源生产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这说明探讨该区域的跨界河流协调管理和发展机制,以及研究有关的解决措施是很有必要的。这篇论文讨论了南高加索地区国家在库那-阿拉斯这个跨界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有关问题。
  • 摘要:本文是在参照苏丹和埃及之间的尼罗河永久联合技术委员会所建立的模型以及11个撒哈拉非洲流域二级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对于规划尼罗河流域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进行了检验。考虑到尼罗河区位特点,本文也兼顾到区域规划的复杂性。此外,研究强调了区域规划方法,并提出了合适的实现工具。
  • 摘要:南水北调受水区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南水北调工程为解决当地地下水超采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本文根据水利部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编制工作的成果,介绍了受水区地下水超采状况、地下水压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今后需要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 摘要:降水的形成和分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的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和气象因素,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依靠雨量站网的观测资料,借助一定的气候模式来推求流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本研究基于这样的背景,选择无定河流域,依靠流域雨量站网多年的观测资料,研究流域降雨量的空间变异规律。研究表明,该流域降水量的空间变异性极强,地形和气象因素是影响其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因素。
  • 摘要:随着黄河水资源供求关系的紧张,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面临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灌区灌溉面积逐年萎缩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正是由于水资源问题引起的。本文分析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针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在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完善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灌区水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加强节水宣传、发展节水农业、培育和完善水商品市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可持发展的对策。
  • 摘要:1993年和1995年在马斯河沿岸地带发生的洪水清楚地表明荷兰还没有足够好的防御设施来抵御洪水风险,因而在马斯河开始了大规模的水管理项目。交通、公共工程及水利部与林堡省和农业、自然及粮食质量部进行合作,目标是使马斯河成为一条安全的、在将来可进行航运的河流,同时成为植物及动物的天堂。通过综合利用多种防洪措施,有了更多机会创造新的保护区和改善现存的植物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大规模的工程项目来同时获得安全和生态效益是完全可能的。
  •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挪威可持续水管理的经验,涵盖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各专业领域,包括城市暴雨管理、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水文资料整理与防洪、农田土壤流失与控制、流域内及输沙的生态系统保护、气候变化的长期发展。水管理具有系统性和可预见性,并基于合法原则。本文回顾了在调节水管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和重要的法规,包括有关饮用水、污水处理、取水许可费、河流建筑物的安全与监督等的法律。在挪威水法规的很多章节中都明确了水的经济价值。本文的第一部分突出阐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中城市暴雨管理的有关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水电开发中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第三部分总结了挪威典型气候造成的洪水问题及减轻洪水损失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第四部分讲述了农田中的土壤侵蚀及控制措施与监测系统;第五部分介绍了对流域侵蚀、冰蚀及在黏土区、山区和北极圈河流侵蚀机理与输沙的研究;最后给出了1900~2100年挪威气候的演变,并提出了区域气候经验性的和动态的小比例模型。文中也给出了挪威最近100~150年气温与降雨的变化及21世纪气候变化预测结果。
  • 摘要:黄河流域的径流量以及人海水量大幅减少,断流现象日益严重;由于缺乏系统的水循环要素观测,气候变化和黄河流域梯田、淤地坝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机理的具体影响尚缺乏科学的评估依据,黄土高原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问题也存在争议。为此,研究选取人类活动强烈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岔巴沟流域为对象,选取岔巴沟流域和曹坪西沟实验小流域,开展包括气象、水文等在内的水循环要素观测,进行坡面上的人工降雨实验,并对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进行了定期、瞬时相结合的系统采样。结合不同水体的氢氧环境同位素组分和水化学信息,水循环观测实验将为详细研究岔巴沟流域现有条件下的水循环机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进而为丘陵沟壑区的生态与环境恢复问题提供科学建议。本文主要就水循环观测与实验的布设进行阐述,并简要介绍其中的部分成果。
