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体系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一般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64305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山西中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大会、第十届全国微生态学学术会议等;中医理论体系的相关文献由201位作者贡献,包括任秀玲、翟双庆、张宇鹏等。
中医理论体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4305篇
占比:99.79%
总计:64442篇
中医理论体系
-研究学者
- 任秀玲
- 翟双庆
- 张宇鹏
- 烟建华
- 王彤
- 许家松
- 郭霞珍
- 丁邦晗
- 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病分会
- 严健民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急诊分会
- 于智敏
- 任殿雷
- 何兴伟
- 何秀兰
- 何美莺 张传铃 黄秀钦
- 傅美霞
- 储全根
- 冯东
- 凌弘
- 刘伟敬
- 刘兴仁
- 刘兴旺
- 刘卓军
- 刘娜
- 刘孟安
- 刘小飞
- 刘成源
- 刘政治
- 刘晓兰
- 刘洋
- 刘淑贞
- 刘淼雄
- 刘清泉
- 刘玉宁
- 刘迪望
- 刘香蕊
- 史文君
- 史新民
- 吴以岭
- 吴沛田
- 吴致中
- 吴长鸿
- 周建英
- 周毅平
- 周迎春
- 哈孝贤
- 唐中生
- 唐仕勇
-
-
-
-
摘要: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肾为人体五脏之根本、元气之居所,藏精纳气,为生命活动提供最原始的动力。《黄帝内经》提到,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肾包含肾气及肾精,是生命精气的源头;肾还是大脑、骨、牙、发的“母亲”。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健康之源。按照现代西医解剖学的解释,肾位于人体脊柱两侧、腰中部的一对蚕豆状、拳头大小的器官,是一个24小时不停工作的“清洗工厂”,通过输尿管与膀胱相连,每天的工作就是滤洗血液、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
-
-
郭兆安;
鲁盈;
戴恩来;
方敬爱;
刘伟敬;
刘玉宁
-
-
摘要:
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独特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医肾病专家及学者结合现代医学对肾脏病微型结构改变的认知,应用络病学理论来探讨慢性肾脏病的病理机制,指导临床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临床疗效。故本期肾海探骊论坛特邀国内肾病领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鲁盈、郭兆安、戴恩来、刘伟敬和刘玉宁教授就从络论治肾脏病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本次论坛由刘玉宁教授主持。
-
-
李定刚
-
-
摘要:
减抗、禁抗是近年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养猪业用药不外乎化药和中药,而目前对中医、中药的了解还比较薄弱,所以中兽药的价值及其如何真正发挥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1时代使命和行业使命1.1时代使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使我们有了足够的底气讲中医、中药,这是时代使命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
-
-
徐芳芳
-
-
摘要: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就已基本形成。数千年漫长的中华医药发展史上,名医大家辈出,医典层出不穷。东汉末年,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疾病流行期间,他在长沙“坐堂行医”,传为佳话。
-
-
-
王雷
-
-
摘要:
人体为天地所生,故中医十二经络脏腑体系体现了中医天(地)人相应的关系,环环相扣,有着严密的逻辑推演过程。中医将自然之阴阳划分为六气,并以三阴三阳来标注。在五行、六气基础上,构建了十二经络脏腑体系。因此,中医的十二经络准确表达了人是天地和合所生的内涵,或者是类比自然五运六气的结果。《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丢掉了六气内容就意味着无法真正阐明中医天人相应的科学内涵,割裂阴阳五行与十二经络之间的关系,导致其中医理论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
-
黎建华;
周毅平;
钟镜锋;
黄春发
-
-
摘要:
岭南地区脉管炎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故从当地的气候、水土、人群体质等因素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并总结广州市中医医院脉管炎科40多年来治疗岭南地区脉管炎方面的临床经验,初步建立脉复生联合蚕食法治疗岭南地区脉管炎中医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
-
翟双庆
-
-
摘要: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在《中医健康养生》杂志开辟《黄帝内经》科普专栏半年有余.这部著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以人的生命为中心,结合古代天文、历法、地理、数术等多门学科,讲述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对生命的规律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建立了完整深奥的中医理论体系.不仅是一部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
-
-
储全根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出现了若干影响较大的医学流派,温补学派就是其中之一.温补学派崛起于明代,影响到清代,延续到当代,成为影响深远的医学流派.通过介绍温补学派对中医理论体系的贡献,包括充实中医病因病机,丰富中医辨证体系,拓展中医治疗方法,创立系列名方名药,指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犹如一棵大树,正是由于历代医家和医学流派的不断丰富发展,才使得这棵大树不断成长和日臻繁茂。在中医学术史上的诸多医学流派中,唯有温补派医家对中医理论体系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贡献,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体系。对此,要予以充分的认识、足够的重视和肯定的评价。
-
-
-
李敏;
胡锦丽
-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大会》
| 2014年
-
摘要: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外界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合一理论),治疗上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温振英教授秉承《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整体观的理论,不仅遵循"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人体脏腑相生相克、互为关联的整体辩证关系,临床更为注重体质在人体辨病辨证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诊病、治病应当时刻结合患者体质的整体医疗理论,用辩证思维诊治疾病,进一步阐释、补充了中医整体观理论.
-
-
-
-
-
-
牛兵占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药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认识论,阴阳五行学说有它哲学上的意义;而作为说理工具,阴阳五行学说又纯属于方法学.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主要源于中医的经典著作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章,它为中医认识自然、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认识药物属性创建了一种方法学.阴阳五行学说作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汉以前充斥各个领域.而把这个学说运用的最为合理,最为成功.它基本上摒弃了秦汉以前阴阳五行学说中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非科学的东西.采用了阴阳五行学说中比较合理的内核,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
-
方松春;
黄素英;
王春艳;
王海丽
- 《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中医学历经了几千年,仍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因为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依靠着中医学独特的传承方式而得以流传并发展至今。由于中医学的文化属性、独特品质,决定了中医学术的传承性。学习和传承中医,既要遵循知识传承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中医自身的特殊规律。学习如同战斗,不仅需要高超的战术,而且需要高明的战略。只有在战略正确的前提下,战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
-
方松春;
黄素英;
王春艳;
王海丽
- 《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中医学历经了几千年,仍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因为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依靠着中医学独特的传承方式而得以流传并发展至今。由于中医学的文化属性、独特品质,决定了中医学术的传承性。学习和传承中医,既要遵循知识传承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中医自身的特殊规律。学习如同战斗,不仅需要高超的战术,而且需要高明的战略。只有在战略正确的前提下,战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