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4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5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113229篇;相关期刊217种,包括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下水、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等;水文地球化学的相关文献由1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占学、史维浚、刘金辉等。

水文地球化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5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3229 占比:99.53%

总计:113761篇

水文地球化学—发文趋势图

水文地球化学

-研究学者

  • 孙占学
  • 史维浚
  • 刘金辉
  • 高柏
  • 郭华明
  • 冯海波
  • 刘晓波
  • 王焰新
  • 李晓
  • 李政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通航; 刘海燕; 张卫民; 孙占学; 王振; 刘茂涵
    • 摘要: 人类活动对鄱阳湖赣江流域水质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厘清流域内污染水体对人类的健康风险状况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本研究于赣江下游采集39个地下水和16个地表水样,在分析其水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地下水水化学成分演变进行反向模拟,并对地下水水质以及潜在非致癌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呈弱酸性-中性(pH=5.47~7.60),以HCO_(3)-Ca-Mg型水为主,部分为Cl-Ca-Mg型水,硅酸岩风化和矿物溶解-沉淀作用是水化学类型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地表水呈中性-弱碱性(pH=6.94~8.19),主要为HCO_(3)-Cl-Ca-Na型水,其形成与硅酸岩风化、大气降水和人类活动有关。PHREEQC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大部分矿物饱和指数(SI)为负数,其中岩盐的SI为-7.80~-9.53,指示该矿物溶解剧烈;白云石、石膏和方解石的SI分别为-1.72~-6.39、-1.65~-3.96、-0.51~-3.09,表明三种矿物呈溶解趋势。反向模拟结果显示,赣江干流地下水化学特征演变过程经历了Ca-蒙脱石、岩盐、白云石溶解和方解石沉淀,同时消耗CO_(2);支流中命名为NCGW-3的路径表现为高岭石、方解石、玉髓和白云石溶解,石膏、Ca-蒙脱石、黑云母和斜长石沉淀,同时产生CO_(2),可能与人为作用的干扰有关。其余支流地下水反向模拟结果与干流结果相似。熵权水质指数(EWQI)计算结果表明,干流地下水水质优于支流地下水,沿赣江受Mn、NO;影响水质降低;地下水非致癌潜在风险主要为对婴儿存在严重风险,其次是儿童,对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风险相对较小,支流水质存在的潜在风险相较于干流更为显著。
    • 刘海燕; 刘茂涵; 张卫民; 孙占学; 王振; 吴通航; 郭华明
    • 摘要: 高氟地下水是世界各国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尽管对高氟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形成机理和扩散机制等已有不少研究,但其稀土元素(REE)的含量和分异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能否反映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尚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REE在高氟地下水中的运用。本研究以地下水氟离子异常严重地区——华北平原为研究区,沿地下水流向采集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样,研究分析了水中氟离子和REE的地球化学特征。浓度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氟离子浓度介于0.28 mg/L和9.33 mg/L之间,其中55%超出我国饮用水标准规定值1.0 mg/L;PHREEQC计算结果反映地下水中氟以NaF、CaF^(+)、MgF^(+)和自由态F-形式存在,其中自由态F^(-)含量占主导(85.42%~99.39%);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以及东部冲积海积平原,60%高氟地下水样分布在180 m深度以下;水化学图件分析结果指示浅层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的控制,而深层高氟地下水是水岩相互作用下的矿物溶解和离子竞争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地下水REE含量处于pmol/L至nmol/L级别,PHREEQC模拟计算结果表明REE主要以碳酸络合物(REECO_(3)^(+)和REE(CO_(3))_(2)^(-))的形式存在,与氟离子络合的稀土元素(REEF^(2+)和REEF_(2)^(+)占0~1.18%;上陆壳(UCC)标准化结果显示,所有地下水均呈重REE(HREE)和中REE(MREE)相对于轻REE(LREE)富集的模式,且具有显著Ce负异常(0.11
    • 周长松; 邹胜章; 冯启言; 朱丹尼; 李军; 王佳; 谢浩; 邓日欣
    • 摘要: 岩溶关键带处于岩石、水、土壤、大气、生物五圈交汇地带。正确认识岩溶关键带的结构、特点及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当前地球关键带与岩溶水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剖析了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内涵、岩溶关键带水动力垂向分带、岩溶关键带框架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探寻变化环境下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演变的规律与驱动机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目前工作仅停留在传统岩溶地下水科学工作范畴,未从岩溶关键带框架体系的角度考虑植物冠层至岩溶含水层之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耦合关系,未考虑新污染物持续输入、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深入实施、全球碳排放路径逐渐改变等时代因素对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潜在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基于岩溶关键带框架体系的新污染物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基于大数据框架体系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双碳战略”下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驱动的物质转化与能量迁移过程及其耦合以及高分辨率监测、评估与模拟手段的综合应用。
    • 徐一鸣; 郝文辉; 方士琦; 程立群; 杜立新; 谢吾; 聂晨光
    • 摘要: 河北四家地热异常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热资源丰富。为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该地热资源,以地热异常为研究对象,采用地温场测量、水化学及同位素测试、地球物理测量等方法手段,探讨了四家地热异常区地热资源形成机制、赋存环境及循环机理。研究表明,该地热异常区内地热井水位埋深介于-0.94~3.02 m之间,水位埋深浅;异常中心以垂直向上对流传热为主,异常外围以传导传热为主,深部热流沿异常中心的断裂交会处上升,并产生横向迁移、扩散,在一定范围内储存起来,形成了本区的地热异常。可控源音频大地点测测深剖面解译成果表明,四家地区深部花岗岩体被切割,使深部的热流能够沿断裂上升,混合并加热赋存于四家地热异常区下部,形成该区域的地热异常。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四家地区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_(4)^(2-)-Na^(+)型,F^(-)、SiO_(2)含量与水温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同时F^(-)、SiO_(2)质量浓度严格受地温场的控制。四家地区地下热水为大气降水补给,属大气成因,区内地下热水氚值较低,为0.6~0.8T.U,通过研究认为本区地下热水年龄大于30 a。研究成果为今后在冀东及类似山区开展地热资源勘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李果; 吕情绪; 许峰
