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调控途径

调控途径

调控途径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7632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黑龙江社会科学、求索、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2011年环境污染与大众健康学术会议、河北水利学会2010年城市水利与水务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等;调控途径的相关文献由31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兴伟、刘健康、吴芬等。

调控途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7632 占比:99.75%

总计:47753篇

调控途径—发文趋势图

调控途径

-研究学者

  • 何兴伟
  • 刘健康
  • 吴芬
  • 孙毅
  • 孟玉平
  • 宋明
  • 宏·江
  • 张一萍
  • 张正斌
  • 张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干旱是威胁水稻产量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MicroRNA是一类长度为19-22 nt的非编码小RNA,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响应中发挥作用。ABA是植物最重要的“抗逆激素”,其生物合成对于植物胁迫耐受性的提高至关重要。但ABA合成的调控途径以及miRNAs与相应靶基因之间的串扰仍有待确认。
    • 郭瑶; 柴强; 殷文; 范虹
    • 摘要: 在有限土地面积上生产足够粮食保证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提高单产。密植作为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农艺措施,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其群体光合速率不受影响甚至有所提高,进而可以增加单产。揭示玉米密植光合生理学机理,是当前提高单产的重点研究方向。密植致使玉米光合特性发生改变,调控限制光合生理因子是有效促进玉米密植增产的关键所在,而挖掘密植增产的光合生理学潜力是玉米密植生理学基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光合生理研究方法与思路变迁,国内外玉米适应密植的光合生理响应和相关农艺调控途径研究现状,为光合生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围绕未来玉米密植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传统研究方法必须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光合潜力或缩小实际与理论光合速率之间的差距以实现高光效是未来玉米密植研究的主要目标。探讨光合生理功能基因差异表达对栽培措施的响应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明确农艺措施与密植玉米光合相关基因表达信息的联系与互作关系,通过农艺栽培措施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融合挖掘玉米密植增产的光合生理潜力,为玉米密植增产提供光合生理理论和实践支撑。
    • 胡庆毅; 陈本佳; 杨立凡; 马永海; 李沁妍; 李庆懋; 黄立钰
    • 摘要: 植物分生组织的发育主要依赖于植物体内多功能干细胞群体,并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其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调控通路及其相互作用是调控分生组织形成和分化的主要因素。了解植物分生组织的形态建成及信号途径相关分子机制,将加深人们对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认识,为植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此,综述了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结构特征及核心调控基因,对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独脚金内酯、茉莉酸)协同调控植物分生组织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 潘晓英; 陈俊标; 李集勤; 马柱文; 徐婷裕; 杨少海; 黄振瑞
    • 摘要: 【目的】作物体内磷与其他矿质养分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分析不同供磷水平对作物体内养分转运相关基因(启动子中含P1BS顺式调控元件)的表达水平,从基因水平深入理解磷与其它养分间交互作用的机理。【方法】设置砂培试验,供试烟草品种为K326(Nicotiana tabacum L.cv.K326),营养液中设低磷(0.1 mmol/L)、正常(对照,1 mmol/L)和高磷(5 mmol/L)3个磷供应水平,于烟草幼苗移栽4周后开始处理,5周后打顶,6周后取样,并分为根、茎、叶和腋芽,测定磷和其他元素浓度,鉴定启动子序列中含有磷调控顺式元件P1BS的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中一些基因在缺磷和高磷条件下的相对表达量,采用生物学方法研究磷调控信号通路的中心转录因子NtPHR2调控钾、镁转运蛋白的途径。【结果】与对照相比,低磷和高磷处理均抑制烟株生长和地上部干物质量的积累;高磷处理植株各部位磷的积累均显著增加;地上部叶片中的钾、镁浓度随供磷水平的增加而提高,钙浓度在低磷和高磷处理下均不同程度地降低;根系中的铜、铁、锌浓度受供磷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而低磷显著降低了锰的吸收但促进锰向地上部转移。本研究在根系中共鉴定到86个含P1BS顺式调控元件的编码矿质营养转运蛋白的基因,选择其中磷、钾、钙、镁、铁、铜和锌转运蛋白基因12个进行RT-qPCR扩增分析,发现它们在低磷和高磷条件下的相对表达量不同。低磷和高磷处理均上调了磷、钾、钙、镁、铁转运蛋白基因表达量;低磷上调铜转运蛋白基因表达量而高磷下调其表达量;而两个锌转运蛋白基因一个在低磷和高磷时表达下调,另一个则表达上调。通过生物学方法证实了中心转录因子NtPHR2通过结合P1BS顺式元件直接调控钾和镁转运蛋白基因。【结论】缺磷和过量供磷均会抑制烟株生长,影响包括磷在内的养分的吸收和转运。增加磷供应水平可显著提高烟株各部位磷的浓度,提高钾和镁浓度,缺磷和过量供磷对地上部各组织其他养分浓度有负面影响。各营养元素转运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受低磷和高磷的影响不同,可能与磷信号通路对其转运蛋白的调控途径有关。NtPHR2通过结合P1BS顺式元件直接调控钾和镁转运蛋白基因,因此,增加磷的供应提高了烟株磷的吸收,进而可能直接上调了钾和镁的吸收及转运。
    • 沙月霞; 杜玉宁; 宋双; 黄泽阳
    • 摘要: 盐碱地是重要的耕地资源,盐胁迫是制约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一。盐碱化程度是影响水稻植株正常生长发育、产量及稻米品质的指标之一。本文总结了盐胁迫对水稻植株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的影响,并提出了抗盐胁迫的调控途径
    • 聂靖茹; 马黎; 严达伟; 邓俊; 张浩; 张博; 刘金桥; 董新星
