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5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89336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下水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中国工程院“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环境保护”院士高峰论坛暨第二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国际论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等;水文循环的相关文献由580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军、刘春蓁、张利平等。

水文循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89336 占比:99.87%

总计:189576篇

水文循环—发文趋势图

水文循环

-研究学者

  • 夏军
  • 刘春蓁
  • 张利平
  • 刘昌明
  • 张军民
  • 曾思栋
  • 朱红业
  • 毛妍婷
  • 郭生练
  • 陈安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娜塔莎·范·艾恩德索芬; 陈南(译)
    • 摘要: 2021~2030年欧洲水泵市场报告得出结论:气候变化导致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地下水在水文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干旱时期起到缓冲作用。因此,地下水专业研究组织GEOERA的建议,地下水管理中越来越需要创新观念用于更好地管理资源以维持生计。欧盟委员会环境部在一份关于建立地下水阈值的报告中指出,大约75%欧盟居民的供水都依靠地下水。因此,越来越清楚的是,地下水不应该只被视为供水水库,也应该因其环境价值而受到保护,必须对其进行保护规划。例如,西班牙生态转型部长特雷莎·里贝拉就面临着遵守欧洲水质和水量标准的压力。
    • 冯青郁; 陈利顶; 杨磊
    • 摘要: 我国的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科学界的重视,然而面源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多个过程。面源(NPS)污染模型作为解决面源污染相关问题的研究和管理工具,在进行面源污染总量估算和严重程度评价、污染物流失路径和影响因素分析、治理策略制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虽然针对面源污染模型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既包含对基于国外模型的应用与验证,也包含基于观测数据自主研发的模型,但仍然存在模型应用和验证案例不足、已有的模型应用同中国面源污染特征结合不足、模型发展同面源污染机理研究结合不足等问题,而农业政策环境扩展(APEX)模型在应对这些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结合我国面源污染模型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APEX模型模块和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对APEX模型在我国面源污染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涉及的畜禽养殖、复杂耕作系统、特定BMP和水稻田的模拟等相关问题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模型的发展。
    • 罗义; 赵丙昊; 苏梦; 赵世高; 马恺; 宋星娴
    • 摘要: 为了合理调度椒江流域地区水资源,提高水质质量和保护水生态环境,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建出新型水量水质水生态多目标耦合模型,在不同的水量和水质条件下,通过分析得到不同用途环境下的水质的需水量,并根据针对缺水问题计算椒江流域内多个水池中的需水量和污染负荷,在水资源分配和水生态保护等多个角度制定了合理的配水方案。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遗传算法对构建的水量水质水生态多目标耦合模型进行优化调度,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迭代计算1000次环境下,本研究模型水质系数δ为0.85、水量系数α为0.18。因此得出结论:经过所提模型优化后椒江流域地区的水资源质量提高,水资源需求量降低,体现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耿延博
    • 摘要: 水资源评价工作是水利综合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的前提和依据。文章对比分析了基于水文模型的水资源评价方法与传统水资源评价方法各自的特点,更加凸显了水文模型评价方法的优势。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影响程度的不断增加,基于水文模型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将成为水资源评价的发展趋势。
    • 李莎莎
    • 摘要: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近日发布一份题为《减少灾害风险全球评估报告2022》的文件显示,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行为等因素影响,全球灾害数量快速攀升。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预计将增加。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建筑物、停车场、道路等)覆盖在城市表面,不透水地面大量增加,减少了入渗和地下水补给,增加了蒸发,从而改变了城市的水文循环
    • Yaoming Ma; Binbin Wang; Xuelong Chen; Lei Zhong; Zeyong Hu; Weiqiang Ma; Cunbo Han; Maoshan Li
    • 摘要: 青藏高原的水循环变化对于高原及其下游区域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高原暖湿化的背景下,其水文循环加快,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事件概率增大,比如,雪灾,洪水,滑坡,泥石流,冰崩在山区频发.因此,如何准确的估算青藏高原水循环各分量的大小及变化幅度是评估高原环境变化影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根据水在各圈层间转换过程,我们提出了建立第三极地区(尤其是复杂山区)的三维立体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系统(包括涡动相关系统,行星边界层塔,微波辐射计,风廓线仪和无线电探空系统观测的风温湿廓线及云雨雷达等)的紧迫性和具体方案,进而为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和山区灾害预测服务.
    • 尹德超; 王旭清; 王雨山; 王晓燕; 王茜; 吴斌; 刘肖肖; 龚磊
    • 摘要: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核心生态功能区,近几十年来面临水源不足、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选取白洋淀流域上游王快、西大洋及拒马河3个子流域开展河川径流演变研究,结合1969年以来18期白洋淀湿地遥感影像,揭示白洋淀流域河川径流驱动湿地演变的过程机制.结果表明:近60年来白洋淀流域山区径流量呈持续衰减趋势,从P1阶段(1961—1979年)至P3阶段(1997—2019年),典型子流域年径流系数均值由0.29降至0.12,山区年径流总量由30.84×10^(8)m^(3)/a降至11.37×10^(8)m^(3)/a,降幅达63.1%,梯田修建、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不同子流域产流和基流减少对径流衰减的贡献率存在差异,以变质岩为主的王快子流域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地表产流减少,碳酸盐岩分布较广的拒马河子流域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基流减少;白洋淀湿地面积变化受控于地表水位波动,近60年来白洋淀湿地退化的直接原因是入淀流量减少,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山区径流衰减.
    • 摘要: 低影响开发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 杨娣
    • 摘要: 本文研究生态保护目标选定合适生态需水估算方法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环境同位素技术对区域生态需水特征的河道内外水力补给关系与水来源进行了研究,进而确定出最佳的生态水评估方法,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时,采取室内遥感分析与野外现场勘察方法,并在水文循环分析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流程图和方法基础上。最终计算出洮河流域河道内外的生态需水量。根据相关结果得出,洮河河道径流给补方式受大气降水影响,以大气降水给地下水单向补给河道水为主,而河道内外生态保护目标包括以下几点,分别是保护鱼类生长繁殖期的最低生存环境、保护天然降水满足草地林地生态需水量需求以及保护植被面积不锐减的问题。
    • 李铁刚; 秦秉斌; 万世明; 姚政权; 邹建军; 刘焱光; 乔淑卿; 徐兆凯; 孙晗杰; 南青云; 常凤鸣; 熊志方
    • 摘要: 晚新生代西太平洋通过水文循环和碳循环两类关键过程,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上新世以来西太暖池及其主流系演化、晚第四纪北太平洋中层水演化和白令海峡开合、第四纪中国东部陆架环境演化以及新生代亚太沉积物源-汇过程与碳埋藏等方面,综述了西太平洋古海洋环境演化过程与机制。上新世以来西太暖池与印尼贯穿流的演化过程伴随构造运动而阶段性地发生,但其在轨道时间尺度上演化的细节过程并不清晰,尚未形成系统性认识。北太平洋中层水以及白令海峡开合等关键高纬过程在冰期旋回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与低纬过程之间存在遥相关。第四纪中国东部陆架环境演化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以及与低纬过程相关联的热量与物质传输,在此背景下,中国东部陆架形成了富有机碳的泥质沉积体系。构造隆升和亚洲季风驱动下的亚洲大陆与邻洋的沉积物源-汇过程具有显著的碳汇效应,可能在大气CO_(2)浓度(PCO_(2))冰期旋回和新生代气候变冷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西太平洋古海洋环境演化过程与机制中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和系统研究,不仅可为建立气候变化的低纬驱动理论提供支撑,也可为更好认识我国陆架环境变化规律以及碳汇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