    • 摘要: 为加深采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以神东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Na端元图、WQI法和TH-TDS等方法,探究了该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进行饮用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神东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呈弱碱性,地表水pH值整体上大于地下水,地下水EC值整体上高于地表水,地下水TDS值也明显大于地表水,地下水TH值整体上较地表水值更大且变化范围更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优势阴阳离子均为HCO_(3)^(-)和Na^(+),其水化学类型均为Cl-SO_(4)-Ca-Mg。神东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到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的风化影响,同时碳酸盐岩风化也有一定作用。此外,对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进行饮用适宜性评价可知,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整体上优于地表水,但利用矿区水源作为饮用水时应注意进行适当处理。
    • 颜玉聪; 周晓成; 朱成英; 李静超; 刘峰立; 欧阳澍培; 姜莉
    • 摘要: 对2018—2019年新疆伽师地区9个温泉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氢氧同位素、Sr同位素含量以及SiO_(2)含量进行了采样测试,并于2019年9月—2020年7月对其中2个温泉的水化学变化进行监测,分析2020年新疆伽师M_(S)6.4地震前后研究区温泉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温泉可以划分为9种水化学类型,主要受蒸发盐岩的溶解作用控制,其次是碳酸盐岩及硅酸盐岩风化溶解作用;②氢氧同位素测试表明温泉水主要来源于周围6 km高山的冰川融水与大气降水,水-岩化学反应平衡特征表明乌恰泥火山、因干、塔合曼和阿合其温泉循环深度较深,水-岩反应程度高,而其它温泉的循环深度较浅,存在浅部冷水混入;③利用温标法估算该地区温泉的热储温度为17°C~82°C,循环深度约为0.6~3.2 km;④因干温泉及塔合曼温泉的常量及微量元素浓度在伽师M_(S)6.4地震前9~19 d有明显的异常,其异常幅度达到平均值的15%左右。
    • 王广才; 王焰新; 刘菲; 郭华明
    • 摘要: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该领域的阶段性总结分析研究还较少。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方法,以1982年1月1日到2021年11月17日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有关水文地球化学的检索信息为基础,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等软件对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文地球化学论文发文量与被引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发文数量是2010年以前发文数量的两倍,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中国积极参与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近几年的发文量增长幅度高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这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以及各个科研机构的研究分不开。通过关键词分析,1982年至2021年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主题为:地下水质量与人体健康、同位素的研究与应用、元素的迁移转化和微生物作用以及地下水-地表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文献计量工具方法与“水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会议”统计共同表明:不同空间尺度和环境下的水岩相互作用、同位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生物地球化学以及地下水质量是未来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趋势。
    • 石晓今; 李嫄嫄; 黄贤龙
    • 摘要: 通过近几年滨海新区深部热储的勘探开发,对古近系东营组和蓟县系雾迷山组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从水化学特征、热储温度、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方面对东营组和雾迷山组地热流体展开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深部热储地热资源提供了依据。宁河凸起雾迷山组补给较为充分,东营组赋存环境较封闭,东营组地热流体属于“平衡水”;地热温标计算出的雾迷山组热储平均温度约126°C,东营组热储平均温度100°C,两者均源自大气降水,东营组地热流体与岩石交换时间更长些,循环能力更弱,深部地热流体径流方向自NE向SW向,径流过程主要发生了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换、沉淀作用及混合作用。
    • 卢兆群; 彭明章; 董妍; 亓协全; 朱光骥; 孟祥鑫
    • 摘要: 山东平阴目前已有的3眼地热井水中均富含丰富的理疗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理疗价值。利用以往工作取得的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数据,分析了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补给来源、形成年龄及水-岩作用过程,对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与热水循环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均为Cl·SO_(4)-Na·Ca型;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274~277 m;地热水样品^(14)C表观年龄为15.81~7.01 ka,是以“古水”为主的混合水。地热水虽然赋存于不同的隐伏基底断裂带中,但地热水中溶质组分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其形成具有相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利用玉髓温标计算的热储温度为46.2~54.4°C;根据硅-焓模型估算的热储温度为121~122°C,冷水混入比例为0.76~0.88;地热水循环深度为1428~5139 m。
    • 吴嘉铃; 王莹; 胡倩; 柯小兵; 成建梅; 唐仲华
    • 摘要: 地下水是雷州半岛的重要供水水源。以雷州半岛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试了47个地下水样品中的常规水化学组分,综合运用Gibbs图解法、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法等分析方法,研究该区域地下水中主要离子的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为Na^(+)和HCO_(3)^(-);浅层孔隙水水化学类型以Cl·SO_(4)混合阳离子型水为主,HCO^(3)·Cl-Na·Ca型水次之,中、深层孔隙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水,HCO^(3)-Na·Mg型水和HCO^(3)-Na·Ca型水次之,孔洞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为Cl·HCO^(3)-Mg·Na型水和Cl·HCO^(3)-Na型水;影响研究区内地下水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水-岩相互作用,地下水中离子比值进一步说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是影响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浅层孔隙水水化学组分受到一定程度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离子交换也是影响中、深层孔隙水的重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硝酸盐在浅层水中普遍存在,37.5%的浅层孔隙水样品中出现NO_(3)^(-)污染。该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