    • 摘要: 【目的】筛选大型迪庆藏猪不同生长阶段肌内脂肪含量差异的关键基因并分析其调控途径。【方法】选择胎次相同、出生日期及体重相近的大型迪庆藏猪36头,随机分为3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育肥试验,分别在体重达40、80及120 kg左右时屠宰,每组采集3头猪的背最长肌,采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比对和注释,筛选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差异显著基因进行功能富集、STEM分析,构建基因互作网络,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40 kg vs 80 kg、80 kg vs 120 kg与40 kg vs 120 kg阶段分别检测到730、981及735个基因差异显著表达;STEM分析共有4个差异显著模块,模块11、14的基因集先显著上调后轻微下调;模块9、10的基因集先显著上调后显著下调。差异基因互作网络显示,40 kg vs 80 kg阶段,EGR1、EGR2、PRKAG2、NOR-1和ATF3基因位于网络核心,EGR1和EGR2基因表达下调,PRKAG2、NOR-1和ATF3基因表达上调;80 kg vs 120 kg阶段,FOXO1、PDK4、PPARD、PPARGC-1、LIPE、ATF3和STAT1基因位于网络核心,FOXO1、PPARD、PPARGC-1基因表达下调,PPARG基因通过级联调控引起STAT1基因表达下调,LIPE和ATF3基因表达上调;40 kg vs 120 kg阶段,ATF3、NOR-1、EGR1、EGR2和STAT1基因位于网络核心,EGR1、EGR2和STAT1基因表达下调,ATF3和NOR-1基因表达上调。ATF3、FOXO1等10个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EGR1、FOXO1等基因作为核心基因参与大型迪庆藏猪肌内脂肪调控,不同生长阶段参与调控的核心基因并不完全相同,结果可丰富中国地方猪肌内脂肪调控基础数据,为大型迪庆藏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 范虹; 殷文; 柴强
    • 摘要: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减排、化石物质减投、稳产高产等诸多挑战,间作是一种能够同时保证产量与系统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间作优势主要源于:种间互作对时空的集约利用,形成了利于作物生长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根系结构、冠层结构,创造了适宜的根际环境、冠层微环境,优化了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指标。鉴于光合作用在产量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厘清间作优势形成的光合生理机制及其与冠层微环境的相关关系,将对优化间作管理技术、进一步挖掘间作优势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间作光合生理在群体水平—个体及器官水平—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间作有利于群体生育后期保持较高光合源,优化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和转运;提高了高位作物个体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光能利用率,但削弱了矮位作物光合性能;在细胞及分子水平,间作存在使高位作物Rubisco和PEPC酶活性提高,而矮位作物光合关键酶活性下降的趋势,以及间作存在使高位作物(玉米)pepc和ppdk光合酶基因表达上调且矮位作物(大豆)光反应中心相关编码基因同时上调的趋势。就间作冠层微环境而言,间作高位作物冠层中下部受光增加,温度变化幅度减小,有利于其生长;而间作矮位作物受到遮荫和光质恶化,以及冠层温度降低、湿度增加的影响,生长受抑。利于优化间作光合生理和冠层微环境调控的途径包括:搭配高秆喜光作物及矮秆耐荫作物品种,适度增加矮秆作物行比,适量增施氮磷肥等。展望未来,间作研究需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间作微观尺度上的响应机制,应用生长模型模拟作物生长规律和种间关系,选育适于种间互作增效的专用品种,统筹协调适宜机械化与种间互作增效的空间布局,完善群体优化理论。
    • 陈天祥; 杨顺瑛; 王书伟; 苏彦华
    • 摘要: 针对当前我国稻田土壤普遍施氮过量,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综述了水稻氮素利用率与其基因型差异的生理机制和分子生理层面的研究进展。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品种间的氮素利用效率差异是制约实际生产的关键因素,这种差异对水稻氮素营养特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水稻产量形成、光合特征和根系生物学特征等方面。水稻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转运和同化等过程都由相关的转运蛋白、酶类所控制,有关分子遗传方面的研究将对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源库关系的协调提供助力。另外,氮素的同化需要能量和碳骨架,增强叶片光合碳同化的强度将驱动植株体内的氮素趋于更合理的分配,有利于氮素利用效率的提升。当前,利用水稻基因型差异的生理特性和遗传操作对调控水稻氮素利用的尝试已经有了诸多成果。未来应借助其多个遗传位点的功能特性,并通过增碳调控途径,以增强叶片作为光合同化物源强的方式更好地优化和协调源库关系,并对这些过程的生理机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对改善当前的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和促进生产提供支撑。
    • 贾修齐; 薛超; 龚志云
    • 摘要: 粒型是影响稻米产量和的品质的重要数量性状之一.其遗传调控网络包括信号通路、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G蛋白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等多个调控通路.目前已经定位到的与粒型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有600多个,并克隆了70多个基因,这些基因间相互作用并于其他调控通路共同构成了水稻粒型调控网络.笔者对粒型调控网络和相关基因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阐明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有利的理论和材料基础.
    • 聂锦燕; 周梦瑶; 黄欣宇; 叶锦培; 李沅松; 韦吴锋; 张文洪
    • 摘要: 深入掌握植物衰老的机制对控制植物延迟衰老、延长结果期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文献阅读、文献分析和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学习植物生长周期中的衰老机制,收集并比较了植物体内各种生长素及外界环境因素对植物衰老的影响,分析了植物衰老机制的原理、生理变化、调控途径以及实际应用.提出了植物衰老虽不可避免,但其衰老进程是可以调控的,其衰老过程不仅是受内部基因调控,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