  • 摘要:地下水因其广泛的应用、优良的水质和合算的成本,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供水来源。在中国北部地区的旱季,地下水约占总供水量的一半以上,并且是主要的灌溉水源。含水层蓄水和回灌将成为解决水短缺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在规划和发展中,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应当整合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统一的水资源,但是在实践中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技术层面上的原因之一是水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时缺乏可靠的地下水信息。本文主要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例,说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对地下水信息的需求,同时还指出通过区域地下水监测网来采集这些地下水信息的方法。
  • 摘要:本文采用1960~2001年黄河流域兰州以上地区23个气象台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42年来兰州以上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气候变化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2年来全区平均变暖0.76℃,降水量平均减少了17.89mm;用距平曲线法分析了气候变化的阶段性特征,讨论了黄河流域兰州以上地区的气候变化问题;针对该地区目前出现的来水量减少、冰川消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着重讨论了地区气候本身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在过去的42年间,表现出向暖干方向发展的趋势,即有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量逐渐减少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气候暖干化是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基本驱动因素。
  • 摘要:罗讷河-地中海和科西嘉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包括其流域面积内在多年"干预计划"框架内的所有水股东。第9个计划从2007年开始到2012年,且需要与国家或欧洲要求一致的以成效为本的环境目标,抗击水污染、存储及管理水资源、促进对水生生态系统的认知及协调管理为目标的行动政策,该政策与环境目标相一致;该计划投入大量资金:6年间,指定给这一行动政策的30亿欧元投资将以财政援助的方式分配给工程,但是,这些钱由收费产生("污染者承担"原则)。本文不仅详细阐述了第9个计划的内容,同时也描述了流域权力机构通过在环境展望、计划行动成本、地区性优先权及水股东(市政当局、企业及农民)贡献能力之间的不断调整,以发展完善该计划的方法。
  • 摘要:如今,气候变化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无疑气候的变化对水管理产生了影响并使人感到担忧。尽管我们还不知道如何预知以后自然界即将发生些什么事情,但是我们可能已经需要对水管理政策重新定位了。罗讷河-地中海及科西嘉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已经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并正在干预项目中引入干预计划。这些措施对资源缺乏的预言与特大洪水的预测给予了同等的对待。为了应对不足,供水安全措施需要有大范围的水量调度和水网连接,尤其对于灌溉来说,就要减少浪费并提高设备运行效能。至于抗洪,当前的任务还比较适中,因为目标就是将空间规划(占地)、当前城市化及排水优化管理结合起来。预备一些区域在水流上涨时进行分洪是适应迅猛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针,在这些地区,远期研究应当给予鼓励。
  • 摘要:面向生态的流域水资源评价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之一。为此,该文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了水资源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指出现状水资源评价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面向生态的流域水资源评价的内涵以及水资源全口径层次化动态评价方法,即以降水为资源评价的全口径通量,遵照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原则对降水的资源结构进行系统解析,实现广义水资源、狭义水资源和国民经济可利用量的层次化评价。在方法上,可以通过构建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与集总式水资源调配模型耦合而成的二元水资源评价模型来实现,并将下垫面变化和人工取用水作为模型变量的形式实现水资源动态评价。
  •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下游以及淮北平原两种不同下垫面类型的试验研究,了解其各自不同的蒸发模式,进行耗水量的计算和趋势变化分析。黄河下游的下垫面状况复杂,既有水面,又分布有大量的裸土滩地和作物。淮北平原由黄河、淮河历次泛滥堆积作用形成,两者不仅土壤质地不同,地下水补给方式亦不相同,潜水对蒸散发的影响从而也不相同。研究方法采用理论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形式:采用FAO推荐的彭曼蒙特斯公式计算蒸发能力,代表水面蒸发,彭曼公式需要的气象数据较多,本研究进行了简化,并验证其合理性;通过应用阿维杨诺夫经验公式,计算两地不同的潜水蒸发并探求土壤蒸发随潜水埋深的变化规律以及趋势。
  • 摘要:本文根据重建的黄河上游地区兰州站近520年的汛期天然径流量资料,分析了其变化的阶段性及周期性,结果表明,兰州站近520年汛期天然径流量大致经历了8个枯水段和7个丰水段,径流量变化的准4年和30年周期是比较显著与稳定的。预测分析表明,未来30年汛期天然径流量的平均值可能为262亿m<'3>左右,接近多年均值略偏少;并且其变化趋势大体可分为平、丰、枯、丰4个时段。
  •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荷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情况,针对黄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借鉴荷兰在水管理体制、法律体系以及水资源规划方面的成功经验,促进黄河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